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城市做为人们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娱乐休闲,创造着温馨的家园,同时也建设着城市,促进着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常常应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进行城市建筑的格局布置,在城市空间与平面布局上,依据图底关系理论进行规划与设计,发挥图底关系在建筑布局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理论;布局;1.前言城市做为我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记忆片段,在城市中展现着社会的各种文化发展与变化。

如果将城市比作“似文本”,那么城市在被赋予了形态性与空间性的前提下,形态性与空间性之间的形态关系,形成了图与底的关系。

如果把不同的建筑形态看做城市的“图”,也就是具备形态性的建筑体;把城市空间看做为“底”,建筑体在空间中不同的形态反映,构成了城市的图与底的关系。

那么城市文本则是“图”与“底”的完美结合。

对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则是在城市文本中对“图”与“底”的布局进行规划。

2.图底关系的分析2.1 图底关系理论简述图底关系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中图底关系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鲁滨逊的“杯子还是人脸”图,又被称为鲁滨杯(如图1所示)的这幅图。

这幅图中的图底关系,要看注视者的焦点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注视的焦点不同,显示的画面也不同,这种图形又被称为双重意象。

如果焦点集中在白色部分,则两边黑色部分为底;如果焦点集中在黑色负形上,则白色部分成为底。

这种“矛盾空间”就是利用了注视焦点的交替转换,在二维或三维图像上显示出的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了空间错乱与交替现象的空间状态。

由此分析得出,图底关系中,被包围的或封锁的容易被看成图,包围者容易被看成底(如下图2所示);其中图底中面积较小部分常被看作是图,而面积相对较大的部分常被看作是底;亮色部分易成为图;暖色部分也易被当做图。

图3 云南某城市部分空间图底关系理论布局图在我国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中,通过空间与关体的相互依赖来展现图底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用_图底_分析建筑

用_图底_分析建筑
于熟悉的视觉对象《普通的白纸),对其只铸判断;
(2)熟悉但需要对其作加工的视觉对象《纸上的
作密单位:南京大学趁筑学院【南京.210093
3/2008 NEW ARCHIIf(川Hl 125
字);③不熟悉.但可能对其作加工的对象《纸上
面胡乱涂鸦的线);④无法把握的视觉对象《纸上
除字以外的剩余空间)。在一些隐含的因紊被忽略掉了:}1})
如果同样的纸是以同样的和人眼的距离放在一个
从来没有见过纸的原始人手中,他会只注意到字
吗?②如果纸的形状不是普通的形状,或者纸的
质感可以被看出来不是普通的纸,总之可以被看
出不是普通的纸,人的视觉会不会转移到纸上面
呢?③如果纸上的字不是一个可以表达含义的字,
的帕提农更加复杂。即使说万神庙的官顶是源于
宗教精神上的孺求.相对于帕提农,其空间塑造
的精妙也是毋庸,疑的,至少没有人会质疑其内
部空间有无问题。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内部
是一个“有明确范围的简单空间.一眼就能通览
无余”。这也意味.万神庙的空间并无明确的层
次,即使其门廊部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序曲.其
用“图底”分析建筑
Analyzing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Figure and Ground"
王丹丹
Wang Dandan
摘.从图底现象及对其常规解释的质疑入手,将图底现象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再分析,总结“图“和“底”所具有的特征。继而根据分析所得结论
对西方古典时期建筑中的视觉对象进行比较,得出各时期的图底变化。
从某一个面来看它;这个面在这里是本真被看之
物;桌子还有其他的面.它具有无法看到的背面,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是人类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基础机制。

在这三个理论的交集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图底理论是指人类大脑认知处理时会采用图像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抽象的信息表示,用来表示空间位置、动作关系和概念抽象。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只老鼠的时候,会立即形成一个图像,将老鼠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整合起来。

图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图底是用来表示脑中的认知概念的,而这些概念又是脑细胞细胞网络的表现。

连接理论是指人类大脑认知处理时所采用的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以及视觉,听觉,记忆和语言等功能的实现中。

