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深度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深度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多个朝代和王朝的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深度解析,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和远古文明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出土了许多原始人类的遗迹,如触目可及的千手千眼陶俑和马家窑文化的出土物。
这些原始社会的文化形态比较简单,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农耕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下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形成稳定的聚居地。
这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夏朝:中国历史的起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起点。
夏朝的起源和真实性仍然存在争议,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根据史书的记载,夏朝的始祖是尧和舜,他们是贤明的君主,以道德行为著称。
夏朝是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王朝,统一了华夏大地,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建立了初步的科学文化体系。
夏朝的下一个主要事件是他的后代商汤推翻夏桀的统治,开创了商朝。
商朝:青铜文明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持续了约700多年。
商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以都城的统治、土地财富秦始皇和厚交贸易著称。
商朝的青铜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是商朝的重要特征,不仅在礼仪祭祀、宴会和军事活动中使用,还成为上层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商朝的都城商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展示了当时中国手工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外,商朝还是中国文字系统的初期形成阶段。
商代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用于记录贝壳、龟甲等物件。
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字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周朝:封建制度的兴起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持续了约800多年。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 教案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教案一、引言1.1古代中国文明的地理背景1.1.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描述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1.2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重要性分析黄河与长江流域在古代中国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1.3古代中国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比较中国文明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的异同。
1.2古代中国文明的时间框架1.2.1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介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存。
1.2.2夏、商、周时期的文明发展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明特点及其发展。
1.2.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文化变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3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方法1.3.1考古学的应用讲解考古学在研究古代中国文明中的重要性。
1.3.2古文献的解读与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古代文献来研究古代中国文明。
1.3.3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知识点讲解2.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2.1.1农业生产的起源与演变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2.1.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分析陶瓷、青铜器、丝绸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2.1.3农业与手工业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如何影响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
2.2政治制度的演变2.2.1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转变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2.2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塑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2.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探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机制。
2.3社会结构与阶级分化2.3.1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描述古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发展。
2.3.2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分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互动。
2.3.3阶级流动的可能性与限制探讨古代中国社会中阶级流动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三、教学内容3.1教学目标3.1.1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设定学生应掌握的古代中国文明的基本知识框架。
1.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代表。他们分别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约70万—20万年前和约3万年前。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骨器,会使用火,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他们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征。
举例: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他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为农业社会,开始进行定居耕作,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发展。
中国文明的起点是黄河流域,这里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
古人类通过团结合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农耕生产,并创造出了稻、麦等重要农作物,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富食物并安居乐业。
2. 发展从黄河流域向外拓展,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间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2.1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主要是封建君主制,早期为部落联盟制度。
后来,在周朝建立后通过封地和宗法制度建立了统一政权,并实行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到秦朝统一前达到巅峰。
2.2 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商业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丝绸之路也形成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2.3 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科技创新。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使得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冶金、建筑和航海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4 文化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家庭观念和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国学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领域,中国文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影响中华文明对于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成就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凭借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政治体制、杰出的科技创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及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之继续发光发热。
方案-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我一直认为,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较方法的学术领域。
在人类近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
大家知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
这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等书里,所举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
无论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类的历史所以绚丽多彩,正因为这样。
然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
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
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
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
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
与中国古代文明并时兴起的古埃及等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这样绵延久远,迄今不衰。
这确实是极值得探索的大问题,不比“李约瑟难题”逊色。
谈到绵延久远,即涉及文明的起源。
最近我常有机会讲,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上有五个“起源”,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即: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
探讨文明起源的论作,很早就有了。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门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我们都熟悉的。
1929年9月,郭沫若先生为自己的《中国古代研究》作序,说明:“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
郭沫若先生强调:“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教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2.时空观念: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西周形势图帮助学生了解纪年方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
3.史料实证: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西周定都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由来。
5.家国情怀: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事实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早期国家的特征。
所以本课的设计有如下方案:一是直接分两课来讲,一课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突出考古材料的作用,突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一课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内容基本上就是原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一是突出重点来讲,相比较而言,早期国家的特征更为重要,那么就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早期文明遗址然后直接讲早期国家的特征。
再有一种就是主题引导了,比如本课可以“礼乐文明的源起与演变”为主题来贯穿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授课过程】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首先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是由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化和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其次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通过对人民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别侧重于现代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正文:中华文明起源于周朝,这是因为周朝是历史上最早一个以封建社会为形式的中国朝代。
