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旅行等。
那么,你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如何运算的吗?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2)小组讨论①如何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数轴上如何运算?(3)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①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②相加后,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③相减后,绝对值相减,符号取决于较大绝对值的符号。
3.应用新知(1)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1页的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实际应用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1)任务分配①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
②用数轴表示这个例题的运算过程。
(2)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22页的练习题。
2.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并尝试用数轴表示运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师:同学们,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的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它们的运算规律。
比如,当两个正数相加或者两个负数相加时,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原来的符号。
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为大家准备的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问题”解决: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结论: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不同点: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4、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2)数轴的用处是: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5、归纳(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数轴的出现将图形(直线上的点)和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工具。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7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7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篇一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口算。
20×3= 7×50= 6×3=20×5= 4×9= 8×60=24÷6= 8÷2= 12÷3=42÷6= 90÷3= 3000÷5=2 新知探究1、教学例1彩旗80面,每班分20面。
你能把他们分成几个班?(1)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列式80÷20(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b.因为8÷2=4,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除数转换成我们学过的表中的除法。
(4)师小结: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40÷20 20÷10 60÷30 90÷30(7)探究估算的方法出示:83÷20≈ 80÷19≈老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和你的同学交谈。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及其运算规则。
学会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数轴运算。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进行基本的代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
代数式的基本形式和代数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理数运算中符号的处理。
数轴上点的位置与有理数大小关系的理解。
代数式中变量的代入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有理数的概念,如温度的变化、海拔的升降等。
提问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注重符号的处理。
通过实例演示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基本形式,讲解代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和互动探究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利用数轴、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 3x—2 x—=—15x2—3x+1=0 2x+y=1—3y =5例2、解方程(1)—2(x—1)=4(2)3(x—2)+1=x—(2x—1)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分数知识,为新课铺垫。
(2)提问:你们知道有理数吗?它有什么性质?2.知识讲解(1)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
(2)讲解有理数的性质:有理数有正有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0。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概念。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有理数的运算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理数概念和性质。
(2)提问:你们知道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哪些运算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举例说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三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理数运算方法。
(2)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2)举例说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过程。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收集生活中的有理数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是否活跃?3.是否存在教学难点,如何解决?4.课后作业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有理数的运算2.知识讲解(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时,插入具体例子和对话:“同学们,当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比如2+3,结果是5,仍然是正数。
2024年数学七年级教案全册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2024年数学七年级教案全册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有理数2.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3.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4.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5.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
2.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
3.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4.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5.学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难点:1.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2.整式的乘法运算。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几何图形的证明。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及加减法运算第二周: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第三周:整式的加减运算第四周:一元一次方程第五周:几何图形初步第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七周:期中考试复习第八周:期中考试第九周: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第十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十一周:几何图形的证明第十二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续)第十三周:期末考试复习第十四周:期末考试五、教学过程第一单元:有理数第1课时:有理数的基本概念1.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1.讲解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第3课时:整式的概念及加减运算1.讲解整式的概念及加减运算规则。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1.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5课时: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1.讲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整数第一节: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 了解整数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比较大小并进行运算教学内容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 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3. 正数和负数的比较和运算教学步骤1. 导入整数的概念,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3. 引导学生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并进行简单的运算练4.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题第二节: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 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灵活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整数的加法规则2. 整数的减法规则3.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步骤1. 复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引入整数的加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3. 进行一些简单的整数加法练4. 引入整数的减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5. 进行一些简单的整数减法练6.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第二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一节:点、线、面教学目标- 理解点、线、面的概念- 掌握点、线、面的表示方法- 能够在平面上作点、线、面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概念2. 点、线、面的表示方法3. 平面上作点、线、面的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点、线、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实例并描述2. 