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深层融合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深层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深层融合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课堂融合课堂模式
申报级别: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其他
研究类型: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74234011
课题设计论证
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模式深层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其理论上的纷繁复杂、无体系性,实践上的生搬硬套、无规律性已经成为信息化教育界的共识。

我校又被襄州教育体育局确定为全区构建课堂推进素质教育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我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作有了浅显的初探,解决了新课标环境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信息化教学技术基本操作问题,对于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以及推进高效课堂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研究意义: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信息环境下利用相关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我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特点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构建能够适应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的问题有四个:
第一、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

第二、实现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体现主题地位)。

第三、规范教与学的行为(即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步、形成自己的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1、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和规律;
2、研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促进班级内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同时还要促进校际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6、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我校学情新型的高课堂教学模式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繁荣,现代教学技术迅速地参与并改变着全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

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其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的主流。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已开始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
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国内,全国已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一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开始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仍远未发挥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便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当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是指技术有效支持课程教学过程所形成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

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下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

2、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宗旨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宗旨在于根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三生.
六、研究方法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实验法、对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是可行的。

在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我校教师现有教育信息化水平及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应用信息技术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设想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操作、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2至3年级中实施,然后“观察实施的结果”并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反思,将实施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结论。

七、研究步骤
《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模式深层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筹划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1、成立机构,明确职责: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襄州四中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迅速展开工作。

2、立足校情,制定方案:在请进来培训和外出观摩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已有的工作成效,制定襄州四中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实施工作方案。

3、立足校情,细化方案:引领各教研组认真梳理当前工作,总结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集中交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工作实施方
4、推进宣传,学习领会。

再次召开全校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工作推进大会,聘请襄州区师资培训中心相关领导参加推进会。

解读工作思路,进行再宣传、再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工作氛围,强化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识。

5、保障课题实施。

领导小组依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相对科学、完善、可操作的符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阶段(2017年8月——2018年7月)
1、模式临摹阶段(2017年9—12月)
(1)培训引领:依托专家对师生进行培训。

①、一线教师的培训。

重点培训一线教师基本的课程理念、操作技能和三种基本能力。

②、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培训(2017年2月底以前完成)。

a、小组建设。

核定小组人数,分配学生到组,推选大组长、小组长,组内学生编号,编排组内座位,设定组名(要有创意,有文采,大气,有丰富内涵)等
b、培训组长。

小组成立之后,教师要经常对组长进行培训,组长一要负责组内日常事务;二要在合作、探究时当好“领头羊”,三要主动帮助组员;小组长一要协助大组长搞好组内合作、探究任务,二要主动帮助其他组员。

c、培训组员。

④、集体备课流程指导(开学前期专家指导),
(2)跟岗指导: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做教师培训与引领工作,做好“影子教师”的传导和引领的作用。

(3)确定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及评价实施细则。

(2018年7月底完成)
(4)总结经验,阶段小结:
2、模式构建阶段(2018年9—12月)
(1)实效构建: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领会所临摹“模式”之要义,结合实际,实现模式学科化,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实效课堂。

(2)跟岗指导:校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每天至少深入班级听课指导1-2次,全程跟进,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树立典范:通过教师个人申请、校本推荐、跟岗发掘等方式,对教学风格鲜明、效益显著、模式清晰的典范教师,着重进行跟踪、评估,成就一批种子教师。

(4)专家引领:组织教师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学习,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及时学习借鉴,大胆研讨、改革。

(5)汇报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和校本模式交流研讨,促进模式的建构。

(6)阶段小结,总结经验,梳理问题。

3、模式创新阶段(2019年1月—2019年7月)
(1)高效创新:鼓励教师新旧模式对比,超越原有模式的束缚,大胆创新,实现模式的个性化、多元化构建,组织开展语数等学科教
学模式比较式讲课(同课异构)、赛课、研讨课等方式,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呈现出高效课堂。

(2)跟岗指导:不定期的进行推门听课,及时反馈,及时交流,针对教师在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以教研组为中心进行会诊、研讨及时总结、提升。

(3)交流汇报:组织开展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交流汇报会。

(4)模式提炼:领导小组和实施教师通过校本跟踪、交流、评估、监测等理性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对固化的基本的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

(5)阶段小结,总结经验,梳理问题。

第三阶段: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
1、以赛代培:开展课堂教学两级教师(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高效课堂构建优质课大赛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使践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2、以培代奖:根据课题研究进程需要,选派教师到东部地区一些示范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提升理念,坚定信念。

第四阶段: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交流拓展阶段(2019年1月—2019年7月)
1、模式提炼:教师根据学习心得,在已有雏形的基础上形成有实效的教学新模式,体现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

2、全校推进: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由种子教师向青年教师上示范课。

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赛课等活动,让成功的教师作经验交流或做专题报告。

3、效益拓展:借助专家、媒体,将我校研究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成绩突出的教师推向全区赛课。

4、将两年以来实施研究存在问题,成功经验,优秀课例、案例、反思、教学设计、关于实施课题教学论文、小专题经验等分类汇总、整理在全区推广交流。

5、对实施课题以来成绩突出的教师、学科组、教研组及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课题可行性分析
卓道琴,襄州四中负责人,中学高级职称,本科学历。

先后被评为“襄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
“省级骨干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评为语文
教学与研究“先进工作者”、获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提名奖”。

先后多次被区级、市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评为教研工作先进个
人,二十多篇论文和案例在国家、省、市获奖,《灵动的课堂需要
这样的机智》等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


任教十余年,从事初中语文教研工作十年,潜心教学与研究,参与
并组织了襄州区初中课堂教学改革——“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的
研究,得到省、市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全区多次举行关于课堂教学
改革、班级工作管理的讲座,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本课题主持人是中学高级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多篇,在本市有一定的知名度。

承担省级课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与对策》获省一等奖;案例《走近诸葛亮》获省一等奖,并被收录省教研室选编的案例集;曾在全省课题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筑起综合性学习的绿色长城》的大会交流。

还承担过市级课题“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成果丰硕,顺利结题.本课题组的成员大多是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中青年专家或骨干,他们都有着较高的教育素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绝大多数成员曾承担过不同层级的课题研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3)米竞《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国电化教育)(4)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本课题的核心是构建立体生态课堂模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前期生态课堂模式的推广研究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有关课堂模式探究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老师已经
掌握了许多有关生态课堂实施的基础工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围绕此次课题研究,我们在申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积累了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特别对目前我国学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对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进行了实际调研,初步确定了多处适宜开展生态体验活动的地点;此外,在以往学校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有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相关的研究论文有些也已经发表。

相信这些准备和研究经历,将极大的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学校多年来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图书馆和教科室将予以大力支持,校园网健全和成员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为资料检索、数据处理、信息获取带来巨大的方便,我校历来就十分重视教育科研活动,将会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