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标准模板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标准模板
思政课程模板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专业特点有所调整,以下是一份参考的思政课程标准模板,可供参考:
1.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程。
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概述、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与修养、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宪法法律与法律法规等。
5.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课程评价: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7. 课程资源:本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材、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素材等辅助教学。
8. 教师要求: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是一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标准的参考模板,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思修》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是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体验、参与、行动”中追求真理,感悟人生,提高素质,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现代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实践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外体验、思考、研究、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形式的学习与交流,促进相互协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关心和参与校园及周边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求改变,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四、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与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从所给出的实践活动中任选一个递交实践活动成果。
(1)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或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自拟题目做调查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数为5——8人。
A.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B.关于大一新生消费情况的调查C.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D.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E.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F.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研G.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等方法,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调研报告。
(2)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心得体会(3)走访家乡的名胜古迹,撰写课程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方案
小组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
学生们分成小组,围绕课程中的 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 的观点和见解。
分享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 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心得体会 。
角色扮演与模拟
角色扮演
学生们根据课程中的情境和角色,进 行扮演和模拟,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 理解和体验。
模拟
学生们模拟解决实际问题和纠纷的过 程,如模拟法庭审判、模拟商务谈判 等。
05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
总结词
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 现象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观察能力。
详细描述
社会调查活动通常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确定调查对象和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 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法律援助活动
课堂演讲与展示
课堂演讲
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好演讲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心得 体会。
展示
学生们通过PPT、视频、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作品,以增强自信 心和表达能力。
04
校园实践活动
主题宣传活动
总结词
提升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氛围
详细描述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公众号等渠道,定期发布法律知识文章和案例,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 生的法律意识。同时,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法律素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方案
汇报人: 2023-11-18
目录
• 课程概述 • 实践教学模块 • 课堂实践活动 • 校园实践活动 • 社会实践活动 • 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估
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0117001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 公共课适用专业:普通高职各专业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社会实践学时:16学分:3先修课程: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必修课程。
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增强大学生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为着力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自我发展及幸福人生奠定深厚的基石。
二、课程定位在遵循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以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社会人的培养以及高职各专业学生所应共同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为目标,确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以“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为基本理念,指导课程改革和建设,促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学科型向职业型转变,逐步实现理论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堂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立体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体现“三贴近”原则,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们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多种方法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借鉴使用西方德育的渗透和价值澄清理论,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方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方案(试行)一、实践教学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
通过教改,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三、实践教学原则1.衔接性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一、实践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及其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约束意识,提高其对法律的遵守能力。
二、实践内容1.法律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的法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可以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等,通过分析案件的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并讨论案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外参观:安排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了解法律实践和维权机构的运作模式,增强学生对法律实施的认识,并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法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类法律相关的角色,如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程序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辩证与思维能力。
5.法制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通过宣传活动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三、实践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校外参观等方式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具体的实践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现场参观与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实地参观和体验活动,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实践评价1.案例分析报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其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独立性。
思修课社会实践教学选题及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选题及要求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或参观选题方向1.参加新老生恳谈会或学习交流会2.为自己制定一份的职业生涯规划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对所学专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5、结合所学专业访谈他人先进事迹与创意人生, 成功历程与失败教训6.开展“感恩”主题活动7、到希望小学、敬老院、孤儿院等地进行“义工”服务等公益活动8、到法庭旁听或组织模拟法庭9、常州纺院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分析10、常州纺院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与分析11.常州纺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12.常州纺院大学生爱情观与恋爱行为调查分析13.常州纺院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14.常州纺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15.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16.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查17、常州纺院社团活动现状调研18、你所在的专业系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研19、你所在的专业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研20、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二、社会实践要求1.本学期社会实践共为10课时,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学生必须从以上20个选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研, 具体题目可自行设计。
3.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塑造人、教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
4.社会实践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100%=平时表现30%+社会实践40%+期末考核30%5、强调: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 本课程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三、社会实践上交材料1.实践成果须提交社会实践活动感悟或调研报告的电子稿、纸质稿各一份, 格式要求如下:(1)封面要求: 见附件1;用A4纸打印或手写。
(2)Word文档格式要求:页边距: 上2 下2 左2.5 右2;文章标题: 四号宋体加粗, 居中;正文:五呈宋体, 首行缩进2个字符, 行间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加粗)(4)字数要求: 不低于1500字。
2.实践成果同时需提交相应的PPT或微拍(时间不超过7分钟)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2018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
当代高职大学生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文化层次,且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实际来确定,有的放矢,力戒形式主义。
2、实效性原则。
实践教学应该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重要途径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真正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成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达到实践育人、理论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3、本土化原则。
