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6整理和复习6.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教学反思新人教版20200427198
图形与几何第一课时1.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集中进行初步复习,内容涵盖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量极大。
从学生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
2. 由于是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范围大,因此,复习时,在知识的运用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能深度不够。
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中班数学《复习几何图形》教案反思
(3)图形组合的创新设计:在图形组合环节,幼儿可能会缺乏创新意识,难以独立完成新图案的设计。
举例:
(1)在“图形的特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如用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对比,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些图形是构成我们世界的基础元素,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车轮是圆形,窗户是长方形等,让大家直观感受图形的实用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图形的辨识和分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操作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对于图形辨识和命名困难的孩子,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基础。
2.在讲解难点时,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个别辅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提高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技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学有所获。
在今天的中班数学《复习几何图形》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积极,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孩子在辨识和命名图形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几何图形的特征,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实际应用。我发现,这种方式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形的特点。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图形的分类和组合这一难点,部分孩子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这部分的讲解还不够细致,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小学数学_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多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回顾整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认识多边形和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知识。
梳理单个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使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综合应用,提高基本技能。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归纳、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3.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复习了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请学生打开书,翻到目录,找一找哪几个单元是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题:认识多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回顾整理。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
】二、分步整理,探究联系。
(一)回顾整理“认识多边形”相关知识。
请学生回忆,本学期都认识了哪些多边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回顾整理三角形的知识。
(1)复习三角形的定义,重点强调关键词“围成”,复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即顶点、边、角。
(2)回顾整理三角形边的相关知识。
顶点只是一个点,在多边形中,只有数量的不同,没有其他特征,所以我们在研究多边形时,一般不研究顶点,而是从边、角两个方面来研究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边、角两个方面来整理三角形的知识。
a.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的三边关系,再完成相关练习。
练习:下面几组线段能够围成三角形吗?(1) 3cm 5cm 4cm ()(2) 7cm 5cm 12cm ()(3) 4cm 5cm 10cm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并总结出“判断时,只需计算两短边长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b.引导学生复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他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呈现。
数学: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数学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圆的整理复习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求法学生已掌握,这一节课就是要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教学,收获颇多。
一、让学生兴趣浓厚的参与学习。
期末的整理和复习和一般的某一章节结束的复习课不同,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因此,在教学中,直接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图入手,学生很轻松的对圆的知识进行了回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总结,让学生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进行抢答比赛,设计一些知道半径、直径求周长,面积等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抢答,更多的学生都参与了进去,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空前的高。
在此环节中,尽量照顾中差生,这样对于基础还不错的同学来说,进行了必要的巩固,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更牢靠,对那些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同学,起到了复习的作用,让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了解的更清楚。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对于暂差生来说,在复习时的小组活动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达到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整理和复习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教学内容展开反思与讨论。
二、教学内容回顾《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整理和复习的教育,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整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提高了题目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总结1. 制定复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合适的复习内容和时间。
在复习计划中,要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避免零散的死记硬背,让学生能够形成知识的框架。
2. 多种复习方式在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练习、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多角度的复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形成思维的衔接。
3. 及时反馈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形成错误的学习习惯。
通过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表现积极,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复习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好于之前。
这说明整理和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五、思考与展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和复习环节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也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整理和复习中主动思考、总结,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复习课,这节课我们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渗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复习,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们多是机械记忆,缺少灵活的思考。
二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甚至有的同学不会审题。
三是,学生们不能够细心的做题,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小,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总体来说,学生们在面对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过于马虎、粗心大意,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重点去培养他们对待问题的耐心和细心,引导他们能够认认真真的去学、去做。
通过这次复习,我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复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习,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主要包括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图形的密铺和镶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和复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图形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解决一些复杂图形的计算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图形,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和立体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 图形与几何》教案及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
长方体的表面积:S=(ab+bh+ah)×2
正方体的表面积=6a2
长方体的体积:V=abh=Sh
正方体的体积=a3=Sh
1.充分回忆是基础,讨论交流为前提
课后 反思
整套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编排,是按照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 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而本节内容是对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 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充足的回忆时间。关于这一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主要教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数与代数”的相关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图形与几何”这部 分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二.知识整理: 1.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先来说说长方体,你了解它的 哪些方面呢? 生 1:长方体有 8 个顶点,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长分为三组:长、 宽、高,每一组都有 4 条。 生 2:长方体有 6 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长方体会出现 2 个相对的面 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至少有 4 个面是长方形。 生 3:长方体的棱长和是指长方体所有棱的长度之和。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 ×4。 生 4: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 bh)×2。 生 5: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V=abh。 生 6:关于长方体的体积我还有补充,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
引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回顾整理。
(1)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
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指导完成教材总复习中的例3。
复习轴对称、平移和观察物体。
1.回顾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性?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生活中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它有什么特点?在计算周长、面积方面有什么作用?
