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聊大东校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中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融入场所精神的中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探讨
融入场所精神的中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探讨作者:邓冰旎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9期邓冰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风景园林学硕士,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象学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分析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持校园景观大发展势头下合理把握校园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和对其的探讨意义。
探寻中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体现方式。
发挥“环境育人”的景观功效,展现中国当代高校的开放性、可持续观和多元性,发挥景观环境对提高中国高校建设质量和综合实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场所精神;环境育人;公众参与1 绪论1.1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就是对于本质的还原,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了“人的世界”。
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
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
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
场所、场所精神是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
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形成了场所的精神。
空间性定向使人确立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
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之后,空间成为场所。
1.2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①照搬现套的单一化、平面化设计。
学院景观在设计建设中,没有合理考察利用实地原有状况造成盲目照搬照抄,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搬入校园或简单效仿传统古典园林和欧式风格。
且有些案例设计过程太过于平面化和经验主义,造成景观空间杂乱,校园缺乏场所精神,校园环境毫无特色和意义可言。
②忽视人群的使用。
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
例如,在景观功能分区上,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交通观念相对滞后;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
③意义的失落。
景观设计没有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导致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聊城大学东校区景观设计得失
聊城大学东校区景观设计得失
张锦宗;刘会敏;朱瑜馨
【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
【年(卷),期】2006(015)004
【摘要】聊城大学东校园的景观设计凝聚了现代环境设计的新理念,遵从了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原理,用新颖的立意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巧妙地运用了园林建筑小品、园林植物进行空间的划分,最终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愉悦舒适、景色优美、亲切近人的学习生活环境.本文主要根据作者个人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的感受,结合校园景观设计原则探讨了聊城大学东校区景观设计中的得失,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补救措施.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张锦宗;刘会敏;朱瑜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聊城大学东校区规划建设的评析 [J], 秦龙
2.聊城大学东校区运动场所探讨 [J], 杨军红
3.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为例浅析场所精神的运用 [J], 胡顺茜;闫婕;苗东霞
4.高校体育场所的环境探析——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所为例 [J], 王云静
5.学校公共内部设施的更新与改造——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为例 [J], 付裕;宗倩;张雪梅;于守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广场设计_陈瑶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1-0030-03浅议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广场设计收稿日期:2007-08-01作者简介:陈 瑶(1982-),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高增林(1980-),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陈 瑶 高增林摘 要:在分析沈阳建筑大学龙潭广场的设计手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校园设计理念发展趋势,指出营造优美的高校校园广场环境的方法,以供其他学校广场设计参考。
关键词:空间组织,空间尺度,人性化,文化氛围中图分类号:T U984.18文献标识码:A 校园广场是大学校园的有机构成元素之一,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它扮演着校园“起居室”的角色,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生活质量的高低。
成功的大学校园广场规划设计应该具备良好的视觉景观、人性化的空间品质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广场与城市广场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学生群居生活的方式,以及年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校园广场中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广场设计的处理手法1.1 轴线的运用在广场空间的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组团维系人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快乐天性等有着重要作用[4]。
因此,探寻一种适宜的新住区模式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3.2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今天的购房者并不完全是单一化的家庭构成,还包含大量“不完整”的组合体,如:单身白领、“空巢”家庭、“丁克”族以及投资购房以作出租者等。
居住的主体早已多元化,需求也各有不同:公寓的住户一般为年轻人,白天上班在外;出租房住户具有高流动性。
这些住宅在功能上(朝向、间距、成套率等)可以放宽标准。
此外,在城市发展和转型过程中,还将不断有新的居住模式出现(如居家办公SOHO 等)[5]。
近几年,我国在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上已陆续有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对适宜的小区规模的探讨、提倡回归城市街道生活的街区型住宅、借鉴欧美城市住区的先进理论———新城市主义的新型住区等,其所倡导的回归城市生活、混合居住、街道共享、小范围封闭、大范围开放等新的理念,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当然实践的项目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浅析广场规划设计方案论文
浅析广场规划设计方案论文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了我的书桌上,那一瞬间,关于广场规划设计方案的构思就像一股清泉,涌进了我的脑海。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这十年的思考和经验。
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带,不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艺术的交汇点。