讲解点、线、面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练作图3.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第二节:平行线和相交线教学目标- 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能够判断平行线和相交线- 能够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解决问题教学内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2.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断方法3. 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解决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实例并描述2. 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解决问题第三章:小数第一节: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目标- 了解小数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比较大小并进行运算教学内容1. 小数的概念和特点2. 小数的表示方法3. 小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教学步骤1. 导入小数的概念,引出小数的特点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小数的表示方法3. 引导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进行简单的运算练4.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题第二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灵活运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小数的加法规则2. 小数的减法规则3.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步骤1. 复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引入小数的加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3. 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数加法练4. 引入小数的减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5. 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数减法练6.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第四章:比例与比例关系第一节: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 能够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比例的表示方法3. 与比例相关的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比例的概念,引出比例的性质2. 讲解比例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3.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比例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第二节: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1. 比例的应用范围2.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1. 复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第五章:数据的初步分析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图教学目标- 了解统计的概念及目的- 掌握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能够分析统计图并得出结论教学内容1. 统计的概念和目的2. 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统计图的分析教学步骤1. 导入统计的概念和目的,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统计数据2. 讲解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3. 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节:平均数与中位数教学目标- 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1. 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2. 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3.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解决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实例并描述2. 讲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解决第六章: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目标- 了解分数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比较大小并进行运算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和特点2. 分数的表示方法3.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教学步骤1. 导入分数的概念,引出分数的特点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3. 引导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进行简单的运算练4.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题第二节: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分数的加法规则2. 分数的减法规则3.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步骤1. 复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引入分数的加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3. 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数加法练4. 引入分数的减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5. 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数减法练6.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总结本教案涵盖了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图形的初步认识、小数、比例与比例关系、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分数等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法则,掌握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步骤,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除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1.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法则。
2.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1. 有理数乘除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2.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黑板3.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又是怎样的呢?2. 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定义,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乘除运算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法则(1)讲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同号相乘,得正;两个异号相乘,得负;任何数与0相乘,得0。
(2)讲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两个同号相除,得正;两个异号相除,得负;0除以任何非0数,得0。
2.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步骤(1)确定符号(2)相乘或相除(3)简化结果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法则和步骤。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法则和步骤是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课堂练习中的典型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有理数乘除运算中的符号确定(1)讲解同号乘除的符号确定方法。
(2)讲解异号乘除的符号确定方法。
2. 有理数乘除运算的运算顺序(1)讲解乘法运算顺序。
(2)讲解除法运算顺序。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乘除运算中的符号确定和运算顺序。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1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运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2.理解方程的定义,会设未知数,列方程.3.感受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教学重点设未知数,列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时间=(3-1)÷(1.2-0.8)=5.教师提问: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甲队速度×时间-乙队速度×时间=3-1.【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根据具体问题列方程作好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你还能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如果设两队行进的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的行进路程以及甲、乙两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吗?教师分析,学生回答.(1)列表:(2)在上面的表格中,有一些未知的量,根据设A,B两地相距x km,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完成表格.教师提问: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列方程:1.2x+1=0.8x+3.教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得到了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来看两个实际问题.【问题1】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相等关系是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教师提问:如果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3x=4(x-5).【问题2】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长方形纪念币的面积是4 000 mm2,长和宽的比为8∶5.相等关系是长×宽=面积.教师提问: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面积可以表示为58x mm2.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58x2=4 000.【新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注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1=4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教师提问:用算术方法和用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用列方程法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列方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二、典例精讲【例】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 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答案】解:(1)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1-0.52)x=80.(2)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x2+5x)m2.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列得方程x2+5x=500.【设计意图】将简单的列方程题目大胆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程的定义二、列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1节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识别。
