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
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人教A版高中一数学精美教案
目 录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3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5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 7 §1.2.1 函数的概念 ..............................................................................................................................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教案:探究数列和数学归纳法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教案:探究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我们将通过教案的形式来探究这个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并学会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2.了解数列的性质,加深对数列的理解;3.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学会运用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过程1.讲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求解通项公式数列是由各项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序列,可以用 a1,a2,a3,……,an,…… 表示。
其中,a1 表示第一项,an 表示第 n 项,a1,a2,a3,……,an,…… 表示数列的项。
通项公式是数列中任意一项与项号 n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an=f(n)。
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 an=a1+(n-1)d。
2.讲解数列的性质数列有很多性质,如有限数列、无限数列、单调数列、周期数列等等。
其中,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末项、公式等性质很重要。
3.讲解数列的求和公式数列的求和公式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
例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表示为 Sn=n(a1+an)/2。
4.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数学归纳法是在自然数范围内证明某个命题或结论成立的一种数学方法,由数学家 Blaise Pascal 首先提出。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证明某个结论在 n=1 时成立,以及如果它在 n=k 时成立,那么它在n=k+1 时也成立,从而证明这个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5.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证明很多数学命题和结论,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演示、实践和自主学习等方式。
1.讲授:老师向学生讲解数列、数列的性质、求解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和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等知识点。
2.演示:老师通过数列的图像、数值表格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列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函数与导数
教材版本: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熟练运用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3. 能够解决相关计算和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函数与导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5分钟)
1. 回顾函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 学习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等。
3. 练习相关题目巩固概念和性质。
三、学习导数的定义与性质(20分钟)
1. 学习导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探讨导数的性质:可导连续、导数的四则运算规则等。
3. 引导学生做相关计算练习。
四、应用(10分钟)
1. 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用导数解决问题。
2. 梳理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函数与导数的重点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导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重要概念和性质。
在未来的学习中,将继续加强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统编人教A版数学高中必修第一册《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x
所以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1].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
六、板书设计
1.定义
3.1.1 函数的概念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2.区间
七、作业
课本 67 页练习、72 页 1-5
本节课主要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
题型三
区间
例 3 已知集合 A={x|5-x≥0},集合 B={x||x|-3≠0},则 A∩B 用区间可表示为
.
【答案】(-∞,-3)∪(-3,3)∪(3,5]
【解析】∵A={x|5-x≥0},∴A={x|x≤5}.
∵B={x||x|-3≠0},∴B={x|x≠±3}.
∴A∩B={x|x<-3 或-3<x<3 或 3<x≤5},
.
x+1
x+1
x+1
6
∵
4
≠0,∴y≠3,
x+1
3x-1
∴y=
的值域为{y|y∈R 且 y≠3}.
x+1
12 15
2
2
④(换元法)设 t= x-1,则 t≥0 且 x=t +1,所以 y=2(t +1)-t=2 t- + ,由 t≥0,再结合函
4 8
15
数的图象(如图),可得函数的值域为 ,+∞.
1.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①f(x)=
√x
x
x
,g(x)=x-1;
x
②f(x)= ,g(x)= ;
√x
2
③f(x)=√(x + 3) ,g(x)=x+3;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高中数学教案人教A版必修
教学目的: 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与前 n 项和公式 Sn 的关系.
3.能通过前 n 项和公式 Sn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授课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知识要点 (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
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 加法,等价转化等.
三、等差数列
1.相关公式:
( 1) 定义: an 1 a n d (n 1, d为常数 )
( 2)通项公式: a n a1 (n 1)d
( 3)前 n 项和公式: Sn n( a1 a n ) na1 n( n 1) d
又 b 9 = a 9 ,∴ q 8 = 81,∴ q 2 =3, ∴ b 7 = b 1q 6= 27,即等比数列的第 7 项为 27. 说明:本题涉及的量较多,解答要理清关系,以免出错. 例 2 已知数列 { an } 的前 n 项和 Sn 1 =4 an +2( n∈ N+), a 1 =1.