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实践教学应立足地方,面向全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调查当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问题,并从中寻找服务社会的方向,促使学生努力成为服务当地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
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中,是为了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实践教学项目, 切实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初步掌握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在校内外实践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依法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1.注重知行统一。
避免学生脱离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的一致。
2.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3.大力培养学生能力。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帮助学生走向社会。
帮助学生作好走向社会的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11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48学时一、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一个重要课程,经国家教育部、宣传部审定的,根据教育部、中宣部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指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该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对学生全面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宗旨,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根据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新教材。
该课程标准适用全院所有专业学生。
二、课程基本目标该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
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认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职业。
树立“五大观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婚姻家庭观、择业创业观、法制观。
学会“五大能力”——学习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择业创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提升“五大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全面的个人修养素质。
最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目标1、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责任担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式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领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式,以期对教师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内容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心理等内容;法律基础方面,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规定、法律意识形态、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或者道德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活动,例如到法院、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等单位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实践的具体过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42(3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思修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各项任务;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困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锻炼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能促进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二)设计思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直面他们在新时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
课程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去思考问题,结合现实来理解书中观点,从而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该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央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目标定位如下:1. 政治性目标。
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2. 思想性目标。
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3. 实践性目标。
课程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实施“1126”课程教学体系,推行“三结合”教学模式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条主线:吴健雄精神及其核心价值观;二种途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六大模块:适应转变健康成长、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掌握本领成就人生、学法懂法依法办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模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课程。
这门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规范《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要求XX 学院所有2014级学生(本科和专科)都需参加课程老师安排或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按照要求提交实践成果。
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将按比例计入该课程总成绩。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深入社会、生活和实际,达到知行统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努力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以下四种实践活动内容中任选一项进行。
1、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同学们可以在以下参考选题中任选一个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1)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情况调查与分析(2)大学新生入学花费情况调查与分析(3)关于大学生的理想及其实现情况的调查与分析(4)关于大学生人生观的调查与分析(5)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6)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7)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与分析(8)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9)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与分析(10)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与分析(11)本校大学生文明素质情况调查与分析(12)本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状况调查与分析步骤及要求:第一步:确定调查人员。
调查研究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结成小组,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人员确定后要进行详细分工,合作开展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13版
1.1课程性质根据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的主要容是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容。
包括绪论和八章共九部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对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认识和解决,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础。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48学时。
1.2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设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德育为先,实践育人。
设计的总原则是: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思想教育化效果,融“思想性、实践性、知识性、开放性”于一体。
无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坚持以下四念:第一、立德树人的教育服务理念。
即让本门课程能为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政治素质支撑。
第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即本门课程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懂理论这个水平上,还要让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都得到提升。
第三,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理念,即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改变大学生存在的“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的现象。
第四,时空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
即打破传统教师、教室、讲授的静态教学模式,将课课外、校校外、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影视、书本与网络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活泼、立体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对本门课真学、真懂、真信、真行。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职业岗位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学生情感、意志、能力产生过程,选取了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理想、规划精彩人生、提升道德品质、强化法治观念等容,安排48学时,把课程容整合成四个学习情境、14个项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6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课程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性质和目的。
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掌握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
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中,是为了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选择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实践教学项目, 切实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初步掌握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在校内外实践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依法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1.注重知行统一。
避免学生脱离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的一致。
2.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3.大力培养学生能力。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帮助学生走向社会。
帮助学生作好走向社会的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4、课外实践教学原则上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行。
四、实践教学的参考项目与课时分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为12课时,实践项目如下:
五、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考核,每个学生必须全程参与,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实践项目,上交各项实践资料。
1.考核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30%。
2.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进度有序开展,授课结束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的成绩总评。
3.实践教学活动由专职教师进行考核。
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上交实践作业,专职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参与情况、积极认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给出相应分数,记入实践成绩。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与教师参考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
七、说明
本标准列举的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只是一种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践形式。
但实践课一定要保证所占学时,不能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