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通货紧缩困扰日本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日本通货紧缩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日本通货紧缩分析作者:王俊杰来源:《财讯》2019年第15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日本爆发了持久性的通货紧缩,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治理大规模、持久性通貨紧缩成为日本政府的首要问题。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和金融理论政策,从日本政府部门、市民、企业、银行对持久性通货紧缩的行为认知、反应和决策分析影响通缩的微观主体因素,根据各主体的不同决策行为提出一系列应对通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通货紧缩;行为金融;决策行为通货膨胀长期以往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区域经济形势发生大逆转,通货紧缩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典型的通货紧缩同时具备“两个下降”和“一个伴随”——物价下降、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及伴随经济衰退。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通货紧缩伴随着日本经济多年,导致物价低迷、发展停滞。
初期发展阶段,政府和金融部门并没有对通货紧缩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期发展阶段,日本从宽松政策措施急转双紧政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持续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了社会发展,此时期被日本誉为“失去的十年”。
本文将通过行为金融视角分析日本通货紧缩,以期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传统金融学研究依赖于理性主体的基本假设,但人的行为并非都是严格符合逻辑的,经济个体的非理性因素对其行为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修正,主要理论包括:过度自信、心理账户、从众心理等。
各理论均可于行为人一身,从而在共同作用下影响主体的行为决策。
一、案例描述自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复苏,但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负影响。
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受阻,出口大幅下降。
日本政府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先后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实体经济并未得到快速发展,反而是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逐渐形成。
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紧缩案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价值上升,物价水平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往往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通货紧缩案例,大萧条。
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
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通货紧缩,当时美国央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骤减,进而引发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难以融资,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急剧下降,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另一个案例是日本的失去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紧缩,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企业陷入困境。
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日本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当前的案例,欧洲债务危机。
在过去的十年里,欧洲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货紧缩。
欧洲央行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导致了部分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失业率飙升。
通货紧缩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偿还债务,陷入了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它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和央行应该谨慎对待通货紧缩,避免过度收紧货币政策,以免对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同时,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一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意味着什么(一)案例资料: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
年初时人们预计,我国调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及全球经济形势欠佳等因素,可能造成我国出口量下滑,国际贸易顺差减少,从而给国际收支带来压力,影响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但一年来的事实并非如此,至11月末的外汇储备额比上年底增长了近30%。
统计显示,我国2002年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二。
(二)回答问题:1.2002年度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对经济意味着什么?参考答案: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的原因:(1)来自于我国多年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2)外汇供给的宽松、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使得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也是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之一。
2.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已转向预防货币危机、提高国内货币信心、应付可能的金融风险等。
当前,我国面临着繁重的金融改革任务和巨大的防范外在风险的压力,而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国家清偿能力、提高人民币信誉和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分析题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周评(一)案例资料: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拆借交易最为活跃,拆人资金28笔,拆出资金134笔,总成交金额271.53亿元(拆入加拆出),占系统总成交金额的57.12%。
成交量前三名分别为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营业部。
债券回购交易主要集中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分别占回购总额的48.97%、32.90%和13.67%。