2
2
( 4)通项公式推广: an am (n m) d
2.等差数列 { an } 的一些性质
( 1)对于任意正整数 n,都有 a n 1 a n a 2 a1
( 2) { a n} 的通项公式 a n (a2 a1 )n (2a1 a2 )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数学教师设计一堂关于必修一内容的教学活动。
根据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教材的要求,本教案将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征;2. 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变换;3. 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变换;3.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教材及教辅资料;2.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3. 准备相关的教学示例和练习题;4. 准备学生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幅二次函数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们对二次函数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吗?二、知识讲解与示例演示(20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2. 通过几个具体的示例,演示二次函数的基本变换;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巩固他们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活动(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个与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数学建模问题;3.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准备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4.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课堂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收获;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的知识点;3.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数学人教a必修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必修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直线和线段的定义,学会直线和线段的命名方法以及直线和线段的性质。
教学重点:直线与线段的定义、直线与线段的命名方法、直线与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与线段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步骤:
1.引入直线和线段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直线和线段的概念。
2.介绍直线与线段的命名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命名直线和线段。
3.讲解直线与线段的性质,包括无限延长性、上下两个方向等。
4.练习直线与线段的命名和性质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直线与线段的基本知识。
5.总结本节课内容,强化直线与线段的定义、命名和性质。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直线与线段的理解。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入直线与线段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与线段的定义、命名方法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直线与线段的命名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教学重难点】1.将不等关系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式子大小;2.在实际情景中建立不等式(组),准确用作差法比较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温故知新(一)情境导学1.购买火车票有一项规定:随同成人旅行,身高超过m(含m)而不超过m的儿童,享受半价客票、加快票和空调票(简称儿童票),超m时应买全价票。
每一成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超过的人数应买儿童票。
从数学的角度,应如何理解和表示“不超过”“超过”呢?2.展示新闻报道:明天白天广州的最低温度为18℃,白天最高温度为30℃。
师:明天白天广州的温度t℃满足怎样的不等关系?生:t大于或等于18小于或等于30老师引出课题板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师:常见的不等号有?生:大于(>),小于(,≥,≤,≠)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师:你能用数学表达式表示情景中的不等关系吗?2.师:两个指示标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速度大于或等于80,高度小于或等于4.53.师:在这两则报道中,同学们都准确的描述出蕴含的不等关系。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含有不等关系的例子吗?生:师:不等关系用什么表示?生:不等式(二)探索新知探究一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例1.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 000 mm的钢管截成500 mm和600 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 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 mm钢管的3倍。
试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关系,并学会运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由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体会建立不等式(组)的一般方法和难点所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应先设出相应变量,找出其中的不等关系,即①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 000 mm ;②截得600 mm 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 mm 钢管数量的3倍;③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案全集
2.1.1函数(二)教学目标:理解映射的概念;用映射的观点建立函数的概念.教学重点:用映射的观点建立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1.通过对教材上例4、例5、例6的研究,引入映射的概念.注:1,补充例子:投掷飞标时,每一支飞标射到盘上时,是射到盘上的唯一点上。
