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救人生_活着就好_对余华小说_活着_许三观卖血记_喜剧因素的解读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所蕴含的悲悯的力量,以及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精神走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而广受赞誉。
这三部小说更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余华如何通过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性中善恶、美丑、生死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还将关注余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走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余华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坚守与追求?他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深入解读,能够揭示出悲悯的力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余华长篇小说概述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更是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历程。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战争磨难、社会变革等多重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部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深刻寓言。
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卖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卖血补贴家用的故事,展现了他淳朴坚定的人生信仰。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对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进行思考。
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人,生活贫苦,却拥有一颗崇高的灵魂。
他始终坚信通过艰苦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实现这个坚定的信仰,他不惜卖血以供养家人。
许三观没有追求物质的奢华,他的信仰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尊严,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在许三观的人生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考。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自我奋斗的信念。
这种信仰让他能够坚持卖血多年,不畏辛劳,不追求虚荣,以一种朴素而高尚的生活态度面对苦难。
他的信仰展现了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许三观的人生信仰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和正直。
他拒绝了索贿和不义的事情,他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永不妥协。
这种对正义的坚守让人不禁想起康德的道德哲学,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奉行正直的道德原则,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通过《许三观卖血记》,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思想追求。
他的人生信仰通过卖血这一形式的奉献得以体现。
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了家庭的幸福和尊严,展示了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结起来,《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人生信仰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质,许三观在贫困和挫折面前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并通过卖血这一形式的奉献,彰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哲学思考,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前,我率先阅览了余华的《活着》。
相较而言,《许三观卖血记》更具黑色幽默的色彩,而《活着》则让我联想起某“皆杀的田中”。
实际上,个人认为这两本书主要都展现了在中国的苦难时代中,人间尤其是家庭内部所蕴含的脉脉温情。
《活着》一书是以某民歌收集者回忆中某老人的回忆的方式来叙述的。
比如书中一开始青年初遇福贵的那一段,倘若在看完全书之后再回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令人心中不由得一酸。
记得当时我在图书馆中阅读时,差点落下泪来。
像书中描写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然会有这么多名字?带着好奇我走到田边,询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
”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有时候会觉得奇怪余华为何会将此情节放置于此,因为看完全书再看这里时,那种感动是难以言喻的。
不过想来,或许是他有信心让读者回想到此处吧。
此处牛的名字叫“福贵”甚是巧妙,更妙的是老人后来说的那番话,说的难道不正是他自己么?在《活着》一书中,这一家人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诸多重大事件:解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除了政治带来的离奇遭遇,其命运也相当奇异。
福贵首先败了家,却因此逃过了解放后的斗地主;为母亲求医,却被抓了壮丁,也因此结识了此后自己的好友兼仇人(某种程度上)春生。
而一家人的死法也有不少奇特的,有掉下粪坑自杀的,有吃豆子胀死的。
血救人生,活着就好——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喜剧因素的解读
粗鄙可笑 的行为 , 在福 贵父 亲死在粪缸旁有 了别 的意味 。 作者似乎很喜欢 这样 的幽默 , 卖血》 在《 里写 对许 玉兰 的批
斗时 同样 如此 。许 玉兰无故 被人贴 了大字 报 , 她是妓女 , 说 队长 让许三观开家庭 批斗会。于是许 三观就 当着儿子们 的面要许 玉 兰交代 她与何小 勇的私情 。他先是 找个理 由让许玉兰坐着被批 ,
文 学导 。文学存裾
血 救 人 生 , 着 就 好 活
一
对余 华小说《 活着》 许三观 卖血记》 《 喜剧 因素的解读
李 朔 5
( 汉大学文学院 , 北武汉 407) 武 湖 30 2
摘要 : 余华 , 十年代新 写实写作 的代表作 家, 另类的写作 八 他 风格、 冷酷的叙事 笔调 , 次又 一次地 冲 击着人 们 的审 关底 线 。 一 《 世事如烟》 阴沉 、 里 惊悚 的邻 里关系, 现 实一种》 《 里残酷 而冷 漠
