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将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体外培养、繁殖的技术。

该技术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阐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历史、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应用和未来展望。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历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当时法国生物学家夏尔·夏貝特首次将植物细胞培养在营养液中,用稀释的液体培养基培育玉米愈伤组织(callus)。

1950年代,加拿大的F.C. Steward和F.J. Went等科学家在陆续发表的一系列研究中,阐明了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和营养物对组织培养的重要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培养方式培育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再利用不同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使其自身增殖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涉及到营养基、激素、杀菌剂等方面的控制,其中营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基础。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流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包括材料准备、组织采集、杀菌、组织处理、培养、下一步处理。

其中,材料准备包括培养器、营养液、组织处理液、激素等设备和药品的准备。

组织采集要求严谨,要选取新的、无损的组织部位,杀菌要求无菌。

组织处理包括组织切片、筛选等步骤。

培养的时间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物种、组织和培养目的而定。

下一步处理包括分化、生长调节、种植等,具体操作也要根据物种和目的而定。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种质资源保护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保存土地原生物种,特别是野生和珍稀植物种类。

在新品种选育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全年无休地进行大规模育种实验,短时间内快速筛选出抗病、高产和优质的植株。

在基因工程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方式实现物种间或基因内的遗传改良。

在药物研发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大量生产药物的同时保护植物资源,离体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也可以用于药物代谢物质的生产。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植物组培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繁殖和培养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林业和药物等领域。

它通过无菌培养的方式,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的植株,同时也可以进行遗传改良和药物合成等研究。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首先,植物组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快速繁殖和大规模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水稻的组培技术可以实现无性繁殖,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繁殖效率。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的遗传改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抗病、抗虫等有益基因导入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其次,植物组培技术在园艺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珍稀植物的大规模繁殖和保护。

例如,一些稀有的花卉品种,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繁殖,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珍稀植物的快速繁殖和保护。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花卉的花色改良和品质提高,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改变花卉的颜色和花型,提高花卉的观赏效果。

再次,植物组培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林木的无性繁殖和大规模生产。

例如,一些珍稀的树种,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繁殖,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珍稀树种的快速繁殖和保护。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林木的遗传改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

最后,植物组培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生产和药物合成。

例如,一些药用植物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但是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这些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和药物合成。

此外,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和纯度,降低药物的成本。

总的来说,植物组培技术在农业、园艺、林业和药物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体,其无所不在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材料,并利用人工调控其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最终获得新型或大量植物材料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农艺生产等多个方面。

1、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不同种植物的雌花柱蘖、胚轴、愈伤组织等进行体外培养,然后通过调控其生长、分化和增殖等生物过程,最终得到纯合细胞系。

这样的纯合细胞系可以用于植物的遗传研究,便于揭示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

2、植物育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植物性状发生的突变体、品种改良进行杂交选择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植物育种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例如常见的灵长花杂交便是一种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育种技术。

3、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研究、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生产和生物科技研究的实践中。

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基因引入到植物中的技术。

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因素进而改良植物、培育新的植物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遗传变异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病毒的抗性育种等等。

5、植物农艺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升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质量。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体外培养和再生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组织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再生,从而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和遗传改良。

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突变体选育、抗病虫害品种选育以及遗传改良等工作。

1. 新品种选育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缩短新品种选育的时间。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可以加速园林植物的幼苗生长,缩短新品种选育的周期。

还可以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实现异种杂交,培育出具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2. 突变体选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诱发植物突变体的产生,从而培育出具有新颖性状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品种。

通过诱变剂处理和组织培养再生,可以加速植物突变体的诱导和筛选,为园林植物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3. 抗病虫害品种选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向园林植物导入抗病虫害基因,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品种。

通过转基因技术和组织培养再生,可以实现非常规途径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园林植物品种。

4. 遗传改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园林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具有抗逆性、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通过离体培养和再生,可以实现选择性繁殖和选择性遗传改良,提高园林植物的品质和产量。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技术难度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环境控制,技术难度较大。

尤其是对于一些难培植物和难繁殖植物,其培养和再生的成功率较低,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2. 培养条件复杂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不同植物的培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需求进行调控。

3. 安全性和风险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和突变体选育等,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风险问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环境中接种到营养基质(如琼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培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植物组织或幼苗。

该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育种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包括无菌子实体化、花器官培养、幼胚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的试验性研究(1902-1950年代)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植物细胞和组织外植培养在营养基质上,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1914年,Knoop 成功地将半品相鹅绒花的蘖试管化,实现了无限传代;1922年,Braun成功地将白杨的嫩愈伤组织培养在其他植物上,获得了杂交品种。

