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通用5篇)
教师实习听课是⼀项必不可少的实习内容,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资料,是课后进⾏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1 ⼀、导⼊新课 1.师⽣谈话,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
师:每周⼀,⽼师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中都会感到⼀种神圣和激动,谁给⼤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国旗的知识? 2.引出国旗规格问题。
让学⽣读兔博⼠⽹站的内容。
3.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新课学习 1.结合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写出长和宽的⽐。
2.化简所写的⽐,并交流结果。
3.由长和宽的⽐类推宽和长的⽐。
长和宽的最简⽐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就是2:3了,他们是有关联的。
4.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
师:对,同学们看⽹站中给我们提供了五种规格的国旗,我们现在就从中任选两种,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
学⽣在练习本上试作。
5.观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把学⽣所求的⽐值按“长和宽的⽐值”“宽和长的⽐值”分类板书,⽅便引导学⽣观察计算结果 6.引导学⽣观察写出的⽐和⽐值,找出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任选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7.认识⽐例,通过两个⽐的⽐值相等,把两个⽐⽤等号联起来,建⽴⽐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就可以把⽐值相等的两个⽐⽤等号连接,写成下⾯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师:(板书)好,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例(板书)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例吗? 8.认识⽐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例的四个数叫做⽐例的项。
两端的项叫做⽐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例的内项。
⽐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试⼀试问题,让学⽣⽤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
认识⽐例的基本性质。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第一篇:二元一次方程本课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基础,引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老师使用了实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和解题方法。
通过反复练,学生逐渐掌握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第二篇:整式的加法与减法这堂课主要讲解了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通过清晰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了整式的相加相减规则,并进行了大量的练。
第三篇:平行线的性质本课介绍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画图和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平行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掌握了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方法。
第四篇:相交线与转角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相交线与转角的关系。
老师通过绘制大量实例图,并讲解相交线的分类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了相交线与转角之间的规律,并通过实例问题进行了练。
第五篇:角的度量与角的分类这节课主要讲解了角的度量和分类。
老师通过使用角度量具和讲解基本术语,帮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规则。
学生通过练,提高了角度量和角度分类的能力。
第六篇:三角形本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多种实例,讲解了三角形的分类、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并进行了相关题训练。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
第七篇:四边形这节课主要探讨了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老师通过绘制图形和解题的方式,讲解了四边形各种特性,并通过实例问题进行了练,提高了学生对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八篇:平行四边形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老师通过讲解和练,帮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学生在练中提高了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能力。
第九篇:相似三角形这节课主要讲解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老师通过图形的比例关系和相似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大量练,学生提高了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试卷听课记录
日期:2022年10月15日地点:XX中学七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数学试卷讲解课。
在本次课程中,张老师将针对近期学生进行的一次数学考试试卷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课堂导入张老师首先对本次试卷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覆盖的知识点等。
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2. 试卷分析(1)选择题张老师针对选择题中的每个选项进行了详细分析,讲解了正确选项的解题思路和错误选项的陷阱。
同时,张老师还提醒学生在做题时要注重审题,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
(2)填空题对于填空题,张老师首先讲解了填空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然后针对每个填空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解题关键。
(3)解答题张老师针对解答题中的每个题目进行了详细讲解,分析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和解题思路。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 知识点总结张老师对本次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包括代数、几何、应用题等方面的知识点。
同时,张老师还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4. 课后作业布置为了巩固本次课程内容,张老师布置了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
三、课堂评价1.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讲解、举例、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2.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对张老师的讲解表示认可。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个人反思通过本次听课,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在讲解试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过程要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实数《平方根:用计算器求算数平方根,用有理数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大小》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实数《平方根: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用有理数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大小》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个正方形的图片,询问学生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单位,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出概念:从面积的求解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解释算术平方根在求解正方形边长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2 教学过程•算术平方根概念讲解:•清晰定义算术平方根:一个非负数的非负平方根称为它的算术平方根。
•强调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并给出几个简单的例子。
•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展示如何使用计算器上的平方根键(通常是√)来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如√4, √9, √25等,让学生跟随操作并观察结果。