许三观卖血是跟着 阿方 、 根龙去的。每次卖血 前都 要喝满肚子 的 水, 而卖完血后都要到胜利饭店去吃 “ ~盘 炒猪肝 , 二两黄 酒 , 黄 酒 温一温” 。这样 简单 的思维 , 使他们 的行为 在读者 眼里 有那么
对人 物外 貌描写 , 进行心理刻 画 , 一般 是塑造人 物形 象最常 用 的手法 。然而在《 卖血》 里读者 竟然看不 到对主人公 肖像 的描 写, 更不用谈对 其心 理 的刻画 了。作者 主要 就是 运用 对话 的方
的 家庭 关 系 , 个 比 一 个 血 腥 、 力 , 人 不 忍 卒 读 , 此 有 人 这 一 暴 让 因 样说 余 华 : 他 血 管 里 流 淌 的 不 是 血 , “ 而是 冰 渣 子 ” 。
“ 席毛”,活着》 《 里经常 出现 的“ 娘 的” 他 。而且这些 对话都是人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的血泪奋斗,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艰难与不公。
作为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小说深刻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哲学,呼唤着我们对于生命与尊严的思考。
首先,许三观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中承载着作者对于“活着”的思考。
整个故事中,许三观通过卖血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却从未动摇。
他坚信每一滴血都有价值,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这种坚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深思,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得到重视,无论贫富贵贱,生命的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其次,小说通过许三观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小说中,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公,但他始终坚信努力付出会有回报,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这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应该如何缩小?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许三观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上。
他一直保持着善良和真诚的心,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人为善。
小说中的许三观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身边的人,他的善良得到了回报,这点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善待他人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善意回馈?最后,小说通过许三观的思考,还引发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思索。
在生活的艰辛中,许三观依然保持着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虽然生活简单,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
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否与物质拥有有关?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余华对于生命、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幸福等方面的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思考,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追求,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01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02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文化视点/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文/ 郭景红余华,是先锋小说的著名的代表人物。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并从事了五年的牙医工作,这样的经历可以说为余华日后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创作源泉。
余华所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少,但质量却是被国内外的学者所认可的。
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
他前期的小说带有较轻的实验性,多注重于描写血腥、暴力、人性丑恶的一面。
但后期有所转变,小说都在体现先锋派中的现实主义。
本文所要比较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创作转型不可或缺的代表作。
写作的中心都是“苦难”,都是在描写一个人在其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
但是这两部作品中的苦难又有着不同之处,《活着》主要描写了以死亡为中心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描写了以卖血为中心的苦难。
《活着》中的福贵因为好赌而破产,将父亲气死。
他被捉去当兵后,他的母亲去世了。
回家后,有庆被抽光了血,死了。
凤霞生孩子难产而死。
在病痛折磨以及孩子的死亡打击中,家珍也死了。
福贵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的时候被水泥板压倒死了。
留下来的苦根长到七岁也因为吃太多的豆子,撑死了。
福贵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的亲人都被他亲手埋葬,这是他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
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了十二次的血。
在第四次为了让全家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他去卖血了。
第五次是为了给一乐补身子。
第六次是为了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送礼。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的卖血都是为了给一乐治病,到林浦、百里、长宁等多个地方卖血。
而最后一次是许三观老了,想去医院卖血,却没有人要。
可见在许三观面对种种的苦难时候,他是用一次次的卖血来渡过的。
而整本书就是用这十二次的卖血来展示出许三观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从福贵和许三观、家珍和许玉兰这两组人物来比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苦难之同余华是先锋主义的代表作家,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中国的先锋主义作家都面临着一个写作的困境,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处于这个困境中所创作的,他在先锋主义中加入了新的元素。