于是,如果我们把A 看作是飞标组成的集合,B 看作是盘上的点组成的集合,那么,刚才的投飞标相当于集合A 到集合B 的对应,且A 中的元素对应B 中唯一的元素,是特殊的对应.同样,如果我们把A 看作是实数组成的集合,B 看作是数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或把A 看作是坐标平面内的点组成的集合,B 看作是有序实数对组成的集合,那么,这两个对应也都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对应,并且和上述投飞标一样,也都是A 中元素对应B 中唯一元素的特殊对应.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记作f:A →B.其中与A 中的元素a 对应的B 中的元素b 叫做a 的象,a 叫做b 的原象.2,强调象、原象、定义域、值域、一一对应和一一映射等概念3.映射观点下的函数概念如果A ,B 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 到B 的映射f :A →B 就叫做A 到B 的函数,记作y=f(x),其中x ∈A ,y ∈B.原象的集合A 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象的集合C (C ⊆B )叫做函数y=f(x)的值域.函数符号y=f(x)表示“y 是x 的函数”,有时简记作函数f(x).这种用映射刻划的函数定义我们称之为函数的近代定义.注:新定义更抽象更一般如:(狄利克雷函数)是无理数)(是有理数)⎩⎨⎧=x 0x (1)x (f 4.补充例子:例1,已知下列集合A 到B 的对应,请判断哪些是A 到B 的映射?并说明理由:⑴ A=N ,B=Z ,对应法则:“取相反数”;⑵A={-1,0,2},B={-1,0,1/2},对应法则:“取倒数”;⑶A={1,2,3,4,5},B=R ,对应法则:“求平方根”;⑷A={α|00≤α≤900},B={x|0≤x ≤1},对应法则:“取正弦”. 例2,1,(x ,y )在影射f 下的象是(x+y,x-y),则(1,2)在f 下的原象是_________2,已知:f :x →y=x 2是从集合A=R 到B=[0,+∞]的一个映射,则B 中的元素1在A 中的原象是_________3,已知:A={a,b},B={c,d},则从A到B的映射有几个课堂练习:教材第39页练习A、B小结:学习用映射观点理解函数,了解映射的性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一a教案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一a教案学科:数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A课时数:1课时主题:多项式教学目标:1. 理解多项式的定义,并能区分单项式、二项式和多项式;2. 能够如何根据多项式的表达式进行分类;3. 能够完成相关的练习和题目。
教学重点:1. 多项式的定义;2. 区分单项式、二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难点:1. 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2. 判断给定的代数表达式是单项式、二项式还是多项式。
教学准备:1. 教材中与多项式相关的知识点;2. 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代数基础知识,如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并提出今天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讲解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多项式的定义和表达式,并解释单项式、二项式和多项式的区别。
让学生明白多项式是由多个单项式相加或相减而成,并可以根据项数的不同进行分类。
第三步: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判断给定的代数表达式是单项式、二项式还是多项式,并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
第四步:总结教师归纳总结今天的知识要点,强化学生对多项式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题目和知识点。
第五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的知识点,完成作业后进行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根据不同项数进行分类。
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多项式的特点和分类方法,巩固学生对代数知识的理解。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教案章节一:绪论——立体几何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认识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2.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几何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几何的概念,阐述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几何模型,展示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判断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案章节二: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立体图形的分类,能够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图形模型,展示立体图形的分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案章节三: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运用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空间点、线、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必修1《 4.1.1 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教案 Word
4.1.1 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教学设计1.掌握n次方根及根式的概念,正确运用根式的运算性质进行根式的运算;2.了解分式指数幂的含义,学会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相互转化;3.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n次方根及根式的概念,掌握根式的性质.(重点)【教学难点】能利用根式的性质对根式进行运算.(重点、难点、易错点)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初中相关知识,做好衔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探新知:问题导学预习教材P104-P109,并思考以下问题:1.n次方根是怎样定义的?2.根式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3.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分数指数幂?4.有理指数幂有哪些运算性质?(二)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以牛顿首次使用任意实数指数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指数概念的积极性.(2)简单复习正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并且思考一下问题:4的平方根是什么?任何一个实数都有平方根吗?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 -27的立方根是什么?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立方根吗?一个数的立方根有几个?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类似的,(±2)4=16,我们可以把±2叫做16的4次方根,(2)5=32,2叫做32的5次方根?推广到一般情形,a的n次方根是一个什么概念?给出定义.(3)当n是奇数时,a的n n是偶数时,若a>0,则a的n次方根为若a=0,则a的n次方根为0;若a<0,则a的n次方根不存在.即: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1)n N n ∈>叫做根式,其中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 (4)一起看354分别等于什么?一般地n等于什么?n a =由n 次方根的意义,可得 ,换一下呢?n na 等于什么?当na =; 当n||a =,然后对a 的正负分类考虑,以夏天、冬天穿衣服为例子帮助记忆。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统编人教A版数学高中必修第一册《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函数的概念(人教A版)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而作为函数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从三个实例出发,引出函数的概念.从而就函数概念的分析判断函数,求定义域和函数值,再结合三要素判断函数相等.课程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
2.掌握判定函数和函数相等的方法。
