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家园】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一、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多个方面构成的。
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中华民族的人们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还能够在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儒家思想等众多元素。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道德观念,提倡人际关系和谐、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士前来学习和欣赏。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美德包括孝顺、尊老爱幼、勤劳、诚信、谦虚等。
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孝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行为,人们认为孝顺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此外,尊老爱幼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人和孩子被视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因此人们应该尽力保护和关怀他们。
四、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集体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构成的。
这个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家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目标,然后通过教育、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推动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的归属地。
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何种行业,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
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加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同时,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密切互动,在家庭和社区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次,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持久存在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包括经典文献的研究、古代诗词的欣赏、传统艺术的传承等。
同时,要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鼓励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要建立全国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形成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第三,社会实践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倡导全民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心和温暖。
要鼓励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社会实践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社会,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个着力点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出发。
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先贤智慧和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
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要推广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还可以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可以让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要在教育系统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级学校的课程中,通过讲授国家历史、传承革命传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要通过文化创作和媒体宣传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鼓励作家、艺术家等创作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民奋斗精神的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要加强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通过影视剧、纪录片等形式,传递正能量和爱国情怀,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
3. 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通过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要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目标。
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有价值追求。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摘要:一、引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策略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3.增进全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4.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四、结论: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正文:一、引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共同守护、共同传承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家园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增进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书画鉴赏等;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忠诚、诚信、宽容、感恩等;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如孝敬、敬老、尊师、友爱等;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历史性,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和传承;民族性,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时代性,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共享性,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共同守护、共同传承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策略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众多传统和优秀的文化积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群体。
针对这个群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来,下面我就来谈一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传承古老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古老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效应,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因此中华民族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守护成为了共有的责任。
比如,《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记录了商周时期的历史、生产、宗教、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推崇这部文化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
二、建设一个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第二大重点是建设一个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
因为应对全球化的大势,没有一个文化是可以孤立的。
所以,中华民族在积极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深入研究和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比如,西方的文化旋律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可以打破以往语言障碍让更多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激发国民奋斗热情、增强自信心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灵魂。
如今国家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一直在发力。
例如,央视每年春晚节目主持人穿的旗袍,既是对传统服饰的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展示。
从传统民歌、文戏、美术、书画到现代流行音乐、小品、词曲创作,不断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激情与魅力。
四、推广道德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推广道德文化。
道德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3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3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一】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
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
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
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慢慢呈现。
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金钱、官职所利诱。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现藏北京的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
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
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三尺,可仍没找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刘肃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
刘家四代竭力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
通过这些国宝,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范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范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国学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国学小名士便是国学的传承。
有人可能问我国学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也不清楚,是诗?还是词?现在我知道国学并没有标准,琴棋书画诗等等,跟中国有关的,都是国学。
回归国学,就应当理解文字的内涵,就应当渗透进生活细节,传承经典文化中的精华。
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国学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渗透进每个孩子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知行统一,不能坐而论道。