•强调计算器使用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用有理数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有理数平方来估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例如,通过比较3²和4²来估计√10的大小。
•强调这种估计方法是一种近似方法,但可以快速给出算术平方根的大致范围。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系列练习题,包括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和用有理数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指导。
二、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认真听讲:在算术平方根概念讲解和计算器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动手实践: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并尝试用有理数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互相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直观易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念讲解:教师清晰、准确地讲解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计算器操作:教师展示了如何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并提供了足够的练习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七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第一节课 - 分数的加减法- 老师首先讲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老师通过实例演示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解释了运算规则。
-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练,通过练加深了对分数的加减法的理解。
第二节课 -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老师引入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并介绍了相应的计算规则。
- 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步骤。
- 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了一些练题,提高了对分数乘除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节课 - 分数的化简与约分- 老师讲解了分数的化简和约分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例子。
- 老师解释了化简和约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来实现。
- 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化简和约分练,巩固了相关的知识。
第四节课 - 带分数的运算- 老师介绍了带分数的概念以及运算方法。
- 老师通过示范解题,教授了带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
- 学生们在课堂上解决了一些带分数运算的问题,提升了对带分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节课 - 小数的认识与运算-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 老师讲解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步骤。
- 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小数运算的练,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和计算技巧。
第六节课 - 百分数的认识与计算-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百分数的概念,并讲解了百分数与分数和小数的关系。
- 老师教授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包括转化为分数和小数的步骤。
- 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百分数的计算练,巩固了相关知识。
以上是七年级下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涵盖了分数、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20篇
数学听课记录大家好,我是七年级上册数学的老师。
在这个学期里,我将为大家带来20堂精彩的数学课程。
以下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听课记录,请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吧!第一节课:数学基础知识在这堂课上,我们复习了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学习了如何进行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此外,我们还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课:约分与简化在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例题演示,我们掌握了如何约分以及简化分数的方法,并进行了一些练习题。
第三节课: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题,我们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第四节课:分数的乘法与除法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通过示例分析和练习题,我们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第五节课:百分数与百分比在此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概念和百分比的意义。
通过例题演示和实际问题,我们能够灵活地将分数与百分数相互转换,并能运用百分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六节课:利率与利息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利率和利息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例题的分析和应用,我们掌握了计算利息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第七节课:运算律与法则在本节课上,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分数的运算律和法则,并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八节课:平均数与中位数此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练和应用,掌握了如何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
第九节课:比例与比例问题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性质,并通过练习题掌握了求解比例的方法和应用技巧。
第十节课: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通过练习题巩固了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十一节课:三角形的性质在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角的性质和边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十二节课:正方形与长方形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性质,并通过实际问题来运用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
4.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教学内容。
-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温度计上的刻度、楼层的标识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
- 提问学生对这些现象中的数字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积极观察展示的图片,对教师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 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正数和负数的一些实际意义,如温度计上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二)知识讲解([时长])1. 有理数的概念([时长])- 教学内容。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包括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然后给出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教师通过举例详细解释有理数的概念,如3是正整数,属于有理数; -2是负整数,也是有理数;1/2是正分数,是有理数; -3/4是负分数,同样是有理数。
- 强调0也是有理数,它是特殊的整数。
- 学生反应。
- 大部分学生认真听讲,在笔记本上记录有理数的定义和教师所举的例子。
- 少数学生对有理数概念中的“整数和分数统称”理解较慢,教师发现后,再次举例说明,这部分学生逐渐理解。
2. 有理数的分类([时长])- 教学内容。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有理数分类的思维导图,将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负分数。
- 让学生根据分类,将一些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归类练习,如5, -1,0,1/3, -2/5等。
-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积极参与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但有个别学生将 -1错误地归为分数类,经过教师提醒后改正。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不等式及其解集》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不等式及其解集》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一个实际情境:“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它需要在12:00之前到达A地。