3.学会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通过教材中四个实例总结函数定义;2.逻辑推理:相等函数的判断;3.数学运算:求函数定义域和求函数值;4.数据分析:运用分离常数法和换元法求值域;5.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那么在初中函数是怎样定义的高中又是怎样定义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三、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60-65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 在集合的观点下函数是如何定义函数有哪三要素2. 如何用区间表示数集3. 相等函数是指什么样的函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四、新知探究《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属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2)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y=f(x)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f)|f∈f}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区间概念(a,b为实数,且a<b)3.其它区间的表示|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函数的定义例1下列选项中(横轴表示x轴,纵轴表示y轴),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答案】D解题技巧:(判断是否为函数)1.(图形判断)y 是x 的函数,则函数图象与垂直于x 轴的直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点,则不符合函数的定义,所对应图象不是函数图象.·2.(对应关系判断)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是函数关系;“一对多”的不是函数关系. 跟踪训练一1.集合A={x|0≤x ≤4},B={y|0≤y ≤2},下列不表示从A 到B 的函数的是( )【答案】C题型二 相等函数例2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1)f(x)=(√x )2,g(x)=√x 2;、(2)y=x 0与y=1(x ≠0);(3)y=2x+1(x ∈Z)与y=2x-1(x ∈Z). 【答案】见解析【解析】:(1)因为函数f(x)=(√x )2的定义域为{x|x≥0},而g(x)=√x 2的定义域为{x|x ∈R},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所以它们不表示同一函数.(2)因为y=x 0要求x ≠0,且当x ≠0时,y=x 0=1,故y=x 0与y=1(x ≠0)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相同,所以 它们表示同一函数.(3)y=2x+1(x ∈Z)与y=2x-1(x ∈Z)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相同,故它们不表示同一函数. 解题技巧:(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定义域优先原则1.先看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函数不相等.2.若定义域相同,则化简函数解析式,看对应关系是否相等. 跟踪训练二1.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①f(x)=x 2-x x,g(x)=x-1;②f(x)=√xx ,g(x)=√x ;③f(x)=√(x +3)2,g(x)=x+3;④f(x)=x+1,g(x)=x+x 0;\⑤汽车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f(t)=80t(0≤t ≤5)与一次函数g(x)=80x(0≤x ≤5). 其中表示相等函数的是 (填上所有正确的序号). 【答案】⑤【解析】①f(x)与g(x)的定义域不同,不是同一函数;②f(x)与g(x)的解析式不同,不是同一函数;③f(x)=|x+3|,与g(x)的解析式不同,不是同一函数;④f(x)与g(x)的定义域不同,不是同一函数;⑤f(x)与g(x)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皆相同,是同一函数."题型三区间例3已知集合A={x|5-x≥0},集合B={x||x|-3≠0},则A∩B用区间可表示为.【答案】(-∞,-3)∪(-3,3)∪(3,5]【解析】∵A={x|5-x≥0},∴A={x|x≤5}.∵B={x||x|-3≠0},∴B={x|x≠±3}.∴A∩B={x|x<-3或-3<x<3或3<x≤5},即A∩B=(-∞,-3)∪(-3,3)∪(3,5].解题技巧:(如何用区间表示集合)《1.正确利用区间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区间的端点值能否取到,即“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区别.2.用区间表示两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时,应先求出相应集合,再用区间表示.跟踪训练三1.集合{x|0<x<1或2≤x≤11}用区间表示为.2. 若集合A=[2a-1,a+2],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用区间表示为.【答案】(1)(0,1)∪[2,11] (2)(-∞,3)【解析】 (2)由区间的定义知,区间(a,b)(或[a,b])成立的条件是a<b.∵A=[2a-1,a+2],∴2a-1<a+2.∴a<3,¥∴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3). 题型四 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4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x +2)|x|-x; (2)f(x)=x 2-1x -1−√4-x .【答案】(1) (-∞,-2)∪(-2,0) (2) (-∞,1)∪(1,4]【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x +2≠0,|x|-x ≠0,即{x ≠-2,|x|≠x,解得x<0,且x ≠-2.故原函数的定义域为(-∞,-2)∪(-2,0).(2)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4-x ≥0,x -1≠0,即{x ≤4,x ≠1.】故原函数的定义域为(-∞,1)∪(1,4]. 解题方法(求函数定义域的注意事项)(1)如果函数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2)如果函数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组成的集合;(3)如果函数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4)如果函数f(x)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代数式的和、差、积、商的形式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式子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即求各式子自变量取值集合的交集). 跟踪训练四1.求函数y=√2x +3−√2-x1x 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1,4],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 【答案】(1) {x |-32≤x <2,且x ≠0} (2) [-1,32]【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需{2x +3≥0,2-x >0,x ≠0,解得-32≤x<2,且x≠0,所以函数y=√2x +3−√2-x1x 的定义域为{x |-32≤x <2,且x ≠0}. (2)已知f(x)的定义域是[-1,4],即-1≤x≤4. 故对于f(2x+1)应有-1≤2x+1≤4,∴-2≤2x≤3,∴-1≤x≤32.:∴函数f(2x+1)的定义域是[-1,32]. 题型五 求函数值(域)例5 (1)已知f(x)=11+x(x ∈R,且x ≠-1),g(x)=x 2+2(x ∈R),则f(2)=________,f(g(2))=________.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 =x +1; ②y =x 2-2x +3,x ∈[0,3);③y =3x −11+x ; ④y =2x -√x −1.【答案】(1)1317 (2)① R ② [2,6) ③ {y|y ∈R 且y≠3} ④ ⎣⎢⎡⎭⎪⎫158,+∞ ?【解析】(1) ∵f (x)=11+x ,∴f(2)=11+2=13.又∵g (x)=x 2+2,∴g (2)=22+2=6, ∴f ( g(2))=f (6)=11+6=17.(2) ①(观察法)因为x ∈R ,所以x +1∈R ,即函数值域是R.②(配方法)y =x 2-2x +3=(x -1)2+2,由x ∈[0,3),再结合函数的图象(如图),可得函数的值域为[2,6).③(分离常数法)y =3x -1x +1=3x +3-4x +1=3-4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