血救人生_活着就好_对余华小说_活着_许三观卖血记_喜剧因素的解读
因为物质的贫乏,欲望的贫乏,无论是许三观还是福贵,他们都在 为生命的延续做着不懈努力。在他们看来,好好地活着最重要。 因此他们总是那么快乐,他们用一切的戏谑来粉碎生活的魔障:
许三观请许玉兰吃了八角三分钱的东西就理直气壮的让许 玉兰嫁给自己; 当他得知许玉兰和何小勇发生过关系时就什么活 都不干了,躺在椅子上享受,而在和林芬芳的事暴露后,他又不像 以往那么神气了; 他认定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就要何小勇出钱 赔偿,而且还让二乐三乐长大后把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强奸了,以 作报复。而许三观为生活所迫多次卖血,但第三次又例外。他因 为和林芬芳是姘头,因此在林受伤后,就卖血买了“十斤肉骨头、 五斤黄豆、两斤绿豆、一斤菊花”去看望她,最后还暴露了两人的 关系。因此连卖血都有了喜剧意味。
( 1) 人物语言的喜剧化 对人物外貌描写,进行心理刻画,一般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常 用的手法。然而在《卖血》里读者竟然看不到对主人公肖像的描 写,更不用谈对 其 心 理 的 刻 画 了。 作 者 主 要 就 是 运 用 对 话 的 方 式,甚至连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都 省略了。如在第四章叙述三个孩子生育过程的时候,全部是 用的对话。只用片段式的三次对话就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 如许玉兰后来对许三观说道: “所以你让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 三乐,我在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 你在外面乐了一次,二 次?,三次,是不是?”简洁而含蓄,自然而然避开了生育的痛苦, 让读者乐在其中。 在对人物语言的处理上,作者还用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口 语,甚至是低俗下 流 的 乡 下 话。 如《卖 血 》里 的“干”、“裤 裆 ”和 ·82· 文学界
血,换来的生存——读《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演讲稿
血,换来的生存——《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这是一部余华的作品。
它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活着”的故事。
不过相对《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更多希望。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继承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许三观,一位平凡的父亲,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没错,不是比喻,不是夸张,就是用鲜血,鲜红的热血。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次卖血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收入。
前几次,许三观跟随村里的潮流,同村里的根龙、阿方去城里卖血后,总要下馆子来犒劳自己。
于是一个经典桥段就出现了:一定要用手指敲着桌子喊出来“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这样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经常下馆子;黄酒一定要温一温,店小二会觉得你是行家。
朴实而不失风趣的语言,却令人心酸。
这饱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在残酷现实敲打下的无力。
后来,许三观卖血后有钱娶了媳妇。
以后,他再卖血得来的钱就基本用在了家事上。
儿子闹事了,人家索赔,卖血;积蓄不够了,卖血;儿子病了,要钱,卖血……旱,涝,许三观家彻底消耗一空,每天靠喝玉米糊勉强熬过。
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许三观趁着自己过生日,为全家人用嘴做了顿菜。
那描述得可谓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听得大家直流口水。
但如此欢快的语言下,又蕴含着怎样的艰苦呢?许三观也是心疼,再次卖血,只为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面条。
苦,累,大儿子忙出了肝炎,在上海治病。
家里一穷二白,怎么办呢?许三观就又去卖血。
不允许卖血间隔太短,一次卖血那点钱哪够呢?他便一个地方换着一个地方卖,一路到上海,还险些把自己卖死。
作为一位父亲,他爆发出了伟大的力量。
而其中透露的,依旧是艰与苦。
不过说到底,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沉重的命运终究没能压垮他。
最终他也过上了比较满意的生活,也能随便吃猪肝,喝黄酒了。
可当他再次用手指敲着桌子喊“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时,想着的却还是“我还没卖血”。
多么深的影响!有人说,这是一部卖血的辛酸史。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一位平凡人的一生,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作者余华深刻地展现了农村老百姓在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化中所面临的无尽磨难。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家族生活,借助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小说中展现的农村生活的味道,引人深思:家族的变故、革命前后的社会改革、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改革等各种变化,无不对人物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一位贫苦出身的农村青年,因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决定出卖自己的鲜血给医院试验,从而换取一些小钱养活自己的家人,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农村青年情感的波动和交错,深刻反映了中国新时期青年的思想和行为。
总的来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都是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变化的深刻内涵,是具有深远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读后感在读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太过凄惨了,读后有一股气堵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发。
而《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也有苦难,但在苦难中还有些许的温情,给人以安慰。
