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合集下载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藤 2 0 1 4 .
磁罄嘲 霹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 民居建筑原 因探析
— —
以碉 楼 为例
文/ 郭佩

要 : 民居 ,体 现 的 不 仅 是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区的 生 活 空 间 ,更 重要 的 是 本 民 族 本 地 区 的 生 活 方 式 以及 与 其 相 关 的
政 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 ,是藏族地 区广泛存在 的一种 民居 形式 ,是青藏 高原 地 域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历 史久 远 、类 型 的 作 样 、风 格 的 独 特 ,正 是 藏 族 民 众 在 本 民族 丰 富 灿 烂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展建 立起 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 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 词 :青 藏 高原 ; 民居 ;碉 楼 藏语 中称碉为 “ 卡尔” 或者 “ 宗卡尔 ” ,原意是 堡寨 、堡垒 或者碉 堡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昌都卡若遗址 的原始居 民就创造 了早期 的石制 的 楼房 ,主要包括 圆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 类型。这应该 是 青藏 高原地 区碉楼 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 2世纪 ,藏族地 区建 造 了第一 座 藏族 的宫堡式建筑雍 布拉康 ,这座城堡依 山而建 ,代表 了当时碉楼建 筑 的最高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统治时期 ,民居发生 了较大 的改变 ,从 山 上 的石头城堡迁移 到 了平 原地 区,开始 了建屋 而居 的时代 。发 展到 1 1 世 纪时 ,西藏 的民居建造的极其高大奢华 ,在达官贵族 的碉楼 中更是体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如 米 拉 日巴 的碉 楼 已经 发 展 到 九 层 之 高 。
“ 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 富,根据建筑 材料 的不 同 ,分别 为石碉 和土碉 ( 青藏高原碉楼绝大部分为石碉 。土碉仅见于汶川和金沙江上游 流域乡城 、得荣 、巴塘 、白玉 、德格 、新 龙等 地 ) ;从外 观造 型来看 , 有三角 、四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 、十三角等七类 碉 ;按照 功 能 的差别 ,分 为家碉 、寨碉 、战碉 、经堂碉等 ;此外按 当地 民间说法还 有公碉 、母碉 、阴阳碉 ( 风水碉 ) 、姊妹碉 、房中碉等。 ” 青藏高原地 区最早的碉楼是作为居住房来使用的 ,当时的碉楼 体系 并不成熟 ,但 已经是现代碉楼的雏形。随着社会 的进步 与发 展 ,藏族 先 民不断强大起来 ,建立 了显赫一时 的吐蕃王朝 。这一时期 吐蕃王朝不 断 对外扩张 ,同时也遭遇其他 民族的攻击 ,这时碉楼的军事作 用就体现 出 来 了。然而 ,碉楼发挥军事作用较为重要 的一次应当是清乾 隆两次发 动 的大 小 金 川 战役 。 清乾隆两次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时 ,这里 由于碉楼密集 ,给清朝对 大 小金川 的军事进攻带来 了极大地 困难 。清朝两次对大小金川 用兵主要 就 是 围绕 “ 攻碉” 和 “ 守碉 ” 进行 的 ,不 仅采取 “ 以碉 逼 碉 ” 的战 术 , 甚至还 以修建碉楼 的模拟方式来探讨攻破碉楼的战术 。由此可见 ,碉 楼 对 于藏族居 民来说 :其军事 防御 的作用 已经远远超 出了居住 的作用 ,同 时还可 以很好 的将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 。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藏族民居是一种就地取材,与地形紧密结合的建筑,同时又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问,在建筑规模和质量上也有不同。

平顶立方体是其一般特点,有的是架木为墙的木楞房,也有的冲土为墙,屋顶多覆以木板,上压鹅卵石。

比较富裕人家房屋高大,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中间是灶房兼容房,旁边有卧室、仓库、佛龛等,也有两边是平顶厢房,自成一院的。

门窗上端有斗拱作檐,房顶上有五彩经幡;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碉房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

