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2)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 宋朝开国时,仍沿袭唐、五代的旧制,听任各州镇在京师自设进奏院,进 奏官都由所派遣的州镇的行政长官委派。 – 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命供奉官张文璨、王礼整 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是年10月,钤辖诸道都进奏院(通称都进奏院) 建立,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供奉 官张文璨任第一任监官。这一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担负在封建政府 机构内部传播新闻信息的职责。 – 公元983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钤辖诸道进奏院合并为都进奏院, 改组成中央政府的一个官署,设在大内近侧,隶属于门下后省管辖。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 的早期表现形式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 (1)口语传播的出现 – 口语传播这一形式,即口 耳之间的传播形式,肇始 于先民们在劳动中“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淮 南子》)的举重劝力之歌。
– 谣谚: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 期表现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报》的出现
(2)明代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
– 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出现,是明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当时 既有提塘官主持的官报房,又有抄报人组织的民办抄报行。 – 抄报行不仅供应外地官府的邸报,还为京官们抄送邸报,因为明代的京官 必须自费订阅邸报。抄报人是普通的老百姓,便会出现个别胥吏和商贾向 民办报房订阅邸报的事。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4)古代报纸内容模式的确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一、政教合一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二、正统思想的教化1、家、宗族与乡里2、学校与科举制度3、法律的儒家化4、官修典籍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2、宋朝的定本制度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1、村落市井之闲谈2、书院之清议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2、谣言与社会动员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传教团体的活跃教会学校的增多出版事业的兴起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向外国人探询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韬也不才,无所表见,以光于闾党,遁迹海上,是用殷忧。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 (5)露布:文字、标识综合传播形式的出现
约在秦汉时代,出现了露布这一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东汉末年, 露布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 扬战绩的捷报。
(3)标识传播 声音传得再远,但稍纵即逝 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 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传 播手段:
烽烟滚滚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表现 形式
二、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 的水平。 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陆续问世,使标识 传播的水平得到大的提高,使中国古代社会 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日趋成熟。
《京报》的送报人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报》的出现 (7)《京报》的评价
– 《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形式。 但是,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照抄照录宫门钞、谕旨和奏 章,因而虽有很大的变化,但仍没有质的变化,还不能列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3)定本制度的建立
– 宋代中央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并随着政治形 势的变化而屡经变革。 – 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 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 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这一判定工作, 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 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 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这一被称为 “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第一章
宋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67年,台湾新闻学者朱传誉先生,出版了一部 史料翔实、考辩精细的《宋代新闻史》。 这部书里,他对宋代的邸报,包括其内容、形式、 发行机构、编辑程序等一系列事项做了充分论述, 令人信服地确立宋代已有邸报的结论。
第一章
唐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里, 通过研究唐代进奏院及其传发的进奏院状报,得 出了邸报源于唐代的观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邸报起源于何时?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第一章
汉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里,提出了邸 报起源于汉代的观点。 依据是《西汉会要》里的一段话,(“郡国皆有 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其中说到当时 郡国在京师所设的办事处:邸。 邸的日常工作是“通奏报,待朝宿”,即所谓 “下情上达”。
第一章中Biblioteka 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这份邸报藏于平遥苗 世明藏报馆,出自清嘉 庆八年七月初二,在 首页盖有著名报人、 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 印章。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文学作品中关于邸报的描述 北宋诗词 《苏轼诗集》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金瓶梅》 西门庆的亲家因吃官司,女儿和女婿便回来躲避, 西门庆一见,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安顿女婿女儿, 一面“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 夜往县中孔目房中,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 邸报。上面端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 邸报 中等一本,恳乞宸断,及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 以消虏患事。(以下内容从略),西门庆不看万 事皆休,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 哪里,正是惊损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 ——《金瓶梅》第17回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 从此,“英雄赞歌”代代传唱,志愿军的群像成为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象征!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第一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

第一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

绪论