这些成功都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研究及商品化(1950-1970年代)1950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认识的增加,植物组织培养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960年,穆勒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组织培养方法将马铃薯无性系选育成功,打开了植物育种的新局面。

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出现应用实例,如玉米高粱的脱毒价值、无性繁殖植物的产生等。

3.现代植物工程及应用(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生物合成、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选育出育种材料,还能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如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使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等得到改良;用花器官培养,可产生短型杂交红木的种质资源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无限增殖和分化能力
进行人为控制的技术,可以用于繁殖无性系、微繁殖、基因转化、突
变育种等方面。

该技术已经成为植物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体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
突变育种等领域。

其中,无性系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大
幅提高优良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种质资源。

基因
转化技术则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的,可以实现外源基因的导
入和整合,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突变育种则是
利用诱变剂或基因工程技术诱发的突变进行新品种选育,是传统育种
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未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其中,基因
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将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改进提
供新的方向。

另外,利用细胞工程学技术进行植物细胞器工程也将成
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同时,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问题也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农业生产、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技术,克服技术难题,加强应用研究,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使其保持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病毒测试、有害物质筛选和植物生长激素制备等。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植物杂交育种只能够通过自然的杂交或小麦假体涂抹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天气条件良好、花期重合和品种特异性较强等条件。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限制,为植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植物体外微繁殖、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植物体外微繁殖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分裂和增殖。

通过该方法,可以大量的繁殖同一品种的植株,并且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

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发生转化和表达,这种技术成为了植物转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精准的把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以及如何使基因维持在植物体内。

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物质,例如药物,提炼纯度更高的化学物质等。

这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个高效且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可用于改良杂交种、育成新品种以及生产素质较高的种质资源。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质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植物细胞,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植物育种应用场景:1. 利用无性繁殖去除休眠期:无性繁殖可用于消除植物杂交后的休眠期,使杂交后代在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快速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生物学、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早期的摸索阶段到现代的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外植体选择的新策略、基因编辑技术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等。

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脱毒、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们也将关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为植物微繁殖或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利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植物繁殖或遗传改良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并有能力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从植物体上获取所需的外植体(如叶片、茎尖、花药等)。

然后,通过表面消毒和切割处理,将外植体接入含有适当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

这些调节剂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接着,将接种后的外植体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植物育种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植物育种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植物育种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遗传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育种
遗传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育种
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育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遗传多样性能够使得植物种群具备 更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率和产量稳定性。此外,遗传多样性 还有助于发现新的基因型,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避免基因库的单一化和遗 传瓶颈问题。
精准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精准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题一】:基因组学与精准育种
精准育种技术在基因组学的支持下展现出强大的潜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揭示作物基因 组中的关键基因、功能元件及其相互作用。结合群体遗传学、基因组选择和关联分析等方法,精准育种能够更准确 地预测和选择优质基因型。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主题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精准育种中的应用
快速鉴定优良基因型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鉴定植物的优良基因型。通过DNA测序技术和SNP标记等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准确检测植物基因组中的变异位点,从而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 性状的基因型。利用这些技术,育种人员可以快速鉴定并选择出具有高产、抗病虫 害、适应性强等特点的优良基因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资源收集与保存
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采集、鉴定和保存不同种类 的植物材料,包括种子、芽、组织等,可以建立起丰富的植物资源库。同时,利用 冷冻、干燥等技术手段进行保存,确保资源的长期存储和可利用性。
遗传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育种
基因组学与遗传测序
基因组学和遗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 全面解读和遗传信息的精准检测,可以深入了解优良基因的分布和功能,从而指导育种工 作。同时,遗传测序还可以帮助鉴定遗传多样性,发现新的基因型,并为植物育种提供更 多的遗传资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综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本文还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A dva e i Pl Tis Culur a nc s n ant sue t e nd Ne w Te hno o Applc to c l gy i a i n
XI h -i e l tt K y Lb rt yo eS el g ad Bonier g Yn h a , igi 70 0) AO Z e l ta( a e aoa r ft edi n i g e n , icu n N nx 5 0 4 S e o h n e n i a
13 低温 储 存及 种质 库 的建 立 .
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
断 深入研 究 , 些新 的培养 方法 和 技术不 断 出现 , 一 为植 物组
宁 夏 农 林 科 技 ,Nn x ora o . n oe. c&T c.2 1 ,5 ( 1 :3 1 ,7 igi Jun l fA a ad Frs S i eh 0 1 2 0 )1— 4 4 .