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

古老藏寨的民居碉房(散文)

古老藏寨的民居碉房(散文)

的民族建筑遗产和建筑历史。具体而言 , 拉则村的藏式碉房有这样一些特点:


建筑的原 始材质 和原始形 态
社会 的发 展进步 , 群众 生活 的改善 提高对 人们 的衣食 住行产 生 了直接影 响 , 发 生了 很大
改变。就居住条件而言 ,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牧区 , 修建新房 , 选择更舒适更美观的居住条件
已成 了普遍 的 追求 , 而 且 更倾 向 于简 单 实用 的现 代 住 房 , 所 以建 筑 的传统 特 色正 逐 渐被 忽 视 。在这 样 的大趋 势 下 , 拉 则村 的 民寨 民居却 依 然保 持着 原创 的传 统特色 和 较强 的文 化表
古老 藏 寨 的 民居 碉 房
1 1 3

‘ 4 l
1 1 2
古老 藏寨 的 民居 碉房 散 文 尕 Nhomakorabea 昂 江
位于玉树市安冲乡政府所在地的拉则村 , 四面高山环抱 、 村边河流激荡 , 傍山临河的坐 落, 形成了自然惬意的人居环境。宜牧的高山草场 , 宜农的河沟农田, 使百姓获得了粮食、 肉
食、 酥 油等 基本 的生 活需 求 , 全村 皆以 碉房 为民 居的传 统 居住 习俗 , 保持 着古 老藏 寨 的原始 风 貌和文 化特色 , 承载 着源 自遥远 年代 的民族 情结和 人文传 承 , 而 这一切 正逐 渐演变 为珍 贵
的传统 建筑 文化没 有发 生改变 , 许多 新建 的房屋从 取材用 料到结构 形 制。 以及
外观装饰 , 仍是藏式建筑的风格特色和当地久已形成的造屋习俗或文化模式的
固守 。可 以说 , 新 建 民居 追求宽 敞明 亮 、 方便 舒适等 使用功 能外 , 仍然保 持着藏 式建 筑古 老 定形 的传统 文化 特色 , 而 且 比过去 更加 美观 更加 漂 亮 , 传 统文 化 的

西藏传统碉房式民居环境适应性与文化表达

西藏传统碉房式民居环境适应性与文化表达

西藏传统碉房式民居环境适应性与文化表达探究摘要:通过对西藏地区传统碉房式民居建筑的普遍特点总结,分析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对碉房式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碉房式民居;适应性;气候环境;文化表达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碉房是西藏地区常见的传统居住形式,早在汉代便对其有所记载。

碉房多为石材砌筑,二至三层,少数地区也见单层平顶或土胚墙体,因其外观形似碉堡故而得名。

碉房选址布局考究,建筑风格鲜明,装饰艺术突出,是极具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典型地方民居。

一、西藏碉房式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西藏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空气稀薄、干燥,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数长,早晚温差较大。

由于海拔高,西藏地区植被稀少,寒冷多风,一年中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气候恶劣,建筑资源匮乏,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暖、节能以及建筑材料的选取利用成为居住建筑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对西藏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分析中将选取以下几点进行重点阐述。

1、因地制宜的聚落选址碉房式民居选址多成聚落集中建在河谷附近、朝南或东南向的缓坡上,依据地势、坡度,平整出若干台地,依照从下而上、北高南低的原则建造房屋,形成退台式的布局模式。

村落的房屋布局往往成组团式,户与户之间比邻而居,共用山墙以减少房屋的散热面积。

入户大门一般开在被风向,不仅如此,聚落组团常常有意错落使道路曲折蜿蜒,以防冬季寒风直吹。

本着这种因山就势,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传统藏族村落呈现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有机融合的特点。

2、紧凑的平面布局形态房式民居平面多为方形(如图1)、l形(如图2)及凹字形,内设院落或天井,房间布置灵活,但总体是呈一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布局模式。