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实物或图片。
2.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生: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师:很好,这些图形都属于几何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2.讲解新课(1)几何图形的概念师:几何图形是数学中研究的一种基本对象,它包括点、线、面等元素。
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几何图形?生:黑板、窗户、课桌等。
(2)几何图形的分类师:几何图形可以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
平面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立体图形包括圆柱、圆锥、球等。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是平面图形,圆柱、圆锥、球是立体图形。
(3)几何图形的性质师:几何图形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四边形的内角和等。
这些性质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实例分析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实例,请大家分析这些实例中包含哪些几何图形。
(1)图片实例: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如建筑、自然景观等。
(2)实物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实物,如球、立方体等。
4.课堂练习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些练习,巩固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
A.篮球B.课桌C.水杯A.正方形B.圆形C.球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几何图形。
五、课后作业1.复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人教版数学七上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并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有理数乘法的概念及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1. 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应用。
2. 复杂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有理数的加法。
2. 提问: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我们能否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乘法。
二、新课讲授1. 引入有理数乘法的概念。
2. 讲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1)同号相乘,得正;(2)异号相乘,得负;(3)一个数乘以零,得零。
3. 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合作学习材料。
2.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有哪些?(2)如何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3)举例说明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过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乘法的概念、法则及运算。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讲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时,部分学生对法则的应用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更加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几何图形初步;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温度、身高等概念,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运算规则。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巩固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可分为基础、提高、挑战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一、内容特点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字运算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数的概念1. 数的分类和表示法2.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第二章:数字运算1. 四则运算2. 整数的加减法3. 整数的乘除法4. 有理数的加减法5. 有理数的乘除法第三章:图形与几何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直线和线段的性质3. 角的概念和性质4. 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 四边形的性质第四章:分数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法2. 分数的加减法3. 分数的乘除法4. 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第五章:比例与相似1.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比例的性质和运算3. 相似的概念和性质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六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练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研究的互动性。
五、教学评估1. 每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3.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六、教学资源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人教版2023新版)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练册和作业纸七、教学计划1. 每周授课2节课,共计40节课。
2. 每节课50分钟,包括讲授、练和互动环节。
3. 每章节的教授时间和安排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八、教学反思这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数学中的数是用于计算、度量和排序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实数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1)-5x+5=-6x;(2);(3)0.5x+0.7=1.9x;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引出问题即课本例3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探究一:数字问题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结论: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②列出方程:根据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③解略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探究二:百分比问题(习题3.2第8题)【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学生:观察、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并互相交流.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尝试应用1、填空(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教师:结合完成题目,汇总讲解,重点在于解法.成果展示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补偿提高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2.下面给出的是20_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69B.54C.27D.40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设置问题.作业设计作业:必做题:课本4、5、第94页6题.选做题:同步探究.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拟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那么来自于实际生活,浸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拟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玩耍,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考虑后,老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间隔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考虑: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间隔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间隔只与这个点分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间隔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那么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承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考虑,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以下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 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那么(见教科书第15页).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那么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根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展区分,对学生的分析^p 、判断才能有较高要求,要注意考虑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那么,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答复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考虑: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考虑它们与温度的上下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拟大小吗?应怎样比拟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拟,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拟,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间隔 (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拟法那么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线性代数是研究向量、线性方程组和线性变换的分支,广泛应用于几何、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知识技能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回顾解下列方程:1. 3x+1=42. x-2=33. 2x+0.5x=-104. 3x-7x=2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尝试提问)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预习导学: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例如,⑴天气预报2003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⑵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⑶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0.5(mm),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问题1-3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自然数和分数),它们都是由实际需要而产生的,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由表示“没有”“空位”,产生数0,由分物、测量产生分数,,……,但在预习导学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时用到数:-3, 3, 2, -2, 0, +0.5, -0.5。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3,-2,-0.5。