一中国新闻史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得以建立的前提; 明确对象,是学科研究展开的基础。) 1、历史学的一般对象与方法 (1)对象:何谓历史?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类过 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何谓史学?人们对 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与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 (认识、理解、解释)。历史学的学科旨趣在于对象的 过程。 (2)方法(科学与人文的特征问题)
绪论
(2)范围:新闻界人物活动情况 重要新闻媒介机构运作的情况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过程 新闻活动的历史事件与现象 新闻事业观念与管理形式的变化过程 新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过程 (3)方法(实用的科学与人文的具体方法)
绪论
3、中国新闻史学的发展历程
( 1)1927年,以新闻史料和新闻事业发展沿革的
课程说明
任何一门学科的史学(关于其学科对象的历史考 任何一门学科的史学 关于其学科对象的历史考 都是其基础学科。 中国新闻事业史》 察)都是其基础学科。《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 都是其基础学科 学与传播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对中国新 学与传播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具体、 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具体、生动的描述与 深入的分析、解说,包括: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深入的分析、解说,包括:中国古代新闻事业,中 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3、目的与要求 目的:了解历史知识,发扬优良传统与经验, 目的:了解历史知识,发扬优良传统与经验,为其他专业知识 的学习打下基础。 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 完整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要求:一、完整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 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二、掌握各时期 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 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现象的历史概况, 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现象的历史概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 与评价; 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与评价;三、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并预测未来; 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并预测未来;四、熟悉有关中国新闻 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 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能熟练的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 进行检索。 进行检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开元杂报”
B、“敦煌进奏院状”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两张“进奏院状” 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 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因沙州 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 状”。
20世纪初1907年-1914年,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 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分别将这两份“敦煌进奏 院状”抢走。如今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存放于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 馆内。
★ “开元杂报”早已无存,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已
成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报纸。
第三节
宋代官办“邸报”和民间“小 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背景:1、汲取唐朝安史之乱教训,采取巩固中央集权和实 行高度的政治统一管理。 2、宋初20年间,官报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但随 着进奏官雇人敷衍等问题出现,宋开始整顿。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 状”
A、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孙樵《经 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报》。“开元杂报” 只是孙樵行文方便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关于开 元时期政事杂乱的报道。它被成为“报”,但无 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其原件早已失存。但国内外学者多数都认为: 它是一种报纸,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 状”之类报纸。 这说明中国开始拥有报纸的时间应该不晚于 唐玄宗开元年间。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因元代存在时间很短(90年),以至其还未 来得及建立全国性官报发行体制并随即灭亡。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严(P21)。流行于元代 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这种“小 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 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和形式看,很可能是宋 代“小报”的延续。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三、朝鲜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卫祖国,保和平,就是保 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某部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的誓言记录下 来,整理成的诗歌形式的决心书,新华社记者引用在一篇通讯中,发 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作曲家周巍峙将谱上曲子, 传唱至今。
: 王芸生 天津版的《大公报》就改名叫了《进步日报》,他对李纯青说:“我们就把
《大公报》献给国家,献给人民,我想通了,不《大公报》这个名称了,我到解放区, 是投降来的。”
萧乾:郭沫若这样批评他,“什么是黑?人们在这一色下最好请想到鸦片,而 我所想举以为代笔的,便是《大公报》的萧乾。这是标准的买办型,自命所 代表的是贵族的芝兰,其实何尝是芝兰,又何尝是贵族,舶来商品中的阿芙 蓉,帝国主义者的康伯度而已!……《大公报》的萧乾正起着这种麻醉读者 的作用。”
赵超构(新民报)
储安平(《观察》) 徐铸成(文汇报) 刘尊棋 (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 非新闻组别的新闻人:徐盈、浦熙修、宦乡、李子诵、 萨空了、周钦岳(《新蜀报》创办人)、刘思慕等。其中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胡乔木:党内一支笔
江苏盐城人,清华毕业,同乔冠华是同乡和校友,人称“二乔”, 取自“铜雀宫中锁二乔”的典故。 先后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达20多年,也曾作为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 主持中宣部工作,正部长陆定一反而在他的领导下,反右时有人 抱怨他是“圣旨口”,主管过《人民日报》,人称《人民日报》的 “婆婆”。 党内众多的著名文件都是由他起草,比如《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经 验》等。此人思维缜密,但是过犹不及,所以一直受到神经衰落的 困扰,长期养病,也因此躲过文革劫难。 改革开放后曾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新民报的社论:新民报的同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的新闻观念……完全是幼稚的, 幻想的,迷信的。……在今天看二十年来的新民报,虽然主观上是追求进步 的,客观上却有意无意的替统治阶级起了帮凶帮闲的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 府官报?
