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央苏区与中央苏区精神
肖芬11级英本八班110402260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所属关系。

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

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本文以实际考察为基础,立足于中央苏区,以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阶段的各个时期,总结中央苏区的特殊历史贡献以及时代价值,对这段历史中形成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界定。

同时对研究苏区精神所涉及的提出依据。

关键词: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坚持革命战争,建立和扩大红军,发展苏维埃建设事业,以及支援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英勇牺牲。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和培育出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

弘扬苏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凸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无产阶级优秀品质的革命精神。

中央苏区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比较,虽然中央苏区精神经过后人的凝炼、提出、研究,比较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我们认为,正是中央苏区精神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体现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多数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辟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建设共同富裕的小康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需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央苏区精神。

一、中央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
中央苏区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由此决定了中央苏区精神同样具有伟大的历史作用。

第一,中央苏区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

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不仅是土地革命的核心地区——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而且是国共“十年内战”的主战场——在这里,国民党军队与中央红军展开了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残酷战争。

第二,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准备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中央苏区时期,经过艰苦的斗争实践,毛泽东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切合中国实际的主张:从红军建军思想、土地革命政策,根据地建设方针,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胜利”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可以说,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结出硕果——毛泽东思想显露雏形。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精神表现得最活跃、最集中、最突出。

当然,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共同领导而作出的创造,毛泽东走在了最前面。

第三,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路线斗争最激烈、最复杂曲折的时期。

从井冈山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磨砺和造就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臻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成员。

而共产党国际直接指导下形成的三次“左”倾错误,左右了当时的中共中央的领导权。

坚持“城市中心”路线,排斥和打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乡村中心”路线,结果只能使土地革命战
争遭到重大挫折,直至葬送毛泽东、朱德等创建和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血与火的洗礼,使全党首先是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和红军中的绝大多数同志逐渐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从而为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进行了重要准备。

中央苏区精神通过红军长征,以及后来的延安时期、抗战时期、西柏坡时期得到延伸,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薪火相传,陆续形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系列”。

二、中央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1951年8月,毛泽东给中央苏区等老革命根据地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革命传统”就是包括全国所有革命根据地在内的“苏区精神”,而以中央苏区精神为主体。

毛泽东提出的这个“革命传统”,就是对中央苏区精神的最初表述。

中央苏区精神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广大军民在开辟和发展中央苏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起来的。

从原生态出发,最好的方法就是切合历史的本来面貌,采用当时的斗争实践和毛泽东等人的精辟论述,选择中央苏区全史中的最重要、最普遍、最本质、最具特色的主流形态,概括其中最能够突起时空、影响时代发展的亮点,来论列中央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在斗争中开拓新局面”的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曾经遵从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昭示“城市中心论”在中国的破产,促使中共党内的部分有识之士认真审视中国国情,重新思考中国革命道路。

以周恩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否定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确定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就是这种创造精神最为集中的体现和实践。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极大才智,进行了多方面的创造性工作:在共产党的建设方面,提出思想建党、也要组织建党的党建路线;在政权建设方面,设计符合苏区
实际的机构和法规,特别是培养了“廉洁奉公为民”的一代干部;在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等建军原则;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以农业为中心的建设方针等。

这些都是马列主义书籍中没有的和与苏联经验不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自主创造精神的体现。

(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其宗旨是代表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真正的共产党人,时刻考虑人民利益,决不谋私利。

这种奉献精神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体现在中央苏区,应该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后。

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精神,正是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真正价值、第一要义。

(三)“勇敢坚决”、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
从1930年底到1934年下半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

在残酷的“围剿”和反“围剿”的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领导下,造就了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

靠着这种精神,红军以弱势兵力和劣势装备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种“长征精神”,就是中央苏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央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央苏区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品质,而且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和中央苏区精神,在此基础上相继培育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于是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
大成就。

当前,继承和发扬中央苏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不断赋予中央苏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央苏区精神真正成为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继承和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凸显中央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二,继承和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就要信守执政为民的宗旨,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党的七大第一次将此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

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就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毛泽东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从组织上建党,把党内占大多数的农民成分的党员提高到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水平,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第四,继承和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中央红军的那种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永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灵魂。

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苏区精神,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苏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精心培育形成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建设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32,331.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1],138-139,150.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朱德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北京:人民日报,2007-1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