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 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形象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前自测 新人教版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第六讲 散文阅读精讲精练之形象概括分析类两大题型(解析版)
散文阅读精讲精练第六讲形象概括分析类两大题型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
常考题型: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题型一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所展现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来的。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是指对人物形象特点或物象特点的概括分析。
【常见设问】1.(2019·天津)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2016·浙江)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3.(2015·北京)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4.(2013·天津)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3角度”“2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事件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描写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特点(2结合)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由表及里“三步骤”概括分析物象特点: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第三步,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练习含解析
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陈师道②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③小市:徐州地名。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
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
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
颈联写元祐旧臣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
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
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难以自由自在归隐江湖.【解析】本诗首联两句写登楼所见的美好景色,重楼高耸,山河壮丽。
颔联两句洒脱轻松,因看到小市上灯,诗人才萌动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
颈联两句道出了诗人轻松心情的由来,因朝廷有重新起用旧臣的趋势,所以庆幸,语中带着喜悦和希望,但“白首”二字却包蕴着无限感慨,暗示出政治上派别斗争之漫长和严酷。
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的矛盾心情。
阅读下面的金诗,完成第2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②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人日:旧时称农历正月初七。
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
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第01讲 赏析形象(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本题6分)定军山①董佳飞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
一切都如大梦初醒。
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
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
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
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颔首,向老人致意。
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
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
“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
”他喃喃自语。
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
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
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
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
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
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
“不用寻了,没机子了。
”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
“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
”“莫个事。
”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
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
“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
”“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
“一碗豆腐脑一个馍。
”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
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
第01讲 赏析形象(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赏析形象目录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8)04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11)【考点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掌握基础知识,巩固学习要点在解答赏析形象类试题之初,我们要重点掌握基础知识比如:人物形象类型、人物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人物心理描写手法等等,之后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只有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提升答题技巧。
2.梳理答题框架,明确答题思路在本考点中共有三种考向,每种考向都有不同的答题框架和答题思路。
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对应真题,梳理不同的答题框架和思路,为下一步系统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组合变式训练,提升应试能力赏析形象类试题以简答题考查方式为主,类型多样。
我们可以在平时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训练形式,熟悉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试题出题规律,提升答题应试技巧;同时设置衔接课本的变式试题,在变化中进一步巩固能力。
总之,赏析形象类试题考作为必考题型,考查形式多样,我们要灵活掌握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同时注意衔接课本内容,在试题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应试能力质的提升。
【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主要考法归纳】赏析形象部分主要有三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赏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特点和作用,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赏析物象含义及作用。
在本设题角度中,我们要把握不同细化设题角度的出题形式。
【人物形象类型】小说人物形象的类型:(1)按人物的地位,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可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阐释:性格较为复杂往往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如《复活》(节选)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意义和作用:(1)打破了好和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人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2)圆形人物的复杂多变让小说富于变化,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含答案)
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复习目标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答题思路,提高答题能力。
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和《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作用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不是必考点。
2020全国Ⅲ卷《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分析2020北京卷《寄东鲁二稚子》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物象作用2017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考向一人物形象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特点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爱恨情长,感时伤别;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情感真挚,依依惜别;献身边塞,反对征伐;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寂寞愁苦,身世飘零;零落漂泊,孤独寂寞;羁旅他乡,思念故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二、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特征。
形象概括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
2.分析形象特征。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切忌以译代析。
3.明确形象意义。
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教考衔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 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形象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后演练 新人教版[1]
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六第一讲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后演练(新人教版)演练20: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间60分钟满分96分]1.(2011·海口调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11分)水调歌头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注]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 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形象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后演练 新人教版
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六第一讲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后演练(新人教版)演练20: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间60分钟满分96分]1.(2011·海口调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11分)水调歌头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观点态度推断
考点三观点态度推断——领悟内涵,精准推断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
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这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
所谓推断隐含信息的合理与否,关键看三点:一是推断过程是否合理,即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二是作为推断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据;三是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
突破一看复句类型,思关系是否成立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即练即悟】1.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原文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
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来在宋、元时代以及明朝前期始终保持兴盛。
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