屋顶阁楼兼有储藏之用。

3、适宜的建造方式西藏的地区的传统碉房式民居的建造方式颇具特点。

碉房建筑采用外部实墙承与内部木梁柱构架的混合承重形式。

外部墙体厚重且向上有明显的收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收分更为明显。

我有序的藏式民居

我有序的藏式民居

我有序的藏式民居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地区的碉房、藏北地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木构建筑都各具特色。

藏族人民对于居住环境,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农牧区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分布、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丹巴藏寨碉楼修建原理

丹巴藏寨碉楼修建原理

丹巴藏寨碉楼修建原理
丹巴藏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处特色建筑群,以其独特的碉楼而闻名。

碉楼作为丹巴藏寨建筑的主要特色,具有重要的功能与结构原理。

碉楼的修建主要依赖于以下原理:
1. 抗震设计:丹巴地区位于地震活跃带,所以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碉楼采用堆砌石块构建,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石块之间使用特殊的接缝方式,提高碉楼整体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地震的影响。

2. 平衡原理:丹巴藏寨碉楼通常具有多层结构,并且各个楼层之间呈现不同的凹凸形状。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结构的平衡性,还有利于排水,防止积水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3. 木结构原理:虽然碉楼的外墙是由石块构成,但内部结构主要使用木材。

木结构的使用有助于吸震、分担负荷和提供弹性。

同时,木材对于丹巴当地环境和气候也更为适应,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温湿度。

4. 防火原理:丹巴地区属于高山地带,山林资源丰富,容易发生火灾。

碉楼采用石块墙体和木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以增加建筑的耐火性能。

此外,碉楼内设置有合理的通风系统,以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

5. 防御原理:丹巴藏寨碉楼在古代被用作军事要塞,具备优秀的防御功能。

它们一般的设计特点包括高大的建筑高度、狭窄的入口道路、设有堡垒、箭楼、瞭望塔等。

这些特点使得碉楼可以更好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总而言之,丹巴藏寨碉楼的修建原理包括抗震设计、平衡原理、木结构原理、防火原理和防御原理等。

这些原理的运用使得碉楼不仅具备了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也成为了丹巴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展现了丹巴人民智慧和勇敢精神。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三层或 四层多为经堂 、 面东或南与晒廊 、晒 台相 连。平屋面又是 藏民凉晒谷物的 地方。
四川藏族碉房的厕所安排非常特别,除了少数设在底层牲畜圈内,大部 分厕所都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重叠,但蹲位错开,粪便直接落入屋 外粪坑,方便卫生。
•装饰
在建筑色彩上 ,藏民们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 或涂浆 ,嵌L梯形黑框小窗形成 鲜明的对比 ,使 其具有鲜明的线条。
•举例: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 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建于吐蕃王朝末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
主楼主要平面呈长方形, 东端前部又向前部东凸 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 7层。 建筑面积共约1440平方 米。底层的层高约5米。 开窗很窄,成通风口, 位置较高,距地约4米。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还有一种西藏特有的土,被称为 “阿噶土”,它由岩石风化而成。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 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
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砌筑材料,多 为自然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 体风格粗犷、自然。这样的石与木 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 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
剖透视
楼层为木梁密肋,上铺树枝, 并铺一层20厘米厚的土层。 富裕人家在土层上还要铺一 层木楼板。剖透视 Nhomakorabea木梁
剖面图
•布局
碉楼的布局 : 一般底层为牲畜圈和 贮藏草料的地方 。 二层卧室、灶房之用 , 小间作贮藏室 或楼梯 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 心 ,当中设坑灶 ( 火 塘 )。
藏族民居建筑——碉房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

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青藏高原民居形式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

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

据史书记载,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

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

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

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

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

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

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

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

《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

"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

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

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

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

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

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

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梁两端砌于石墙体内,梁上密铺树棍,当地称"柄子",再上铺树枝,当地称"扎子"。

