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8b99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e.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b814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4.png)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活方式和食品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疾病之一。
传统的西医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涉及到药物副作用、长期用药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疗效。
1. 概述中医认为,冠心病表现为“胸痹”、“心痛”、“烦躁”等症状,与情志过度、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气虚不足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仅能缓解上述症状,还可以增加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2.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和药物2.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例如川芎、白术、茯苓、丹参、三七、灵芝等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等方式,改善心脏病患者的体质和症状。
丹参是常用的中药之一,常常被用来治疗冠心病。
一些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对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加速心肌再生。
另外,茯苓被认为可以增加体内的氧气供应,从而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痛苦。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相关穴位上施针,可以调节自主神经、降低血压等,从而达到保护心脏的效果。
例如,穴位“心俞”、“内关”、“液门”等都可以用来治疗冠心病。
2.3 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是一种新兴的中医药治疗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治疗中。
中药注射液的特点是可以快速进入血液中,从而快速发挥作用。
例如,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被认为有较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通过对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压、缩小冠状动脉狭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在冠心病手术前和术后结合中草药汤剂及其它治疗手段,可以显著缩小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程度。
另外,针灸治疗的效果也受到研究的关注,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验,证明了针灸治疗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570e5b77232f60ddcca14c.png)
:
综 述 ・
中 医 药 治 疗 冠 心 病 的 研 究 进 展
张 国庆 王娟 王医 ; 进展
冠 状 动 脉 性 心 脏 病 ( oo a r r h a i crnr at y er ds y e t — es , H 简称冠 心病 , ae C D) 是一 种 最 常见 的心 脏病 , 是
始 终 , 常互 化 。冠 心 病 的 病 因病 机 不 外 乎 肝 肾亏 且 虚, 痰浊 、 血 引起 心 脉痹 阻运 行 不 畅 , 病 多 属本 瘀 本 虚 标实 之 证 , 实 夹 杂 。 各 家 根 据 上 述 分 型 , 虚 只要 辨证 准 确 、 药 得 当 , 能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不 同 医 用 均 家有 不 同 的看 法 和用 药 经 验 , 临床 用 药 也 各有 特 故
色 , 现 出纷 繁 复杂 的局 面 。 呈 1 活血化 瘀 法 : . 活血 化 瘀 法 是 2 0世 纪 6 0年代 以来 治疗 冠心 病 应 用 较 多 的 治法 。临床 上 , 心患 冠 者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舌 质 紫 黯 或 有 瘀 斑 瘀 点 , 明 说 “ 血瘀 ” 为本 病 的基 本病 理 ; 疼 痛 特点 多 为 压榨 性 其 或刺 痛 , 有定 处 , 宜 活 血 化 瘀 。如 于 淑 云 以 痛 治
进 展概 述如 下 。
一
、
中医学对 冠心病 的认 识
中医学里 没有 冠 心 病 这 个 病名 , 根 据文 献 记 但 载 , 似冠 心 病 的症 状 描 述 很 多 , “ 痹 ”“ 胃 类 如 胸 心
病 ” 胸痛 ” 真 心痛 ” 厥 心 痛 ” 。《 问 ・ 气 法 “ “ “ 等 素 脏 时论 》 :心 病者 , 中痛 , 支 满 , 云 “ 胸 胁 胁下 痛 , 背肩 膺 脚 间痛 , 两臂 内痛 。 描 述 的 症状 与 冠 心 病 的 临床 表 ”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e792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c.png)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与经验积累丰富。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一、辨证施治是核心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核心理念在于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冠心病主要由气滞血瘀、痰浊阻络以及脾肾虚弱等病理机制导致。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首先需要进行辨证分型,确定疾病的主要病机。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等症状,此时宜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当归、川芎等。
另外,针灸疗法也可用于调节气血循环,促进血液流通。
2. 痰浊阻络型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气滞胸闷、胸痹等,此时应采用化痰祛痰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如杏仁、前胡等可起到痰湿化解的作用。
3. 脾肾虚弱型脾肾虚弱型冠心病表现为乏力、气短等症状,此时宜采用补益脾肾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精等,可起到补益脏腑的功效。
二、中药治疗常见方剂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也有一定的经验总结。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1. 丹参饮丹参饮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方剂,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丹参、红花、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功效。