4.观察物体;说一说下面这个物体从正面、上面、左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巩固练习
(12分钟)完成教材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它要求学生能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空间感,了解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在教学过程中,。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与生活,而且数学与生活也密切相关。
对于几何方面的教学,我想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这个陌生的概念,我是从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实物入手。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农村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农村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占,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把农村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以教室为情境,让学生认位置∶以学生孰悉的搭积木为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
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
因此教学时,我充分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时归纳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及时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分辨异同,达到沟通、同化知识,增强理解及其应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印象深刻,而且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足的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配合还不够理想,教师还要加大引导力度。
有时现实题材较少,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二)一、通过系统整理已学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1.充分回忆是基础,讨论交流为前提整套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编排,是按照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
而本节内容是对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充足的回忆时间。
关于这一点,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尤须重视,以该部分内容例1的第一个问题为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开始的回忆通常是“点状”的,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会逐步呈现出“线性”,这是开展后续学习的基础。
《四边形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沟通与成长
——《四边形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
既要全面、详实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短短40分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现将我执教这节课之后的几点想法整理如下:
一、三点突破
1、以整理为主线,巩固、沟通;
复习课不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翻炒,机械重复再现。
在这节课里,我利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以形象化的语言“图形的家”来描述集合,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2、以复习为主流,深化、生长;
作为一堂复习课,闯关游戏仅仅是课堂中的串连形式,复习的内容才是课的实质。
这节课,为了巩固学生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掌握以及周长概念的理解,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
第一关:分辨四边形到分辨平行四边形,既沟通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又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好习惯。
第二关:从估长度到围正方形、长方形,不但深化估长度的策略,同时也引发学生对周长与
边的长度之间关系的思考。
第三关:奇妙的周长。
通过对比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的周长,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变与不变,力求给孩子的思维有更大生长的空间。
3、以生活为主导,拓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我设计了有趣的毛毛虫赛跑和阿凡提巧圈地这两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 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 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 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复习三角形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多地要依赖表象的支撑。
教材安排了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认识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对操作活动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
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尽管操作活动组织得很好,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特征的认识也比较到位,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多数学生尚不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将这些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总复习时,又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相关练习,以沟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同时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 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 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 重视对物体的原有感知, 逐步掌物物体的形状、特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并以此为材料进行思维, 将图形、表象进行加工、组合, 逐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学会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 发展思维力、想象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 在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 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二是忽视概念间的联系, 把许多本来有联系的概念, 拆散成一粒粒散落的珠子, 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 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 概念不成系统, 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复习比新授更难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味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
那么,在复习期间,老师如何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单纯地进行操练?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
如何让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问题。
而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
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习之“源”。
这节课一开始,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蓝猫的吸引,便把孩子们带入了生动的情境中,进行闯关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
而闯关游戏中的几道关卡则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闯关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9乘法口诀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二、以知识为主流,丝丝入扣。
作为一堂复习课,闯关游戏仅仅是课堂中的串连形式,复习的内容才是课的实质。
这节课,为更好地巩固1—9的乘法口诀,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
游戏中,第一关知识梳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总的整理。
分为两部分: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为主,对乘法的含义作了回顾,通过整理算式,寻找出了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而接算式一环节中,更为乘法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第二关口诀游戏宫,在看得数想口诀中,有效地了解了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外,渗透了一题多解的思想。
而看图列式和第四关动动脑,是用数学的过程,同时也巧妙地让学生从中领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结果。
充分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生活为源泉,人人参与。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一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中的《图形与几何》这一课。
课伊始,我开门见山的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再以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的口吻给孩子提出了本节课的闯关要求:1仔细看。
2认真听。
3积极想。
4大胆说。
同时我又给孩子们提出希望,本节课只要做到这4点,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本节课我通过闯关活动让孩子整理图形与几何中知识。
第一关:猜一猜说一说,让孩子通过我给的信息猜出图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忆和整理,学生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
第二关:分一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分类。
并带着学生一起回忆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基本都知道要先确定分类标准。
但很多学生对知识遗忘的差不多了,都能说到按照特征来分类,但按照材质和用途是在我再三的引导下才有学生想到。
第三关我会仔细观察和第四关我会认真读题,复习的是位置与顺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孩子通过观察教室里的座位及站队直观图,学生基本能做到提出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节课不足之处:
1.每个活动环节落实上还不到位,需要再下功夫。
2.本节课在图形的认识这块欠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直观思维的建立上起点高了一些,有些高估了孩子,忽略了他们对知识的遗忘。
3.在教学引导、提问语言的有效上还需加强。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练习有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围绕难点、易错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共3课时