不要让国学学习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道风景,而不加深学习,加深印象,国学小名士便是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加深印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这些都是国学小名士教给我的。
国学小名士不仅能让你加深印象,还会回想典故和诗句。
要知道国学是师古之学,但师古不能泥古,更不是简单的复古。
中国传统教育常常以礼节教育为主,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取舍。
不能一本正经的,按照书里原封不动搬出来也不能给了书里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既然我们学的开心,也不能让我们一点也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因为现在许多人总是弯着腰,低着头玩着手机,所以现在去学习国学古文的人是真的不多了。
没有人会去关注我们的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文化,而是都去在玩娱乐游戏。
就算是学习了国学,真正可以把国学全到理解贯通的人是不多了。
所以,我们要接着传承国学这个无价之宝,让国学这中国的灵魂继续传承下去,让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心里永存!【篇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我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华夏子女心中不灭的太阳。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心、民族魂的表征。
和谐、和合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多样性的差分、冲突的协调、平衡、融合,是天地万物之间千差万别的冲突融合而和合的模式或状态。
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理想追求的总和。
中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根和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
一个无心的民族,就会走向神衰体亡,心强才能力壮;一个无魂的民族,就会成为行尸走肉,魂灵才有睿智;一个无根的民族,就会枝枯叶黄,根深才能叶茂;一个无体的民族,就会任人摆布,体健才能强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和谐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求,它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
中华和谐文化包括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国际观等方面。
(一)宇宙观。
和谐文化的宇宙观是指万物从何而来的?这是宇宙观的重要问题。
中华和谐文化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如何生物?“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杂是合的意思,是多元(五行)差异事物、要素冲突融合而和合成万物,所以《周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讨材料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讨材料一、概述在当今世界,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个中华儿女的参与和奉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探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途径。
二、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包括经典的研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节日的传承等方面。
2.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发展。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播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一环。
三、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1. 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纽带。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让每个中华儿女都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2. 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包括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
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弘扬这些优秀传统美德,让其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途径1.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2.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社会各界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通用3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通用3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时代的回忆,一句句凝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经典我们还记得吗?面对流光溢彩、物质繁荣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让我们目不暇接。
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韩国文化、日__化的侵蚀,欧美文化的强势来袭……传统文化似乎渐行渐远,华夏儿女几千年不变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经被新一代的我们抛弃了,面对华夏文明千年的传承,面对无数哲人奉献终生才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它渐行渐远吗?作为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和强大的生命活力。
张岱年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作为人生标语来激励自己。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好好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传统,还要重视锐意创新,经世致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我们应该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基础,不断学习新的优秀人类文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并始终保持“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的人生态度。
大胆创新、勇敢竞争,积极开拓,不断进取。
让我们的中学生活更加绚烂多姿,让我们的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谢谢大家!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2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美德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许多人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美德,更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充实着中华美德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更加丰盈,从而去影响更多人的行为与举止。
简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简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越来越明显。
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知度。
要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以激发全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推崇。
其次,加大国家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投入,将传统文化纳入正统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养分,进而唤醒祖先的荣耀。
此外,要鼓励各类文化团体,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大众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另外,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营造文明社会,提倡民众共有的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
要积极反对一切泛滥的低俗文化,在电影、电视、歌曲和出版物等媒体上,打击和抑制一切负面及淫秽的文化内容,努力形成文明文化,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公民应当采取自觉行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方面,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学习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将了解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他人;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努力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必须从社会整体上加强文化意识,加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投入,鼓励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社会,并培育公民的文化素养,以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仅有这样,才能够振奋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实现百姓新生活的美好愿景。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章简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从国家实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方面分析其实践意义,并对构建精神家园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
标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软实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一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这种凝聚力包括成员间的亲和力、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和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文化依托与归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传承千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在全球化的历史新起点上,党中央把“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到战略高度,这一举措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决心。
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远意义第一,在国家实力方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的长远目标是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复兴是强国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求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在创新中传承中华文化。