1 3
生物 技 术 ・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肖哲 丽 一柳 金 凤 , ,
段, 已经显示 出了巨大的应 用价值。综述 了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的原理及 发展 现状 , 对植物组 织培养过程 中所采 用的新技术进
行 了介 绍 , 提 出 了植 物 组 培 技 术 发 展 的 新 方 向。 并
关键词 : 植物组织培养 ;新技术 ;应用
中图分 类号 : 4 . Q9 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2 24 2 1 )1 0 1 — 2 1 0 — 0 X(0 10 — 0 3 0
剂 大豆 、 米 等[ 玉 5 1 。 通过 秋水 仙 素处 理 , 倍 体植 株染 色体加 倍 , 为纯 使单 成 合 二倍 体植 株 的技 术称 为单倍 体 育种 。单 倍 体育 种 可 以缩 短 育种 年 限 , 约人 力 物力 , 快 地获 得优 良品种 。 目前 已 节 较 有4 0多种植 物 获得 了单 倍体 植 株 。 原 生 质 体 融 合 技 术 在 木 本 植 物 育 种 上有 着 较 好 的应 用 前景 ,如 通 过 原生 质 体 融 合 获得 的 多抗 的 速 生 杨 树 品 系, 已产 生 巨大 的经 济效 益 和 社会 效 益 。另外 原 生 质 体 融 合 技 术 也 可 为 克 服 远 缘 杂 交 时 有 性 生 殖 上 的 障碍 并 产 生 新 类 型 杂种 提供 一 种新 的技术 。 国科 学 家采 用 细胞 融合 美 技 术 将 番 茄 和 马 铃 薯 的 细 胞 融 合 在 一 起 ,培 育 出称 之 为 “ 茄薯” “ 番 或 薯番 茄 ” 的新 型植 物 。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生物技术手段,通过体细胞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遗传改良以及新品种的培育。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沿革、应用领域、技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科研投入的加大,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到植株的再生与驯化等各个环节。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为作物育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组织培养苗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以及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培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是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探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过程的一种手段。

该研究可应用于植物育种、疾病防治、药物合成等方面。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这些材料可以为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其次,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培养体外组织,可以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属性进行改良。

例如,在番茄的育种过程中,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速生的、抗病的、高产的植株,使其产量和品种的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再生和繁殖。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的愈伤组织再生整个植株,或者利用植物的芽眼、芽鞘和种子进行繁殖,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除了以上应用外,植物组织培养还能够被用于药物的合成。

有些植物可以合成出特定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植物药物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海南黄花菜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领域的中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黄花菜的愈伤组织中提取出特殊的活性成分,作为药物使用,而不必像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对大量的植物进行采集。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实验中细胞生长不良或死亡率过高的问题。

这是由于在体外条件下,植物细胞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无法和体内环境相匹配,导致其死亡率过高。

另外,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等过程需要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如何在体外精确模拟这些因素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面临的难题。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其应用涵盖了许多重要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

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

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

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

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

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诞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迅速。下面将 从实验室建设、科研机构参与、资金支持、政策鼓励等方面介绍我国植物组培技 术的发展历程。
1、实验室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植物组培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 逐渐扩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了众 多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植物组培实验室,为我国的植物组培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 的硬件基础。
3、细胞工程: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诱导园艺植物细胞产生突变,筛选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园艺植物细胞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 新的途径。
目前,虽然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异和基因型丢失等问题,影 响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品质。此外,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难以获得理想的转基因植株。
通过研究,我们成功优化了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和栽培技术。组培快繁技术 的结果显示,采用半木质化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6-BA 1.0 mg/L和NAA 0.5 mg/L的激素组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增殖和生根效果。栽培技术的实 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山区环境,使用树皮、苔藓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进行栽 培,合理的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组培污染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受到各种有害 微生物和其它杂质的污染。这些污染源可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微 生物,以及培养基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植物组培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 影响,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研究受阻和经济损失。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植物育种领域中一种极受推崇的技术,它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创造出新的植物材料,以实现高产、高效和高质的生产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现代植物育种技术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环境下,以体外方式利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自然增殖能力进行生长和维持,以达到培育良种、增产等目的的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在无菌环境下分生、分化、再生为新植株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化学反应,如细胞分裂、分化、调节、发育、合成蛋白质等实现植物的变异和选育。

该技术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工具,可以实现从一个细胞或组织中快速繁殖大量的植物材料。

同时,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繁殖快速等优点,能够大量生产出一类良种材料,为现代育种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场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无性培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优良品种种子进行无性繁殖,使得植株的农业性状在遗传和表现上得到更广泛的变化和发展。

