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家园】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有家园】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on spiritual home【作者简介】刘景录(1936-),男,吉林双辽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核心价值观应有本有源,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之上。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精神文明建设应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应当弘扬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优秀传统,吸纳外域文明精华,创造灿烂的新文化。【关键词】核心价值;民族精神;传承命脉;精神家园

文明复兴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根本精神之所在,亦即这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在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和体验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群体意识,是整个民族共有的价值信念、思维模式、伦理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的总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其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的精神原动力,对内可凝聚民族力量,对外可展示民族形象。在已经过去的20 世纪,在我们

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中华民族开始由衰转盛,由弱转强,但同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比,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所在,忽略了这个中心,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导向和灵魂。仔细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文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下述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至高无上的信仰之上,具备神圣感和庄严感,对人有一种折服力。二是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其特定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成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结晶。三是普适性。优秀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概括。优秀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总是把全人类的文明积淀吸收进去,因而能够召唤和吸引更多的人去遵循和坚守。四是恒久性。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而是从深厚的民族精神中抽象出来的精神内核,经历了久远的历史检验,具有信仰上的长期存续性。具备上述基本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还必须简洁、清晰、深刻,每个概念、范畴的思想容量必须大,其内涵应该与时俱进,在阐释上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及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育健全

的人格,这常常不是实现现代化的结果,而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它向人们提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为什么活着”。它引导人们树立高远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远离庸俗和卑琐,使人坚守一种卓然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纯正人格。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人们走向自信、自强、自尊、自律,自觉地承担道德责任,做到道德自觉。健全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人们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成为刚强有为、奋进不息、宠辱不惊的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其实践却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努力探索。民族精神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表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这个问题要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说起。中国人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天道本源阴阳化生的存在机制”。《易经·系辞》谓“太极生两仪”,即宇宙本源分化出两仪——阴阳(乾坤、天地);阴阳交互作用再生出万事万物。因此“乾”、“坤”两卦最重要,居六十

四卦之首。《乾卦·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代表阴阳、乾坤、天地的根本特性。古人认为,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应体现天地的特性,有道君子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所以先民一直以“自强”和“厚德”培育自己的品格。中华民族精神,细细分析,可列出几十条甚至更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自强”和“厚德”两大范畴。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方面对传统民族精神作些分析。(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锐意进取精神一是由忧患意识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人基于对天道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认识到“天命无常”,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社会动乱难以避免,表现出对人类苦难刻骨铭心的忧思。《易经·系辞》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告子下》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从先秦时代起,这种忧患意识就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心理深处。从孔孟的“忧道”,到历代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忧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里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话简化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从岳飞到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再到方志敏等无数革命烈士,都体现了这种坚定而深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从刚健自强而来的大丈夫精神。《易经》

讲的“天行健”,是说天道永远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充满了蓬勃的创造力;人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才不枉生于天地之间。这样,刚健自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激励人们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为崇高的理想献身。儒家经典《左传》还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提示人们不要甘于平庸。孔子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这种刚毅耿介的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无数英雄人物走上大有作为的人生道路。三是由“穷变通久”而来的变法图强精神。《易经·系辞》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要往相反的方向转变,变化之后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古人把这种发展变化视为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必然法则,天地万物概莫能外。在历史上,由此发展出“变法图强”的优良传统,每当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时,一些贤明的当政者便力图通过变革弊政以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鸦片战争以后,在国家民族的长期危机之中,“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曾是全民族的基本心态。近代史上的改革,尽管步履维艰,道路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其实也是历史上变法图强精神的一种延续。四是由注重伦理而来的崇德重义精神。和古代世界其他伟大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特点。希腊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希伯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