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小于设计尺寸0.5mm,像-3,-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而3,2,+0.5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大于设计尺寸0.5mm,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
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数字前的“+”,“-”分别读“正”,“负”。
正数前的“+”可加也可省略。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小组讨论:生活中你们见过带“-”的数吗?(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表扬学生)例1:下面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11, 4.8, +73, -2.7, -, -8.12, 100例2: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个别回答,学生点评)练习:见书本P5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例3:(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一千克,小强体重没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减少值呢)?(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评)(3)一潜水艇所在高度为-5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鲨鱼所在的高度是多少?(4)向北走-20米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5)某银行职员在一天内经办了五笔业务:取出10000元,存进25000元,取出5000元,存进8000元。
求该职员在一天内使银行变化了多少元?(6)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成绩在120分以上为优秀120分到119分为合格,100分以下的不合格。
老师将他班上的十位竞赛成绩简记为:-10、-5、0、-28、+10、20、-3、+15、+8、-23,则这十位同学中优秀的有几名?(7)判断下列各题:①正数就是自然数②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不存在③带正号的数为正数带负号的数为负数④零是最小的整数⑤-a是负数练习:见书本P6(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得出结论)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见书本P7 《当堂反馈》教后反思1. 2.1有理数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1、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2、了解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猜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以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重点和难点: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教学准备:温度计预习导学:1、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写出第2002个数是什么吗?①-1,1、1、-1、-1、1、1、-1、、、……②2,-4,-6,8,10,-12,-14,16,,,……2、填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甲向南走48m记作+48m,则乙向北走32m记作;这时甲、乙两人相距m.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1、教师问: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2、0.1、-0.5、5.32、-150.25等为什么被划为分数?我们学过的小数都是分数吗?(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的概念: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整数??分数??2、给出有理数概念: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有理数也可分为有理数3、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和统称为非正数.4、有理数都可表示成的形式.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例1、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整数还是分数?-5、8、8.4、-、0(小组点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例2、将下列各数填入表示集合的在括号里:-5、0.3、、-、8848、-392、0、-2、213.4正整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畅所欲言,学生点评,得出结论)学生练习:1、书本P10第1题.2、把有理数6.4、-9、、+10、-、-0.021、-1、7、-8.5、25、-10按两种标准分类.(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指导)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1、填空:①在数字3、-0.5、-、-52、0.8、239%、1中,在负数集合里的数是, 在分数集合中的数是.②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作;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作.③最大的负整数为,最小的正整数,最小自然数是。
④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写出第2001个数是什么吗?-1,-,,,-,-,,,,,……. 第2001个数是.2、选择题:①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B、0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C、零是最小的数D、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②下列各数中一定是有理数的是()A、πB、aC、D、a-3③、一组数:-4,+1.7,-,0, 99,-8,-1.6中,整数有m个,负分数有n个,则()A、m=nB、m>nC、m<nD、m、n的大小不能确定3、下列各数-、0、填入相应的括号中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正分数集合{},非负数集合{}小数集合{}4、根据你对集合圈的理解填下图分数集合正数集合五、布置作业书P10及《当堂反馈》教后反思1、2.1数轴目标预测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猜测.初步培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以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难点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温度计预习导学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首先提问一个问题: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再让全班同学讨论一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能举出一些用来表示物品的数量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知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再有,数除了可以用符号表示外,还有其他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新课:数轴.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可以引出数轴概念的实例很多,如温度计、直尺、弹簧秤等等,但我认为,温度计是建立数轴的最好模型,它与数轴最为接近.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给出数轴定义,方法如下:①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②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③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如图:分数或小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从原点向右3.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小数3.5,从原点向左0.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分数-.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2、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2.5,4, 0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师问: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的位置,改选在另一个位置上,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由此可得数轴三要素:,,缺一不可.例2、指出数轴上A、B、C、D、E、F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独立思考,发现新知)例3、①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1000,2000,5000,-3000的各点.(畅所欲言,学生点评,得出结论)②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0.5,0.1,0.75的各点.(畅所欲言,学生点评,得出结论)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例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①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②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1)、比较-3,0,2的大小.(独立思考,发现新知).(2)、用“<”号把下列各数连结起来:-3.14,-2π,-7,-6.28(小组讨论,积极探索,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练习:(1)书P12页,练习.(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用小于号连接:5、-3、0、(3)①数轴上离开原点三个单位的数为:②比-4大的数有几个,比-4大的负整数有几个,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