连接理论认为,人们能够根据概念之间的关联,快速理解新的概念,从而加快认知处理的过程。

场所理论是指人类大脑中感知行为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存在一种“环境场”,在这个环境场里,有一组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技能被调节维持,以实现感知行为的最佳效果。

场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当感觉信息进入人的认知系统时,它会被放入一个特定的环境,然后再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处理,从而生成适应当前环境的最佳行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人脑认知加工的基本机制。

图底理论提供了一种将认知概念表示为图像的方法,这个图像包含了概念之间的空间、动作和抽象关系;连接理论提供了一种利用概念之间的关联来实现认知任务的方法;场所理论提供了一种以环境为基础的认知行为调节机制。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三种理论被证明都能够解释脑结构和脑功能之间的关系。

图底理论认为大脑中的感知和认知是以图像的形式储存的,大脑结构也能够支持这种观点。

连接理论的角度则认为,大脑中的突触扮演着将概念之间的关联信息传递的角色,也就是说,大脑中的突触有助于完成认知工作,这也符合脑神经科学的观点。

最后,场所理论的角度则认为,大脑中的细胞组织经常会面临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在大脑中有一种机制来调节脑细胞之间的活动,以及让脑细胞能够快速做出适应性反应,这也是脑科学中普遍认同的观点。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METHODOLOGIES D’ANALYSE DE CONCEPTION URBAINE
主要内容 sommaire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THEORIES FONDAMENTALES DE CONCEPTION URBAINE
二、不同类型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PRINCIPES ESSENTIELLES DE METHODES DIFFERENTES
例如:圣彼得教堂广场柱廊、 香榭丽舍大街沿街建筑、上 海外滩建筑群。。。
C、 面——整体形态、肌理关系
例如:佛罗伦萨传统街区、巴黎传统街区、北京四合院传统街区
(3) 对于虚性和空间序列等。
包括重要建筑入口前庭、街廓内虚 体、街道及广场网格、公园、庭园 以及线性开放空间系统等。
(2)取向:视觉的唯美主义,精神
象征的体现,对轴线、轮廓、对景 等视觉效果的追求、崇拜,“城市 可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加工”。
例:东方:元代以后的北京城 西方:朗方设计的华盛顿规划
1. 视觉秩序分析 (3)古典城市美学派人物西特(Sitte)的观点
整个城市应是一种激奋人心的、充满情感的艺术作 品,城市设计者就是表达社会抱负、激情洋溢的艺术家。
(2)观点之二:
实与空间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 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 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 质取决于其四周实体的配置。
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地 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 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 特征。
(3)观点之三: 空间印象转变
A.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 围合性的广场、 标志性的建筑 以及整体性的街廓;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1 图底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011年11月科教纵横浅谈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文/冯维玲摘 要:图与底,也就是所谓的正负空间,这种视觉形式中的空间关系作为基础的造型元素出现在平面设计的所有领域之中,平面设计师通常会在图底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用这种关系为形式和空间带来活力和秩序。

关键词:平面设计;图底关系;视觉心理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223-01图与底,也就是所谓的正负空间,这种视觉形式中的空间关系作为基础的造型元素出现在平面设计的所有领域之中,例如在标志和符号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相对复杂的含义提炼成简单但有意味的形式时,设计师通常会致力于建立起良好的图底关系;在招贴、版面和页面设计中,留白的部分也是设计元素之一;同样,在书籍设计中,随着时间的进行所做的空间插入和分配,都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习惯于将主要物体相关联的背景视为被动的和不重要的,然而,视觉艺术家很快就注意到了元素周围及元素之间的空间,发现了它们在构成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转变为形式上具有的力量。

图与底之间的关系是视觉感知的基础。

图像或图形总是在它与周围环境(底或背景)的关系之中被看到,例如字体相对于页面、建筑相对于他所在的地面、雕塑相对于它内部和周围的空间、照片中的主体相对于它的背景等。

黑色区域里的黑色形态是无法被看到的,失去了分离和对比,形式也就消失了。

在平面设计中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图和底是相互对立而且统的一体,在平面设计中按照形式美法将图有秩序、有条理、有规律的显现出来则是底所起到的作用。