2. 温結丸温結丸是一种化痰祛痰的方剂,适用于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杏仁、前胡、莱菔子等中药组成,可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3. 参附龙骨牡蛎汤参附龙骨牡蛎汤是一种补益脾肾的方剂,适用于脾肾虚弱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中药组成,可补益元气、安神舒心。
三、辅助疗法的有效应用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疗法来增强治疗效果。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神门”等,针灸疗法可辅助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2.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影响人体的气血流动,调节心血管功能。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f354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1.png)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全球范围内的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传统的西方医学治疗方法之外,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几千年的医学传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药在冠心病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冠心病的中医药发病机制中医药对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被归纳为“心痛”、“痰浊”、“瘀滞”、“气滞”等病机。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痰浊内生、气血运行不畅和瘀阻络脉等,这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痰浊,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二、冠心病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中医药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中医药重视对患者的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因此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是有其独特方法的。
首先是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面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方药施治。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对症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等,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有着一定的效果。
中医药还会采用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冠心病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推拿可以调畅气血运行,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等。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1eb0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810a8cbceb19e8b8f6ba64.png)
变、 生活节奏的加快 , 其发病 率明显增高 , 尤其多发于中、 老年
人 ,在 心脏 病 中的 比例 已跃 居 首 位 ,给人 类 健 康 构 成 巨大 的威 胁 。因 此 , 内外 医学 家 均 把 本病 作 为 重 要 的研 究 内容 , 中医 国 而
2 1 辨 证论 治 冠 心 病 的 中医 辨 证 施 治 多 为 活 血 化瘀 、芳 香 . 温 通 、 痹 通 阳 、 气 养 阴 、 气 活 血 等 , 于冠 心 病 的 中 医病 机 宣 益 益 鉴 关 键 属本 虚标 实 、 虚 血瘀 , 气 因而 治 疗 中 根据 急 则 治 标 、 缓则 治 本 的 原则 辨 证 施 治 。18 9 7年全 国 中医 急症 会议 确 定 了胸痹 心 痛 证 类 诊 断 标 准 , 为 气 阴两 虚 、 阳不 振 、 血 亏损 、 浊 闭塞 、 分 心 心 痰 心 血 瘀 阻 、 凝 气滞 六 型 。 1益 气 活 血 法 : 着众 多 医家 对 本病 寒 () 随 气 虚 血瘀 基 本 病 机 的认 识 ,益 气 活 血 法 已 成 为近 年 来 研 究 的 主 要 方 向 。 法 多 以人 参 、 芪 、 参 等 补益 气 药 , 此 黄 党 是冠 心 病 常 用 的
药治疗取得 了显著疗效 。本文对近年来 中医治疗冠心病 的文献
综述如下。
1 病 因病 机 及治 则
本 病属 于 中医 学 “ 痹 心 痛 ” “ 心 痛 ” “ 心 痛 ” 范 畴 , 胸 、真 、厥 等 病 位 在 心 , 易 患 因素 为 高血 压 、 脂 血症 、 尿 病 和 长期 吸 烟 其 高 糖 者。 冠心 病 的病 机 在 于心 脉 不 通 , 中医 学认 为心 脉 不 通 的 原 因是 由于瘀 血 、 浊 气滞 , 瘀 、 、 滞 的产 生 又是 长 期 脏腑 功能 失 痰 而 痰 气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2ca23b43323968011c92e1.png)
12 肝郁气滞 《 . 杂病 源流犀烛 ・ 心痛源流》 “ 日:七情 除喜之 气能散 于外 , 余皆令肝郁而心痛 ” 医经溯洄集 ・ 。《 五郁论》日: “ 凡痛之起 多由于郁 , 郁者 , 滞而不通之义 ” 由此可见心痛与七 , 情郁滞有关。 素问 ・ 《 五藏生成论》 :心痹 , 云 “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
虚, 故邪从 之” 。王叔和《 脉经》 “ 云:愁忧思虑则伤心” “ ,心伤者 ,
其人劳倦 , 心中痛彻背 ” 将胸痹 的病 因病机与精神因素联 系在 ,
一
起 , 主木 , 情 志 , 肝 调 主疏 泄喜 条 达 , 与 心 为 相 生 关 系 , 主 肝 心
火, 木生火 , 情志失 调则伤肝 ; 心主血脉而藏神 , 七情 内伤 , 必损 于心, 心气 虚损或郁结 , 则血脉瘀阻而心痛 ; 肝郁气滞 , 肝横逆犯 脾, 脾失健运 , 痰浊内生痹 阻心脉致胸痹 , 李潆《 身经通考》 肝 云“ 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 滞则 心气乏 ,故心病先求于肝 ,是 澄其源 也”亦说 明了肝郁气滞与胸痹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研究表 明由 ,
不 通发 为胸 痹 心 痛 。