那么,一个成功的广场规划设计方案,究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广场的功能定位至关重要。
它是纯粹的休闲广场,还是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这决定了广场的布局和设施配置。
比如,一个以休闲为主的广场,可以设置更多的休息区、座椅和绿化带;而一个综合性广场,则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商业设施和文化活动空间。
就是广场的布局设计。
这其中包括了空间的划分、流线的规划、设施的摆放等。
空间的划分要考虑到人们的活动需求,比如散步、健身、聚会等,每个区域都要有明确的界限和功能。
流线的规划则要保证人们在使用广场时,能够顺畅地从一个区域过渡到另一个区域,避免拥堵和混乱。
设施的摆放则要兼顾美观和实用,既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要与整体环境协调。
在设计过程中,绿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提升广场的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可以考虑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季节变化,确保广场四季常绿。
广场的地面设计也很重要。
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更要考虑到实用性。
比如,地砖的选择要考虑到耐磨、防滑、易清洁等因素。
还可以通过地面铺装的不同材质和颜色,来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回到具体的设计案例,比如我们曾设计过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广场。
这个广场的功能区划分非常明确,一侧是休闲区,设置了大量的休息座椅和绿化带;另一侧则是商业区,有各种商铺和餐饮店。
广场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大型喷泉,周围环绕着环形步道,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欣赏喷泉。
在照明设计上,我们采用了多种照明方式。
休闲区使用了暖色调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商业区则使用了冷色调的灯光,突出商业活动的活力。
广场中心的喷泉则采用了动态照明,灯光随着喷泉的水柱变化而变化,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文化广场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内涵和形象的重要体现。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文化广场的功能和形态都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对文化广场景观的改造工程,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构思和考虑,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要注重文化广场的功能定位。
文化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拥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等多种功能。
在构思改造工程时,要将这些功能融入创造一个集多种文化元素和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可以设置一些文化展示区,用于举办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在广场布局中增加休闲设施,如植物、座椅、喷泉等,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设置一些社交交流空间,如咖啡厅、书吧等,供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要注重文化广场的文化元素。
一个成功的文化广场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并通过景观设计来展现。
可以从城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构思和选取元素。
在广场的中心可以设置一个主题雕塑,用于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广场的四周可以种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代表着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还可以在广场周边设置一些文化艺术品的展示空间,用于展示当地的艺术文化。
要注重文化广场的人文环境。
一个宜人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人们驻足、留恋。
在构思改造工程时,要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可以通过绿化、灯光、雕塑等手法来打造一个舒适、美丽的广场环境。
可以使用适当的绿植来营造湿地、草地、花坛等景观,既能提供人们休闲的场所,又能美化环境;要合理设置照明设施,使广场在夜晚仍然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搭配广场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人文环境。
要注重文化广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文化广场不仅应该具有外在美观和功能,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构思改造工程时,要考虑到广场的可持续运营和管理。
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业态,如文化品牌、餐饮、零售等,为广场带来经济收益;要合理规划场地的使用,确保各类文化活动能够有序进行,避免冲突和浪费;还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广场的使用行为进行规范,保护广场的环境秩序和文化属性。
场所精神在景观建筑中的运用研究
场所精神在景观建筑中的运用研究作者:王紫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7期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于景观建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层面。
用场所精神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景观建筑设计我国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武汉市政府目前大力发展东湖旅游产业,打造东湖绿道,给市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度假的空间。
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刻,当前,各种艺术正在探索属于它们的道路,例如绘画已经逐渐找到有效的表达方式,并且正在强烈地触动人们。
艺术就像诗一样,从意识到情感,鉴赏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触动我们的心灵。
艺术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它告诉我们,某些高度就是人类所能触及的属于自己的创造顶峰。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会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用场所精神的理论指导实践设计,是对该理论的一次尝试,找到体现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法和规律,改变陈旧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找到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情感寄托。
在当代景观建筑的设计中,有一部分设计缺少特点,得不到人们的认同,没有满足人类的需要。
本文结合东湖绿道沿岸改造项目,分析研究场所精神在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为这一课题做出微薄的研究贡献。
一、场所精神概述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论研究,国内在20世纪才逐步开始。
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中对场所精神有一定的描述研究,场所精神使居住空间永远超越了几何的空间,该书的基本内容还是对诺伯舒兹的理论进一步研究。
《场所倾向、环境知觉的研究》《空间与场所》等著作中都运用了建筑现象学来研究人、环境、空间的关系。
场所精神研究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是最早系统地阐述场所精神的。
聊城大学东校区校园体育场的环境分析
聊城大学东校区校园体育场的环境分析作者:闫婕胡顺茜苗东霞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5期摘要:生理因素是物质前提,所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体育健身环境的建设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历来被人们所忽视,当前,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体育健身环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体育场;场所精神;现状分析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所主要包括三处,分别是国防生训练场、校医院附近体育场及博苑餐厅附近的操场。