绝对的分界在图与底之间是不存在的。

根据视觉经验美学原理,封闭空间在平面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后,必定会有一些虚的空间对于空间的表现度进行调节实,使整个图形的动势、张力得以释放及延伸,而且会分割与图形的距离,各显其是。

人类的视觉节省律、简化律是对这种对图底关系心理体验直接因素,在长期的研究中得以证明,尤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对此的研究。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图底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是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图底关系不仅可以建立丰富、有序的景观空间层次,更有利于突出设计主题,彰显景观空间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景观设计,应用图底关系,即“图形——背景”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运用增添、减缺或改变模式中几何形式来处理实体与空间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不同尺度空间系统来分清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于1748年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在图中将墙、柱及私密性建筑等实体涂黑而把城市开放空间留白,这样就使得城市中建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以图示语言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图1 詹巴蒂斯塔·诺利,罗马地图,绘于1748年(图片来源: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而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来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先天具有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感知是具有选择性的感知。

当人们用肉眼观察环境时,观察者并不能明显感知到所有事物,会主动选择关注在某方面具有主导性的元素使之从环境中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环境中其它事物则被主观忽视,后退成为“背景”。

“图形”通常是视觉注意的中心,具有明显的物体特性,醒目、突出、完整、具有很高的可识性,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而视野内的其它部分则作为“背景”处于注意的边缘,往往因被忽略细节而失去了独立物体的特征,在空间中处于从属地位。

一般来说,在知觉场中“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越突出,所形成的图底关系也就越稳定。

图底

图底

“图底”一词作为术语,来自心理学研究、来自视觉心理研究。

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作为知觉理论,它长期被美术学、设计学、形态学、建筑学、景观学、规划学、社会学应用。

如在平面设计中,会考虑图与底的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如在建筑学中,运用图底理论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图底关系对陈设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图底关系理论介入到陈设设计中,将为陈设艺术带来理论指导,也为陈设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界面是淡化的,重视的是离开界面的陈设。

陈设相对于界面来说,有更强的视觉感知度,对形成空间气氛起到更大的作用。

可以把陈设看作是“图”,它由家具、织物、绿植、饰品等绘成,它是要表现的东西,位于画面前方。

而界面是背景,位于画面后方,并且界面是在一定的室内空间类型、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下产生的,是在一定的地域文脉条件下产生的,所以说:陈设作为“图”,它以地域文脉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类型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为“底”。

“底”是“图”存在的环境。

陈设设计离不开环境,设计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与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整个陈设设计的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一、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北欧的陈设作为“图”是清新的、自然的,这与自然环境有关,因为整个北欧森林湖泊资源丰富,冰川造就了欧洲最后的原始景色,北欧地区自然和谐的景色随处可见。

北欧的设计师们很懂得从优美的大自然中获得设计灵感,设计作品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

老上海的陈设作为“图”是中西合璧的,这与社会环境有关,是特殊社会时期洋文化的延续。

二、陈设为“图”,以不同室内空间为底室内陈设设计根据使用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住宅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与“公共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两大类。

这两大类中根据不同功能环境的划分,又可区分为共享空间陈设、私密空间陈设、餐饮空间陈设、购物空间陈设、办公空间陈设等等。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云南丽江四方街图底关系反转图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三、大型、复杂的城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首先布局原则由于格式塔心理学的 分析:每个心里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 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形 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

其次,在感受的事物中均存在着图形 背景的主次关系,在规划中,应引导人们 对所建立的环境的主次关系加以确立, 对比和取舍。
图底关系理论理论运用11理论来源12理论含义13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21古今对比22中外对比总结31适用范围32解决方法实例分析41磁器口古镇实例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图底关系理论图形学影响产生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单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诗歌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外部建筑内部20世纪以来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美学的纯概念之争走向以解释与分析创作的实际问题为特征明确的表示脱离事实脱离对艺术品的直接感受的理论毫无意义只有当理论的探索于实践到达步时这种美的哲学才愧这个时图底关系理论的来源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六、指导建筑外围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 三级图底关系: 建筑的外围公共活动 空间首先主要是由建筑本 身的造型和体量限定出来 的,或是由建筑或周围建 筑相配合限定出来的,建 筑的造型和外围空间形成 第一级图底关系。
在外围公共活动空间布置的花坛,水池,凉棚,座椅 等小品和各种形式的绿化,这些和供人活动的空间相比, 属于实体部分,二者近一步构成第二级图底关系。