馨 n 根据 “ 气为百病之长 , 血为百病之胎 ” “ 、 久病必有瘀 ” 的理 论, 采用衡法治疗冠心病 , 即通过活血化瘀 、 行气益气 等药 物达 到畅利气机 、 净化血液 、 扶正祛邪 、 固本清源 的 目的。 杨关林 从 气虚痰瘀论胸痹 , 治疗方法有补气活血法 、 调气活血法 、 疏肝理 气 化痰法等 。 许多 临床研究17 6 ,已证实 , 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可降 低 血脂血液黏稠度 , 抑制血小板凝集 , 保护血管 内皮 , 防止血栓 形成 。 治血法首选 复方丹参滴丸 , 为丹参 、 其 三七 、 冰片组成 的纯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c76b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4.png)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药在理论发展、诊断研究、循证医学及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成果,近年来,由于人们不健康饮食、生活不规律和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且向年轻化发展。
基于此,通过探讨并分析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优势,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一、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毕颖斐等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129例冠心病病人,发现冠心病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复合证型为主,其中虚、气滞、阳虚等证候要素兼见;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候多见,表明我国冠心病病人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候以气虚为本、血瘀或兼痰浊为标多见。
二、中医对病名的认识冠心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传统医学中虽没有冠心病病名,但与其相似的却有很多,而其临床表现也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山海经》中最早出现了心痛的记载,“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食之已心痛”《黄帝内经》中也多处提及心痛,又出现了“厥心痛”“真心痛”,如《灵枢·五邪》中“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病》中“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真心痛,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中“真心痛”类似于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亦首次提出了“胸痹”一词,“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将胸痹心痛并在一起,提出了“阳微阴弦”为病机关键。
晋代《肘后备急方》中“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数日害人”,其对胸痹的描述更为细致,与西医心绞痛发作相似。
宋代的《圣济总录》将心痛按照发病缓急分为“卒心痛”和“久心痛”,以不同病因将其分为九种心痛,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3ab2a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c.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现状和前景。
在药物疗法方面,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理调节、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结合中西医优势治疗该病的前景可期,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该领域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西医、研究进展、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治疗前景、未来研究、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罹患率较高、并发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层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
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已被广泛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与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结药物疗法和非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0e5bd849649b6648d74791.png)
(. 中医学院 ,甘肃 1 甘肃
兰州 ,700;2 肃省 中医院,甘肃 300 . 甘 文献标识码 :A
兰州 ,705 ) 300
中图分类 号:R 4 . 51 4 【 摘
文章编号:17- 6 21)2-10 3 证型:B G 64 80(01 0 2. 7 0 0 D
[ y o d ] A gn etr ; C Ree c rges Kew r s n ia c i T M; sa h o rs p os r p
冠心病 心绞痛 是 由于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使血管 腔狭窄 或
闭塞和 ( )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 或 痉挛 )导致心肌急剧 的、
面,实为寒凝 、血瘀、气滞、痰浊 ,痹 阻胸 阳,阻滞 心脉;虚 为气 虚、阴伤 、阳衰 ,肺、脾、肝 、肾亏虚 ,心脉失养 。在本 病 证的形 成和 发展过程 中,大多先 实而后致虚 ,亦有先虚 而后
p a t e p i e ef t r e ia e t n f n i ap c o i t er s a c d a . r c i , r d t u em d c l r ame t g n e t rswi t e e r h i e s c v h u t o a hh
补法 。三 阴交、阴陵泉 刺法同上述 ,本法适用 于。 肾气不足型 。
⑦选 足三里 、气海 、阴陵泉 、三 阴交 穴 。足三 里、 阴陵泉三 阴交均直刺 ,进针 1 ~2寸 ,施 提插平补平泻 法,三 阴交针感 以过 膝传至 大腿 内侧为佳 。气 海直刺 ,针深 1 ~2寸 ,施针感 达会 阴部 。本法适用 于脾肺气虚型 。⑧选 中极、归来 、曲骨 、 三阴交 、阴陵泉 穴 。操作方 法: 中极 、归来 、 曲骨行快 速捻 转提插泻法 ,持续 ~分钟 ,使针感放 射至会 阴部 。三 阴交 、
中医药对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9d38d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f.png)
中医药对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引言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中医药理论与血管疾病中医药理论始终注重养生和调理人体整体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针对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恢复阴阳平衡等方式实现治疗效果。