然后填泥夯紧,最上面铺木板作为上层的地面,房顶则以夯土石作为屋面,这种作法至现代也保持这种传统作法。

藏族碉房

藏族碉房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提起藏族建筑,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依山而建的宫殿高大雄伟,红墙、白墙、金顶在强烈的阳光下格外醒目,蓝色的天空是它的背景,是最雄浑的红、白、蓝交响曲,极具特色。

但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藏族的民居建筑,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都是藏族人民经过长时间对家乡的地形、气候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探索所产生的智慧结晶,舒适且极具民族宗教特色,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象征。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碉房按地区大致分为藏区碉房和青南碉房。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而在藏东昌都和藏东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则较少一层房屋,多是二三层的楼房,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使然。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建筑色彩
外墙以白色为主(即在粗加工的毛石墙或土墙上涂一层白色浆,不用刷子,人直接在屋顶顺墙 浇淋涂料) ,风格粗犷豪放。 一般民居在外墙上沿涂两条宽5cm红黑色带,绕墙一周,非常醒目。白红黑是藏族民居的主要 色彩,象征天、地、人.
总体特征与形态
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 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 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
气候条件
藏族的气候条件是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决定了民居建筑特定的形式,表现为:坚固、安全、防寒的碉房。
分类
分为贵族家院、政府公房、商人与一般民居的私房等几种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贵族家院 豪华、宏伟,房间主次分明。先有一座三四层的回字形平面主楼,楼前再建二层院廊。 主楼底层多作为仓库和杂物房,二层为管家住房、厨房、食物储藏室等,三层为主人住房与大 厅,四层设经堂和较高级住房(留宿顾客时用)。 房屋都以石墙为主,土柸石墙,房屋质量较好。
底层室内有很多柱子,形成多个方格,在木柱间装置木板后与牲畜相隔,可以堆放草料。
要上二楼的起居室和待客厅必须经过牲畜圈,上楼的楼梯设在中间略靠大门的位置,牲畜气味 会窜上二楼,但牲畜对人们生活非常重要,所以为保证牲畜冷暖和安全,只有人、畜共处一室。
平房形式平面布置呈“凹”字形或“L”形,房子中央设大开间,做全家活动的重要场所。在 一侧设厨房或卧室等房间。另外在离住房稍远处设牲畜圈、厕所、杂物房等。房子的外围建有 院墙,住房与牲畜等用房都在院墙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生活空间。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1、藏族碉房 分布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 贝和甘孜。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雕房(是一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 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优质ppt]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优质ppt]
藏族碉房一般背山面路或背山面水而建,即选址大都在山南,这样 可以较好的回避寒风侵袭,前部的开阔场地空间方便出行与居家使 用;民居的开窗也多较小,窗口上沿还多带有遮阳蓬式的设置,这 种形式不但是当地民居具有功能性与实用性的设置,而且也成为当 地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一个特色装饰。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 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 内壁则绘蓝、绿、红三 色,寓意蓝天、土地和 大海。富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是藏族民居区别于 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 标志。
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 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 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 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 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 置供案,敬奉佛祖。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 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 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 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 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 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 部位则是红、白、蓝、黄 、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 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 、天、土、水,以此来表 达吉祥的愿望。
•历史延续性
藏族碉房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的藏族碉房,仍然保持了早期堡垒 的很多特征与特色。
已知文献记载最早的藏族防御性堡垒是山南雅隆的雍布拉康宫堡, 是西藏吐蕃王朝祖先雅落部落的第一座宫堡。吐蕃王朝最强盛是在 松赞干布时,那时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但据考证,其并不是 西藏最早的宫堡建筑,而只是雅落部落最早的一座宫堡而已。由此 可见藏族堡垒式建筑的历史悠久。
这种悠久的堡垒式建筑一直影 响到了近代藏地民居,延续着 布局 装饰
透视图
•外形
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 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 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 形的平面。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5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101甲居藏寨民居平面布局及功能特征碉楼是甲居藏寨的特色民居,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碉堡式住宅[2]。

其通常坐北朝南,一般占地面积200 m 2左右,高度不超过15 m, 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L”形民居、“凹”字形民居、“回”字形民居等。

