《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19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 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化疗药物,包括:
抗菌药物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等
20
一、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体
MIC90<1 mg/L MIC90 1-4 mg/L MIC90 4-32 mg/L MIC90<32 mg/L
高敏 中敏 低敏 耐药
26
5、化疗指数(CI)
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ED50 或 LD5/ED95的比值表示。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 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小。 广谱抗菌药: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螺旋体等也有抑制作用。抗菌范围广。
24
3、抑菌药: 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杀菌药: 不仅抑制细菌的生长,并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25
4、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明显的FEE
29
附(增): 三、抗菌药物的基础
病原微生物
(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病 真菌、病毒等) 原 寄生虫 体
恶性肿瘤细胞
30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概论课 PPT件

抗菌药物概论课 PPT件
❖ 抗寄生虫药 ❖ 抗恶性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 1928年,弗来明 (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O年,弗劳雷 (Florey) 分离提纯青霉素成功。 1950年: 链霉囊、氯霉素、多粘霉素、土霉素。 60年代: 1959年英国 Beecham 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 液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 成功。半合成青霉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70年代: 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半合成青霉素推出酰脲 类青霉素。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B-内酰胺酶抑 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崛起。 90年代--现在,针对细菌耐药性开发新品种。主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
细菌耐药机制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 主动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六、细菌的耐药性(抗药性)
4.获得性耐药的转移方式 基因突变垂直传递—传给子代 耐药基因水平转移:转导、转化、
结合等—细菌间传递
5.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概念: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 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又名 多药耐药。
三、药物-机体-细菌之间的关系
机体
细菌
耐药性 抑制、杀灭
药物
四、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 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 合成抗菌药。
❖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 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 抗生素两类。
❖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分为广谱(四 环素、氯霉素)和窄谱(异烟肼、青霉素)。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特点: 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 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 耐药。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3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a
4
机体
抗微生物药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a
5
• 抗菌药物根据其来源大致 分为以下三类
1、天然抗生素 2、半合成抗生素 3、人—磺胺类
40年代——青霉素(PNCG)
50年代——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
2011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集 中专项整治活动。
“共同抵御耐药性,如果今 天不采取行动,明日就无 药可用。”
a
3
[概述]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 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 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 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 的药动学过程。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 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 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 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概论
江西省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 主任药师 余晓耕
a
1
学习目标
■掌握抗菌药物一些基本概念 ■了解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 ■理解细菌耐药机制 ■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a
2
抗菌药物发展历程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 广泛的一类药物
细菌敏感性变迁、临床不 合理应用现象等导致细菌 耐药
基因突变垂直传递
耐药基因水平转移:
接合
转导
转化
a
22
•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细菌本身因素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 •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 物 •缺少联合用药 •医学新技术的应用
a
23
对策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 •对有适应症的病人,应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用窄谱就 不用广谱,能用一种就不必用多种。 •以回复突变为理论依据,循环使用抗菌药物。 •有联合用药指征的,要采用必要的联合用药方案。 •尽量避免将抗感染药作为畜用或动物促生长使用。 •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公布耐药信息。 •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打击假劣药。 •加强规范消毒,加强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提高他们对遏制细菌耐药重要性的认识。
60年代——广谱半合成PNC类
一代头孢
氨基糖苷类
70年代——广谱半合成PNC类
二代头孢
80年代——三代头孢
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喹诺酮类)
a
7
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杀菌药(bactericide)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a
8
二、抗菌作用机制
a
9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a
形态与10结构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a
1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a
19
耐 药 性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 敏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单药耐药 多重耐药
a
20
获得性 耐药性产生生化机制
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细胞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主动外排; 代谢途径改变;
a
21
获得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a
24
• 当今重要耐药菌
➢ 耐药金葡菌如MRSA、 VISA 及VRSA。 ➢ 耐药肺炎链球菌 ➢ 耐药肠球菌,如VRE ➢ 耐药嗜血杆菌 耐药淋球菌 ➢ 耐药脑膜炎奈瑟菌 ➢ 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 耐药与多重耐药结核菌 ➢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a
25
病原微生物 分类
按革兰氏染色 分类
• 革兰氏阳性(G﹢
④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⑤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
⑥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
⑦真菌: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接合菌等。
⑧病毒:乙肝病毒、水痘、巨细胞、疱疹、尖锐湿疣、流感、天花、 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狂犬、麻疹、腮腺炎、口蹄疫、脊灰等。
菌) :葡萄菌属、链
球菌、破伤风梭菌
• 革兰氏阴性菌(G﹣
菌) :大肠杆菌、痢疾
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
双球菌
a
26
常见病原体种属
① 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②G﹢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白喉杆菌。
③G﹣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伤寒、 副伤寒、肠炎杆菌)、志贺菌属(痢疾、福氏、鲍氏、宋氏菌)克雷 伯菌属(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结肠炎杆菌、霍乱杆菌、流感杆菌、 副流感杆菌、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布鲁菌属、百日咳杆菌和军 团菌属。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N-氨乙酸酰↗胞↘壁酸消合旋成酶酶万↓ 古霉直素链十肽杆↓菌肽
-内酰胺类 粘肽↓合成酶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a
1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a
15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a
16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a
17
总结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如下:
a
18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a
13
—— 影响叶酸代谢 ——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
磺胺
对氨苯甲酸 砜类
位 对氨水杨酸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四氢叶酸 一碳单
(PABA)
核酸合成
a
14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