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降低外周阻力、扩张血管等方式降低血压。
例如,人参、天麻等药物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内分泌系统等途径降低血压。
此外,针灸疗法也被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心脏供血、保护心脏细胞等方式减轻冠心病的症状。
丹参、降香、鳖甲等药物都具有活血化瘀、舒张血管的作用,有效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有助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止痛等方式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
例如,三七、红花等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血管供血状况。
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来帮助中风患者康复。
结论中医药在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疾病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中医药治疗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缺乏规范的治疗指南和标准化的疗效评估体系。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加强对中医药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0a6ffaf0029bd64783e2c84.png)
冠状 动脉 粥样 硬 化性 心 脏病 ( 以 足 , 下焦 阴寒 气 盛 , 即本 虚标 实 之 证 , 胸阳 , 心脉痹 阻而形 成胸 痹 ; 虚是 指 阴
下简称冠 心病 ) 是 指 由 于 冠 状 动 脉 粥 因阴乘 阳位 , 痰 浊 内阻 , 胸 阳 不振 , 不 虚 、 血虚、 阳虚 、 气 阴两 虚导 致 心失 所
病 的临床 表 现 , 中医 可从 胸 痹 、 心痛、 本虚标实 之证 , 心 属 火 主 阳气 , 为 阳 中之 太 阳 , 脏 腑虚 弱 为本 , 风寒 冷 之府 , 真心痛 、 心悸 、 怔 忡 等病论 治。对其 病 邪为标 。 心主血 , 心 脏 的正 常节 律 搏 动 必须 依 机, 古人早有 论述 , 《 灵 枢 ・五邪》“ 邪 1 . 2 现代 病 因病 机 研 究 杨 宝 元 教 赖心气 的推 动 和 阳气 的 激发 , 因 阳衰 在心 , 则病心痛 ” , 《 素问 ・ 痹论》 “ 心痹 授认 为气 虚血瘀是 冠状动 脉粥 样硬 化 不化阴 , 痰 浊 内生 , 气衰 不 帅 血 运行 , 者, 脉不 通, 烦 则心 下鼓 , 暴 上 气 而 形成 的基 本病 理 , 发生胸痹心痛等证 。 胸 阳不 振是 冠 心 病 而致血瘀 , 喘”, 《 素问 ・ 举 痛论 》 “ 寒气 客 于背俞 心绞痛发作的基 本病 机 , 心居 阳位 , 心 2 冠 心 病 的 中 医治 疗 应 用
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9bcf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9.png)
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疗效以及治疗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治疗方法1. 中医药汤剂: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常采用调理心气、活血化瘀、消风化痰等方剂。
比如桂枝加葛根汤、通心络脉颗粒等药物,在缓解心绞痛、调节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绞痛等症状。
如心俞、胸乡、神门等穴位的刺激,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对于冠心病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通过按摩胸部、腹部等部位,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心率、降低血压,从而缓解心绞痛等不适症状。
二、疗效评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主要通过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绞痛、降低血脂、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评估。
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改善的比例较高,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心理状态逐渐恢复平稳。
三、治疗机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包括舒络祛痰、活血化瘀、调气化痰等方面。
其中,舒络祛痰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保护心脏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血等。
活血化瘀则有助于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减轻心绞痛等症状。
调气化痰可以排除体内湿邪,消除痰饮,有助于降血脂、调节心率等。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药的综合调理,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轻心绞痛、降低血脂,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配合西医药、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希望未来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能够不断深入,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中医综述论文
![中医综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5dbab03186bceb19e8bbfb.png)
文献检索题目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学生浩利学号 09020348院系中医学院专业中医临床学院指导老师培硕2013年4月27日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正文】中医辨证论治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
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中药复方制剂治疗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
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
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ded243852458fb770b5612.png)