“L”形单体是碉楼平面的基本单元,具有基本的起居功能。

而“凹”字形民居及“回”字形民居将锅庄的厨房功能独立设置,并在入口处加设厢房(见图1)。

平面布局以安保坡宅为例,其由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组成。

地下一层用于饲养牲畜,称之为“冬室”;一层主要用于起居、烹饪及主人休息,称之为“夏室”;二层用于客房、厕所及储藏室;三层为经堂,用于祭祀及祷告。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民居,碉楼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功能复合的锅庄整个建筑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一层的锅庄,作为每个藏寨民居必不可少的空间,其集主人休息、接待、炊事,以及节日庆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平面一般呈方形,长宽均为6 m 左右,面积为30 m 2 [3]。

在锅庄的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其用土围合,边长为1 m 左右。

在火塘四周,留有供居民围坐的空间。

火塘不仅位于锅庄的中心,在建筑中更有着神圣不可侵的地位[4]。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锅庄已从多功能房间成为单一的主室,仅作为古老藏族人民居住文化的烙印存留下来(见图2)。

1.2精神寄托的经堂宗教信仰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占比较大,其建筑布局从下往上为牲口、人、神佛的功能空间。

故经堂位于三层,供寨民祭祀神明之用。

面积不大,长宽均为2.5 m 左右。

摘要 川西藏式民居是四川特色民居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在实地调研测绘后,从选址、建筑文化、平面布局、外部形态与建筑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建筑特点,为今后川西藏式民居保护及乡村振兴再利用提供参考。

日斯满巴碉楼

日斯满巴碉楼

日斯满巴碉楼
在壤塘县的宗科乡境内,距离九寨沟风景区近400公里,群山绵延,绿水淙淙,白云掩映下的石坡寨显得安静而寂寞。

在寨子的最边缘,一座高25米,总共九层的民碉建筑巍然耸立,落寞中透着高贵,苍凉中暗生气蕴,这确实是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的日斯满巴碉楼。

作为藏东地区藏族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斯满巴碉楼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发明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

碉房背依山寨,前临绿水,通高25米。

自第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尽管建筑始建于明代,然而其整体功能却异常完善,碉房底层是传统的牲口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六层为佛经堂,七层以上为杂物库房。

因为宗科乡境内要紧以种植业为主,因此碉楼自第二层起各层均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同时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假设干小窗孔,作通风或瞭望防卫之用,三四层还均有木质的吊脚楼厕所。