《活着》记叙了福贵家庭内部的七次死亡:福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父亲被气得撒手人寰;母亲在福贵被抓壮丁离家两个月后病重去世;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抽血过量身亡;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大出血去世; 妻子家珍在重病和多重打击下离世;女婿二喜在一场建筑工地事故中意外死亡;小说的最后,外孙苦根因为饥饿过度,吃豆子撑死。
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相继离世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活着,和那只名叫福贵老牛相依为命。
在艰难和困顿的时代,我觉得亲情是支撑活下去的勇气。
可福贵却一直在经历亲人的离世,在悲苦中虽有生的希望,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无疑是把悲伤无限拉长。
在儿子有庆死后,妻子女儿是他的活下去的希望,女儿死去留下了外孙给了生的希望,但当苦根也死后,他的希望还有吗?可福贵还是活着,一个人活着。
我总在想,福贵活着是不是比死更难受。
然而,在福贵的一生里,唯一不变的是他活着的意志,他在努力活下去,那怕是苟活,他也在寻求着。
就像小说中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虽以活为题,但全书却充满了死亡,读这本书感觉到死亡如此之近,满溢着尖锐苦难与悲伤。
比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要温和多了。
许三观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他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本该平淡无奇,但生活的苦难使他卖了12次血。
他通过卖血顽强地活着,使他的人生变得不凡:第一次卖血为证实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二次卖血为娶妻生子;第三次卖血,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打伤,为偿还方铁匠家医药费而卖血;他卖血是为了在自然灾害时期给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卖血是为了救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乐,这一次许三观前后5次卖血,差点因此失去性命。
《许三观卖血记》中虽然也充满了苦难,但苦难中却处处有着温情。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解析,探讨余华在现代小说中的独特之处,以及《许三观卖血记》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余华的小说常常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故事。
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给他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决定参与卖血的行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许三观的经历,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特定时期下的生存状态。
余华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复杂的叙事模式,使读者更容易接近故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描写许三观的卖血行动,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现象。
许三观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差距。
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的努力常常远远不够。
卖血成为了一种极端的生存方式,象征着社会制度对普通人的残酷压迫。
通过许三观的经历,余华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渴望。
许三观虽然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生活,为家人带来更好的未来。
余华通过对许三观内心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
与此同时,余华在小说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许三观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许三观在他的卖血行动中遇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善良的,也有冷漠的。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许三观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读者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在情感和思想上给读者带来了震撼,还在文学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
余华以其特有的笔触,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语言,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入人心,饱含哲理。
在本文中,将对余华的几部代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小说所体现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一、《活着》《活着》是余华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巨变与苦难。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族的破产、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残忍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困境。
通过描写福贵的坚韧与生存意志,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追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财富,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
余华通过揭示农村生活的种种问题,向读者传递了有关财富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许三观卖血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状况。
小说中,许三观为了生计而选择卖血,他通过血液的流淌,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通过许三观的坚持与勇气,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农民的艰辛与无奈。
作品通过许三观这个形象,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三、《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孤独的个体孙少平的形象,反映了自由、爱情和生存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小说以朦胧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对集体主义社会的离奇与荒诞。
