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合集下载

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魏格纳在德国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进行了一场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其正式的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之后更是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本书作论证。

魏格纳如何发现大陆漂移的
魏格纳当初是因为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休息,抬头看着世界地图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似乎能够合在一起。

之后魏格纳就以气象学家的身份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理论,还曾多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1930年魏格纳为了研究这个理论,第四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的时候不幸遇难,享年50岁。

然而当时因为不能很好的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受到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反对,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与地震学、宇宙观测的发展,使得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认同,并且成为了板块构造学的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洋⼤洲分布的假说——“⼤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陆漂移学说之⽗”。

什么是⼤陆漂移说
⼤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陆彼此之间以及⼤陆相对于⼤洋盆地间的⼤规模⽔平运动,称⼤陆漂移。

⼤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陆在中⽣代以前曾经是统⼀的巨⼤陆块,称之为泛⼤陆或联合古陆,中⽣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陆漂移的动⼒机制与地球⾃转的两种分⼒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和指向⾚道的离极⼒。

较轻硅铝质的⼤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和离极⼒的作⽤使泛⼤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向西、向⾚道作⼤规模⽔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1⽇⽣于柏林,德国⽓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陆漂移学说之⽗"。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象学家,⼤陆漂移说创⽴者。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引言大陆漂移说是指地球上的陆地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移动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各大洲是由一个超大陆“潘古亚”分裂演化而来的,而大陆漂移是由于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及相关研究成果。

1. 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大陆漂移说的一个关键证据是不同大陆上极相似的地石构造。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是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山脉,但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包括岩石的类型、岩石的年龄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

这种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只有通过大陆漂移的理论解释才能合理解释。

2. 拼合综合法拼合综合法是一种通过拼合不同大陆的岩石构造来推测它们过去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大陆岩石构造的拼合,可以发现它们在过去可能是相连的。

例如,将南美洲的巴西东南部海岸线的岩石与非洲的加纳海岸线的岩石拼合时,可以发现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从而推测它们在过去曾经相连。

这种拼合综合法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大陆漂移说也可以解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些板块边界正是大陆漂移的主要发生地点。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和火山带是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汇处,这些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

4. 海底扩张理论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理论相辅相成。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海底在扩张,从而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这一理论的主要证据是在海底脊发现了新生的岩石,而且这些岩石与古老的岩石相比非常年轻。

海底扩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解释框架,解释了地球上陆地漂移和海底扩张现象之间的关系。

5. 卫星测量和地质记录近年来,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大陆板块的运动,并获取到更多的地质记录。

通过卫星测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观测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移和变形,从而揭示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关于地球地壳演化的解释。

以下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观察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彼此契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东岸的海岸线相似,同时发现许多地质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对运动。

根据这一假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或“破碎大陆”。

随后,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开始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驱动力: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名为“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块组成,这些大块被称为“板块”。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导致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从而引发了大陆漂移。

证据支持:大量的地质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

这些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化石和古生物分布的一致性,以及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并且发生了相对运动。

发展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大陆漂移假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几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陆地漂移

陆地漂移

龙源期刊网
陆地漂移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09年第38期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实际上,导致大陆漂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地幔的移动。

在以硅酸盐岩石为主的地幔层中,有一个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这里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对流运动中,对流速度约每年一厘米到几厘米。

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

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地质学家把它们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完全浸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

而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虽然这些板块移动的速度很慢,但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中国西南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就是3000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一项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地球地壳变动和大陆形成的现象。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大陆漂移理论逐渐得到了证实,并被广泛接受。

1. 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初由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像拼图一样能够拼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大陆。

魏格纳认为,这些大陆在过去曾经连在一起,随后分裂漂移,形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七大洲。

他将这种漂移现象称为“大陆漂移”。

2.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初期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当时技术手段有限,无法直接观测到大陆的漂移过程。

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2.1 等同岩石带:魏格纳观察到不同大陆上出现了相似的岩石带,这些岩石带橫跨了地球的不同大陆边界,这表明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

2.2 植物和动物的分布:不同大陆上的植物和动物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魏格纳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在过去的时期通过陆地桥梁连接在一起。

2.3 海底地形和地震分布:地球上的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显示了一个全球性的模式。

地震分布和岩石成分的分析表明,大陆板块在不断漂移,海底地壳在不断扩张和收缩。

3. 大陆漂移理论的机制大陆漂移理论的核心是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外壳被分为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

3.1 造山带的形成:当两块大陆板块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地壳会被挤压和抬升形成高山区,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3.2 海底扩张:大西洋中脊是海底地壳扩张的典型示例,岩浆通过断裂口冒出并冷却,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同时,原有的岩石会向两侧移动,使得板块不断远离。

4. 大陆漂移理论的影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对地球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大陆漂移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使得我们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壳变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据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据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据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

他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漂移,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陆形态。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的理论背景、证据以及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

一、大陆漂移的理论背景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支持点是地壳构造和地震分布的观察。

魏格纳指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可以像海洋板块一样移动,这是因为地壳是由一系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组成的。

他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观察事实:1. 大陆脊:大陆上存在着一些相对较高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魏格纳认为这些山脉是由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2. 大洋底部扩张:在大洋中心的海洋脊上,岩浆从地球深处涌出,推动海底扩张。

魏格纳认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大洋底部的扩张推动了大陆的漂移。

3. 地震分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这一现象可以用板块相对运动的概念来解释。

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分离。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为了验证大陆漂移理论,科学家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以下证据:1. 大陆拼合:通过比较不同大陆上岩石的化学组成和地质结构,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相似性,这表明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2. 地球磁场:地球的磁场具有可记录的性质,科学家通过测量古老岩石中的磁性矿物,发现地磁记录显示了大陆板块的漂移过程。

