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系统选编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1.胃粘液-HCO3-屏障:(见前页)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 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 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 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指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某些内源性物质 (如PG等),从而抵抗强酸、强碱、乙醇和胃蛋白酶等有害 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 2)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 3.动作电位(Ap):Rp —BER — 阈电位— Ap
峰电位于收缩之间存在相关性,每个慢波上出现的数 目越多,收缩力越大。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Ca+
K+
8
二、消化腺的(外)分泌功能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一节 概 述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F) 脂肪
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直接吸收

消化

吸收
精 华
, 废物排出

第六单元 消化系统_jy0601

第六单元 消化系统_jy0601

第六单元消化系统考纲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1.一般功能特性2.电生理特性第二节胃肠功能调节1.神经支配2.胃肠激素与作用第三节胃内消化胃液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胰液和胆汁第五节大肠的功能排便反射第六节吸收小肠核心命题点:1.胃肠激素2.胃液的成分/作用/分泌调节◎消化:将大块的、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加工成小块的、颗粒的、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中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水、无机盐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组成:消化管+消化腺。

◎方式:机械消化+化学消化。

第一节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一般功能特征作为中空容纳性器官,消化道平滑肌既有与其它肌组织相同的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又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和舒张缓慢,且变异性大节律性较低、且不规则紧张性是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基础富有伸展性伸展时可使消化道容积加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消化道内容物的自然刺激,如机械牵拉、温度变化、化学刺激非常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2.慢波慢波频率——对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慢波频率——它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慢波频率——起源于消化道纵行平滑肌与环形平滑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它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

3.动作电位第二节胃肠神经体液调节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作用。

胃肠激素细胞名称分布部位胰高血糖素α细胞胰岛胰岛素β细胞胰岛生长抑素δ细胞胰岛,胃,小肠,结肠促胃液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缩胆囊素I细胞小肠上部抑胃肽K细胞小肠上部胃动素Mo细胞小肠神经降压素N细胞回肠胰多肽PP细胞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分,胃,小肠,大肠促胰液素S细胞小肠上部目前已发现十余种,见表,已确认4种激素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引起释放的主要因素促胃液素(胃泌素)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道黏膜生长迷走神经兴奋蛋白质消化产物;胃扩张促胰液素(胰泌素)促进胰液(H2O/HCO3-)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肌,延缓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生长盐酸;脂肪酸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A.刺激胃酸的分泌B.促进胃运动C.刺激胰酶分泌D.促进唾液分泌E.促进胆汁分泌『正确答案』D当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后实现反馈抑制胃液分泌的激素是A.肠抑胃素B.促胰液素C.缩胆囊素D.抑胃肽E.生长抑素『正确答案』B激素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引起释放的主要因素缩胆囊素(I 细胞)刺激胰腺分泌促使胆囊收缩、松弛壶腹括约肌;加强小肠和大肠运动;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抑胃肽(K 细胞)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第三节胃内消化胃的功能: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一、胃液:(一)性质:纯净胃液是无色、酸性(pH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1.5~2.5L。

第六章:消化系统(肝胆胰腺)

第六章:消化系统(肝胆胰腺)