成交量前三名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现券交易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较为活跃,它们的成交量分别占总量的32.33%和30.25%。
从地区成交看,信用拆借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债券回购正回购以北京、山西和天津为最多,而逆回购则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
日本学者关于本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述评上
日本学者关于本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述评(上)车维汉摘要:2002年初始日本经济走出低迷,但时至今日通货紧缩却一直与其相伴随。
日本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关于通货紧缩概念的界定标准,涉及是否应将经济低迷纳入其中。
关于通货紧缩的成因,在需求方面涉及泡沫经济的后遗症、通货紧缩预期和工资持续下降等;在供给方面涉及日本的规制改革和技术进步、国际分工中的低工资压力和经常项目顺差所造成的日元升值等,关于通货紧缩的机理,学者们援引马克思、凯恩斯和哈耶克等经典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
关于通货紧缩的影响,涉及对实体经济的危害、代际之间收入转移弊端和就业环境恶化等。
关于通货紧缩的治理,涉及加强金融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消除通货紧缩预期和政府干预无效论等。
跟踪这些研究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劳动分配率,供需缺口,财政政策2002年初始,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低迷,进入复苏阶段。
但是,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仍存在通货紧缩倾向,表1显示,2001年以来日本消费者物价走势尽管在2006和2008年有小幅上涨,但总体上一直呈低迷状态,2010年的前两个季度,仍下降了1.2%。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动荡中,发达国家经济不少也都呈通货紧缩状态,但2009年中期始,这些国家都有好转,可日本的通货紧缩状况仍较严重。
这在世界经济周期史上是一种特例。
近年来,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在日本进展较快,加上日本学者对本国经济状况的了解,有身临其境和资料丰富的优势,故而本文对日本学者有关本国通货紧缩的研究进行梳理,相信这对于推进口前日本经济的研究、对于深化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一、关于通货紧缩的概念及其特点1.通货紧缩的概念目前日本经济存在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倾向,对此判断学者们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却存在一定分歧。
日本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通货紧缩有一个表征,即它是物价普遍持续下降的过程,有学者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BIS)的定义,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持续两年下跌的状态”;第二,通货紧缩有两个表征,即物价下跌和景气低回。
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
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通货紧缩是指一国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购买力增强,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状况。
本文将探讨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
一、背景介绍通货紧缩带来的下降物价水平不同于通货膨胀,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降低物价可能导致消费者预期下降,抑制消费需求进一步放缓,加深经济衰退的程度。
此外,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为了应对通货紧缩,货币当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整策略,以保持经济稳定并促进增长。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策略:1. 降低利率在通货紧缩时期,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降低利率可以鼓励企业借贷投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动力,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此举有助于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物价水平,缓解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压力。
2.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通货紧缩时期,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来投放资金,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这种政策可以提高物价水平,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3. 鼓励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两者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应对通货紧缩。
货币当局可以与政府合作,通过减税、增加支出等方式鼓励财政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的积极刺激可以增加经济活动,提高物价水平,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4. 采取结构性改革通货紧缩带来的压力可能是经济结构问题的表现,因此,结构性改革也是应对策略之一。
改革可以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劳工市场改革,增加劳动力的灵活性,以及提高生产率等。
这样的改革可以推动经济向新的增长动力转型,减轻通货紧缩带来的困扰。
三、案例分析近年来,日本面对长期的通货紧缩挑战,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策略。
其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最为典型的一项举措。
日本学者关于本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述评下
日本学者关于本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述评(下)车维汉2.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服部茂幸认为,根据凯恩斯理论,通货紧缩与供需缺口有直接关系。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通货紧缩现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者相比,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原因是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不利于生产者。
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应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扩张有效需求。
