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尝试
发表时间:2010-02-06T15:58:48.390Z 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12月第6期供稿作者:张兴贵(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德新小学618008)
[导读] 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探究式学习是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也来自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探究式学习是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也来自问题。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习科学,发现科学奥秘的动力源泉,探究活动是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探究才会有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1巧设情景,让学生成为探究者
好奇驱动学习,好奇激发探究。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清清的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分组实验把食盐、糖、味精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糖、味精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又莫衷一是。这时学生们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观察阐诉自己的看法。生:“溶进水了!”“我看到了糖他们溶化的痕迹,如丝一般!”有个聪明的孩子让我震惊“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重量来发现他们就藏在水里。”我没有立刻回答孩子谁对谁错,马上又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当中去,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谁是谁非!
实验相当成功,发现几种说法都有道理!答问者更是笑容灿烂。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用实验创设现实情境、用科技史创设故事情境、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客观世界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走进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与日常生活。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是这方面的。例如学习五年级《电磁铁》一课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动手按照教材上实验要求逐步进行实验,要求人人参与,经过研究得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课后让他们走进生活,研究现实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学习《照镜子》和《七色光》这两课后,让学生课后亲自在家做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生活,成为科学的实践者。《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教学的设计,要便于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集体探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如操作--发现、猜想--验证、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引导--探索等。让他们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课堂走向生活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获得成功的体验。科学课程的课后延伸,要在强化课堂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这些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的参与(如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放自然实验室,建立班级、家庭小实验角等)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驾驭者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和谐的氛围,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坚硬的岩石》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用眼看可以从颜色、花纹上对岩石加以认识和区别;用手摸或皮肤接触可感知岩石的光滑程度;用手指甲或小刀刻能感知岩石的坚硬程度、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用盐酸滴,从每种岩石出现的变化中认识岩石。然后让学生按眼看、手摸、刀刻、酸滴设计表格,对标本中的岩石进行自主观察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自行探求,从中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学生自行探求中,我们并不在意学生的探求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探求过程,所以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时间和探求的自由。从而为他们认识事物,揭开自然奥秘,打开科学之门提供了便利。虽然学生们的认识事物的结果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却觉得十分惊奇,很了不起,这种惊奇是促使学生们加速对事物进行探求认识的一种刺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