国防生训练场,是综合体育场,位于东校区北部,面积最大,环境整洁,设施较为齐全,可以进行足球、长跑、拓展训练等项目,学生利用率比较高。
校医院附近体育场,位于东校区东部,可以进行篮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项目,以篮球为主,学生利用率很高。
博苑餐厅附近的操场,位于东校区西部,配套设施老旧,学生使用率较低。
校园体育场所的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建设人性化的主要体现方面。
体育运动不仅提高人体机能,而且对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有利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所以校园体育环境不仅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释放学习压力、培养优秀品质的地方。
1东校区体育场所的现状分析1.1国防生训练场国防生训练场,位于东校区北部,地处东校区东门附近,占地面积是三个体育场中最大的。
国防生训练场周边有大学生宿舍、餐馆、超市等,人流量较大。
训练场内部设施较为齐全,具有400m塑胶跑道,塑料草坪的足球场、阅兵台、进行拓展运动的设施等。
国防生训练场主要为新生、国防生训练使用,大学生主要在这里进行足球、跑步等运动,学校大型体育活动大部分也在这里举行。
1.2校医院附近体育场校医院附近体育场,位于东校区东部,地面为硬质水泥铺装,可以进行篮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项目,以篮球为主。
从使用情况来看体育场附近围绕10栋学生宿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场,学生利用率很高。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研究景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纪念。
在设计纪念性景观广场时,必须考虑场所精神理论,以创造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空间。
首先,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
广场的设计应该与纪念的对象紧密相关,通过雕塑、建筑、文字等手段,将历史事件或伟人形象融入到广场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使广场既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能传达出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注重情感共鸣的创造。
通过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置,设计师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氛围。
例如,在广场的中心设置一个纪念碑或纪念雕塑,通过其雄伟的形象和寓意深远的设计,让人们对纪念的对象产生敬意和崇敬之情。
同时,通过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的运用,营造出宁静、舒适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最后,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考虑社会互动与参与。
广场作为公共空间,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互动和参与,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环境。
设计师可以设置一些互动装置和活动场所,如座椅、音乐喷泉、露天舞台等,吸引人们驻足、休息、交流。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和纪念仪式,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增加广场的社会功能和活力。
综上所述,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需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情感共鸣的创造以及社会互动与参与。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具有纪念意义,又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公共空间。
这样的设计将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进社会互动,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文化广场是城市中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文化广场的景观改造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设计理念、景观构思和功能布局三个方面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
设计理念是景观改造工程的灵魂所在。
在设计理念上,我们应该坚持"人文关怀、生态友好、功能齐全"的原则。
人文关怀是设计理念的核心,强调将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
要考虑到广场使用者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空间和活动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生态友好是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诸如土地、植物、水体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景观的生态价值。
功能齐全是设计理念的保证。
要根据广场的定位和周边条件,合理规划和布局各项功能设施,使之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打造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景观构思是景观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景观构思上,我们应该注重创新和独特性。
要通过空间组织和景点设置,创造独特的空间序列和景观体验。
可以采用弯曲、错落有致的道路和步行小径,营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空间感。
要注重景观元素的创新和独特性。
可以利用雕塑、水景、花坛等元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要注重景观与功能的结合。
要将景观元素与功能设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注重功能设施的美观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功能布局是景观改造工程的关键。
在功能布局上,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性和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
要根据广场的定位和使用人群的需求,合理规划各项功能设施的布局。
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划分出文化活动区、娱乐休闲区、运动健身区等功能区域,从而实现广场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要注重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
要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广场的位置和规模,确保广场的功能和地位与城市的定位和形象相匹配。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应该注重设计理念、景观构思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独特美观的公共空间。
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
1. 健身设施齐全:体 育馆内设有多种运动 场地和器材,满足学 生不同的健身需求。
2. 活跃的体育文化: 体育馆定期举办体育 赛事、体育文化活动 等,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体育活动,形成良 好的体育氛围。
3. 舒适的环境:体育 馆内空间开阔,空气 流通性好,为运动者 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案例三:XX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0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概述
公共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公共空间是指由建筑、道路、绿地、水体等设施组成的,供人们公共使用的外部 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多功能性、复合性等特点,是城市居民进行各种 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城市形象的窗口。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类与功能