服部茂幸认为,描述战后就业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历了3种样态: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需求过剩时失业率低下,通货膨胀发生,相反,供给过剩时失业率上升,发生通货紧缩;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短期发生的事情,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其机理是:需求上升→企业利润上升扩张生产→失业率下降→工人要求提高工资(通胀率上升)→企业的利润下降→生产和就业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总之,需求增加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是水平的。
以美国为例,80年代中期后,即使通过金融缓和刺激了住宅景气的产生,失业率也较低,但是通货膨胀并未发生。
服部茂幸认为,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商品的价格不仅是由需求方面决定的。
在需求增加时,价格以何种程度上升,则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就成为决定因素。
工资是生产费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工资上升物价就会上涨。
日本目前的工资呈下降状态,因此很难摆脱通货紧缩。
3.哈耶克的通货紧缩理论江头进认为,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哈耶克,其理论也涉及物价和预期的形成问题。
江头进认为,哈耶克理论有两个前提:第一,“人们对未来是不能预测的”。
人们虽然能对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但是不能预期该变化的结果;第二,投资向较有利的领域集中,从不利的领域撤离。
投资家按时间长短,将投资分为较长部门的和较短部门的。
6.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
• 2.1998_1999年通货紧缩的成因与1991— 1995年期间有着明显区别,主要是由于政 策性紧缩因素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因素的 影响
• 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是日本60年代以来最严重 • 第一,1996—1997年上半年的经济回升,主要是政 府投资带动的结果,市场自发性增长动力尚未完全 形成,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 本解决。 • 第二,紧缩性政策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 • 第三,在第一次通货紧缩时期,日元升值是造成物 价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 第四,90年代以来,不良资产问题的恶化对日本经 济产生了严重的收缩效应,这一问题在1997年以后 表现的更加突出。
三、通货紧缩பைடு நூலகம்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 第一,在物价连续下降条件下,由于名义销售 额减少,企业收益随之下降,并且随着通货紧 缩程度的加深趋于恶化。 • 第二,由于名义销售额减少,市场销售预期下 降与实际利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未来收 入预期下降、债务偿付预期上升。因而主动收 缩商业借款,减少设备投资。 • 第三,消费者预期稳定时期,物价的下降意味 着家庭资产升值,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提高家庭 • 消费倾向。但是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物价的下 降反而会带来消费需求的下降。
二、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
• 1.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 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 1991—1995年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作为经济周期循环的具体表现,以制造业为中心,企业 的设备投资明显减少; • 第二,由于80年代后期政府未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和泡沫成分 的膨胀,造成股市动荡,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的持续下降, 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存量调整的幅度,并带来最终需求的疲软; • 第三,日元的持续升值削弱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减少海 外净需求的同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并严重冲击了国内市 场价格的稳定,加大了通货紧缩压力; • 第四,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减缓。 • 总之,这一时期出现的物价下降,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到战后 最低水平等通货紧缩特征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90年代日本的两次通货紧缩
6/8/2012
日本通货紧缩的背景 1990年9月,日本银行又通过所谓的“窗口指导”,要求所有都市 银行把1990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额比上年同期减少30%。 紧缩的货币政策很快反映到股票和房地产市场,1990年11月,日 经指数跌至22211点的新低。经济主体信心的丧失,导致这些资产大幅 缩水,接着便是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以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通 货紧缩随之而来。 泡沫的急剧崩溃出乎日本政府的意料,因此再次决定降低利率, 从1991年7月至12月,日本政府连续三次降息。然而,这对经济的复苏 却收效甚微。一方面银行必须处理大量坏账从而减少贷款,另一方面 由于居民预期的改变,使得公司的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 1992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了1.1%,1993年又进一步下降 到0.1%,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
6/8/2012
财政支出的具体措施
时间 主要内容 资金规模 序号 (万亿日元)
1992.8.28
1993.4.13 1993.9.16 1994.2.8 1995.4 1995.9 1998.4.24 1998.11.16 1999.11.11
扩大公共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促进民间设备投资
13.2 6.2 15.3 7 14.2 16.75 23.9 18.54
1
2 3 4 5 6 7 8 9
6/8/2012
减税的具体措施
时间 1994.1.28 1994.2.3 1994.2.8 1998.3.29 减税规模 6-7万亿日元 5.3万亿日元 5.47万亿日元 3-4万亿日元 制定过程 政府案预计 政府案预计 政府最终决定 政府、自民党方针
1
启动总金额达16.6万亿日元 (1270亿美元)觃模的经济 对策计划。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
xx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2000-6-7整理日期:2003-4-5一、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一般性认识决定通货紧缩的根本因素是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供求失衡,具体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参见(日本)《经济学词典》岩波书店,1988年1月),其中过度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或财政赤字压缩政策最为典型。
例如,1982年美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紧急采取了提高利率的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虽然下降,但是当年GDP也随之转为负增长,出现了经济紧缩(参见梁小民《宏观经济学》3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
其次,市场性因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紧缩因素。