三、胰腺
腹膜后器官,位置深 主要依靠超 声、CT和MRI检查。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无价值 2.超声检查 首选 3.CT 平扫、增强 超声检查后首选补充检查手段 4.MRI 对胰腺囊性病变,肿瘤内出血显示较佳,敏
感显示小胰岛素瘤
基本病变
1.胰腺大小和形态异常 肿大、萎缩 2.胰腺实质内回声、密度和信号异常 3.胰管异常 扩张、狭窄、钙化或结石,走行异
胰头癌并腹膜 后淋巴结转移
胰头增大, 肿瘤显示不清, 增强后肿瘤与 胰腺实质密度差异大
胰体尾癌:动脉期肿瘤密度不均, 包绕脾动脉,肝内多发转移及腹水
四脾
检查技术
超声:为首选,不但可进行测量,还能敏感 检测局灶性病变,脓肿、梗死、肿瘤,但 对肿瘤性病变诊断有一定限度。
疾病诊断: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脾大:是常见的CT间接征象
(60%) 脾门胃底肝门区见迂曲扩张血管 腹水 :肝外围低密度影
鉴别:
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为主,门静脉期轻 度强化)与早期肝癌(肝动脉供血为主, 快进快出)
肝硬化 正常
门肝 静硬 脉 高化 压
--
疾病诊断:肝脓肿
(abscess)
概述
充盈缺损、病理血管、静脉早显
疾病诊断: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 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 后性(肝细 胞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疾病诊断:肝硬化
CT诊断
形态及密度改变
早期可能表现正常,或仅为 肝体积增大, 多数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裂增宽, 各 叶比例失调 ,肝脏表面不光滑,呈扇贝状 或波浪状 , 肝脏密度降低,等于或低于脾 脏,可见 等或略高密度的小结节(即再生 结节)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 能状态有关)
正常人空腹 0-5 mmol/h
最大排酸量
20-25 mmol/h
作用: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意义: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和能量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 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 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
变)
消化腺的分泌 •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 总量每天分泌相互液6~8L; • 作用 – 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 调节pH 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 环境 – 分解食物成分; – 润滑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临床分类
感染性
腹 泻 病
非感染性
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
肠炎
病毒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 寄生虫性肠炎
喂养不当(饮食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 消化酶缺乏性腹泻
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2周≤病程≤2月 慢性腹泻病:病程>2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内因)
绕以红晕,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 疡。
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牙龈红肿
(牙龈炎),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
结肿大。
病程较长,溃疡10~14天愈合;淋巴结肿大2~ 3周消退。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 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 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 不累及牙龈和颊粘膜,颌下淋巴结不肿 大。
【治疗原则】
①重视口腔卫生,勤喝水。 ②局部处理:局部涂锡类散、冰硼散等 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 卡因。 ③对症处理:发热者用退热剂。
三、溃疡性口炎
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 起的。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 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 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治疗原则】
1、保持口腔清洁,用 2%碳酸氢钠溶液 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局部用药,可用制霉菌素10万U/次, 加水l~2ml涂患处。
二、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1~3岁 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 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泡,
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分泌物,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 感染所致。 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 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06.生理学题库(第六章-消化系统)doc

06.生理学题库(第六章-消化系统)doc

第六章消化系统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基本电节律2.胃肠激素3.胃粘液屏障4.胃容受性舒张5.胃排空6.胆盐肠肝循环7.小肠分节运动二、填空1.胃排空的动力是________,食物进人十二指肠后通过肠胃反射使胃的排空_______。

2.大肠内细菌能利用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________和维生素________。

3.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小肠特有运动形式是________。

4.十二指肠方面抑制胃排空的负反馈作用有_______和_______。

5.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为________,胃蛋白酶最适pH为________,当其pH为_______时,酶完全失活。

6.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_______和_________。

7.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物质是_______,胰蛋白酶原可被_______和________激活。

8.内因子是胃腺_______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促进________在回肠内吸收。

9.胃特有一的运动形式是______,它可使胃更好地完成食物_______的功能,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10.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时间约为_____小时。

11.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2.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它促进小肠内________的消化和吸收。