请问,汽车的车速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和路程两个角度分析问题,进而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1.1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时间和路程两个角度理解问题。
过程点评通过实际情境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不等式的概念:•教师解释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如>、<、≥、≤、≠)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教师举例说明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的特点。
2.2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教师解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教师进一步解释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并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3 示例讲解与练习:•教师选择几个典型的例题,详细展示解题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强调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等式的符号、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关系等关键点。
学生活动2.1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解与解集的定义。
2.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并尝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3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解与解集的定义以及解题方法。
同时,教师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尝试,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不等式的概念•定义•符号(>、<、≥、≤、≠)•不等式的解与解集•解的定义•解集的定义•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四、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关于不等式及其解集的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20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20篇1、听课记录:数的表示与数线图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充分认识数的含义及数的表示方式,其中包括正数、负数、零以及小数等。
同时还介绍了怎样利用数线图来表示数的大小,并通过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听课记录:分数的含义及分数的加减本节课讲解了分数的含义和相关概念,包括分子、分母、真分数和假分数等。
同时还介绍了基于相同或不同分母的加减法,并通过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听课记录:小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本节课重点讲解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包括小数点的读法、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
老师还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小数的知识。
4、听课记录:算法与代数式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算法和代数式的概念与应用。
这些知识点在后续的代数学习中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讲解时重点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特别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易错点。
5、听课记录: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应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象,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老师在讲解时注重实例说明,给学生们带来了具体的感受和应用场景。
6、听课记录: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应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学生们通过模拟实际问题的场景进行计算,深入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7、听课记录:初步认识比例本节课主要介绍比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包括它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老师通过比例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8、听课记录:初步认识函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包括函数图像和函数方程。
老师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解释和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函数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9、听课记录:解方程初步本节课讲解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丰富的实例来进行演示和实践。
学生们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更好地了解了解方程的方法和应用。
10、听课记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教授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024年初中数学听课笔记记录(通用16篇)
2024年初中数学听课笔记记录(通用16篇)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并且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范文范本收集了许多经典的范文,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初中数学听课笔记范文上午听了一节王老师的数学课,颇不理想。
尽管数学课知识方面我不够专业,无法评判,但是从课堂总的安排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备课不深入,没有结合课标和学生学习目标来备课,教师没有挖掘出教材深层次反映出来的数学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肤浅,一知半解,尽管学习了,但仍然是懵懂的。
其次,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本节课,学生集中精神听课不超过25分钟,个别学生甚至不到15分钟,而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加以要求。
所以在评课时我给这位老师讲,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自己的`教学效率就上不去。
第三,没有实现当堂完成作业。
近三年时间,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一直在践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尤其是在理科教学上,最为关注的一点就是看这个教师能不能当堂完成作业,并以此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尽管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只有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展开和正方体的对应面和相邻面,讲完之后还有15分钟时间,而这15分钟时间,学生却无所事事,干等着下课。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初中数学听课记录》哇塞!今天我有幸去听了一节初中数学的课,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一进教室,就看到同学们整整齐齐地坐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老师呢,一脸笑容地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数学书和一支粉笔,看起来胸有成竹。
上课铃响了,老师开始讲课啦!“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老师的声音清脆又响亮。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然后问道:“大家看,这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呀?”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像屋顶!”“像三明治!”哈哈,大家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老师笑着说:“对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接着,老师开始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她让我们拿出纸和笔,自己动手画几个三角形,然后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
我赶紧动手画起来,心里想着:这能有什么神奇的?可当我把量好的角度加起来时,居然真的都接近180 度!我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也太神奇了吧!老师又问:“那如果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动手剪起来。
我也小心翼翼地剪着,心里充满了好奇。
