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综述格式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学校: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姓名:
学号:
班级: 12年春行政管理专科
指导教师:李荣新
目录
内容摘要 (3)
正文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4)
二、理论联系实际 (12)
三、学习心得 (16)
参考文献 (18)
内容摘要
《监督学》介绍了中外监督思想和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制度的演
进和当代中国的监督运行机制,分别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行政监督、社会民主监督等具体监督方式及国外反腐败与监督制度等,旨在为研究和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以达到比较和对照、启发和借鉴的效果。

随后,文章论述了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参与,重塑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推动政治关系和谐。

最后,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认识到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监督机关在推进廉政勤政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是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管理;组织;领导;决策;沟通;体会
《监督学》课程综述
一、
《监督学》主要内容
腐败来源于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本身即倾向于腐败,没有监督
的权力则必然产生腐败。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试图将公共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从而达到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监督思想和各类监督理论,如用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用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等。

《监督学》首先介绍了监督的基本内涵、特征、功能、分类,并
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独立、客观行使监督权、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等七大监督基本原则,指出腐败产生的根源,简要介绍了监督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现状。

其次,介绍了古今中外主要监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系统论述了人民主权理论、
议行合一理论、
三权分立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五种监督理论及其对监督制度的影响以及监督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

随后,介绍了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和当代中国的监督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与职权,监察制度的特点,论述了我国监督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基本内涵,监督制度完善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预防为主的监督制度的构建及廉政监督机制与效能监督机制的整合。

《监督学》在后半部分分别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中国共产
党党内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行政监督、社会民主监督等具体监督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种监督方式的含义、特征、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先后介绍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涵及作用、基本模式、内容与范围,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中外人民代表大会在监督体系中的差异性;介绍了纪检机关查办违反党纪案件的基本内容,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委员会、党的常委会的关系;分析检
察机关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职务犯罪监督的内容、
基本方式、
基本程序,赂罪的认定方法;介绍审判监督的概念和特点,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重点分析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认定与行政赔偿及如何确保审判机关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最后,
《监
督学》还对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反腐败与监督制度,如瑞典、美国、日本等国的监督制度作了分析和介绍,重点分析了各国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达到比较和对照、启发和借鉴的效果。

纵观全书的章节设置及主要内容,《监督学》尝试从预防腐败、
构建多元化政府模式和发挥多主体监督职能的三维视角,分析把握监督的功能定位,在例行分析监督现状的基础上,从多元监督的全景视角审视其内在的原因,力图揭示监督的内在规律和有效监督的实现路径,提出完善我国监督制度与机制的一些设想。

二、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政治发展是“民主法治”

“有序参与”和“有效治理”的全
方位现代化变迁过程。

前提是具有一定的民主载体和民主存量,核心是民主政治的进步。

协商民主理论指在多元社会条件下,为了实现公民有序直接政治参与而建立公共协商机制,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在当代中国,尽管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还面临不少困境,但仍能契合国情,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1
、协商民主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
政治结构分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
,
包括以下两项基本内容:

是产生新的政治角色,二是政治主体能力提升。

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公共协商,主张政治共同体成员平等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公众理性形成共识,最大限度满足公民愿望。

在我国,协商指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
各界人士的协商,是建立扩大参与、兼容并蓄、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制度层面产生了“政治协商会议”机构,主要承担各个党派、阶层、界别、宗教组织间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协商功能。

在基层,协商作为
一种民主形式,促进政治交流,拓展公民角色。

在广大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就是突出的典型,村内的重大决策,先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
再交给村民代表进行
“一事一议”

村内协商独立成为新的民主
结构。

另外,网络民意通过网络赋予参与政治交流的新型公民角色和结构,日益获得政府重视。

总之,协商民主以上实践中将“协商”转化为现实的“机构”

“组织”和“公民角色”
,有效整合了政治系统,
推进政治结构分化。

2
.协商民主扩大公民参与,重塑政治运行过程
协商民主通过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通过协商讨论达成共识的
方式,赋予公共决策以合法性,通过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系统重心下移,政治双向交流扩大了公民有序参与,实现政治运行过程重塑。

协商民主能够扩大公民参与。

协商民主的特点是主张公民参与,
就公共事务理性交流、争辩、协商,最终形成符合公民意志的决策。

公民参与是协商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本身就是通过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等组织间的交流协商,促使公民参与合法化、现实化,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的过程也促使参与者强化责任心,更好地承担公共利益责任。

协商民主推动政治重心下移。

民主建设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
参与两个层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重心还局限在政治体制内。

“理论上统一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在实践上经常处于
分离状态”

协商民主构筑了衔接二者之间的桥梁,扩大了社会民主
涉及的领域,延伸了国家政治民主的链条,稳固了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促使政治系统重视倾听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拓宽了基层利益诉求的力度。

协商民主促进政治双向交流。

协商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交流和
多方互动的政治过程。

一方面,公民透过协商表达意见,民意集中,
实现了公民参与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协商进行意见综合,重心下移,实现了政府官员与公民互动的社会化。

3
.协商民主推动政治关系和谐
政治在价值分配中处于权威地位,政治价值取舍、利益分配、关
系平衡,都对政治关系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当代中国改革日益深入,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阶层结
构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阶层分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利益不协调成为阶层矛盾的主要内容。

而和谐社会的政治关系坚持少
参考文献:
1.
加里埃尔·A ·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

:
体系、过程和政策
[M]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2007
2.
范明英,
和谐社会语境下民主政治建设矛盾的破解和超越

长白学刊,
2007 (1)
3.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2)
4.
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
[J ]
,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7)
5. 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2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2eties
[M]

USA
Westview
Press
2001
;转引自陈家刚
:
风险社
会与协商民主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3)
6.
董前程,
林奇富,
协商民主与政治参与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7(4)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