局限—延伸

图底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得到静态和二度空间的概念。

新环境下图底关系理论的新问题:由于垂直建筑物的地面层遮蔽率低,拔
地而起的建筑物只是景观中的孤立物体,无法赋予环境任何空间结构意象。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是新兴的空间研究领域,为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空间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总结和分析空间的本质和性质,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表达和改变,这样空间研究就会贴近实际。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属于这一发展领域,它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理论,并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介绍图底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抽象网络。

图底理论强调了空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试图在空间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形成的条件和本质。

它不仅与现存的空间理论有联系,而且还解释了空间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连接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和连接,它强调了空间中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体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知识的,并且可以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被观察到。

这就是空间研究领域常常被引用的“空间网络”的重要概念。

连接理论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分析空间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拼接在一起的不同空间和联系单元,以便分析形成的整体空间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各个空间单元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后,让我们介绍场所理论。

这一理论关注空间的层次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以及它对空间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场所理论强调,空间是一种多样性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有效地使用环境,并且能够使用者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体验。

同时,场所理论也认识到空间不仅是一种可用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存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空间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空间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它们提出了空间模型和空间网络,以及空间的多样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颐和园浅析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颐和园浅析

【 摘 要 】本 文通过 对格 式塔 心理学 中 底 关系 理论 的解
读.分析 了颐和园在平 面、立而和 空问 巾的图底关 系.并
试 图 在 图 底 关 系 理 论 和 传 统 园 林 营造 【 1 找到 契 台 点 。
的 关 系 十 分 密 切 。清 漪 同 的 建 成 ,不 仅 使 北 京 西 北 郊 同时 拥 有平 地 同 ( 围 明园 、畅 春 园 ) 、 山地 园 ( 静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领域已经有充分应用它将城市中的建筑空间等形态视觉要素归结为图形或背景力求在规划设计中形成良好的知觉选择图形是人进行感知的客观对象图形的认知过程其实也是其在人心理活动中的组织和重塑过程它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
基 于 图底 关系理论 的颐和 园浅析
● 叶可陌 李 运 远
【 关键 词】格式塔 底 ) 乏 系 坝f ¨ I , c i传统【 J c l 林
而 建 ,在 立 面 上呈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轴 线 对 称 关 系 。这 些 几 何 关 系 仿 佛是 许 多 无 锡 的 脉 络 和 纽 带 ,把 整 个
的水 系起 到 J 良好的巩 固作用 ,形成 了可供调节 的
系 f = 。
个 博 大 精 深 而 又源 远 流 的 风 景 式 冈 林 体 系 。按
建筑群 的立面 串缀 为一 个类似 金字塔那样稳定的整 体 , 从 而 求 得 了立 面 形 象 的 庄 严 性 。 这 样 稳 定 的 轴
线 关 系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出加 强 了 建 筑 立 面 与 万 寿 山 的 图 底 关 系 对 比 。使 建 筑 南 立 面 作 为 “ 图” ,在 山体 与 植 被 的 衬托 F更 加 凸 显 ( 如图 2 ) 。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一个有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密度大,建筑密度40%以上,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和街道广空 间等空于空间越接近,就越利于或得良好的图底关系。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互相连接,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时,建筑 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简直(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反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图”与“底”能 相互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 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 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 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建筑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 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 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 界面。
图底关系理论的多学科应用:
平面设计
1 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2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
单体设计
艺术作品 3 艺术设计 诗歌
图底关系理论与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包含两个层面: 1)总体层面,即从城市整体来 观察和组织空间。如城市的空间 总体结构,城市的空间等级,城市 的城市肌理特色等。 2)微观层面,即对某一具体空 间的观察和研究,入对某一城市 广场,城市街道等空间的观察和 研究,图底关系理论有组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这两个层面 提高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预见性, 积极的促进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城市“图”与“底” 的含 义: 图:即都市实体,一般包括公共 建筑物(视觉焦点,最重要形 态),都市街区地区(次重)和 具有方向性或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底:即都市虚体,一般包括入口 前庭,街郭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 络,公园,庭院,及线性开放空间 系统
“图底关系”理论的重点:
图底关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操 控,组织都市实体和都市虚 体. 研究都市形态时,理论由建 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 手,用于界定机理的质理,模 式,及其他空间次序。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江丽来源:《美与时代·上》2019年第12期摘要:作为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传递信息符号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对“图—底”关系的理解认知,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秩序感的理性思维方式。