治 以调 气舒 脉 , 疏 肝解 郁 , 方 用 柴 胡 疏肝 散 ; 瘀 血 痹 阻 证治 以通脉止 痛 , 活血化 瘀 , 方用 血府 逐瘀 汤 。经 临床 观察 , 总 有效 率为 9 1 . 3 0 %, 疗效 优 于以西 药治疗 。
武 向阳等 n ] 总结李 联 社教 授 分 6型 进行 辨 证论 治
冠 心病 心绞痛 经验 。 阴邪 壅滞证 治 以辛温 通 阳 , 益气 活 血, 方 药组 成 : 瓜蒌 3 0 g , 薤 白9 g , 桂心 5 g , 枳壳 1 0 g , 丹参 1 5 g , 太子参 1 5 g , 白术 l 5 g , 茯苓 1 5 g , 炙 甘 草
佐 以通 络 , 方药 组成 : 生 石决 明 3 O g , 珍 珠母 3 0 g , 钩 藤
原因, 因 此益气 养 阴 , 活 血止 痛是治 疗本 病 的关 键 。 自 拟益气活血方 , 方药组成 : 黄芪 3 0 g , 葛根 3 O g , 丹 参 3 0 g , 白芍 2 0 g , 赤芍 2 0 g , 川芎 1 5 g , 红花 1 0 g , 石菖 蒲 1 0 g , 桃仁 1 0 g 。临床 观察用 上方 治疗 冠 心病心 绞痛 患
者5 2例 , 结果显效 2 1例 , 占4 0 . 3 8 %, 有效 2 7例 , 占 5 1 . 9 3 %, 无效 4例 , 占7 . 6 9 %, 总 有效 率 为 9 2 . 3 1 %。杨
1 5 g , 夏枯 草 1 5 g , 菊花 1 2 g , 白蒺 藜 1 2 g , 瓜蒌 3 0 g , 制半 夏 9 g , 生 白芍 1 5 g , 麦冬 1 2 g , 女贞子 1 5 g , 生 地 黄1 5 g , 旱 莲草 1 5 g , 地龙 9 g , 桑寄生 3 0 g 。气 阴两 虚 证治 以益气 养 阴 , 方药 组成 : 太 子参 3 0 g , 沙参 1 5 g , 麦 冬1 2 g , 五味子 9 g , 丹参 1 5 g , 远志 9 g , 生地 黄 1 5 g , 柏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e2e33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1.png)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紊乱,血管壁损伤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病症之一。
传统医学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已逐步得到临床验证和应用,并在一些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本文将系统总结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的实验和临床报告,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常由脾虚湿垢、痰浊内阻、瘀血外闭、气滞神郁等多种因素引起。
具体而言,冠心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脾虚、气滞、痰浊等内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外,还伴有血液微循环障碍、心肌缺血、心绞痛等表现,致使心脏功能受损和危险性增加。
因此,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思路是强调治疗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剂1.丹参酮注射液:丹参营养促进血液回流,有助于改善心肌对氧气的利用,提高心肌抗缺血缺氧能力,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2.川芎茶:川芎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缓解有一定疗效。
3.四君子汤加茯苓、泽泻方:四君子汤具有温阳补虚、健脾益气、调中和血等功效,加以茯苓、泽泻等辅料,可清理体内湿气,缓解瘀阻与气滞等原因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
三、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中医之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为经深入浅出的穴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或道路,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Solve a lotof a lot of provide了脾胃等内脏功能亢进的问题和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问题。
脾胃经道:电针桡骨外侧三寸、足三里、涌泉、神阙等穴位,调节血脂、增强心肝功能,改善心脏活动和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
四、艾灸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冠心病是一种患者体寒现象明显征状表现的病症,中医学认为通过艾灸治疗可刺激灸穴点,提高体内机能完整性,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对提高面部、手指、四肢末梢等体表局部循环及调节心血管系统有显著效果。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43cae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6.png)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室性早搏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胸痹”“心悸”范畴,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与感受外邪、七情内伤、药食不当、体质虚弱有关,但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根据八纲辨证可概括为本虚标实。
虚证因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导致心脉失养;实证以心血瘀阻、痰扰心神、水饮凌心、外邪侵心为较为多见。
目前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材具有增加冠脉流量、营养心肌、抑制异位起搏点兴奋、抑制膜电位及延长动作电位、阻断折返激动等拮抗心律失常作用。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许多中成药、单味药物提取物已应用于临床,有着明显改善患者证候、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1.临床研究1.1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尚无“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病名,根据其证候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多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心悸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体虚劳倦、七情所伤及药食不当等,以至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密切联系。
其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感受外邪早在《黄帝内经》就描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认为该病是由火邪犯心,扰乱心神所致。