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从空间属性、文 化认同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同时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
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与校园整体规划 相结合,实现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协 调性,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 合和互动。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化对场所精神的研究,探索更为科学、 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提供更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THANK S感谢观看
XX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社团 活动、社交交往的重要场所,其 场所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社交平台:学生活动中心成为 学生们交流思想、结识朋友的场 所,促进了学生的社交交往。
社团活动,社交交往的场所
1. 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学生活动 中心提供多种社团活动,如文艺 演出、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等,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注师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从更为人性化的角 度出发,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吸引力,为 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舒适和愉悦的环境。
学校公共内部设施的更新与改造——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为例
学校公共内部设施的更新与改造———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为例付裕,宗倩,张雪梅,于守超﹡(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大量扩大招生规模。
因而,更多高校面对随之而来的人员压力,选择建设新校区进行教学。
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及行政办公都向新校区快速转移。
而面对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原有校区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环境较差、交通不畅、建筑老旧、绿化覆盖率低。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老校区的继续发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个学校给人更多感觉的还是它的历史,它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传递文化教书育人的根源地。
针对聊城大学老校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今后地方型院校的公共内部设施的更新与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聊城大学;景观更新;校园文化;绿化;交通的文化内核。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是校训,是师生们广泛认同的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3东校区设施、景观存在的问题3.1校园规划不合理,导致文脉肌理受到严重破坏因历史原因学校经过多次扩建,且扩建间隔时间较长,以致于东校区规划较为分散、呆板,缺乏变化(如图1);千篇一律,中轴偏斜(如图2)。
而分段扩建则致使东西校区在规划上存在冲突,校园总体构架不甚合理。
东校区功能分区不明显,动静区分不完善,教学区与居住区之间分隔不明显。
该校建校已半世纪有余,曾经小而精的景观环境集中,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但至现今,学校发展中的这些历史文脉却难以找寻,只能在东校区高大的乔木中窥得一二。
学校文脉的断裂,更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缺憾。
因此,修补聊城大学校园文脉显得尤其迫切,特别是在山东地区这样的文化大省。
3.2校园景观单调且功能单一,缺乏创新各建筑物平面立面均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创新与突破,且难以适应复杂的使用功能要求,难以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
有些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忽略了其中的使用要求,致使很多灰色空间、消极空间[2]的产生。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赵永景摘要:社会在发展,城市在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变得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
这种变化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进步,但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因此变得缺乏个性和特色,空间营造方式相似,设计手法雷同,造成了场所精神的缺失。
如何避免诸如此类弊端,创造出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文结合潜江石油广场的规划设计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概念源于建筑现象学,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于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
诺伯舒兹认为“场所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
场所精神主要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场所的环境特征能让人知道自己身处何种场所,并明确自己与场所有之间有何关系。
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代表着场所特有的氛围,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不同,其内容、特性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
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体现为尊重场地的地域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氛围。
人们需要通过空间体验来感知场所精神,规划设计的任务是营造不同类型的场所空间以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感受。
潜江石油广场规划设计实践一、项目背景概况江汉油田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油田主要矿区分布在湖北潜江、荆门等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论证了江汉平原是我国东部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之一。
1958年,周恩来总理一声令下,十万余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大会战,随后江汉油田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江汉油田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基地,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具有亚洲和中国多项“第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矿业遗迹。
为了使这些珍贵的矿业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潜江市政府开始了潜江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石油广场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为例浅析场所精神的运用
以聊城大学东校区体育场为例浅析场所精神的运用作者:胡顺茜闫婕苗东霞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胡顺茜闫婕苗东霞(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本文通过对聊城大学东校体育场为例进行研究,探讨场所精神的运用,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场所精神,另一方面能够在场所精神的指导下改善所研究对象,更好地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