3. 古生物分布: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大陆上,这证明了过去大陆板块的联系。

4. 地壳断层:地壳断层是板块边界的显著特征,通过研究地壳断层的分布和性质,可以了解板块运动的情况。

三、大陆漂移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对地球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1. 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奠定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认识到地球上的板块是动态的,促进了对地球内部进一步研究。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魏格纳认为:在 3 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

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图4-141)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漂移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sial)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sima)底上漂移的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凹凸相合在为大洋所分割的大陆上,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等也都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有些证据说服力不强,理论不够完善,所以存在漂移和反漂移的争论。

20C50N中期,由于发现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有重新被发现,并得到新的发展。

大陆为什么能在硅镁层上漂移,海底学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海底扩张学说1960-1962 年,赫斯(H.H.Hess)和迪茨(R.S.Deitz)首先提出一种理论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

由于海底的扩张,整个海底每三四亿年就要更新一次。

板块构造学说1967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

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

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

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理论。

这两个理论都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两个理论吧!让我们来看看大陆漂移学说。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移动和变化着。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庞大的超级大陆,叫做“潘古大陆”。

后来,这个超级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各大洲。

这个理论一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个理论。

比如说,南极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海底地形结构非常相似,这就说明了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而且,很多古老的地层记录也证实了这个理论。

所以,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是非常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板块构造学说。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地球上的岩石层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被分成了若干个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壳上不断地运动着,有时会发生碰撞、分裂或者合并。

这个想法最早也是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之后,又在1915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层就像一个大拼图一样,被分成了若干个小板块。

这些小板块在地壳上不断地运动着,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川地貌。

这个理论一提出,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个理论。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的速度来判断地下岩石层的厚度和位置;我们还可以通过海底地形来判断板块的运动情况等等。

所以,现在我们普遍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非常正确的。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理论。

这两个理论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争议和验证才得以确立。

虽然这些理论可能有些复杂难懂,但是它们对我们了解自然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大...

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大...

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陆漂移学说,⼤陆的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这六⼤板块是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板块组成,⼀般来说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多⽕⼭、地震.六⼤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解答:解: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陆漂移学说,⼤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这六⼤板块是亚欧板块、⾮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
故答案为:魏格纳;⾮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六⼤板块的名称等,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大陆漂移说提出的依据

大陆漂移说提出的依据

大陆漂移说提出的依据大陆漂移说可真是个神奇的理论,想象一下,咱们的地球就像一块拼图,拼图上的每一块都是大陆。

真有趣啊,这些大陆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呆在那儿的。

你知道吗,曾经它们可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就像一群小伙伴,没事儿就喜欢抱成团。

要说这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得追溯到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德国科学家,他在20世纪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

魏格纳这个家伙可不简单,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竟然像是两块拼图,可以完美地拼在一起。

哎,真的是“看似不经意,实则大有文章”。

他还发现,全球的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化石,像是一些特定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居然在不同的大陆上都找到了身影。

这可不是巧合吧,真像是这些小家伙们在玩“捉迷藏”,让人好奇它们是怎么到那儿的。

再说说冰川的证据。

北美洲和欧洲的某些地方曾经是冰河覆盖的,魏格纳发现这些冰川的痕迹居然在远离极地的地方也能找到。

这就好比冬天的雪还没完全融化,却在夏天的草地上留下了痕迹。

难道是这冰川们在举行派对,结果留下了“舞步”?这些冰川的分布情况,真的是给大陆漂移说加了不少分。

魏格纳还研究了古地磁场。

你听说过吗?地球的磁场就像是个大指南针,而这个指南针在地球的历史中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研究岩石中磁矿物的方向,魏格纳发现,某些岩石的形成时,地磁的方向与现在的方向大相径庭。

这就好比一块蛋糕,原本放在一个地方,后来被移动到别的地方,但外表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这下子,魏格纳简直像是在揭开一个古老的秘密,真是让人兴奋不已。

咱们也得提一下“地壳板块”这件事。

想象一下,地球的表面就像一块巨大而不规则的饼,饼上的每一块都是一个板块。

这些板块可不是一动不动的,随时在移动,有时候相互碰撞,有时候又互相分开。

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忙得不可开交。

正是这些活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简直就像是自然界在举办一场盛大的演出。

海洋底的地壳扩张也是个大亮点。

在大洋中间,有些地方的海底竟然在不断张开,新的地壳在这里形成,真是神奇。

大陆漂移理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陆漂移理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陆漂移理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行星,它的表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

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和演变,与大陆漂移理论密不可分。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移动和变化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地质演化的认识,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若干个大陆块组成的,它们像巨大的拼图一样,可以相互移动。

这一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例如大陆的形状、山脉的分布以及地震和火山的活动等。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大陆形状和地质构造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大陆漂移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它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时间才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大陆漂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陆漂移改变了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和分布。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大陆块会相互碰撞和分离,形成新的大陆和海洋。

例如,数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名为“盘古大陆”,后来随着大陆漂移的进行,它分裂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这种大陆的分裂和合并,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理面貌,也影响了气候和生物的分布。

其次,大陆漂移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漂移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驱动的,当大陆块相互碰撞或分离时,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导致地震和火山的活动。

例如,太平洋火环地带就是由于大陆漂移引起的,这个地区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

此外,大陆漂移还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陆的移动会改变海洋和大气的环流模式,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大陆的移动可能改变赤道附近的气候带和季风环流,导致气候带的迁移和变化。

同时,大陆漂移还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进化。

当大陆块分离或碰撞时,生物的迁移和隔离会导致物种的分化和演化,甚至可能引起生物灭绝事件。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理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

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

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

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

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

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

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

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

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

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
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

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

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

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

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

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

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

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

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憾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

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

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

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

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
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参考资料: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