视觉传播不仅是“视觉符号”的传播同时也是“听觉符号”的传播。

将这一理论在新的设计趋势下以新的研究观点作为一个教学课题,引入到设计教学中去,对于视觉传播设计中信息符号的有效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底”关系原理;视觉设计;视听语言;心理学认知;课程设置一、浅谈“图—底”关系原理(一)“图—底”关系原理的由来大多数人在拍摄照片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境况,拍出的某些照片中,原本力图表现的主体物被淹没,画面变得十分嘈杂。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拍摄者没能处理好前景与背景的关系,也就是没能确定画面的“图—底”关系。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图,而其他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

在多数情况下,“图—底”分离并不困难,但也有难以区分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一个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为心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彼得—保尔”高脚杯现象(如图1),到底是一支高脚杯,还是两个人头侧影?前景与背景频繁交替。

或者说,在前一分钟被视为前景的东西,在后一分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

(二)“图—底”关系原理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意义如果要达到分辨图形的目的,就需要造成“图”与“底”的一定差别。

一般地说,差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认出,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无限度的。

“图”与“底”永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通俗意义上关于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一种信息符号传递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图形秩序感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信息接收中关乎心理尺度与认同的感性表达。

对于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并运用视觉元素进行视觉设计的视觉传播专业来说,“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阐释图底关系理论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体会和心得,以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为载体,来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在总图设计、平面功能布置、立面造型推敲、模型制作等多个环节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建筑设计;教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

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

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

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对建筑设计教学同样有帮助,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教学环节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建筑设计课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建筑学二年级课程设计笔者认为仍然主要靠老师引导。

如果说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仅仅是建筑入门的话,那么二年级就要帮助学生“登堂入室”,慢慢揭开建筑学的神秘面纱。

1.生活中的图底关系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深奥的理论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

图底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家装设计中,家具、灯具、装饰壁画等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就是“图形”,而地面天花板便可称为“底”;山林中的寺庙建筑是绿色背景里面的“图”;一群女孩子走在一起,最漂亮的那位成为“图”,跳出背景。

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分析方法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

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

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

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

”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

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

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

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

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三讲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1
教学重点
城市设计空间分析的三种研究方法: 图底理论 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
2
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 )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 理论(linkage).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 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 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 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 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8
城市轴线的表现形态 A、有的呈显形状态 B、有的呈隐形状态
城市轴线的空间范围 城市轴线可分为城市整体轴线和城市局部轴线。 城市整体轴线(又可称为城市主轴)贯穿城市
的大部分地域,连接城市中的主要公共活动节点 和景观节点,往往既是发展轴线又是景观轴线, 由一条或以上的交通走廊来确保轴线的可达性。
19
城市局部轴线(又可称为城市次轴) 只贯穿 城市局部地段,往往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轴线。 常见的如市政中心的纪念轴线,集中了市政建 筑(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如博物馆、美术 馆和大剧院),以及与城市的特定历史背景有 关的纪念建筑(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和巴黎的 凯旋门等),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20
城市轴线的组织方式
28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及延续
29
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中轴线
30
31
32
33
34
35
36
3、 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是把文化、社会、自然和人的 需求等方面加入到城市空间研究中的理 论。
37
38
39
40
41
4、三种理论比较