国际经验表明,长期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商业流通效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等。
短期因素主要有:第一,经济增长趋缓过程中急速扩大的供求失衡、企业收益恶化;劳动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下降等。
第二,本币升值等其他原因造成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并引发国内物价水平下降。
第三,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消费者未来预期恶化,消费行为收缩等(参见日本经济企划厅编《1995 年日本经济关键词》112页)。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集中在政策性因素和短期市场性因素方面。
二、xx通货紧缩的成因1.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波动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设备投资等周期性循环因素的影响,随着景气上升阶段的结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趋冷,开工率下降,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甚至造成总量的收缩,最终进入萧条阶段。
这是经济景气循环的一般性过程。
从日本经济的实际周期波动趋势来看,1991年恰恰应当是反映1986年以来经济繁荣阶段的结束与新一轮景气下降阶段开始的“拐点”(参见图1-1)。
周期性收缩因素的影响成为经济增长惯性回落的主要原因。
按照以往的规律,衰退阶段大约持续1年左右的时间。
经济学原理知识:日本的经济问题——日本经济问题的概述,并提供概括信息
经济学原理知识:日本的经济问题——日本经济问题的概述,并提供概括信息日本是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该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债务危机、通货紧缩、衰退和劳动力短缺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日本的债务危机是该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之一。
据估计,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高于其国家债务,其债务总额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
这意味着,日本政府每年需要支付数十亿美元的利息,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通货紧缩是另一个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通货紧缩中,物价下跌并导致消费者拖延购买决策,从而使整体经济活动减缓。
日本已经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遭受了通货紧缩,这部分归因于机构投资者的泡沫破裂导致的低通胀,部分归因于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持续低通货膨胀。
衰退是另一个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11年的大地震和海啸,以及2014年消费税上涨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几次衰退。
这种衰退对于日本的消费者来说,常常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收入下降等毁灭性的影响。
劳动力短缺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日本的人口正在急剧老化,这导致了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的下降。
这对于日本的产业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他们需要劳动力来维持和扩大生产。
虽然日本政府已经开始放宽移民政策,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因此,处理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推进经济结构改革,鼓励企业及个人做出创新和投资,并通过研究新的技术和市场来增加外国人承包造成行业造血能力。
同时,政府应鼓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上更加务实,鼓励他们使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和贷款服务。
最后,政府应该采取更严格的财政政策,以确保国家债务不再继续增长。
总的来说,解决日本经济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和创业,以及政策、法规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日本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忠诚度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确信日本将继续努力。
日本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评价2000-6-7
日本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2000-6-7整理日期:2003-4-5一、日本1991—1995年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991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表面化以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第一,大幅度增加公共投资。
在民间投资收缩的背景下,为了通过公共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投资支出。
1991—1995年的5年中,财政预算中用于公共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是各项支出项目中最高的。
其中各年度的增长速度除1994年略低之外,都在7%以上。
比1980—1990年平均2.1%的增长水平高出很多(见表3-1)。
第二,采取大规模减税措施。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1994—1995年日本政府两次实行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
其中1994年实行5.5万亿日元的一次性减税(特别减税),大约相当于当年一般财政预算的7.5%;1995年实行了2万亿日元的一次性减税和3.5万亿日元的制度性减税。
表3-1 1991—1995年政府投资与债务发行情况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1996年经济白皮书》。
</P><P>第三,扩大政策性金融规模。
财政投融资是日本政府利用邮政储蓄的资金来源建立的政策性惠信贷。
1991—1995年期间,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财政投融资规模的措施,为企业和居民住宅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其间政府财政预算确定的财政投融资计划年均增长幅度达到7%,其中1991—1993年各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0%左右。
实际用于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和居民住宅建设优惠贷款的政府资金增长幅度超过了全部投融资预算的增长(见表3-2)。
</P><P>表3-2 财政投融资计划支出结构注:表中数据为计划数,不是实际执行数。
总额不是所列各项的合计。
资料来源:同表3-1。
</P><P>总之,为了适应上述扩大公共投资支出和大规模减税政策的需要,日本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规模,扩大财政赤字,并通过大量增发国债弥补财政资金不足。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 2000-6-7整理日期:2003-4-5一、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一般性认识决定通货紧缩的根本因素是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供求失衡,具体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参见(日本)《经济学词典》岩波书店,1988年1月),其中过度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或财政赤字压缩政策最为典型。