不管从建筑的精湛技术以及作为碉房的居住功能来说,日斯满巴碉楼都无愧为藏族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用房
底层关养牲畜,二层为家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三层及三层以上的住宅则在顶层设经堂和客房。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底层牲畜圈不设窗户会很暗,而且气味难闻,所以会在左、右、后墙的正中上方靠近楼板的地 方,各开一个小通气孔。通气孔形状内大外小,内低外高,斜着朝向外。从外面看只是一个约 20cm的小洞,非常安全。方便排味和进光。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1、藏族碉房 分布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 贝和甘孜。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雕房(是一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 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
建筑色彩
外墙以白色为主(即在粗加工的毛石墙或土墙上涂一层白色浆,不用刷子,人直接在屋顶顺墙 浇淋涂料) ,风格粗犷豪放。 一般民居在外墙上沿涂两条宽5cm红黑色带,绕墙一周,非常醒目。白红黑是藏族民居的主要 色彩,象征天、地、人.
总体特征与形态
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 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 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2、窑洞民居
分布
由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半穴居发展而来。
具体分布地区主要有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另在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及内蒙古中部叶 有少量分布。由此形成中国六大窑洞区,即陇东窑洞区、山西窑洞区、晋中南窑洞区、豫西窑 洞区、冀北窑洞区、宁夏窑洞区。
气候条件
多地貌的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方格,在木柱间装置木板后与牲畜相隔,可以堆放草料。
要上二楼的起居室和待客厅必须经过牲畜圈,上楼的楼梯设在中间略靠大门的位置,牲畜气味 会窜上二楼,但牲畜对人们生活非常重要,所以为保证牲畜冷暖和安全,只有人、畜共处一室。
平房形式平面布置呈“凹”字形或“L”形,房子中央设大开间,做全家活动的重要场所。在 一侧设厨房或卧室等房间。另外在离住房稍远处设牲畜圈、厕所、杂物房等。房子的外围建有 院墙,住房与牲畜等用房都在院墙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生活空间。
地下院落的深度10m,院落大小则9*9m或12*9m两种较常见。这样院落四面墙壁都可挖到三口窑 洞。
院内除了各个窑洞外,还有一个向下开挖的渗井,深十几米。平时井内放蔬菜、瓜果可以保鲜, 遇到暴雨课排水。渗井位置依据风水,位于院落西南方。
因为在地下,所以每个窑洞上都开有气窗。
出入口经坡道或台阶上下,出入口形式分四种分别为直通式、通道式、斜坡式和台阶式。
分类
由建筑布局与结构形式上分三种,有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靠崖式窑洞 分布在山坡沟崖地带。在山崖或土坡上平着挖掘出一个洞,依山靠崖,随等高线布置更为合理。 一组窑洞常呈曲线或折线排列。
独立式窑洞 即在地面上用砖砌拱券,两侧附女儿墙,并在上面覆土。实际是砖构建筑上的覆土建筑。独立 窑洞是三种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造价最高。 即在地面上用砖砌拱券,两侧附女儿墙,并在上面覆土。实际是砖构建筑上的覆土建筑。独立 窑洞是三种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造价最高。最好的独立式窑洞属山西平遥县 窑洞冬暖夏凉,没有噪声,建筑坚固,比木结构房屋更抗地震。
政府公房 由地方政府建造的院落式住宅,出租给城市里居民使用,不分主楼、配房,房屋设计较规范, 只有横向空间上的大小之别,以供租用者选择。院落中每个房间紧挨排列,没有主次、贵贱。 底层为石墙,二层级以上者则用土柸墙,地面、屋面均为黄土,较贵族家院粗糙。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商人和居民的私房 规模较小,无大院落。多是一楼一底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平面形式,简单明了。即使设内廊或天 井,面积都很小。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下沉式窑洞
即在平地上挖出一个凹进去的大院子,再在这个院子的四面墙上掏出窑洞。形成一个由四面窑 洞组成的位于地下的院落。院落的四面墙的上端与地面平行处,该有窄窄的伸出的屋檐,可以 减少雨水对墙壁的冲刷。屋檐顶部砌有一圈女儿墙,形成下沉院落边缘的标记,可挡雨流入院 内,防行人跌入院中。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柱网与土石墙体结合,不过墙体仍是主要承重结构,楼层之间的楼面以木板铺就。土坯墙和毛 石墙厚40-80cm,墙体室内保持垂直,外部收分形成微微斜坡。有较强的防御性。
外观方形或近方形,整体下大上小,上为女儿墙围绕平顶,平顶用当地风化的土打实抹平,用 来晾晒粮食及其他物品,特殊情况下瞭望用。 阳台处在与屋顶接近的向阳位置,休息或作家务用。人们可顺梯子由屋顶下到阳台。阳台与房 间相连的一面墙,墙体做成通敞透亮形式,利于通风。
气候条件
藏族的气候条件是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决定了民居建筑特定的形式,表现为:坚固、安全、防寒的碉房。
分类
分为贵族家院、政府公房、商人与一般民居的私房等几种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贵族家院 豪华、宏伟,房间主次分明。先有一座三四层的回字形平面主楼,楼前再建二层院廊。 主楼底层多作为仓库和杂物房,二层为管家住房、厨房、食物储藏室等,三层为主人住房与大 厅,四层设经堂和较高级住房(留宿顾客时用)。 房屋都以石墙为主,土柸石墙,房屋质量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