这种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国两千余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礼义仪礼、儒教、孔教,以及把帝王法治开创成形。
而在社会结构上,统治集团为农耕提供保障,让这一文化能够在农业社会中得到发展和普及。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经过几个朝代的叠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也显示在文字、文化、美术和礼仪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这些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从现代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遭受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明,使之得以超越传统,步入现代世界。
总之,中华文明是一个大河,将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汇聚一起,是一个不断吸纳外部文化,并以灵活的方式发展新文化的长河。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文化之一,它不但对亚洲周边国家影响深远,也在广泛传播到全球。
因此,将中华文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变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加强交流和友谊,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我认同、形成良好的利益共赢格局。
此外,中华文明还可以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事业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国际合作。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摘要:中华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神话到文字出现,再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文明一直在向前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华文明,历史,神话,文字,经济正文: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发生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如太上老君、炎帝伏羲、伯禹之类,是当时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也开始出现,从而有助于保存人类的历史,而不再局限于神话故事。
在此基础上,中国文明逐渐发展,开始兴建灌溉系统、构建古代宫殿、展开外交等,大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也开始进行对外传播,以形成更大的文明。
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灿烂的文化积淀,并且能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为当代文明和社会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因此,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我们可以对当代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中华文明的发展之道,把握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也不断地进化,如果能够把握文明发展的共性和特殊性,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度量和预测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中华文明传统的文化观念,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因此,理解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观念,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从而推动文明的发展。
最后,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从这一角度来看,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拓展当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明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传播的有效思路,以及拓展当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思路。
随着重要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发生,中国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明发展出了跨越时代的崭新形象。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先民建立了早期国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这一历程在后世传说中或留下些许线索,借由集体记忆的形成,凝结了文化认同。
通过汲取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遗址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理解远古传说的证史价值,初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的意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学习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从考古发现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每个中国人都终生引以为自豪。
在我们的史书中,上下五千年开始于传说中的这两个人,谁呢?生:炎帝和黄帝。
一、炎黄传说师:谁来说说你知道的炎黄传说?生: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黄两大部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于是两大部落就结成了炎黄联盟。
后来在东方的蚩尤部落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与炎黄联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爆发激烈的战争。
传说中,蚩尤很会打仗,他的手下都是铜头铁臂,非常强悍。
他在涿鹿之战中还用上了法术,使黄帝的军队在风沙雨雾中迷失了方向。
在危急时刻,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擂起了用神兽夔牛做成的战鼓,鼓声震天撼地,将蚩尤及其麾下震得溃不成军。
黄帝的军队则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终于打败了蚩尤。
自此之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大增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个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黄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介绍。
3.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
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
2.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和成就介绍。
3. 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3. 理解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简介。
2. 中华文化重要思想和价值观的介绍。
3. 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识。
3. 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
3. 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简介。
2. 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演变事件介绍。
3.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文明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同时,陶器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如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步。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并发展了商代文字,这为后来的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
商朝还以其独特的青铜器和商代文化而闻名,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后来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封建制度将国家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度。
东周时期,周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周朝的衰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为多个相互对立的诸侯国,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众多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文化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明逐渐发展成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流,其河谷地区孕育了众多的古代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使用文字,开启了中国文字的漫长历程。
这些最早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宗教事务,也为后世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承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都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注重教育,开设了许多的学校和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著述、讲学等方式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承还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对中国人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传承。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的小说和戏剧,中国文学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世人。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丝绸、瓷器等也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性的过程。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同时,这也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是一个千百年来持续发展的过程。
历史教案: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
历史教案: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绚烂的文明之一,它的发展源远流长,见证了中国民族的繁衍和进步。
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我国出现了许多石器遗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和湖北枝江遗址等,这些遗址证明了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阶段。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治水英雄提供了榜样。
夏朝的时期,人们开始熟悉农业生产,使用青铜器以及使用象形文字等,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启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在丝绸之路的开启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起到了促进中华文明繁荣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商品与西方国家的宝石、贵金属、马匹等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2. 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
我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
例如,在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发生了著名的“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东方贸易”。
汉朝时,中国丝绸的传统优势使其成为西方国家追逐的对象,使得两个文明在商业和文化领域相互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另外,在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催生了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域的广泛交流。
唐时期,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中国的瓷器、雕塑、诗歌等都受到了国外的瞩目,吸引了大批外国人来华学习,使得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中华文明的影响与受益者1. 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启示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亚洲邻国的榜样。