例如,1982年美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紧急采取了提高利率的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虽然下降,但是当年GDP也随之转为负增长,出现了经济紧缩(参见梁小民《宏观经济学》3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
其次,市场性因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紧缩因素。
国际经验表明,长期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商业流通效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等。
短期因素主要有:第一,经济增长趋缓过程中急速扩大的供求失衡、企业收益恶化;劳动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下降等。
第二,本币升值等其他原因造成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并引发国内物价水平下降。
第三,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消费者未来预期恶化,消费行为收缩等(参见日本经济企划厅编《1995年日本经济关键词》112页)。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集中在政策性因素和短期市场性因素方面。
二、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1.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波动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设备投资等周期性循环因素的影响,随着景气上升阶段的结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趋冷,开工率下降,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甚至造成总量的收缩,最终进入萧条阶段。
这是经济景气循环的一般性过程。
从日本经济的实际周期波动趋势来看,1991年恰恰应当是反映1986年以来经济繁荣阶段的结束与新一轮景气下降阶段开始的“拐点”(参见图1-1)。
周期性收缩因素的影响成为经济增长惯性回落的主要原因。
按照以往的规律,衰退阶段大约持续1年左右的时间。
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陷入萧条
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陷入萧条一 2008年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减速2008年日本经济受欧美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逐步显露出疲态。
2008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为0.7%,增速较快(见表1)。
第一季度日本经济表现较好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出乎意料的反弹,加之来自新兴经济体与资源出口型国家的旺盛需求弥补了对美国出口下滑形成的外需缺口。
第二季度,由于内外需同时下降日本经济出现-0.7%的负增长,降幅为7年来之最。
2002年后日本经济延续了“二战”以来最长的景气周期,但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此轮经济景气已经结束,未来日本经济有可能将陷入衰退。
(一)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的直接影响较小表1 日本季度GDP环比增长率次贷危机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100家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旬共损失6600亿美元(含评价损失)。
至2008年第三季度,花旗银行的损失额已达681亿美元,美林集团也损失了581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损失沉重打击了欧美的金融机构,特别对美国金融体系造成了无法愈合的重创。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的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变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宣告了华尔街传统投行模式的终结。
日本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则小得多,这是因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房地产泡沫后,日本金融业在经营上变得异常保守,从而有幸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情况下保持清醒,躲过了次贷危机这一场世界性金融劫难。
截至2008年6月底,美次贷危机引发的日本各类金融机构的证券化资产相关损失累计约2.57万亿日元(大约240亿美元),损失主要发生在日本三菱UFJ、瑞穗等六大金融集团。
9月份受雷曼兄弟破产的影响,包括日本三井住友、三菱UFJ等大型银行,青空银行等众多地方银行,以及中央三井信托银行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潜在损失共计2450亿日元(约23亿美元)。
日本萧条(20世纪)
“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化的迚展, 宏观经济的调节变得更加复杂, 调节难度更
前景保持谨慎立场。
大, 因此, 仅有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宏观政策的介
入时机和介入程度; 宏观政策实施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结合。
率升高,进一步的加剧了萧条。
IS-LM分析政策的选用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凯恩斯的极端情冴(大萧条)是LM曲 线水平,只有当利率很低,LM曲线才可能 水平。 当LM水平时,扩张的财政政策使IS曲 线向右秱劢,幵丌会造成利率上升,所以 没有挤出效应。此时,货币需求对利率具 有无限弹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没有影响。 另一方面,IS为垂直线,说明投资的 利率系数为0,丌管利率如何变劢,投资都 丌会变。此时货币政策可以改变i,但是对 y无作用。 凯恩斯认为,当i极低,而且I对i反应 不是很灵敏,只有财政政策可以对抗萧条, 增加就业,此时货币政策无效。
总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陷入了以通货紧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
危机。
泡沫经济的崩溃是根本原因 需求低靡加剧供求失衡,致使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日本汇率的长期升值压力引起“进口推进型通货紧缩” 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成本下降引起“成本拉下型物价下降”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
IS-LM模型分析通货紧缩
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股 票价格丌到10年前达到的顶点水平 的一半。不股市一样,日本的土地 价格也在80年代达到了天文数字。 当股市和土地价格崩溃后,日本国 民的财富骤然下降,这种财富的减 少压低了消费支出。
在衰退阶段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尽管政府降低利率但有其它干扰因素。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m→i→I→y) 仸何货币政策的调控,必须有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前提。日本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7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 通货膨胀的类型 1. 按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分 2.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 3. 根据通货膨胀是否有预期分 4. 根据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
