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上中下三品,性有平和刚烈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按药物的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无毒的称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适宜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毒性小的称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具有补养和祛痰的双重功效,不宜久服;有毒的或药性刚烈的称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不可久服,适宜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正所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要”。
《神农本草经》将药分为了“上、中、下”三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这就是很多人在谈及养生的时候“提炼”的原则,即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为性味功效不同而能起到相互补助作用。这就像很多人谈恋爱一样,喜欢和自己的性格爱好方面都一样的人,事实上,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反而少了很多的情趣,少了太多令人感动的东西。当然落差不能太大。差距小了是取长补短,差距大了就是两极分化。用药也
一样,几种药配伍使用,如果“性相近”,那么,药物的配伍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如果这样只需一种药物加量就可以了。在实际用药时,只有“性”相投,在防病抗病的过程中,各自对人体病患独当一面,自然,治疗病症的效果就显露出来了。说到用药,现如今,说得最多的就是“对症用药”。其实,对于用药来说,这最多只是个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讲究还有很多。
从“药”字本身来看,古字为“藥”,上边是草部,底下是个“木”字。所以,说得通俗点,药本身就是“草木”之类的东西。事实上,从本草所载的365种药物来看,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点,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可见,草木类药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或许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即使在《说文解字》里也有“药,治病草也”的说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药”的基本特性就是纠正人体偏性的,是使人能重新达到和谐的东西。所以,药不能全是“老好人”,有些药可以做“和事佬”,其性多平和,而另一些药则要利用其刚烈之性,即中医上常说的“杀伐之性”,五行之中,“白”字对应金,这也是古代“药”字在上半部之间藏有一个“白”的意思。
说到“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个字就是“毒”,在《说文解字》里就说:“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对于“药毒”,大家要用平和的心态去认识,就是药性比较“烈”而已。药和食物的区别在于,药走的是偏性,这里所谓的偏性就是中药里的“毒”。所以,平常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可见,某些特殊的时候,药之毒是能被人体利用的。尤其要区别开来的是,中药之毒和西药之毒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中药是讲“气、味”的,中药之毒只是浓厚的意思,是指“气、味浓厚”,而西药的毒性是指直接作用于神
经,对人的神经造成损害。
从药性不同加工也不同来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也有一物兼宜者,还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人体是一个整体,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一个人很少出现一种单纯的病症,而是多种病症存在,或者说病症出现的原因,是多个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理解和利用配伍呢?
就其药与药相互配伍的关系而言,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祖国医学将草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分成了七个基本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里面除了单行是指以单味药治病外,其余“六情”都属于药物配伍关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药物与药物之间因为“性”的相互作用能够很好地增加或者消减主药的功效,甚至在加工中相互能起到原本都较少能发挥的疗效。比如知母与石膏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是为相须;黄芪与茯苓配伍可增强黄芪利水消肿的作用,是为相使;生姜与生半夏配伍,可以抑制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是为相畏;防风与砒霜配伍,能缓解砒霜的毒性,是为相杀;黄芩与生姜配伍,能削弱生姜的温中作用,是为相恶。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如甘遂与甘草配伍就会产生副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具有生克关系的药物之间繁复的关系,使得人们对本草的“释名”“集解”“性味归经”“功效”等的了解变得弥足珍贵。
由此不难看出,把《神农本草经》按照君臣佐使来划分,不仅可以辨析本草的主次关系和配伍法则,还能结合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等药物的基本性味,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热病选寒药,寒病选热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以期药到而病除。
“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哪些本草是性平之物,哪些是寒凉之物,哪些是温热之物。这里就日常饮食之物做一个归结,以便核查选用。
(1)谷类本草
性平:大米、玉米、豌豆、豇豆、黄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青稞、米皮糠(米糠)、番薯(山芋、红薯)、芝麻、燕麦。
性温:黑米、西谷米(西米)、糯米、高粱。
性凉:小麦、大麦、粟米(小米)、荞麦、薏苡仁、绿豆。
(2)果类本草
性平:葡萄、橄榄、山楂、葵花子、南瓜子、李子、花红(沙果)、菠萝、芡实(鸡头米)、莲子、椰子汁、柏子仁、花生、白果、香榧子、榛子、板栗。
性温:荔枝、桂圆肉、桃子、松子仁、核桃仁、杏子、杨梅、石榴、大枣、佛手柑、柠檬(性微温)、金橘、木瓜、槟榔、樱桃。
性凉:草莓(性微凉)、苹果(性微凉)、梨、芦柑、橙子、芒果、枇杷、罗汉果、菱、莲子心、百合。
性寒:香蕉、桑葚、无花果、柿子、柿饼、西瓜、柚子、杨桃、猕猴桃、甘蔗、甜瓜(香瓜)。
(3)菜类本草
性平:山药、萝卜(微凉)、胡萝卜、包菜、茼蒿、大头菜、青菜、母鸡头、豆豉、豇豆、土豆、芋头、洋生姜、海蜇、黑木耳(微凉)、香菇、平菇、猴头菇、葫芦。
性温:葱、大蒜、韭菜、芫荽(香菜)、雪里蕻、洋葱、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