三、单选题1.引起胆囊收缩的主要体液因家是A.胃泌素B.促胰液素C.胆囊收缩素D.胆盐E.盐酸2.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A.胆盐B.胆色素C.胆固醉D.脂肪酸3.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脊髓腰骶段B.脊髓胸段C.延髓D.脑桥4.具有消化三大营养成分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5.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A.糖>蛋白质>脂肪B.糖>脂肪>蛋白质C.脂肪>糖>蛋白质D.脂肪>蛋白>糖E.蛋白质<糖<脂肪6.胆汁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胰蛋白酶元B.促进淀粉水解C.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D.中和胃酸、E.杀菌7.与脂肪消化、吸收都有关的消化液为A.唾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小肠液8.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B.胃C.小肠D.回肠E.结肠9.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A.贲门部B.胃底部C.胃体中部D.幽门部10.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11.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A.酸B.胰蛋白酶C.组织液D.肠致活酶E.糜蛋白酶12.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A.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却比较少B.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比较少C.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但是酶的含量很丰富D.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却比较少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13.胃肠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要依赖于A.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节支配C.壁内神经丛的作用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E.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14.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功能是在下列哪一水平整合的A.壁内神经从B.中枢神经系统C.粘膜下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D.肠肌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E.壁内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15.以下各因素中,不能引起胃泌素分泌的是A.刺激迷走神经B.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C.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D.盐酸灌注幽门部粘膜E.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16.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 Cl-B. Na-,C. K+D. HClE.内因子17.胃遥动的之多点伎子A.胃大弯中部B.胃大弯上部C.胃底部D.胃幽门部E.胃小弯18.关于食管一胃括约肌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该部位平滑肌增厚B.其内压力比胃内高0. 67-1. 33kPa(5-l0mmHg)C.食物经过食管时可反射性舒张D.胃泌素可刺激其收缩E.防止胃内容物逆流人食管19.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胃肠运动抑制B.胆囊收缩C.奥狄括约肌舒张D.各种消化液分泌20.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活动最适宜的PH值是:( )A. 2.0-3.0B. 4.0-5.0C. 6.0-7.0D. 8.0-9.0E. 12.0-13.021.胃肠内容物通过消化道时,停留最长时间的部位是A.胃B.空肠C.回肠D.结肠E.直肠22.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A.交感神经兴奋B.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酞胆碱C.迷走神经末梢释放某种肤类物质D.壁内神经丛兴奋E.迷走神经引起胃粘膜释放前列腺素23.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错误的是A.胆盐可乳化脂肪B.胆盐可促进脂肪的吸收G.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D.肝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麦E.胆囊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25.胃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多起源于A.环行肌层B.斜行肌层C.纵行肌层D.粘膜层E.浆膜层26.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壁细胞分泌盐酸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粘液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27.对胰酶分泌促进作用最强的是A.生长抑素B.胃泌素C.胆囊收缩素D.促胰液素E.胰岛素28.胃蠕动的频率为每分钟A. 1次B. 2次C. 3次D. 4次E. 5次29.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B.使蛋白质变性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D.促进胰液分泌E.促进钙和铁的吸收30.胆盐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空肠和回肠E.大肠31.下列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是A.促胃液素B.促胰液素C.抑胃肤D.乙酞胆碱E.胆囊收缩素32.引起胆囊收缩的最重要体液因素是A.胆盐B.促胃液素C.内因子D.胆囊收缩素E.促胰液素33.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胰腺分泌大量水分和HCO3B.胰腺分泌大量消化酶C.胃液分泌增加D.胃蠕动增加E.肝胆汁分泌减少34.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E四、多选题1.对于胃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pH为0.9-1.5B.每日分泌量为1.5-2.5LC.胃液的酸度主要取决于游离酸D.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2.关于胃排空,正确的是A.指食物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B.食物人胃后5分钟即开始排空C.混合食物排空时间2-3小时D.流体和固体食物排空时间相同E.胃排空是间断的3.对于促胃液素,正确的是A.促进胃酸分泌B.促进胃蛋白酶分泌C.促进胃蠕动D.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其分泌E.胃酸对促胃液素分泌有抑制作用五、问答题1.试述胃液的各成分的分泌及胃酸的作用。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在人和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和散在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以及水和电解质。

此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以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须在消化道内经消化而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则不需要分解就可直接被吸收利用。

消化(dk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两种方式。

前者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后者则为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两种方式的作用是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进行的,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在消化道中,除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由平滑肌组成。

在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以及吸收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可使电信号在细胞间传递。