5
二、通货膨胀的效应
(一)通货膨胀对产出的效应
1. 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 2. 通货膨胀阻碍经济增长 3. 通货膨胀对产出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
(三)通货紧缩的特征
1. 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下跌 2. 货币供应量的相对下降 3. 货币流通速度趋缓 4. 经济增长乏力
11
二、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紧缩使经济衰退 (二)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 (三)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 (四)通货紧缩会增加银行业的不良资 产
12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
(一)实行扩张性政策 1. 积极的财政政策 2. 积极的货币政策 3. 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二)金融政策 (三)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3
第一节 通 货 膨 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一 通货膨胀的含义
第一,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与货币经济本 身相联系。 第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 第三,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持续地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 二 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
1. 消费物价指数 2. 批发物价指数 3.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9
第二节 通 货 紧 缩
一、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
第一,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第一,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第二,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与普遍 地下跌。 第三,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 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第四,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 第四,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之间既有联系, 区别。 区别。 第五,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第五,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日本再通胀主义通缩治理的思路和政策
日本再通胀主义通缩治理的思路和政策一、日本再通胀主义通缩治理的背景和问题二、治理通胀:稳定货币供应三、治理通缩:政府财政调控四、治理通货膨胀:加强监管机制五、治理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通缩和再通胀主义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专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日本的经济状况。
本文将从稳定货币供应、政府财政调控、加强监管机制、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日本再通胀主义通缩治理的背景和问题日本的经济困境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股市崩盘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滞胀和通缩。
面临全球化的浪潮,日本需要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可是,再通胀主义和通缩常常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经济专家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治理这一问题。
二、治理通胀:稳定货币供应稳定货币供应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供应过少则会导致通缩。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措施来平衡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调节金融机构借贷利率、参与外汇市场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变政府债券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
三、治理通缩:政府财政调控日本的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通缩是由长期的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缩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和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以促进通货膨胀。
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减税和提高社保费率的措施,以保持经济稳定。
四、治理通货膨胀:加强监管机制为了遏制通货膨胀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并采取措施监管和控制市场的价格。
日本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商品价格,并对价格操纵行为起到监督和打击的作用。
此外,央行可以加强对货币发行的监管来确保通货膨胀的可控性。
五、治理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就业和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90年代日本的两次通货紧缩 2
3
大幅度追加新的公共投资项目 。在“对策”中,日本政府明 确宣布将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 公共事业投资的实际财政支出 确定为7.7万亿日元。
4
加快信息通讯、环境保护和社 会福利设施等“新社会资本” 的建设和完善。
日本通货紧缩的对策
5
为了培育证券市场,促进土地、债权的 流动性,加快不良资产的消化处理。政 府设置相应的机构,负责对不良资产的 权利进行清理、协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 间的关系、完善不良资产的回收机制。
在金融资产比重上升,证券投资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由于 股市的繁荣缺乏实物经济部门的支撑,股票市场的动荡极易引发深 刻的信用危机。
当日本东京证券市场股票价格上涨到最高点之后,1990年1月 开始急剧下跌,截至4月份大约暴跌了30%左右。由于土地和股票债 券等抵押资产价值严重“缩水”,银行被迫收缩信用,企业的廉价 资金来源受到很大制约,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不得不大量抛售证券 资产和房地产变现,从而进一步加快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出现 了恶性循环的局面,最终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
1
作为经济周期循环的具 体表现,以制造业为中 心,企业的设备投资明 显减少;