生1: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生2: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圆锥体我们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属于什么图形?生3:我们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属于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们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会将学过的图形会逐级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使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二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 【环节二:合作探究归纳整理。
】(一)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预设:生1: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
生2:射线只能向一端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生3:线段有两个端点生4: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以是互相平行,可以是互相垂直生5:还可以是相交、重合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2)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在练习纸上按要求画一画①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②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③同一平面内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④过点A,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随堂检测练习87页做一做第1题按要求画一画,教师出示练习内容。
(二)复习角。
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各种角的特征是什么?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怎样画一个角?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用量角器规定度数的角。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反思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高冰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学生系统的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以及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的完成也使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操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反思。
1、教学环节的安排较为合理,从复习旧知入手,使学生感悟到什么是平面图形,观察物体的方式等。
先让学生回顾,再说一说,整理归纳,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进行了复习。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整理。
这几环节的设计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备课之初没能设想全面,可以让学生选择两个或三个平面图形进行整理,这样既可以给后面的练习留出充分的时间,有能更多的展示学生的作品,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
3、教学中多次提到了本册书中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延伸。
如教学中提到的平面图形是封闭的图形,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转变而来的等等。
没有做重点的强调,但都有提及,尤其学生动手画图时提出要求:必须是封闭的图形。
这要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意识,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形成较好的初步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4、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力求简洁,并突出本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有关图形和几何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记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教学最终,应由学生再系统的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这部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遗憾。
整体看来,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所有环节,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也较好,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这也说明学生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尤其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比我所预想的还要全面、准确,这也使我更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整理能力可以更进一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做这方面的尝试,使学生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 图形与几何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以整理为主线,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来复习我们的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这部分,内容囊括了五年级下册学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所有内容。
这些图形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整理和复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在运用该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应注意发挥图示的作用,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总之要处理好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在知识梳理中,学生分小组进行整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归纳出了分类整理的不同形式。
有的小组采用了表格式,有的采用了网络式,还有的采用了盆景式,将数学知识的整理与美术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有些形式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要引导学生注意整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不能只注重外观形式,而脱离数学知识层次性、逻辑条理性的本质。
在巩固应用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逐一完成相关的任务,紧贴生活实际,并在评价中再一次认识到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
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改正就好。
在总结延展中,鼓励学生课下写一篇数学日记,这是本册教材整理与复习中的特色,让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同时,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进步与成长。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前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反思的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一、通过系统整理已学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1.充分回忆是基础,讨论交流为前提
整套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编排,是按照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
而本节内容是对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充足的回忆时间。
关于这一点,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尤须重视,以该部分内容例1的第一个问题为例:怎么整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开始的回忆通常是“点状”的,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会逐步呈现出“线性”,这是开展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以问题形式出现的教材内容中,应充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这一环节可以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回忆的知识由“线性”进一步走向丰富的必要前提。
2.适度引导是关键,比较沟通是重点
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适时适度加以引导。
仍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例1教学来说明,在充分回忆和讨论交流的环节之后提出问题:“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有哪些?”引导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还应特别重视图形之间的比较和沟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都呈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充分理解内在的关系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知识的比较和沟通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中的例1,教师可结合实例,通过对平移、旋转、轴对称各自特点的比较说明,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3.发展能力是方向,构建网络为目的
在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指导方向,结合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重点体现出来。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呈现,可以看作三条主线,其后又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这种表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最为突出。
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特点,以“树形图”或“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并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二、体会和掌握分类、集合、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1.明确重点,合理渗透
以该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为载体,重点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教师应充分结合知识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渗透。
例如,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例1充分体现了分类、集合等思想方法;例2 是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
在“图形的运动”中,对例1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
2.联系实际,强化感悟
在例题设计方面,“图形的运动”的例4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则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呈现。
此外,教材设计的应用与反思,是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的重要素材。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理解的过程和对思路的反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掌握解题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