当我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时,哇!真的拼成了一个平角!这难道就是数学的魔力?在课堂上,同学们也特别积极。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数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对呀,每次解开一道难题,都像是找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热闹极了。
老师还讲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她举了个例子:“你们看,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我想了想,恍然大悟:“因为三角形稳定,不容易变形呀!”老师笑着点点头:“没错,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要多观察哦!”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呀!快下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
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我也不甘示弱,把手举得高高的。
下课铃响了,我还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乐趣和奥秘的知识海洋。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实数《实数:无理数,实属概念》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实数《实数:无理数,实属概念》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开始上课,教师首先复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我们之前学过的有理数有哪些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理数又有什么不同呢?”1.2 通过计算器,教师让学生将几个有理数(如3, 3/4, 9/11等)转换为小数形式,观察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2.1 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样的数不能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2.2 实数的分类•教师详细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整数、分数)和无理数。
•学生通过例子(如π、√2等)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
2.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教师通过活动展示(如使用圆滚动表示π,构造正方形表示√2等),让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尝试在数轴上表示不同的无理数。
2.4 应用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无理数,哪些是有理数,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1.有理数的特征: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2.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3.实数的分类:有理数(整数、分数)与无理数4.实数与数轴的关系:一一对应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题目。
2.尝试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无理数的例子,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出现的。
五、课堂小结(教师行为)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无理数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无理数的存在。
六、评价与建议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活动展示、分组讨论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40篇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40篇第一篇:数与式的认识在这堂课上,老师首先讲解了数与式的概念。
数是用来计数和度量的,而式则是由数、运算符号和字母组成的。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我们了解到了数与式的区别和联系。
同时,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种基本运算,并带领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练习。
第二篇: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这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首先,她向我们解释了整数的概念,即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然后,她介绍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并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进行了讲解。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篇:整数的乘法和除法在这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整数的乘法和除法。
她首先讲解了整数的乘法规则,包括正数相乘、负数相乘和正负数相乘的结果。
然后,她讲解了整数的除法规则,包括正数除以正数、负数除以正数和负数除以负数的结果。
同时,老师还解释了除法中可能出现的余数和商的概念,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讲解和练习。
第四篇:分数的认识在这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概念。
她解释了分数是由分子和分母组成的,分子表示分割的份数,分母表示总的份数。
同时,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相等、约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子进行了讲解和练习。
第五篇: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这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她首先讲解了分数的加法规则,包括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和异分母分数的相加。
然后,她讲解了分数的减法规则,包括同分母分数的相减和异分母分数的相减。
同时,老师还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讲解和练习,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第六篇: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在这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她讲解了分数的乘法规则,即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同时,她还讲解了分数的除法规则,即分子相除、分母相除。
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讲解和练习,帮助我们掌握分数的乘除运算。
第七篇:小数的认识在这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小数的概念。
她解释了小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结合表示方式,并通过一些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小数的应用场景。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
5.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教师活动。
-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如温度计上的刻度、海拔高度等,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概念。
-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们能再举一些例子吗?”2. 学生活动。
- 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回答。
例如,收入和支出、前进和后退等。
3. 教学评价。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在数学中的表示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时长])1. 有理数概念的讲解([时长])- 教师活动。
- 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如 +3, -5, 0, 1/2, -0.7等,然后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进一步解释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并且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每个数属于有理数中的哪一类。
- 学生活动。
-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在教师举例让学生判断时,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判断。
- 教学评价。
- 教师讲解清晰明了,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概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有理数的分类([时长])- 教师活动。
- 在黑板上画出有理数分类的思维导图,将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整数下面再细分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下面再细分正分数和负分数。
- 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一些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练习。
- 学生活动。