第二,在政治方面,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国民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贯彻实施。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摘要:一、引言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意义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措施1.增强民族认同感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4.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5.发挥政府与民间力量四、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共有精神家园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意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底蕴。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激发民族自豪感,为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措施】1.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加强民族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3.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各民族成员的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
4.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族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增进民族团结。
5.发挥政府与民间力量:政府要加强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引导和支持,民间力量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结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作文18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作文18篇推荐文章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600字6篇热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800字8篇热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6篇热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范文6篇热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5篇热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主题征文作文大全,欢迎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作文1: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
——题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很多,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
最美司机吴斌。
在20_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
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全力抢救却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48岁。
和最美司机吴斌一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还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20_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张丽莉,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生命垂危。
同样的人,还有最美妈妈吴菊萍。
20_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简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简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任务。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未雨绸缪,落实具体措施,采取实际行动,实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是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
要建立崇尚科学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庄严家国、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就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国宗旨为追求目标,以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建设为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观。
二是加强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加强。
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必须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崛起。
应注重发挥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知识等,培养孩子爱国主义、尊重人权、谋求共同繁荣的精神风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精神。
三是发挥中华文化的号召力。
中华文化是一种有滋有味的文化,它不仅是我们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进的力量,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它的号召力,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文化承载的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要把传承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情感功能和文化价值,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建设之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得到实实在在的激活和发展。
五是完善民族文化治理。
要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加强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把发挥协同作用、完善制度机制、科学管理等推向更高台阶。
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民族文化治理体系,防范民族文化尖锋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以上,是实施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多选题(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策略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追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角度,展开探讨。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共同的意志和力量。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策略】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
要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的优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2.加强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团结的接班人。
民族教育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要从小培养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成为民族团结的接班人。
3.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要创新民族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4.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繁荣发展,共享祖国改革发展成果。
【结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多项选择题

怎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多项选择题摘要:一、引言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重要性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措施1.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4.倡导文明风尚与道德观念5.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我们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重要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文明风尚等。
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民族凝聚力。
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能够激发全体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有利于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全体中华民族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措施1.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丰富内容。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元素,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感。
3.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积极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流与互动,提高民族认同感,促进全体中华民族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条件,是每个国家都必不可少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传承,重视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为宗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希望能帮到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的精神命脉。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让优秀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点击丰富,流派繁多。
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的,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中国的精神纽带,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一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文明传统文化。
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特别像造纸术,是最早的西汉时期与大x,怎么材料作者不便书写,东汉,宦官蔡伦加以改进,制成了质量较好的纸,人们称他为蔡侯纸还有印刷术雕刻版与印刷发明于6世纪隋唐之际,唐宋时期大量用于印刷佛经农书,医书和字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有家园】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on spiritual home【作者简介】刘景录(1936-),男,吉林双辽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核心价值观应有本有源,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之上。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精神文明建设应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应当弘扬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优秀传统,吸纳外域文明精华,创造灿烂的新文化。
【关键词】核心价值;民族精神;传承命脉;精神家园文明复兴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根本精神之所在,亦即这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在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和体验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群体意识,是整个民族共有的价值信念、思维模式、伦理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的总和。
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其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