06鱼类的消化系统

06鱼类的消化系统
第六章 消化系统
The digestive system
第一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腺
❖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各种消化腺。 ❖ 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摄食、消化
和吸收。 ❖ 体腔: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壁
包围的体腔,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后两个 腔:围心腔、腹腔。 ❖ 背腔:容纳肾脏和鳔的空腔。位于腹腔之外。
(一)齿teeth
❖ 圆口类无颌,也无颌齿。 ❖ 软骨鱼类有由盾鳞演变来的齿,生于上
下颌。 ❖ 硬骨鱼类在上下颌、腭骨、犁骨、舌骨、
鳃弓等处都可能有。
软骨鱼类的齿 分布:软骨鱼类的齿借结缔组织附在腭方软骨和 米克尔氏软骨上。 形状:食甲壳类、贝类等温和食性的板鳃类,齿 一般呈铺石状,如:星鲨、何氏鳐等。凶猛的肉 食性板鳃类,齿尖锐,边缘常有小锯齿。全头亚 纲中银鲛的齿呈板状,由许多小齿愈合而成,终 生不换。 内鼻孔亚纲中的肺鱼类,其齿亦呈板状,亦终生 不更换。
四、肠(intestine)
❖ 软骨鱼类板鳃亚纲的肠可明显分出小肠和大肠, 小肠又可分为十二指肠及回肠。大肠可分为结肠 和直肠。
❖ 硬骨鱼类及全头类的肠的末端以肛门开口体外, 板鳃亚纲肠管末端则以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 鱼类肠管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及浆 膜层等组成,肌肉是平滑肌,多数鱼类缺乏真正 的肠腺。
❖ 作用:捕食,不能咀嚼。
❖ 犁齿和腭齿的有无,左右下咽齿是否分离 或愈合等常作为分类标志之一。
齿与鱼类食性的适应性关系
❖ 1. 凶猛捕食性鱼类(海鳗,带鱼): 齿锋利, 犬牙状。
❖ 2. 凶猛的鲨鱼:犬牙状,牙齿边缘有锯状。 ❖ 3. 温和滤食性鱼类:牙一般细小,退化。 ❖ 4.食贝鱼类(青鱼):具臼状齿或铺石状齿。 ❖ 5.食水草鱼类(草鱼):具梳状齿。

消化系统影像学考题

消化系统影像学考题

第六章消化系统一、单选题(每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1、胃肠道穿孔的最典型X线征象为()A、咖啡豆征B、阶梯状液平C、膈下新月状气体影D、结肠积气E、肠腔扩张2、胃肠钡餐前准备最主要是检查日晨()A、禁食禁水B、洗胃C、清洁灌肠D、肌注低张药E、抽空胃液3、关于胃肠双对比造影的叙述,哪一项错误?()A、胃肠双对比造影可显示微皱襞B、对比剂为钡剂加碘剂C、胃微皱襞是胃小沟和胃小区D、结肠微皱襞是无名沟和无名区E、双对比造影常用于诊断胃肠早期病变4、关于龛影的叙述,哪一项错误?()A、胃肠管壁溃烂面凹陷,被钡剂充填称龛影B、切线位观察为突出腔外之含钡影像C、正面观察为无钡剂的透明影D、良性龛影周围粘膜向心性集中无破坏E、恶性龛影周围粘膜常破坏5、胃内充盈缺损不代表哪一种疾病?()A、良性肿瘤B、胃溃疡C、恶性肿瘤D、胃内异物E、胃石(如胃柿石)6、下列哪种疾病不引起食管的形态及位置改变?()A、左房增大B、胸腺肥大C、膈疝D、主动脉迂曲扩张E、降主动脉瘤7、下列哪项不是食管静脉曲张的表现?()A、下段多见B、粘膜稍宽略迂曲,或呈串珠状充盈缺损C、食管张力下降D、管壁僵硬E、食管腔可略大8、进食梗阻感二月,X线表现食管中段有5cm长狭窄段,壁不规则,粘膜不连续,狭窄上方食管扩张明显,最可能的是()A、食管癌B、食管静脉曲张C、食管良性狭窄D、贲门痉挛E、胃底贲门癌9、对疑为鱼刺或碎骨片等卡在食管壁的异物,主要的检查方法是()A、摄平片B、食管钡餐C、食管吞钡棉D、血管造影E、透视10、患者近来咽下不畅,食管钡餐检查侧斜位可见食管上段后壁有弧形压迫,粘膜皱壁规则,扩张度好,应考虑什么疾病?()A、食管癌B、食管平滑肌瘤C、食管炎D、食管外压性病变E、食管憩室11、指出哪一项不是恶性溃疡征象()A、狭颈征B、环堤征C、指压迹征D、裂隙征E、半月征12、胃粘膜皱襞的改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肥厚和萎缩多代表慢性炎症B、破坏中断多为良性溃疡所致C、良性溃疡疤痕可引起粘膜纠集D、恶性肿瘤可引起粘膜皱襞消失E、脑回状外观一般为慢性炎症所致13、下列哪项最能提示胃溃疡恶变?()A、胃小弯侧溃疡B、复合溃疡C、多发溃疡D、溃疡直径大于2cm,边缘呈不规则结节状E、溃疡位于胃腔轮廓之外,周围粘膜呈星状聚集14、胃溃疡最特征的表现是()A、龛影B、狭颈征C、项圈征D、粘膜纠集E、器官变形15、切线位上,最常见的胃溃疡龛影表现为()A、乳头状B、囊袋状C、三角形D、杯口状E、不规则状16、钡餐检查发现胃溃疡时,下列哪项有恶变的可能?()A、合并十二指肠溃疡B、多发性溃疡C、胃大弯溃疡D、溃疡周围有指压迹征,尖角征或杵状粘膜E、幽门管溃疡17、早期胃癌X线最好的检查方法是()A、不同程度充盈相B、不同体位粘膜相C、加压相D、双对比造影相E、低张双对比造影相18、胃癌的X线征象哪项最有意义?()A、局部蠕动消失B、局部充盈缺损C、幽门梗阻D、触痛明显E、胃腔狭窄19、CT对胃癌检查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用于早期诊断B、显示胃壁增厚程度及范围C、了解癌肿是否向胃外浸润D、显示周围淋巴结肿大E、发现肝或其他脏器转移20、男性患者,50岁,上腹部不适半年,上消化道透视及摄片发现胃窦大弯侧有边界不规则菜花状充盈缺损,附近胃粘膜中断,蠕动消失。