-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类练习,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 教学评价。
- 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有理数的分类,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垂线》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垂线》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导入1.利用两根木条a、b的转动,引导学生观察当木条b与a成90°时,两条木条的位置关系。
2.提问:木条b与a成90°的位置有几个?此时,木条b与a所在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2.教学过程1. 1.1 垂线的基本概念1.讲解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通过图示和实例(如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围棋盘的横线和竖线等)让学生理解垂线的概念。
2. 1.2 垂线的性质1.讲解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通过演示(如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垂线的画法和性质。
3.教学重点1.垂线的定义和性质。
2.垂线的画法。
4.教学难点1.理解并应用垂线的性质。
3.板书设计(提纲式)1.垂线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垂线画法:直尺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三角板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沿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4.作业布置1.练习册中相关垂线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作图题。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标出垂线的实例。
5.课堂小结1.总结垂线的定义、性质及画法。
2.强调垂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二、学生活动1.观察与思考1.跟随教师的引导,观察木条a、b的转动过程,思考两条木条垂直时的位置关系。
2.讨论与交流1.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垂线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互相交流垂线在生活中的实例。
3.动手实践1.跟随教师演示,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练习画垂线。
2.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过程点评1.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木条转动的实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20篇
数学听课记录一:整数运算本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整数运算的基本知识。
首先,老师重点强调了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的原则。
我明白了同号相加是直接将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并在结果前面加上相同的符号;而异号相减是将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并在结果前面加上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规则,让我对整数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数学听课记录二:小数的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四则运算。
老师先让我们回顾了如何将小数相加、相减,然后又教给我们如何将小数相乘、相除。
我发现小数的四则运算与整数的运算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要注意保留小数点的位置。
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示范,我对小数的四则运算有了更好的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学听课记录三:等式的性质在本节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等式的性质。
首先,老师教给我们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在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变换,如果等式仍然成立,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还给我们许多例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数学听课记录四:倍数和约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倍数和约数的知识。
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倍数,倍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数。
然后,老师又告诉我们什么是约数,约数是指能够整除一些数的所有正整数。
通过一些例子的演示,老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并且教会了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一些数的倍数或约数。
数学听课记录五:分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先帮助我们回顾了分数的定义和化简方法,然后教给我们如何对分数进行加减运算。
在加法运算中,我们需要先找到分数的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加并保持分母不变;在减法运算中,我们需要先找到分数的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减并保持分母不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分数的加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
数学听课记录六:图形与面积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图形和面积的知识。
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在进行初中数学实习的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各个年级的数学课堂,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部分听课记录:一、七年级数学课堂观摩观摩老师:李老师观摩日期:2022年3月8日观摩时间:上午8:30-9:20课堂主题:算式的变形与等式的性质1. 老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老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内容。
3. 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图表、实例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不同变形方式,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4. 在课堂中,老师利用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和课堂要点。
二、八年级数学课堂观摩观摩老师:王老师观摩日期:2022年3月12日观摩时间:上午9:40-10:30课堂主题:立体几何的运算1. 老师在课前通过复习引入主题,确保学生对立体几何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
3. 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道立体几何运算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末尾,老师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强调了掌握立体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
三、九年级数学课堂观摩观摩老师:张老师观摩日期:2022年3月15日观摩时间:上午10:50-11:40课堂主题:平面直角坐标系1. 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老师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原理和性质,并以动态的方式演示了坐标系的建立和使用。
4. 老师设计了多个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大全
数学听课记录第一节课:本节课老师主要讲解了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整数的例子,如取温度、表示海拔等等。
然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接着,老师讲解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告诉我们同号相加取绝对值,异号相加取差。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课:本节课老师开始讲解了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首先,老师讲解了整数相乘的规律,告诉我们两个数同号相乘为正,异号相乘为负。
接着,老师介绍了整数的除法运算,告诉我们除法的结果可以是整数、小数或无理数。
老师还教给了我们两个整数相除的方法,一种是用长除法,另一种是用分数除法。
最后,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节课:本节课老师开始讲解了小数的概念和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小数点的作用。
然后,老师讲解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告诉我们要对齐小数点,然后按位相加或相减。
接着,老师讲解了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告诉我们要注意小数点的移动。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节课:本节课老师开始讲解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分数的表示方法,告诉我们分子是被分成的份数,分母是总份数。