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

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

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一、图底理论在介绍图底理论前有必要对格式塔心理学加以介绍,实际上,图底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理论的一种应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底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于1912年,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它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组织,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学派的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刺激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的组织,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每一成分都牵连着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虽然,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绝不是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的简单叠加,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

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派生出了若干组织原则,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图底关系、简洁律、组合规则和恒常性。

(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

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M。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摘要】“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图底分析方法内涵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法则”的阐述,以青岛西部旧城区改造现状为例,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街区改造后与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图底分析青岛旧城改造不协调18世纪的诺利地图带给我们一种精辟的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将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从而将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

“图底分析”方法由此而生,又被称为“实—空分析”。

图底分析方法的内涵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

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

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

例如青岛西部旧城区的城市格局,以中山路为中心对象,整个片区体现的是旧时里院城市格局,以时间的推进为指标,中山路南段以德占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北段以民国时期建筑遗迹占上风,两段时间与空间的交革,形成中山路全段特有的文化特征(图1)。

“图”与“底”构成“实”与“虚”所要形成的“完型”效果,还可以澄清整个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的城市结构,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以抽象简化的二度平面关系表现秩序,用以分析城市现状,进而指导城市设计或旧城更新的进行。

美国学者罗杰曾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的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和空间,如为场提供焦点、次中心的建筑和开敞空间而得到强化。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作者:皮文君蔡克中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

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

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7-021 图形的图底1.1 图形的“图—底”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未能形成语言及文字的传达,沟通都是靠一些简单的、相互熟悉的肢体动作作为交流的基础。

久而久之,当想要表达的事物逐渐复杂的时候,简单的肢体动作,便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图形上的表达。

人们开始通过利用一些石头,沙尘等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使大家明白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图形便由此而生。

1.2 “图—底”共生图形图面与图底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视觉现象之一,在中国古代白勺《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讨论了有关阴阳的概念、存在与否以及是非虚实。

并由此产生了太极和八卦等经典传统图样,非常值得后人考究。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引起视觉的扩展,或者是图像在脑海中呈现的延伸感,同时增强视觉形象的动感效果。

利用定向张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好的刻画形态陛格[1]。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为了增强画面视觉力场的形式,从不存在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在太极图形中张力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这是一种静态的扩张,可以被视觉经验直接把握,不需要借助联想的手段。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手段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扩张,也可以是意象性的延伸,同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的动势。

在设计传达艺术图形时可以借助趋向性的动势张力这种有效手段[2]。

2 “图—底”关系的整体性认知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判定哪些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图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摘要】“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图底分析方法内涵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法则”的阐述,以青岛西部旧城区改造现状为例,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街区改造后与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图底分析青岛旧城改造不协调
18世纪的诺利地图带给我们一种精辟的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将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从而将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

“图底分析”方法由此而生,又被称为“实—空分析”。

图底分析方法的内涵
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

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

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

例如青岛西部旧城区的城市格局,以中山路为中心对象,整个片区体现的是旧时里院城市格局,以时间的推进为指标,中山路南段以德占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北段以民国时期建筑遗迹占上风,两段时间与空间的交革,形成中山路全段特有的文化特征(图1)。

“图”与“底”构成“实”与“虚”所要形成的“完型”效果,还可以澄清整个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的城市结构,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以抽象简化的二度平面关系表现秩序,用以分析城市现状,进而指导城市设计或旧城更新的进行。

美国学者罗杰曾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的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和空间,如为场提供焦点、次中心的建筑和开敞空间而得到强化。


城市设计中的完形
说到图底关系,还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的图底的关系,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都要求整体的
统一,这种整体的统一也可以说就是“完形”。

对应于心理学中的“完形法则”:相近——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相似——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封闭——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简单——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这种“完形”在城市设计中促进了全面的整合。

在旧城改造中,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完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在一些老城中往往形成了这种完形的城市肌理:以青岛西部旧城区为例,里院与里院之间距离平均只有10米左右,建筑形式主要为红瓦黄墙坡屋顶,层数为2-4层,街坊整齐排布,里院平面形式以“日”“回”“田”“口”为主,所有特点及视觉效果基本符合完形法则,是完整的城市格局(图2)。