中国的发明和创造,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为亚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促使了整个亚洲文明的繁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一轮复习分期和线索一、中国史、世界史分期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1840)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世界上古史(前3千纪——5世纪)西欧中古史(5世纪——15世纪)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二、主题: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中国近代史)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现代史)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1949——今)核心线索:(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世界史:古代文明的滥觞与发展——古代的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启与扩展——近代的世界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核心线索:(世界古代史)世界各区域文明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现代史)世界文明多元化(多样化)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时期: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2、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2)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与隋唐(3)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960——1368)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第一阶段: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前221)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总体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新石器时代),阶级和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原始社会阶段特征:(1)经济: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政治:由部落向政治实体转化,出现权力的萌芽(3)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起源(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打制石器1、特征:①以打制石器为主②渔猎、采集、群居生活③学会用火2、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2070)——磨制石器1、特征:①以磨制石器为主②原始农业定居生活③制陶和缫丝2、文化遗存:(1)新石器时代中期(约7000-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养蚕缫丝、水稻)(2)新石器时代晚期(约5000年前)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②辽河上游:红山文化③长江下游:良渚文化(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2 第一课“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采集渔猎时期(旧石器时代30万年前——1万年前)1、生产:①工具为木、骨、旧石器等(打制石器)②获取食物方式:采集、渔猎2、生活:迁徙生活、学会用火3、社会关系:女性地位高、无私产、平等(二)农业的产生:农业革命1、含义: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由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2、根本原因:工具改进(打磨石器)→生产力水平提高3、农业起源的特点:多元性(西亚、东亚、中美洲)4、农业革命的意义/影响:(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社会分工—手工业、商业产生;宗教文化)(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农业发展的需要)(4)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根本原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三)文明的标志(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国家形成、文字的形成等(国家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原生性(自身孕育)、连续性、多元一体(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一体——相互交流走向融合,逐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四)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国家逐渐产生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阶段特征:1、政治:神权色彩、血缘政治(贵族政治)、尚未集权(统治者未高度集权、中央对地方未高度集权)2、经济:农业——井田制下土地国有,集体劳作手工业——青铜时代(商、周)商业——工商食官确立(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3、文化:夏商神鬼文化(重鬼神)→西周礼乐文化(重人事的人文色彩)汉字逐渐形成(一)政治1、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三皇时代:神话传说色彩浓厚五帝时代:①炎黄部落联盟②禅让制(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方案一、引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辉煌的文明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华文明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个旨在通过科学资源勘探和文化传承推广的国家级工程,旨在挖掘和保护中华文明的源头,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为后世的商代和周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多学科研究和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同时,该工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进行科学考证和积极保护的举措,为现代社会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内容1.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通过对中华文明核心地区的考古发掘,挖掘出更多的史前遗迹和文物,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研究。
2. 史料汇编和整理:收集整理中华文明的相关史料,包括古代文献、碑铭、考古报告等,形成可信的史料数据库。
3. 现代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资源勘探和文化成果的保护。
4. 文化传承和创新: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激发文化创造力。
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方法1. 多学科研究合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需要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和调查。
2. 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中华文明数据资源库,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资源共享。
3. 政策法规支持: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保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篇文章将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以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持久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夏朝的王朝制度、礼仪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自夏朝之后,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发展。
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还存在着青铜器文化的繁荣。
商朝的商鞅变法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西周取代了商朝的统治地位,周朝时期是古代中国诸侯分封制的典型时代。
周朝的经济以农业和冶炼业为主,大量的青铜器、铜器和陶器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多个国家相互争霸的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大放异彩的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较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它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主要是封建社会制度,它的核心是皇权制度和分封制度。
封建社会制度的特点是等级性强,它使得社会上层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和特权,而社会下层的人则相对较弱。
道德观念在中国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等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在表现上注重含蓄与空灵。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光辉时刻和重要的变革。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石器和陶器,并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阶段。
农耕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城市,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成为当时社会中地位较高的象征物品。
商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甲骨文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商朝还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朝时期,中国实行了分封制度,国家地位的划分更加细致。
周朝还制定了《周礼》,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周朝的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逐渐形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涌现出来。
孔子、老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推行了科举制度,为后世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
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
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
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
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
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
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
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
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
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
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
有两项。
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
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
1977—1985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其特点仍然是考古探索为主导,在局部领域展开。
形成的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成果,主要有
以下几项:
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2、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认识;
3、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4、辽西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5、夏文化探索中有关研究
的形成;
6、田昌五对中国古代
形态的新的认识;
7、李学勤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8、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系统研究。
其中,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他在理论上澄清了以往对文明概念的模糊认识,明确了解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以及探索的对象与范围,初步解决了中国文明的形成问题。
他指出: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
的阶级社会的阶段;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二里头文化,至少是它的晚期,已达到了文明的阶段;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对象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各种文明要素的起源和
;中国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
这些论述,为以后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在该文
之后,才开始全面的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