2024版年度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2024版年度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01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02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03消化功能消化系统通过机械性搅拌和化学消化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机体吸收和利用。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泌唾液,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分解淀粉。

唾液腺分泌胆汁,主要作用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

肝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胰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能加速食物中复杂分子的分解过程。

消化酶消化腺与消化酶消化道运动包括蠕动、分节运动和摆动等,能推动食物在消化道内前进,并促进消化液与食物的混合。

神经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体液调节一些激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等,能通过体液途径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免疫调节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外来抗原,维护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

消化道的运动与调节03唾液主要由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唾液腺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唾液腺分泌唾液中含有水、电解质、黏液、消化酶等物质,其中消化酶主要是唾液淀粉酶。

唾液成分唾液可以湿润和溶解食物,便于咀嚼和吞咽;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后续的消化过程做准备。

唾液的作用唾液的分泌与成分咀嚼与吞咽过程咀嚼咀嚼是通过牙齿的切割、撕裂和磨碎作用,将食物变成小颗粒,增加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消化。

吞咽吞咽是将咀嚼后的食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的过程,需要咽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

咀嚼与吞咽的意义充分的咀嚼和顺利的吞咽是保证食物顺利进入胃内进行进一步消化的重要前提。

口腔消化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能够将食物进行初步分解,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

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保护消化道黏膜经过口腔消化后,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物质如淀粉等得以分解,有利于后续在胃肠道内的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 4 层 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迷走-迷走反射
胃 机械扩张
壁内N丛局部反射