• 从清代初年起,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 行,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这些报房都是提塘 为了便利“邸报”的工作自行建立的,只对提塘 个人负责,属于半官半民性质。清代早期和中期 的民间报房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 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设报房和纯粹民营的 “私家报纸”。 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是承前启 后的密切关系,从官方到半官方再到民办。但它 们都只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
•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 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 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 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 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 国最早的封建官报。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 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 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 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 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 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 息。
• 宋代邸报的内容:皇帝诏旨,皇帝起居, 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被控 制的内容: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批 准公布的章疏。
宋代小报产生并盛行的原因和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 答:1. 北宋末年出现,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 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 2.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 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 以出版小报为业;(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 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 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读者面 很广。 • 3. 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 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 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归 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得 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 和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 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他们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产 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界大开,初步认 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 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 现 在 香 港 。 1858 年 孖 刺 报 馆 出 版 的 《 中 外 新 报 》 和 1864 年 德 臣 报 馆 出 版的《华字日报》应该是中国人办 的最早的报纸。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 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 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中 国人。
林则徐(1785-1850)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 赴广州禁烟时,发现“沿海文武员弁, 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 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为了及 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 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 就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 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 选,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他们的文章内容及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 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 报;
4、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 业者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④只须实写。(主要新闻观点)
遗憾的是形势发生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 有实现,但他毕竟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 报思想,这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 不同的思想,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 一位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
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1)口语传播的出现
口语传播这一形式,即口耳之间的传播形式,肇始于先民们在劳 动中“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淮南子》)的举重劝力之歌。
谣谚
.
5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秦始皇“四十字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
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 量则不
12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6)露布等文字标识传播形式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还使标识传播的水平得到大的提高。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 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 活动的日趋成熟
(5)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四十字诏书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
始皇以诏书形式向全国发布这一 特大新闻信息,史称“四十字诏 书”。 我国考古学家马衡在秦代的陶量上发 现,量器边上的四十字诏书竟是 用木戳子印上去的。
.
号角、木铎等
.

6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3)标识传播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7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四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
.
2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 足发展 (1815-1895)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讲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讲 外报“渐行于中土”与垄断局面的形成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 报刊的出现
.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们可以断言,文字一出现,就立即成了重要的新闻信息传 播手段,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
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陆续问世,使中国古代社会的 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日趋成熟。
.
古代铭文拓片
鲁侯尊
甲骨文
9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 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
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3)书信的出现
至春秋战国时期,驿站、
传舍的建立,使信使往
来日趋便利,作为新闻
信息传播形式之一的书
信,开始为人们所常用,
其地位与作用也日趋显
著。
.
古代驿站-鸡鸣驿
– 唐代中央政府每日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古 代报纸形式。
– 现存最早述及一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 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 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之谓“开元杂报”。当时有人将这 种朝政公报抄录后寄往外地,孙樵看到的正是这种流传在襄樊地区 的手抄件。孙樵还将“开元杂报”的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 了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 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 15 实性。
10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 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4)诏书的出现
自秦始皇起,皇帝发布的诏书成
了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
式。秦始皇为了强化其诏书的
影响力与渗透力,充分利用了
石刻文字等一切现有的传播形
式。
.
秦始皇
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约在秦汉时代,出现了露布这一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手段。露布, 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东汉末年,露布成为发 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
1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