关键词:场所精神;路径研究;解决方案1场所精神的内涵在对具体场所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首先应对场所精神的概念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
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 —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个古罗马的观念,即地方保护神(Genius Loci),这种神可以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
古罗马认为,任何独立的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使是众神也有自己的守护神,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2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场所精神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和注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纠缠在一起的,留有着人的思想、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2场所精神在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2.1 高校校园中场所精神研究的意义大学是年轻一代增长知识、坚定信念的关键时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高等院校是城市和地区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助推器,又是城市和地区先进文化的传播器,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城市经济和城市形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探讨校园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场所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营造人文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2.2 高校校园场所精神的路径研究景观的场所设计注重表现人与场所的互动,注重实现人和场所交流的手段多样性。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
浅谈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文化广场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意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一个优秀的文化广场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对于文化广场的景观改造工程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需要尊重历史和人文的内涵。
文化广场常常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氛围,因此在进行景观改造时,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设计出独特的景观符号,如雕塑、壁画等,以展示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也可以通过规划舞台和展览空间等功能区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弘扬城市的文化精神。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需要关注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文化广场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要具备艺术性和美学价值,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感。
可以在广场中设置艺术品展示区,展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摄影等。
可以在广场中设置绿化带和花坛,通过植物的布置和景观的塑造,打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还可以考虑在广场周围设置文化街区,吸引各类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使广场充满创意和艺术的气息。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还需要考虑人文关怀和社交功能。
文化广场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和社交交往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进行景观改造时,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
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和遮阳设施,提供人们的休憩和避暑场所。
还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器材区,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还可以规划临时展台和文化商业街区,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和购物场所。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进行景观改造时,需要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广场的照明和供电提供清洁能源。
在广场绿化和水景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植物和水体,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还可以设置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文化广场景观改造工程的构思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社交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场所设计的“场所精神”理论研究
广厅式空间范围大 ,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使人们定居首先要满足的前提 , 因此在营造此类场所时可通过半封闭界面设计增强空间的围合感 , 如设置下 沉广场、 采用局部架空等手法 , 给在此活动的人们创造有安全感的半围合空 间。 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广场在与传统街道融为一体的同时创造出有一 定领 域感 的空 间 , 使 人们 在 呼 吸大 自然 空气 的 同 时感 受 到安 全 感 , 成 为人 们
建筑理论与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 共场所设计 的“ 场所精神’ ’ 理论研究
摘要 : 本 文对 以城 市 商业 综合 体公 共场 所设 计 为对 象 , 研 究 了场所 精 神理论 的 思想 、 对象、 表 现 方 式。 用城 市 与人 文 融合 的街 道 式 空 间、 城 市 与建 筑 融合 的广厅 式 空 间、 城 市 与 自然 融合 的庭 院式 空 间等方 式诠 释 了场 所精 神理 论追 求 的“ 方 向感” 与“ 认 同感 ” 。 关键 词 : 城 市商 业综 合体 ; 场 所 精神 ; 街 道 式 空间 ; 广 厅式 空 间; 庭 院式 空 间
过提高公众参与性来为场所集聚人气 , 进而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精神需求。 美国 圣地 亚哥市 中心 的霍 顿广 场的街 道式 空 间中采 用 阳台 、 空廊 、 塔、 桥 的组合 , 形 成时 宽时 窄 、 开敞 与封 闭结合 的空 间 , 营造 出丰 富 的空间层 次 , 集 聚人气 。
3 1 . 2特性— — 历 史文 脉 的传 承
1场 所精神 理论 的思 想
传统 的街道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焦点, 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场所 , 而如 今传统街道的精神意义荡然无存 , 我们不妨考虑在城市商业综合体 的街道式 空 间 中引入 当地 传统 街道 中具有 亲切 感 的人体 尺 度 比例 和生 活 性元 素 , 使 场
浅谈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空间不是单纯物理的存在,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场所,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意义和精神追求为目的场所。
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三个要点和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设计手法的运用出发,着重以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为实例详细阐述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倡导建设保护校园文化、尺度适宜、主题鲜明、具有归属感校园广场环境。