个人在团体中的命运不受控制的现象对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对抗与妥协。
作者通过孙少平的心灵历程,探讨了一个人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寻找自我生存的方式以及面对社会变革时所经历的挣扎。
四、《兄弟》《兄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徐世昌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忍耐与不屈的冲突。
小说中,徐世昌在家庭与社会中均面临诸多压力与苦难。
作品通过家族之间的纷争、个人命运的抉择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中涵盖了人际关系、国家历史与人物命运等多个方面的话题,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局势和人物命运。
生存哲学
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的生存哲学一,忍受生命。
首先,《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讲的都是小人物的生存。
《活着》讲的是徐富贵在命运的捉弄下,忍受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承担活着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无法逃避的。
徐富贵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只知道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活着。
他在命运的捉弄下,貌似妥协一般的活着,不管活的再难看,那也要活着。
这是一种对命运无声的抗争与妥协。
在活着中,徐富贵学会了忍受。
也许这是余华在《活着》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告诉我们他的生存哲学,忍受。
《活着》这本书,读起来很沉重,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残酷。
不由让人想到,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想我们也会像徐富贵一样,就这么活下去,活到死。
从这个方面来讲,余华讲的就是小人物的故事,讲的是命运之下,小人物的抗争与妥协。
如果从《活着》之中探讨余华的生存哲学,那应该就是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活着。
活着就是意义。
这也是余华在探讨活着的学问,余华在问,人为什么而活。
《活着》告诉我们,生命不管幸运或是不幸,我们只是静静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忍受生命赐予我们的苦难与平庸。
这个徐富贵用一生悟出来的道理,余华简简单单的交给我们。
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
然后徐富贵和他的富贵,这头老牛,就这么熬着熬着,熬到死。
因为,他还活着。
二,反抗生活。
《活着》讲的是种忍受,那么《许三观卖血记》讲的就是反抗。
虽然许三观有时候很愚昧,他的价值观很愚昧,但是这不妨碍他称为一个平民英雄式的人物。
他的一次次卖血,就是对生活的一次次反抗。
他不愿意受生活无情的摆布,他用他体内流的血,这种最宝贵的东西去反抗生活的艰难。
他的愚昧体现在他对一乐的态度,体现在他对许玉兰的态度。
但是他身上有着中国式农民最朴实,最美好的价值观。
一乐不管是不是他儿子,这份亲情变不了,许玉兰不管开始怎么对不起他,只要现在对他好,那许三观就不追究。
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候,许三观任劳任怨,卖血帮助家庭渡过一次有一次难关。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从生存的角度看《许三观卖血记》
从生存的角度看《许三观卖血记》简介:《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个难关,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他以后再也不用,也不能卖血了,他却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痛哭出声。
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历程,作者余华曾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这篇作品中,余华就回到了现实的底层,回到了生命的存在,让人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和可贵。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苦难、温情一、扭曲的生存方式反映的是不正常的社会状况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曾这样写过:“人在生存受到胁迫时,要么软弱的死去,要么以更加决绝的方式存活下来”。
毫无疑问,许三观的数次依靠卖血求得整个家的生存的方式就是那样一种“更加决绝”的方式。
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会逼着人去以卖血为生的,卖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是许三观不仅认同了这种做法,还享受着卖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荣光”——可以阔气地走进饭店,用平日里不曾有过的语气吆喝着点菜,再品尝着“人间至味”的猪肝和黄酒,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所有家庭问题迎刃而解。
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起落分不开的,英雄尚且被时运玩弄,更何况是如许三观这样生活在底层阶级的小人物。
翻涌的时代浪潮时刻折磨着许多的如同许三观这样的普通人,为了不被这股浪潮覆灭,他们啃食着自己的血肉也要偷生。
底层的人想要生活,能用尽一切办法。
现在生在和平富足年代的人们,或许无法切身理解到为生活所迫的那种悲壮与挣扎,为了一袋米,为了一把菜,甚至可以将人逼上绝路。
那些远在不同时代和破落乡村的人们的处境,是最能体现出人性的。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而著称。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量。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开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福贵在家族的压迫和外部的动荡中苟延残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苦难和生死离别等一切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小说中,福贵一再遭受挫折和折磨,但他坚持不懈地为生命的延续而战斗,无论是销售自己的牲畜还是吃下疯牛病牛肉,他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对生存的渴望。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许三观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岁月里,一位老少爷们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卖血的故事。