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的精神原动力,对内可凝聚民族力量,对外可展示民族形象。
在已经过去的20 世纪,在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中华民族开始由衰转盛,由弱转强,但同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比,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所在,忽略了这个中心,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导向和灵魂。
仔细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文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下述一些共同特征。
一是崇高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至高无上的信仰之上,具备神圣感和庄严感,对人有一种折服力。
二是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其特定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成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结晶。
三是普适性。
优秀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概括。
优秀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总是把全人类的文明积淀吸收进去,因而能够召唤和吸引更多的人去遵循和坚守。
四是恒久性。
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而是从深厚的民族精神中抽象出来的精神内核,经历了久远的历史检验,具有信仰上的长期存续性。
具备上述基本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还必须简洁、清晰、深刻,每个概念、范畴的思想容量必须大,其内涵应该与时俱进,在阐释上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及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育健全的人格,这常常不是实现现代化的结果,而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它向人们提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为什么活着”。
它引导人们树立高远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远离庸俗和卑琐,使人坚守一种卓然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纯正人格。
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人们走向自信、自强、自尊、自律,自觉地承担道德责任,做到道德自觉。
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人们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成为刚强有为、奋进不息、宠辱不惊的人。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其实践却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努力探索。
民族精神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表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这个问题要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说起。
中国人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天道本源阴阳化生的存在机制”。
《易经·系辞》谓“太极生两仪”,即宇宙本源分化出两仪——阴阳(乾坤、天地);阴阳交互作用再生出万事万物。
因此“乾”、“坤”两卦最重要,居六十四卦之首。
《乾卦·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代表阴阳、乾坤、天地的根本特性。
古人认为,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应体现天地的特性,有道君子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所以先民一直以“自强”和“厚德”培育自己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细细分析,可列出几十条甚至更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自强”和“厚德”两大范畴。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方面对传统民族精神作些分析。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锐意进取精神一是由忧患意识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人基于对天道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认识到“天命无常”,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社会动乱难以避免,表现出对人类苦难刻骨铭心的忧思。
《易经·系辞》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孟子·告子下》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从先秦时代起,这种忧患意识就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心理深处。
从孔孟的“忧道”,到历代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忧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里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这话简化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
从岳飞到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再到方志敏等无数革命烈士,都体现了这种坚定而深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从刚健自强而来的大丈夫精神。
《易经》讲的“天行健”,是说天道永远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充满了蓬勃的创造力;人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才不枉生于天地之间。
这样,刚健自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激励人们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为崇高的理想献身。
儒家经典《左传》还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提示人们不要甘于平庸。
孔子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
这种刚毅耿介的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无数英雄人物走上大有作为的人生道路。
三是由“穷变通久”而来的变法图强精神。
《易经·系辞》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要往相反的方向转变,变化之后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古人把这种发展变化视为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必然法则,天地万物概莫能外。
在历史上,由此发展出“变法图强”的优良传统,每当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时,一些贤明的当政者便力图通过变革弊政以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在国家民族的长期危机之中,“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曾是全民族的基本心态。
近代史上的改革,尽管步履维艰,道路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其实也是历史上变法图强精神的一种延续。
四是由注重伦理而来的崇德重义精神。
和古代世界其他伟大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特点。
希腊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希伯来文明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华文明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而属于伦理型文化。
这种文化崇德重义,把仁义道德置于一切价值之上。
下面一些古训是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认为“仁”比生命还重要,他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也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更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把圣贤与常人拉近,激励人们的成德向善之心。
中国人讲的“修齐治平”,是从“修身”开始的,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兼容并蓄精神一是由贵和尚中而来的追求和谐精神。
“中”在儒家经典中是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指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过去孔庙大成殿里有“中和位育”或“位育经论”的匾额,是《中庸》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缩写和强调,可见儒家对“中和”思想的重视。
中和就是把各种对立的、不同的因素适量配合,使之合于正确的法度和准则,天地间的事物才能各得其所,万物才能正常繁育发展。
应该注意的是,中和并不是要取消差别和矛盾,而是在承认和正视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平衡与协调。
孔子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就是说君子追求的是和谐一体,而不是要求绝对一致;小人徒然追求绝对一致,结果连和谐共存也做不到。
朱熹认为,“中和”与“中庸”是一致的。
孔孟之后,历代儒者都对中庸思想进行了反复阐释和发挥,中庸之道成了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准则。
二是由整体至上而来的民族凝聚精神。
“礼”或“礼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一体化的内容,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模式。
和西方文化把人看作独立个体不同,“礼治”文化把人看作具有群体生存需要的群体中的一分子,具有伦理道德自觉,隶属于家庭、家族和国家。
由此发展出整体至上的观念,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形成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
中国人对待家庭、家族和国家,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把个人命运同家族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的情感,使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由有容乃大而来的兼容并蓄精神。
在《尚书·君陈》里,儒家的圣君之一周成王训导其臣子时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只有具备博大宽容的胸襟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
后来“有容乃大”成了一句代代相传的古训,同时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曾经由衷地赞叹过“汉唐气魄”,即在汉、唐等最强盛时代,中华民族怀着无比的自信力吸收了可能吸收的一切有益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自己。
从汉代起,中华民族毫无芥蒂地吸纳印度的佛教文化,极大地充实了自身文化,并且把佛教改造成中国化的佛教。
从鸦片战争至今,我们又大力引进西学,发展自身文化,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精神。
中华民族由大小56 个兄弟民族组成,各民族都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千百年来友爱互助、和谐美好地共同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胸襟和美德。
四是由天人合一而来的尊重自然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个经典性的命题。
在儒家思想中“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天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带有一些神秘的意味;而在老庄思想中“天”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主张人和自然平等与和谐。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热爱自然,赞美自然,并溶入自然。
中国的山水诗最动人,中国的山水画最发达,是中华文化独具的特色。
《孟子》中有关善待自然的言论,几乎与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