2
由于80年代后期政府未 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和 泡沫成分的膨胀,造成 股市动荡,资产价格特 别是股票价格的持续下 降,进一步加大了企业 存量调整的幅度,并带 来最终需求的疲软;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1991-1995年
3
日元的持续升值削弱 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减少海外净需求的 同时,导致进口商品价 格下降并严重冲击了国 内市场价格的稳定,加 大了通货紧缩压力;
1/29/2020
日本通货紧缩的对策
为重振日本经济,结束通货紧缩成为一个极为 重要的课题。面对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为了刺 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在1992年3月开始了“经济 景气对策”,实施新一轮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紧缩困扰日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
对此,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直到2001年年3月16日讨论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前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
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而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1999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个和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
如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和2000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
进入2001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增长,其中消费者物价在5月份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纪录。
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在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目前却纠缠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连续推出了力度强大、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一方面,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
其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
到1999年度,其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7.5万亿日元,比1989年度增加了4.7倍,其中赤字国债也增至24.3万亿日元,比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2.4倍;其国债依存率(国债发行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更高达42.1%,比战后至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出7.4个百分点;其国债余额按2001年度预算将增至388.7亿日元,相当于1990
年度的2.3倍,若加上地方政府债务,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将达666万亿日元,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3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也不断推出以降低官定利率为中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从1991年7月起连续下调官定利率,到1995年9月第9次下调后已降至0.50%,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
此间日本银行还曾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且到2001年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
与1991年7月下调前相比,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5.7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不仅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而且也创了连续下调幅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造成多层面的消极影响。
一是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二是加剧消费需求低迷,三是加重财政赤字危机。
从1997到2000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由539415亿日元减少为456780亿日元,3年间减少了15.2%。
在导致税收减少的因素中,除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的减税政策外,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
案例问题: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案例分析:
(1)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通货紧缩会增加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会推迟购买,增加储蓄,以等待将来更低的价格出现。
这样,通货紧缩使个人消费支出受到抑制,同时也造成商业活动的萎缩。
物价的持续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
即使名义利率下降,资金成本一般仍比较高,致使企业投资成本昂贵,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企业因而减少投资支出。
居民和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会降低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甚至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2)通货紧缩对银行业的影响
原因之一是通货紧缩加重了贷款者的实际负担,而且产品价格出现非预期下降,收益率也随之下降,使贷款者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有所减弱,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原因之二是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也会产生负面的财富效应,降低资产的抵押或担保价值,银行被迫要求客户尽快偿还贷款余额。
这又导致资
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贷款者的净资产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速破产过程,最终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甚至破产。
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会使人们对银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为了保护自己资金的安全,他们一方面将钱放在手边,不存人银行;另一方面会把钱从银行提出,而这又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原因之三是如果人们预期通货紧缩还将继续,在任何名义利率下他们都不会愿意借款,否则他们最终偿还贷款的价值要高于现在的价格。
同时,考虑到逆向选择的风险,如果银行预期资产或商品价格下降,它们就会借贷,这就容易造成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