食 物
蛋白质 分解产物
胃窦 G.C
胃 泌 素
胃蠕动↑ 紧张性↑
胃内压 ∨
十二指
胃 排 空
肠内压
胃内压 胃
十二 高渗溶液 指肠 食糜 盐酸、脂肪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肠抑胃素 紧张性↓
∧ 十二指 肠内压
排 空 暂 停
胃内压 再
食糜在肠内吸收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紧张性↑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 和位置,不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3.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2)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肝门与肝蒂
肝可分为左、右两半:左外叶、左内叶; 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
胆盐进入小 肠后,90%以上 被回肠吸收,通 过门V又回到肝 脏,再成为合成 胆汁的原料。这 一过程称为胆盐 的肠肝循环。
返回肝脏的胆 盐有刺激肝分泌 胆汁的作用。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激活
(自身催化 )
肠激酶 ↓
胰蛋白酶原 → 胰蛋白酶 ↓
糜蛋白酶原 → 糜蛋白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促进胰液分泌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secretin) 由小肠上段粘膜的S 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水分和碳酸氢盐;胃酸、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 ——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 CCK) 由小肠 粘膜的I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酶和促进胆 囊收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 引起CCK释放
图6-4 胃肠激素分泌方式示意图
A.内分泌 B.旁分泌 C.神经分泌 D.腔分泌 E.自分泌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5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唾液
唾液(saliva)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 1~1.5L/d; pH6.6~7.1
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800~1000ml/d
胆汁分肝胆汁(金 黄色,pH7.4)和 胆囊胆汁(颜色较 深,pH6.8)两种
胆汁的主要成分: 水、无机物、胆盐、 胆色素、胆固醇、 脂肪酸、卵磷脂、 黏蛋白
胆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 促进脂肪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其他作用
MMC)
从胃体中部开始,向尾区推进 1次/90min, 3min/次 起“清道夫”作用
图6-10 从胃窦和十二指肠记录到的消化间期移行性 复合运动 (MMC) 的时相变化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2)临床表现:
①肝功能损害表现:
、消瘦、营养不良及消化道症状;
内分泌失调表现:雌激素增多( 、
及男性
乳房发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尿少、腹水等)
②门脉高压表现:脾大、脾亢;腹水;侧支循环建立
③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电解质紊乱。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3)诊断:
①临床诊断:肝硬化的临床表
临床表现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黑便 呕血 头晕、心悸、乏力 等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
>5~10ml/天 >50~100ml/天 胃内积血250~300ml >400~500ml >1000ml
常见体征
1、
:主要通过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肿大肝脏的硬度通常分为以下 。
Ⅰ度:质软如口唇——正常肝脏的硬度;
急性胰腺炎
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 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
急性胰腺炎
1)病因: ①胆道疾病 ②酒精 ③胰管堵塞 ④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病变 ⑤手术、创伤 ⑥代谢障碍 ⑦药物 ⑧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等
急性胰腺炎
2)临床表现: ①轻症急性胰腺炎 ②重症急性胰腺炎 ③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④胰腺局部并发症 ⑤全身并发症 3)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值而临床上并未见黄疸者称 为隐形黄疸。
常见体征
6、
:是指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等疾病引
起的门静脉压力超过正常值(1.33~1.59kpa)的临床综合征。
门静脉压力增高可致—— 脾脏充血性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与体循环静脉系统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引起食管、 胃、直肠和脐区等部位静脉曲张;