许三观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正直的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许三观千方百计地为了儿子的生活费用而卖血,无论是经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他都选择顽强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的艰辛经历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态度,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奇迹,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命运,余华关注了在社会风暴中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却坚强不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歌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伟大。
活下去——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1000字).docx
活下去——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前,我心里总有一个疑问:许三观为什么卖血?读完之后,我有了答案:卖血是为了生存。
余华选择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这个社会的荒谬,巧妙地将正义与讽刺交融在一起,以细腻又犀利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小人物坚毅生存顽强活着的心路历程。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我更愿意称其为一首关于平等、关于艰辛生存的一首诗。
海涅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但“生活是痛苦的白天”。
看完全书我心里只有一种感受,在那个年代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平等,才能离开生存的艰辛吧。
这本书回顾了许三观悲喜交加的一生。
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先前他卖血为了获利改善生活,后来他卖血为了妻儿生存,为了活命,以此反映当时中国百姓悲苦的生活。
最初卖血时,所有医院的血库都库存丰足,许三观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远道而来的卖血者在路上就开始担忧自己的血能否顺利卖出去,后来他又让这些最为朴素的人明白了礼物的意义。
这些人绝大部分目不识丁,可是他们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礼物显然成了他们交流时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另一种语言,一种以自我牺牲和自我损失为前提的语言。
许三观让这些人明白了要在离家出门前带上两颗青菜或者几个西红柿和几个鸡蛋;在杂乱和漫长的旅程,他又将这些平日里最为自由散漫又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了一支乌合之众。
字里行间表现的正是底层百姓苦涩的生活现状。
读完这本书,我还感受到了沉重的父子情。
在那个饥荒年代,许三观的儿子们每天过着喝米汤勉强果腹,饿了只能睡觉紧接又被饥饿惊醒的悲惨生活,许三观毅然第三次卖血为三个儿子做了红烧肉。
最令人动容的是许三观和大儿子一乐这条感情线。
许三观最喜欢的是一乐,因为一乐最像自己;一乐也最爱许三观,打心眼里崇拜这个爸。
这样深厚的感情,又或者说,这两个人如此有缘,即使果真没有血缘关系,俩人也是无法分离的。
一乐唯一的一次叛逆,是因为许三观不舍得用卖血钱带他去吃面条。
只能吃烤红薯的一乐,虽然还只是个孩子,也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隔阂。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深入探究作者余华的生存哲学。
余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人性画卷,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韧地生存,如何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本文将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余华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他对生存哲学的深刻理解。
通过解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对于生命、命运、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文学中表达这些观点。
二、余华生存哲学的核心思想余华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波折,更深刻地揭示了余华独特的生存哲学。
这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无常、生活苦难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余华看来,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故和无法逃避的苦难。
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身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之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余华认为,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苦难。
然而,接受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放弃生活。
相反,余华强调,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着》中,福贵虽然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因为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同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这一行为,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生存的支持,更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余华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陋和自私。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
然而,无论人性如何变化,余华都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余华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苦难、坦然接受命运无常并在其中寻找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想。
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理
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理内容摘要: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理:也就是在强大的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