关键词:场所精神;景观设计;广场改造一、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舒尔茨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
场所精神强调一种总体的氛围,是人在参与的过程在意识和行动上获得的一种场所感。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要点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
自然条件主要有地质和气候两方面。
历史文脉则是指在设计中体现历史和文化内涵,用全新的方法去诠释场所的精神。
区域定位是指景观设计要协调好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将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首先,在场地信息方面,对历史文物进行修复,维护文化场所的精神。
其次,静态功能与动态功能相结合,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
最后,要注重设计者和使用者、观光者和景观、人与自然的交流。
二、场所精神理论在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设计中的运用(一)东校区南门广场概况介绍南门广场位于学校南门主干道西面,北临办公楼,东临教学楼,南临校园南门外墙,西边为东湖。
整个广场作为连接主干道、办公楼、教学楼以及专家公寓的中间地带,应该能够满足学生教职工的休憩、游览、安静学习研究的功能,同时也能够展示宣传校园文化。
(二)现状问题分析通过对现场进行拍照,记录,查找资料,发现了以下问题:缺乏学校特色与气质,地域认同感低。
整个广场的布置略显单调和空旷,和如今很多大学的校园广场的规划形式趋于雷同。
中心广场区占地面积很大利用率却很低。
绿荫场地较少,整个广场缺少供休憩停留而用的座椅、亭廊,降低了实用性。
交流场所有限,交流的形式也比较单调,降低了可参与性。
(三)改造设计原则1.注重地域精神的发扬和校园文化的保护在景观中展现地域文化可以提升师生对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案研究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案研究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休闲、交流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广场的设计理念与施工方案,需要考虑功能性、美学以及环境的和谐共存。
设计理念当代城市广场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创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空间。
设计理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人性化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居民的需求与体验。
广场的空间布局应该考虑人流动线,合理配置休闲座椅、绿化带和景观小品,使得广场既方便人们聚集,又充满舒适感。
设施的选择应兼顾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使更多人能够轻松使用。
文化元素广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设计时应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
设计师可以通过雕塑、壁画、临时展览等形式,展现地方历史、传统和特色,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装置,不仅能吸引游客,更能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生态友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生态友好型广场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设计时必须考虑水土保持、景观植物选择及绿色材料的使用。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渗透性铺装,提升广场的排水能力,同时使用本土植物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促进生物多样性。
绿化带的设计应与场地功能相辅相成,既美化环境,又提供阴凉区。
多功能性现代城市广场承载的功能应多样化,除了基本的休闲、聚会功能外,还可以设置小型市场、演出舞台、展览区等,适应不同活动的需求。
设计时,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可移动的设施都可以大大提升广场的使用效率。
这种多功能性不仅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也丰富了市民的活动选择。
施工方案设计理念的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有效的施工方案能够确保广场按时、按质地完成。
项目规划在施工前,项目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需进行现场踏勘,掌握地形、土质及周围环境等基本信息。
通过深入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计划。
此阶段还应进行各项审批,确保施工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材料选用施工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施工效果和后期使用。
浅谈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
浅谈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摘要:结合哲学、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原则一、哲学和历史文化背景针对城市广场的本质功能和城市定位的理解,本文从哲学、文化、历史背景、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功能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我国建筑、城市广场理论一般来说是在对西方的建筑、城市广场理论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广场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则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引进的。
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则是直接建构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的。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是古典时期哲学的基石。
古典时期哲学强调的理念乃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神崇拜,在创世意义上来说乃是神的别称。
到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上帝的概念直接取代了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思潮以人取代了上帝,17世纪到18世纪的唯物论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以理性取代了信仰。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其强调的核心都是柏拉图的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模式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离出发,运用理性来建构的形而上学体系。
抽象化的人的存在是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建构的理论世界,这种理论世界演变成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分离的世界图景。
理性被片面化和绝对化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存在态势。
这也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现代思潮的反击留下了豁口。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元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方法,直接影响到现代建筑、广场理论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
二、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分析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是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现代工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聊大东校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中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包括:功能上的多元性、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内部的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为了更好的迎合校园规划设计的趋势,聊城大学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引入了“场所精神”的概念。