选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比对分析:『答案』不成立。
由“迁海令”后面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
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
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落寞、失望、孤寂等(2)落寞、失望、孤寂等(3)欲诉无门,壮志难酬举杯浇愁,自我宽慰自主尝试:①无月可赏的落寞。
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惟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
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
③自我宽慰的洒脱。
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②。
【注】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②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
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微知点】 鉴赏景物形象的三个步骤 描绘诗中展
现的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 括景物所
营造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分析情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查找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 意象
可转换为“细柳”“红花”
描绘 要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画面 描绘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直接翻译
抓住描述该景物的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 在特征。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形容 概括 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还需关注有关 特征 景物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的词语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突出了居庸关怎样的环境特征? 【我的分析】 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写感。颈联写面对时局混乱,良臣进阶无路的现状,诗人十分失 望、愤懑,想暂居家中;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 动的故事。 (1)指出首联交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首联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是冬日傍晚,地点是古镇 青山口,天气是寒风呼啸,这些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 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这首词上阕刻画了桂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我的分析】 这是一首咏桂花词。分析桂花的形象,可以从形(外 在形象)、神(内在品质)两个角度考虑。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
北京 《根河之恋》
主体物象的意蕴 ②考查主要是
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一象三考”: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 主体物象的意蕴 一个形象,考
气质?(3分)
特点,考作用,
天津 《挺拔之姿》 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
考技巧。以前
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 次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送一位远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
天津 征的友人》 样的人?(4分)
主要人物的特点 ①散文形象对
天津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 《萨丽娃姐
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 姐的春天》
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次要人物的 特点与作用
于全国卷来说 是冷考点,不 排除未来考查
的可能。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
分析白鹤的形象,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思考,从文中摘取作者描述、赞 美的文字即可。
【类题延读】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第19题(1)] 答案 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点拨关键
分析物象特点,需要注意两点: (1)圈点阅读 把与该物象描写有关的文字圈点出来,细读,从中提取点明特点的文字, 或作进一步概括。 (2)分析角度 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二是物 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蜜蜂是一个次要形象。蜜蜂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自身作用, 二是衬托作用,三是结构主题作用。本题解答的关键要答好衬托作用, 即用蜜蜂的什么衬托出白鹤的什么。如用蜜蜂的动、群衬托出白鹤的静、 独等。
(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作 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 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④主旨情感作用,寄托作者感情。 (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 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 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突出。
小说形象类题目(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精神加其痛苦 毫无同情心
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明确 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 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为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 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 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一、归纳:塑造人物形象: 1.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2.侧面:旁人的评价 3.故事情节写和环境描写 二、提问方式 1、XXX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XXX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或XXX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三、方法指津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性格由于高太尉 等人的不断迫害,从善良安分忍辱负重到逆来顺受苟且偷安再到后来的勇敢反抗逼 上梁山,显示出英雄本色。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形象,写她的语言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 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写她的动作:在贾政处,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写她的心理: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不肯多走一步路,不肯多说一句话。 透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小心谨慎的林妹妹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如《边城》沈从文通过对茶峒地区的风俗民情及青 山绿水的描写烘托出边城小镇的人物人性的淳朴自然、优美健康。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曹雪芹通过《西江月》 两首判词明贬实褒来赞美宝玉蔑视世俗,独立不羁的品质。
境
作用: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 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 几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人物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这两次的含义 有什么不同? 明确 第一次“可恶”是指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 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反映了鲁四老爷 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 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 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六第一讲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前自测(新人教版)自测16: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间60分钟满分72分]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
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
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象为主,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意境等侧面表达的。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塑造了酌独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隐居田园、自得其乐的情怀;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是规劝入蜀的朋友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表现的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苦。
答案:A2.(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根据诗意描述一下即可。
第二问我们可联系注释中说的作者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内容考虑,加上诗中所选的“燕子”“梧桐”等意象往往和怀旧、伤感等感情有关,故不难作答。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作者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只要意思对即可)(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虽然题为“雨”,但从诗中却找不到一句具体描写“雨”景的内容,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通过燕子、梧桐等动植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凉”等感受从侧面写雨,可见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
意思对即可。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本题是对古代诗歌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即“×××认为诗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一切观点态度都要由诗歌及作者本身的内容和思想来决定;切忌错误地理解成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
考生在答题时应先联系全诗并结合注释和其他相关背景信息,分析诗句所蕴涵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准确把握“含蓄而又坚定的思想倾向”,然后再作简要评价。
3.(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悲凉的感慨;其次要仔细分析各句,把握诗歌所写内容,从而探讨出诗人是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悲凉感慨之情;最后要对各选项作深入分析,并和诗歌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表述的正误。
前四句营造的是一种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的意境,显然“昂扬奋发”与其意境不符。
答案:A(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重要语句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作品作细致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于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本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对诗歌进行分析评价。
在表述答案时,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的情况,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4.(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了解“子规”的形象特点,叫声悲切,结合杜宇的传说有思念之悲,结合本诗语境可概括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首先应否定。
“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这就是诗句的内涵。
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