《诸病源候论》“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或恐惧所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
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此由体虚受寒,寒客于经络,血脉痞涩,热气蕴积……热气迫于心,故心虚热,则惊不定也。
”强调了风邪侵袭、寒邪入里化热与心悸病相关。
2)体虚劳倦《济生方·惊悸论治》记载:“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其认为心悸是为心虚胆怯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
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谢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
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
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川芎中含有川芎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有文献资料表明,川芎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尚能扩张小动脉,改善血液循环,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益气治本为主中药:临床常用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主组成,成药如通冠丸,注射剂常用的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等。
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2]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
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衰竭心肌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还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心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纠正心衰。
人参皂苷还可明显提高心肌缺氧的耐受能力,对损伤心肌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
以黄芪为主的制剂,黄芪主要功能为补气升阳,并有扶正固本、托毒生肌之功效。
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黄芪对心血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心功能等功效。
以银杏叶为主要成分:银杏叶是近年来研究开发较多的心血管用药,临床常用药有银杏达莫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
银杏叶提取物EGB主要活性成分为银杏黄酮类、银杏萜内酯类。
银杏黄酮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松弛因子的释放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从而持久地扩张冠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3]。
银杏萜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抑制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抑制血栓素(TXA2 )生成并促进前列腺素(PGI2)生成,从而调节血管紧张素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改善组织血供。
以三七为主要成分:临床常用的血塞通注射液,其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可以对抗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黏滞血症,抑制血栓形成;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黏度、
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调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脂蛋白代谢异常;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
以灯盏花为主要成分:灯盏细辛注射液作为常用的临床药物,主要成分是灯盏花素总黄酮,化学名为 4 、5 、6-三羟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可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肌功能及供血,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促进纤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缺血再灌注,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低血液黏度,减低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提高红细胞SOD活性。
问题与展望
中医治疗冠心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活动耐力、减少冠心病发作,甚至在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长期预后方面,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大量小样本的临床观察,显示其具有独特优势。
尤其在药物剂型上做了大量研究和改进,出现了中成药和注射剂等。
此外,中医药临床治疗冠心病,运用辨证和辨病结合的理念,将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变化纳入中医辨证的范畴,进行个体化、整体化的辨治,更能体现中医临床的疗效优势。
但对其辨证分型仍缺乏统一的认
识和标准,缺乏权威性的诊断,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研究较少,且样本数小、科学性低、量化性差,对药物疗效的判定尚无统一的客观标准,这些均严重阻碍冠心病中医药的治疗进展,这就需要临床工作者引进循证医学手段及远期疗效观察,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并大力开展实验研究,为冠心病的治疗乃至中医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毓治,谢金生.细胞膜流动性与中药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1):699-701.
2 刘明,姜莉芸,周立明,等.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临床食道电生理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21(6):455-456.
3 吴益萍.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697-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