所谓场所精神,就是人们所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区域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力量。
因此校园广场活动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结构和层次,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蕴涵的校园文化场所精神的营造。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生态;场所精神
1、广场的前期调研及分析
1.1规划设计背景
聊城大学东邻聊城体育馆,西邻徒骇河。
东校区南门广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
靠近学校南门,东邻教学楼,中间是与大门相连接的主干道,西邻专家公寓,北面是办公楼,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1.2 设计定位
校园广场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它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视觉、功能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本方案本着从功能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性化。
兼顾生态化与人性化结合原则,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最终展现一个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和谐的校园广场。
1.3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校园文化,人文生态,活力空间。
小品通过现代材料的应用及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
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利用景观元素表达校园学生积极向上、富有朝气气氛。
1.4现状分析
现在南门广场满足基本设计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
景观空间效果不强,广场太过于空旷,标识系统不强,铺装过于简单。
广场人流量相对高的地方,未安置任人休息的椅凳。
沿湖岸线,人亲水的参与性不高。
只满足了人在景观中的必
要活动。
没有充分体现人在场所景观中的选择性活动。
2、广场改造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2.1场所精神理论在平面与空间设计中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本方案设计的设计主题是“大学生时代广场设计”根据校园的场地条件和环境特点,强调时代对校园的意义,表达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种人文精神。
本方案采用轴线为主的几何构成手段,形成重点地段的整体骨架。
采用混合式构图方式处理了自然式和规则式形态的关系,避免了干扰和分离,并提炼了圆形、曲线元素,表达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下面是设计方案的一个分析过程:
交通流线分析:本方案共有7个入口,其中主要道路连接了3个主入口,满足相对大的人流同时经过的需求。
次要道路连接着4次要入口,满足相对小量人流经过,同时连接着部分景观节点,也起到循环人流的作用。
三级道路主要起到连接小型景观作用,疏导少量人流,围合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
三种道路,合理穿插在整个景观中,使得整个人流交通井然有序。
交通流线的可达性是非常合理的。
专家公寓和办公楼的职工和教学楼的学生都能够便捷的到达广场进行娱乐休闲。
功能分析:整个广场景观空间兼具游览、休息、休闲、集体活动等功能。
不同的景观节点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
入口广场为整个广场景观空间中心,可进行小型的集体活动。
小广场、亲水木平台景观、滨水广场,人们在这里能更加接近大自然,参与互动其中。
休闲广场是相对半私密的空间,主要提供了休息休闲功能。
另外每个景观节点相应位置都提供了休息区域,这也体现出了景观空间的人性化。
2.2场所精神理论在总体布局设计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2.1入口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根据规划的要求,主入口广场要承担起教师和学生通行的交通重任。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主入口广场还要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的构筑物,同时又有观景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中将中心雕塑的设计成标志性的构造
物,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
入口中心广场景观设计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位于整个广场景观的核心位置,是人们聚焦、交汇的主要地点空间。
本设计在功能上多方面需求上如人流导向、休息场地等基本问题上都充分做到了协调,空间的围合、划分上都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
广场则采用光岗岩、多种拼花铺装方式,以中心点向四周发散,使得广场中心有着一定的凝聚力。
吸引人滞留,休憩,开展课余活动,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
2.2.2小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广场中的流水、文化景墙则在现实意义上向师生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历史文化积淀延伸到校园的广场设计中,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广场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因素,通过对水的处理,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联想。
去触摸感知它,观看它的波纹,观察水中的倒影和特别的运动以及随光线变化而产生的光影变幻。
景墙中的青春活泼的大学生形象布置在草丛中,形成非常有情趣的景观小品,和设计主题相呼应。
2.2.3滨水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场所精神的运用和表达。
滨水驳岸的风景多,为了能很好的欣赏对面的风景,设计采用了不少的小品设施。
小品的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
景墙的设置,人可做在景墙上享受对面的滨水风景,给人视觉美的享受。
亲水木平台景观是一个与水相结合的亲水平台,增添了人与环境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既能得到休息又能欣赏水景。
2.2.4休闲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休闲广场是一个半私密的场地,空间的分割借助了亭子,坐凳,花坛。
设计得体,给人以舒服感和美的享受。
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活动,还可以在这里看书。
汀步的穿插,使学生在观赏风景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种座椅、张拉么都是为学生提供可能休闲的场所,充分考虑了人的使用功能的需求。
2.3 植物与材质配置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3.1 植物设计
坚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得原则,做到适地种树,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坚持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疏密得当,密度适中。
适当点缀花草,构成多层次的景观结构
2.3.2材质配置
简洁洗练为原则,铺地材料与方式,丰富而不杂乱,防滑,方便清洁。
通过
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广场中铺面材质、规格、图案设计都会对处于其中的人产生心理作用。
3、总结
在对聊城大学东校南门广场设计中,本着生态设计、人性设计、美学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为服务目标,在满足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场地改造,创造出了一片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与和谐的绿地景观空间。
但本方案对景观与文化的结合和地质与气候的因素考虑不到位,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
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红皮书2-1 华中科技大学2008
[3]闫寒著《建筑学场地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