第六章消化系统

第六章消化系统

第六章消化系统一、单选题1. 属于上消化道的结构是()A. 十二指肠B. 空肠C. 回肠D. 结肠E. 盲肠2. 下消化道的起始部是()A. 十二指肠升部B. 十二指肠空肠曲C. 十二指肠球部D. 空肠末端E. 回盲瓣3. 4┘表示()A. 左下颌第1磨牙B. 左下颌第1乳磨牙C. 右下颌第1磨牙D. 右下颌第1前磨牙E. 左下颌第1前磨牙4. 属于牙周组织的是()A. 釉质B. 牙龈C. 牙髓D. 牙骨质E. 牙冠5. 腮腺开口于()A. 舌下阜B. 舌下襞C. 适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D. 舌系带E. 舌乳头6. 下颌下腺开口于()A. 舌下阜B. 舌下襞C. 口腔前庭颊黏膜D. 开口于颊黏膜E. 舌系带7. 关于咽,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 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B. 后壁扁平,贴近上4个颈椎椎体C. 其前壁不完整D. 借咽鼓管通鼓室E.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8. 鼻咽癌的好发部位()A. 口咽B. 喉咽C. 咽后壁D. 咽隐窝E. 梨状隐窝9. 关于食管的描述哪项错误()A. 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B. 全长约25cmC. 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有狭窄D. 向下续于十二指肠E. 全长有三处狭窄10. 食管第三处狭窄距中切牙()A. 15cmB. 25cmC. 40cmD. 50cmE. 55cm11. 胃的分部不包括()A. 贲门部B. 胃底C. 胃体D. 胃大弯E. 幽门部12.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在()A. 十二指肠大乳头B. 十二指肠小乳头C. 十二指肠降部D. 十二指肠球E. 十二指肠空肠曲13. 为患者作胃大部切除术,将残胃和近端空肠吻合,术中确定空肠起点的依据是()A. Treitz韧带B. 横结肠及其系膜C. 十二指肠空肠曲D. 小网膜E.大网膜14. 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A. 上部B. 降部C. 水平部D. 升部E. 球部15.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部位在()A. 右髂前上棘和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B. 右髂前上棘和脐连线的中、内1/3交点处C. 右髂前上棘和脐连线的中点处D.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处E. 左髂前上棘和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16. 没有结肠带的肠管是()A. 横结肠B. 盲肠C. 直肠D. 乙状结肠E. 降结肠17. 肛管腔面粘膜与皮肤的分界标志()A. 肛白线B. 肛梳C. 痔环D. 齿状线E. 肛瓣18. 出入肝门的结构不包括()A. 肝固有动脉B. 肝门静脉C. 肝左、右管D. 肝静脉E.神经19.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部位在()A.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上方B.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C.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内方D.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外方E. 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处20. 壁细胞分泌()A. 盐酸和胃蛋白酶B. 盐酸和胃蛋白酶原C. 盐酸和内因子D. 内因子和胃蛋白酶E. 内因子和胃蛋白酶原21. 胆汁由何种细胞产生()A.肝细胞B.胆囊上皮细胞C.胆小管上皮细胞D.胆道上皮细胞E.肝血窦内皮细胞22.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 肝小叶B. 肝细胞C. 肝血窦D. 门管区E.中央静脉23. 胰岛中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A. A细胞B. B细胞C. PP细胞D. D细胞E. 胰腺腺泡细胞24. 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A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B.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C.B细胞分泌胰岛素过多D.A细胞分泌胰岛素过多E.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过多25. 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A. 食管B. 胃C. 小肠D. 大肠E.肝26. 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 )A. 蠕动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集团蠕动E.紧张性收缩27. 对混合食物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 )A. 唾液B. 胃液C. 胰液D. 胆汁E. 小肠液二、填空题1.每颗牙在外形上分、和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absorption)
被分解的小分子通过肠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 环的过程。
5
消化(digestion)
机械性消化: 口腔、胃肠运动:碾磨、混合和推动 食物。
化学性消化 各种消化酶:分解食物中大分子物 质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6
消化系统的功能 1.消化和吸收功能 主要 2.内分泌功能 分泌多种胃肠激素 3.免疫功能
Cl-
Cl-
胃腔 H Cl
小管 66
盐酸的分泌过程
67
1.盐酸的生理作用
① 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
② 杀菌 ③ 间接地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酸性食糜小肠后刺激 ④ 促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
1.自动节律性 2.富有伸展性
生理意义: 容纳食物。
11
I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 2.富有伸展性 3.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
特点: ①潜伏期长 ②舒缩缓慢 ③变异很大
12
I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
2.富有伸展性
3.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
4.具有紧张性
保持在一种微弱的
黏液细胞
壁细胞 G 细胞 主细胞
62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无色透明 酸性的液体 pH:0.9~1.5 主要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63
1.盐酸(胃酸)
分泌部位:泌酸腺区的壁细胞
排出量: 基础胃酸排出量: 0~5mmol/h 正常成人空腹盐酸排出量 高胃酸排出量: 2盐0~酸2排5m出m量o可l/反h映胃的 食物或某些药物刺分与激泌壁能细力胞。的数量和壁细
58
①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
(+)
壁内神经丛内 感觉神经
胃内食物
扩张胃 (+)
(+)
胃壁牵迷张走感—受迷器走反射 胃窦G细胞
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
局部反射
中枢
促胃液素
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纤维
胃运动增强
胃排空↑
59
②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
食糜中的酸、脂肪、 高渗及扩张刺激
十二指肠感受器
肠—胃促反胰射液素、抑胃肽 胆囊收缩素
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
31
31
内在神经系统
黏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肠脑”— 复杂的神经网络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中间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32
概(4) -3(I )
内在神经系统
接受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支配 完成局部反射 调节胃肠运动和 腺体分泌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0~3.0