该技术可以避免物种的自然交配,获取更高的育种效率和成果。

2、基因多样性保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无菌培养,可以保护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3、栽培品种选育、改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为栽培品种的选育、优良特性改良提供多种途径和工具,如对作物优良形态品质、对环境适应力、耐受性、生物学矮化等的变异和选择。

4、药材高效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无土、无阳光的成熟条件下,实现药材的高效繁殖与培育,为大规模药材生产提供保障和前景。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科学研究进展的情况而发生变化。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组织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进行快速繁殖和遗传改良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实现不育材料的无性繁殖、品种改良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介绍其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选育一直是农业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微繁殖等手段,快速繁殖和筛选出高产、耐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耐病性基因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果树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果树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繁殖方法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离体花器官培养等手段,实现高效繁殖和筛选,并且具有遗传稳定性。

比如,在苹果树的新品种选育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新栽培种的繁殖速度,提高品种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蔬菜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在满足人们对营养需求和口感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蔬菜的遗传改良和品种筛选。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培养等手段,实现对蔬菜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筛选。

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扩繁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种苗。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或进行精准编辑的基因导入植物组织,实现新品种的选育。

其次,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体外繁殖,节省时间和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苗期植株。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杂交种的分离繁殖,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2-09-04T08:13:38.717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白立伟
[导读] 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

白立伟(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22-01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

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

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

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

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

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2]。

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

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

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

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

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3]。

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兰试管苗可正常生长[4]。

开放式组织培养突破了封闭式培养的限制,从根本上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使将来规模化开放式组织培养成为可能。

3.光独立培养技术。

光独立培养法又称无糖培养法,是指利用CO2代替葡萄糖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碳源,人工控制组织培养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使组织培养苗快速转变为自养型的培养方式。

一方面避免了由葡萄糖引起的杂菌污染;另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培养微环境的人工调控能力。

屈云慧等以虎眼万年青为对象的无糖培养研究表明万年青再生芽的生根率高, 种苗质量也优于常规培养[5]。

肖玉兰、丁永前等设计的全套无糖组织培养设备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重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更优良的生物学性状。

目前,无糖培养法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始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成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4.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交叉学科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多因子综合控制的环境调控设施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大大降低了组织培养成本, 促进了组织培养苗商品化的进程。

崔谨等运用CO2 监控系统对甘薯组培苗进行调控的结果表明, 在CO2监控系统方式下培养的甘薯组培苗, 具有生长迅速、光合产物积累明显、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等特点[6]。

刘文科等设计了一种新型密闭式组培室, 并研制出一套用于该组培室的综合环境控制系统[7]。

李传业等设计的一套能对组培箱内CO2 浓度、相对湿度进行调控的组织培养微环境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箱内CO2摩尔分数和相对湿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主要理论基础有两方面。

一是细胞全能性,植物修复与完善、快繁脱毒苗、育种、种子和种质资源保存、植物检疫等都是其发展和应用的成果。

二是悬浮培养液,主要应用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1.“全能性”的应用。

植物修复与完善是模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器官形成和细胞增殖形成的一套全新理论,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因其快速、无毒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并已形成产业化、商品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该技术,通过花药和花粉培养、胚胎培养与细胞融合、细胞无性系变异、基因工程及突变体筛选等手段,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保存种子和种质资源,因其优于常规方法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在1000多种植物种和品种上得到应用,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液的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活性化合物是许多医药、食品、香料、色素、农药和化工产品的
重要原料, 其需求量逐年增加。

目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提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高效率、高产量的优势已成为主流。

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微生物以及人工不能合成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的研究, 正在不断深入, 有些已投入工业化生产,预计今后将有更大发展。

三、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是植物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一方面植物组织培养会借助更多的高新新技术向高效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产应用上会不断开辟新的领域。

但是, 长期以来, 组织培养几乎停留在试验研究上, 在应用生产方面仍有许多局限性。

因此, 今后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充分发挥它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吴桂容.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 高教论坛,
[2]蒋要卫.大花惠兰、蝴蝶兰试管苗光合自养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硕士论文].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3]赵青华,陈永波,杨朝柱.魔芋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4]何松林.高分子树脂膜培养容器在瘤瓣兰( 文心兰) 试管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5]屈云慧, 熊丽等.虎眼万年青离体快繁体系及无糖生根培养[J].中南林学院学报,
[6]崔谨, 徐志刚等.环境调控对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7]刘文科, 扬其长等.密闭式无糖组培室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性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