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并且,在这渴望中,我们又意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能量。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存哲理进入90年代,余华先后创作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力作,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对其作品的研读也进入了更广的领域。
本文想就这两部作品中所着力表现的平凡人物一生的生存状态和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命运进行探讨。
一、生存境遇《活着》是关于苦难中的死亡故事,《许三观卖血记》是关于苦难中生存的故事。
死亡与生存是以生命的结束与持续为标志。
余华用饱满温情的笔调与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关于苦难生命的故事。
《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富贵经历苦难的一生:曾经他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好赌,抗战后输了家里的一百亩地,其父亲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
一年后,他在为病重的母亲找医生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经历了上战场的恐惧与被围困的饥饿, 等到解放后回家, 女儿已成了哑巴, 母亲也早已病死了。
然后是数年的大饥荒, 为了让儿子念得起书, 他甚至送走过女儿, 可是在学校的儿子有庆, 却因为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他抽血过多, 也死了。
女儿风霞本嫁给了城里当搬运工的二喜, 出嫁之日风光一时, 可在一年之后还是死于难产。
三个月后, 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
四年后, 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中的意外事故。
又过了三年, 外孙苦根吃豆子给撑死了。
一场场死亡接踵而至, 这其中既有人祸(父亲的死、儿子有庆的死), 也有病害(母亲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女儿凤霞的死), 更有离奇的意外死亡(女婿二喜的死、外孙苦根的死), 生命在各种死亡面前变得异常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有顺先生在《余华: 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里指责余华笔 下的许三观和福贵只是在逃避、消解生命的苦难,而不是主动地 担当承负,他说: “福贵和许三观虽然都从苦难中走过来了,但他 们最终却成了被生活榨干了生命力的、充满暮气的老人,在他们 面前,站立着的只是广阔的虚无,厚重的麻木,以及庄禅式的自我 逍遥,但没有克服 了 受 难 之 后 的 存 在 的 欢 乐。”可 我 认 为 这 种 沉 默和担待本身就是很可贵的精神,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 改造和反抗世界的伟人。事实上,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国农民他们 骨子里就是这样的小农思想,他们不求来世,只想把当下过好。
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丈夫吧,靠着自己的肩膀,依靠自己能力 在维护一家人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男人。忽然想起前一段时间闹 得沸沸扬扬的快乐男声“伪娘”事件。似乎现在“男色”已大行其 道,“伪娘”选手 成 为 最 火 爆 的 炒 作 话 题。我 不 禁 在 想 是 我 审 美 落后了,还是只是那些人在追求标新立异? 到底什么才是健康快 乐的男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
2 有意淡化苦难和重大历史背景
读完全篇,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写作虽属写实范畴,但作者想 表达的显然不是对政治批判什么的。正如著名评论家雷达所指 出的那样: “作者的着眼点,始终是研诘中国农民的‘活法’,始终 在表达一种危机重重的命运感。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 认 为, 《活着》在表现农民的历史命运方面,有一些新的想法。”在这两 部小说中,作家有意地淡化了历史背景,摒弃宏大叙事,转而通过 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人们活着的面貌。
( 1) 人物语言的喜剧化 对人物外貌描写,进行心理刻画,一般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常 用的手法。然而在《卖血》里读者竟然看不到对主人公肖像的描 写,更不用谈对 其 心 理 的 刻 画 了。 作 者 主 要 就 是 运 用 对 话 的 方 式,甚至连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都 省略了。如在第四章叙述三个孩子生育过程的时候,全部是 用的对话。只用片段式的三次对话就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 如许玉兰后来对许三观说道: “所以你让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 三乐,我在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 你在外面乐了一次,二 次?,三次,是不是?”简洁而含蓄,自然而然避开了生育的痛苦, 让读者乐在其中。 在对人物语言的处理上,作者还用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口 语,甚至是低俗下 流 的 乡 下 话。 如《卖 血 》里 的“干”、“裤 裆 ”和 ·82· 文学界
死去,福贵也没有因没钱而变成流氓地痞。 尤其是《活着》,福贵七次直面自己亲人的死亡,每一次都是
沉痛的打击,但这位老人在给作者讲述这样故事时,却是那么的 波澜不兴。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人生的境界吧,他给自己的老牛起 名福贵,又假想出许多其他的牛,依次命名为二喜、有庆、家珍、凤 霞和苦根,回忆里似乎摒弃了一切悲伤。借用余华在《活着》中 文版序里说的话道出活着的真理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 的愤怒渐渐平息,我 开 始 意 识 到 一 位 真 正 的 作 家 所 寻 找 的 是 真 理,是一种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 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 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 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是的,只要活着就好。
事实上,许三观和福贵都经历了战争、大跃进、合作化、三年 自然灾害和文革,但 这 些 灾 难 也 只 是 故 事 里 人 物 的 生 活 背 景 而 已,是他们生命历程里必须经过而来不及反省的东西。因此人想 要忘记一些事情是很容易的,就像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 受之轻》里的人一 样,他 们 会 忘 记 历 史,忘 记 苏 联 进 军 捷 克 带 来 的苦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走下去,经历命运安排给我们的一 切。带着这样的叙事目的,以这样的笔法去讲故事,自然轻松很 多。