然后,老师讲解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告诉我们要先找到相同的分母,然后按分子相加或相减。
接着,老师讲解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告诉我们要注意分子和分母的乘除运算。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五节课:本节课老师讲解了关于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然后讲解了它们的计算方法。
接着,老师教给了我们一些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技巧,如通过近似法、列举法等。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听评课记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听评课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2022年3月25日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姓名:张伟学科/课程名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班级/年级:七年级一班教学主题或章节:第二章《代数式》第一节《整式》听课人员信息听课人姓名:李华听课人职务:数学教研组长听课目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二.课堂观察记录1.教学准备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划。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有效利用。
2.教学过程开始阶段,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展开阶段,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使学生能多角度理解整式的概念。
结束阶段,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布置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3.师生互动师生交流频率较高,教师能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参与度较高,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反应积极。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在课堂上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情况良好,能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课堂管理课堂纪律良好,学生能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控制得当。
时间分配合理,课堂节奏流畅。
6.教学技术使用教师有效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适切,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对整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 知识掌握学生对整式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情况较好,能够正确运用整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对整式的运算技能掌握程度较高,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
二、新课学习
1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
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X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X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
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
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
的演示过程。
)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
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咼,V = Sh。
)
2 .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
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H cni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 X ( 8 -2) 2 = 3.14 X42 = 3.14 X16 = 50.24 (cm2 )
②杯子的容积:50.24 X10 = 502.4 (cm3 )= 502.4 (ml )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 Sh
V=n r2h
听课评析:通过切割拼合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借助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能够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初步学会用转化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
初中数学7 年级听课记录【2 】
听课课题《圆锥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引入
师:一个夏天上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到武汉动物园,那里的风景可真美,就是天气有点热,他们决定买冰淇淋。
大头儿子来到冷饮店,看见两种冰淇淋。
一种圆柱形的, 2 元一支;一种圆锥形的0.5 元一支。
大头儿子摸摸脑袋,不知买哪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冰淇淋,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引入新知
(这时学生争论不休)
生 1 :他应该买圆柱形的,圆柱形容量多些。
生 2 :他应该买圆锥形的那种,因为那种经济些。
生 3 :我们不能盲目下决定,不要看其外形,圆柱形哪种虽然多些,但它比较贵,圆锥形那种少一些,但它经济,所以我们还要调查调查。
生 4 :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我们应该算出圆柱形那种和圆锥形那种的容量各是多少,也就是要算出它们体积是多少才能决定。
圆柱形的体积等于底面积X高;圆锥的体积呢?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帮助大头儿子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猜想。
师: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我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X高”来计算。
生:不可能,因为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X高”,而圆锥的形状与圆柱的形状虽然有相同的地方(底面是圆形,也有一定的高度),但圆锥的上部是尖尖的,而圆柱上部也是一个圆形。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肯定与圆柱的体积”有一定的联系。
2.实验验证猜想。
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全班一齐:想)现在老师请你们拿出各自准备的学具,每 4 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你们边实验,边填写报告单。
师:能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我们用圆锥盛满沙子往与它等底等高圆锥里倒了三次才倒完,这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里倒 5 次才倒完。
生3: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高不等底圆柱里倒7 次倒完。
师:刚才几个小组汇报得很好,为了使大家刚才做的实验更清楚,更准确,老师用红色代替沙子进行实验,注意:老师拿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3.推导圆锥的体积。
(1)师:根据实验,你们一定有办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1 :我们把圆锥体积用字母“ V”表示,所以V二1/3V
生2 :这个公式中有两个字母“ V”不能正确表示出来,由于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
V= 1/3sh(教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真棒,下面还有同学看着这个公式用一句话叙述一遍吗?
(2)智慧老人眨着眼睛向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
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对吗?
生1 :这句话是对的。
生2 :不对,因为圆柱和圆锥不是等底等高(全班鼓掌表示赞同)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同学们
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师: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3)运用公式,出示例题
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
1 4
解’ $砂=上X3・ 14X (-) = xi.2
3 2
=i X12. 56XL 2
3
=5. 024
=5. 02 (m:)
昏体积大约是5. 02 ID5 -计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和圆锥:V圆锥=1/3V 圆柱=1/3Sh
底面相同。
它们的高也相同
听课评析:使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动手操作,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同学们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本着实事求是的
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