7.8~8.0 肠激酶
0.6~0.8
8.3~8.4 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
24
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神经支配 : 1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内在神经 3 躯体神经
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
25
25
交感神经支配
起源:T1~ L2、3 支配: 内在神经元 胃肠平滑肌 消化腺 血管平滑肌 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Ⅶ、Ⅸ对脑神经: 唾液腺
迷走神经: 食管下端胃、小肠、结肠 右2/3、肝、胆囊和胰脏。
盆神经: 远端结肠和直肠
脊髓骶骨
29
副交感神经支配
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Ach) 作用: ①促进胃肠道运动 ②抑制胃肠括约肌收缩 ③促进腺体分泌 ④兴奋内在神经元
30
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神经支配 : 1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内在神经 3 躯体神经
(一)咀嚼与吞咽
吞咽(swallowing): 指食物由口腔经咽、 食管进入胃的过程。
是一种复杂的
神经反射性动作。
41
吞咽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 → 咽 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 第二阶段: 咽 → 食管上端 第三阶段: 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
蠕动 :食管平滑肌的顺序性收缩 。
42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 (二)唾液及其作用
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64
1.盐酸(胃酸)
分泌部位: 排出量:
分泌过程: 主动
胃液中的H+浓度比血浆中的H+浓度 高300万 ~ 400万倍。 壁细胞分泌H +需耗能。
65
毛细血管 CO2
Na++ HCO3NaHCO3 Cl-
壁细胞小管
CO2
代谢
+
H2 O
H2 O
CA
H2 CO3
H+
HCO3-
H+ + HO- 泵 H+
44
唾液及其作用
2.唾液的作用 ① 湿润和溶解食物:
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 ② 消化淀粉: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入胃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直至胃内容物 pH=4.5为止。
45
唾液及其作用
2.唾液的作用 ① 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 消化淀粉 ③ 清洁和保护口腔
清除残余食物 冲淡、中和有害物质 溶菌酶 杀菌
53
蠕动
特点:渐增强。 食糜排入量: l~2ml/次 在幽门窦混合磨碎食糜。 生理意义: ① 磨碎、混合胃内食糜; ② 推进食糜。
54
(一)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 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55
3.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胃的排空 概念: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食物进人胃后5分钟开始。
56
胃排空的速度
23
23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pH及主要消化酶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大肠液
分泌量(L/d) pH
主要消化酶
1.0~1.5
6.6~7.1 唾液淀粉酶
1.0~2.5
0.9~1.5 胃蛋白酶原
1.0~2.0
7.8~8.4 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
0.8~1.0
6.8~7.4 无消化酶
7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胃肠内分泌功能
8
8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I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II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9
I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 特点:收缩缓慢,节律性不规则。
10
I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46
唾液及其作用
2.唾液的作用 ① 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 消化淀粉 ③ 清洁和保护口腔 ④ 排泄
体内的铅、汞 、狂犬病毒等。
47
唾液及其作用
2.唾液的作用 ① 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 消化淀粉 ③ 清洁和保护口腔 ④ 排泄 ⑤ 使血管舒张
激肽释放酶参与激肽的合成。
48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二)胃液的分泌
1
课程目标
掌握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2.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
体液因素;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黏膜屏障。 3.胰液及胆汁的成分、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吸收的形式、机制、途径 和过程;铁和钙的吸收形式及影响因素。
2
课程目标
熟悉: 1.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
频率随不同的部位而异 -30
肌源性:纵行肌→环行肌
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60
去极化→阈电位→AP
17
II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3.动作电位(AP) :
-5~-15mV
(mV)
形成机制:
0
去极相:Ca2+ 内流 (Na+)
复极相: K+ 外流
-30
峰电位的数目标志
收缩力的大小
-60
18
慢波、动作电位、收缩三者的关系 收缩波
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胃肠激素的主要 生理作用;消化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2.消化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唾液的成分及作用;咀嚼与吞咽。
3
课程目标
了解: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大肠的运动及排便反射; 大肠液的分泌;水、负离子和维生素的吸收。
4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小分子可 吸收物质 的过程。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38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 咀嚼: 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而完成的复杂的反射动作。
受大脑意识控制。
39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 咀嚼(mastication): 作用: 机械消化 – 磨碎食物 化学消化 – 混合食物 反射性引起各种消化液分泌
40
一、口腔内消化
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稀、流体食物 > 稠 / 固体食物 碎 、颗粒小的食物 > 大块食物 等渗液体 > 非等渗液 糖类 > 蛋白质 > 脂肪类食物 混合食物 : 4-6小时。
57
3.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胃的排空 胃排空的控制 胃排空是间断性的 ① 胃内的食物促进胃排空 ② 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
15
II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RP): -50 ~-60mV 特点:不稳定 形成机制: K+ 平衡电位 Na+ 、 Cl生电性钠泵。
(mV) 0
-30
-60
16
II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慢波电位 (基本电节律 BER):
-5~-15mV
(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