( 2) 人物行为的喜剧化 除了语言之外,故事里人物受他们小人物思想的指导,做出 的行为也每每让人啼笑皆非。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福贵父亲 在村口拉屎的情形: “我爹是很有身份的人,可他拉屎时就像个 穷人了。他不爱在屋里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 地里去拉屎。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 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朝村口的粪缸走去。走到了粪 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我爹年级大了,屎也 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 嗷叫着。”而且他 60 多岁了,还坚持在村口粪缸拉屎,“两条腿就 和鸟爪一样有劲”,他颤抖的时候就说是风吹的。这样一种近似 粗鄙可笑的行为,在福贵父亲死在粪缸旁有了别的意味。 作者似乎很喜 欢 这 样 的 幽 默,在《卖 血 》里 写 对 许 玉 兰 的 批 斗时同样如此。许玉兰无故被人贴了大字报,说她是妓女,队长 让许三观开家庭批斗会。于是许三观就当着儿子们的面要许玉 兰交代她与何小勇的私情。他先是找个理由让许玉兰坐着被批, 然后又在孩子们瞪大眼睛听许玉兰详细报告时屡次打断她,最后 他竟也自我检讨起来。这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幽默效果。 而作为《卖血》的主要情节线的“卖血”就更有喜剧意味了。 许三观卖血是跟着阿方、根龙去的。每次卖血前都要喝满肚子的 水,而卖完血后都要到胜利饭店去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 酒温一温”。这样简单的思维,使他们的行为在读者眼里有那么 点苦中作乐的味道,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这就是他们活着的方式, 一切都无法粉碎他们向生活要快乐的举动。 ( 3) 人物关系的喜剧化 余华在《卖血》韩文版自序里曾这样评价许三观: “他不知道 有个外国人叫亚里士多德,也不认识玫瑰,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 识的人也不 多,他 只 有 在 自 己 生 活 的 小 城 里 行 走 才 不 会 迷 路。 ……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 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里骂骂咧咧。这个人 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 意足。他不在乎生 活 的 好 坏,但 是 不 能 容 忍 别 人 和 他 不 一 样。”
1 人物的喜剧化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故事主人公都是为广大读者 所熟知的底层劳苦大众———农民和城镇居民。无论是《活着》中 的福贵,还是《卖 血 》中 的 许 三 观,他 们 始 终 在 为 生 计 苦 恼,他 们 活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的亲人活下去。
咋一看书名,还以为故事又会延续余华式的血腥与暴力,谁 知全然不是想 象 的 那 样。《卖 血 》虽 以 许 三 观 卖 血 为 主 线,但 文 辞中读者丝毫 感 觉 不 到 卖 血 的 苦 难———“在 这 地 方 没 有 卖 过 血 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更没有《现实一种》中血的恶心和恐惧。 而许三观的乐观态度甚至还会让读者不自觉得莞尔一笑。王安 忆评价説许三观其实是一个喜剧人物,笔者认为是不错的。
血救人生,活着就好
—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喜剧因素的解读
李娜
(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余华,八十年代新写实写作的代表作家,他另类的写作 风格、冷酷的叙 事 笔 调,一 次 又 一 次 地 冲 击 着 人 们 的 审 美 底 线。 《世事如烟》里阴沉、惊悚的邻里关系,《现实一种》里残酷而冷漠 的家庭关系,一个比一个血腥、暴力,让人不忍卒读,因此有人这 样说余华: “他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解读 中图分类号: I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6 - 0082 - 02
我毫不否认余华前期作品的文学性,只是这种决绝的姿态, 这种不带血性的描述和对孤寂绝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 产生了隔膜。尤其是其中对灾难、死亡和暴力极尽能事的细致刻 画,让人们产生生理厌恶感。更何况生活的面目不仅仅只有这样 的野蛮,“痛并快乐着”也许才更接近生活本生,“没事偷着乐”才 是大众的生活态度。于是在九十年代,余华选择了回归,他开始 用温和的笔调讲述生活,描述现实,学着从最寻常琐碎的生活捕 获人心和真谛。《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的状态下创 作出来的佳作。
3 光明的尾巴
看书时,笔者总是心惊胆战的,总害怕某个人会突然消失、死 亡,害怕他们经受不住生活的磨难而变态。即使故事里的人都在 苦中作乐,这样 的 温 情 也 无 法 消 除 笔 者 的 担 心,直 到 故 事 结 束。 故事结束了,笔者才相信余华这次真是变了。许三观和福贵告诉 我们生活可以很艰难,艰难到要卖血,艰难到一贫如洗,困难时没 米下肚; 但他们也告诉了我们人也很幸运,许三观没有因卖血而
此外一点,许三观和福贵的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人与人之间 更没有暴烈的仇恨和阴暗的勾心斗角。就连许三观说要报复何 小勇,最后也只是过嘴瘾而已。
人们的不满、男女私情、卖血、穷苦等,一切都坦诚在众目睽 睽之下。这就是余华笔下的民间生活,平庸而琐碎,却不乏温情。 比如《卖血》里的何小勇和许玉
兰的关系,一度使许三观很受窝囊气。他天天对一乐说让他 找他亲爸爸去,还时不时欺负下许玉兰,可是到后来他并没有像 《现实一种》中那样施行山峦对山峰的行为。这样的描写反而让 他更真实,也使他救一乐时的奋不顾身更加感人。正如陈思和先 生对迟子建的《花瓣饭》评价: “……民间的温馨又一次战胜了时 代,它以人性的正常爱心消解了貌似威力无比的时代烙印,爱终 于战胜了恨,温馨终于战胜了野蛮,生活本身的逻辑终于战胜了 时代的荒诞。”同样可以说是《卖血》和《活着》给人的希望。
鲁迅先生曾讽刺说中国最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就是男人扮 女人,但我认为这不应被讽刺。如梅兰芳先生,还有现在出来的 李玉刚,他们扮的 女 人 甚 至 捕 捉 到 了 女 人 自 身 都 没 关 注 到 的 东 西,这是一种雅致的艺术。但是他们也只是在舞台上
如此,台下他们依然很男人,那那些快男呢? 也许是从《流 星花园》开始吧,人们一下子对长发飘飘的男人钟情起来,且抛 开这些男人的的 外 形 不 提,他 们 的 度 量 和 气 量 也 真 让 人 不 敢 恭 维,全然不是一个大丈夫应有的做派。别说成不了英雄,就连一 个普通的男人的担当都没有,心细的恐怕连女人的一根头发丝都 装不下。其实没有谁要求每个男人都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只要 坚守住自己的岗位就好。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太阳灼热,月亮阴 柔,如果你是太阳就普照万物好了,何必委屈自己去做个月亮受 文人赞颂呢? 或许这也是《卖血》和《活着》给我们的一些是许三观还是福贵,他们都在 为生命的延续做着不懈努力。在他们看来,好好地活着最重要。 因此他们总是那么快乐,他们用一切的戏谑来粉碎生活的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