但在后期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个别不具有以上特点的建筑拔地而起,打破了原有整体格局,造成了不良的景观效果(具体内容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图底关系的实际应用——以青岛西部城市肌理研究为例
青岛西部老城区可以说,是现代青岛城市的发源地。

青岛原是一个小渔村,建设主要在现在的西部老城区一带。

鸦片战争之后,清内阁批准青岛设防,至此青岛建制。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次年,德国建筑师顺应青岛的自然丘陵地形,进行并制订了青岛最早的总体规划,其中,中山路南段--斐迭里街的建筑以欧式为主,欧洲人居住区的住宅楼和功能建筑物大多由砖砌结构并且按世纪之交的德国建筑风格建设的。

根据德国总督府公布的城市规划,严格规定了建筑物的外部房屋主面与建筑体形状应与城市特点相匹配,为典型的欧洲风格,且大多不超过3层,保持着街区的空间感觉。

北段为华人区的大马路,北段商业区的中心在现国货商厦(原国货公司)一带,是由青岛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大鲍(包)岛逐步繁衍发展而来。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封建帝制被废除,清朝遗老劳乃宣、周馥、吕海寰、溥伟、王垿等王公大臣移居青岛,置房兴业,在被老百姓称为”大马路”的中山路北段,投资经商。

大马路的商业也至此初见端倪。

至今,青岛西部还保留着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城市肌理。

围合的里院构成基本城市肌理,有规律的占图面大部分的里院建筑易被看做“图”,街道广场易被看做“底”。

由于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宽松疏于治理,当地居民陆续在原有里院的基础上加盖了很多临时性构筑物,但剔除这些与肌理不协调的搭建,不难看出,建筑以“日”“回”“田”“口”的围合形式为主,方格网(或者说九宫格)式的街道格局,偶尔由于要顺应地形而稍作更改的里院形式与走向,街道比单侧建筑进深略宽,里院中的小院落相对狭长,使我们容易找出中心节点,滤清规划结构,原本复杂的城市设计图像经由图底分析便可以一目了然。

这种特殊的围合形式使城市空间有了明确的内外之分,“公共”与“私密”被赋予真正的情感含义。

于此同
时,这种由建筑形体塑造而成的街道与广场空间成为组织连续建筑实体群的良好媒介和纽带。

这些低层高、高密度的里院建筑是水平向的建筑群体,建筑覆盖率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

这种外部空间是图像化的,具有与周围实体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里院与里院围合出的街道与广场空间,形成“积极的空”,人们在这种积极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定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这些空间又成为趣味性的流线与视觉景观通廊。

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分析得出建筑本身的形式与组合方式,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比例关系,进而可以得出竖向建筑尺度。

随着青岛城市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利益的驱使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许多与原城市肌理不相协调的建筑相继被建造,如百盛大楼、伊都锦大楼、个别高层住宅大楼……这些高层建筑在平面肌理的角度上看,实实在在的占了一个街区的位置,独立出来的实体方块形式与里院的平面形式自然相悖,破坏了原有协调的城市肌理,打破了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积极外部空间,在高层建筑周围,空间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物的烘托,而不是构成互有关联的街区格局的元素;在竖向角度,完整的低层高的里院格局也被突出的高层建筑打破,构成了不完整的城市轮廓线。

4、保护城市肌理的重要性
从肌理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状态,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表现一个城市的底蕴。

城市肌理作为建筑的宏观表现形式是城市文化物质形态的特征要素,它反映了城市更深层结构上的内在逻辑,是市民共同记忆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所以在当代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街区改造的项目活动中,根据“图底分析”研究方法,考虑原有城市肌理,使新建区、改建区与整体城市肌理相协调,共同创造魅力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目标。

保护城市肌理,重视外部空间构成形态的再创造,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有文化特征和领域感的生活空间,是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 图解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夏南凯,周俭. 新理想空间(三)[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5
[3]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
王芙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王琨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