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文化复习纲要第一、二章
四、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
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 、和谐中庸 、 安土乐天的情趣
(1)文化具有“人化”性 (2)文化具有整体性 (3)文化具有习得性 (4)文化具有共享性 (5)文化具有多样性 (6)文化具有民族性 (7)文化具有符号性 (8)文化具有发展性 (9)文化具有传递性
六书
汉字的六种结构,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最早记录在《周礼》中, 后代学者多采用班固的次序、许慎的名称。
一、什么是文化
广义理解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这与古人“文”的概念大致相
同。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等; “化”:有变、改、生、造化等义。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刘向《说苑》: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文”:“错画也,相交文。”天地间所有交 错的事物均具有文的属性。
二、文化的基本结构
静态划分,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 1.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 2.制度文化层。(规范与准则 法律和制度) 3.行为文化层。(习惯与风俗) 4.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包括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两分法:
物质文化 /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 非物质文化 内在文化 / 外在文化 外显文化 / 内隐文化 实体文化 / 观念文化 硬文化 / 软文化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3.“六书”的提出
“六书”说最早见于《周礼》,但没有
具体解释。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构造二、重难点剖析1.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由(1)春秋战国期间:儒家思想被冷淡原由:孔子主张“仁” 、“以德治民”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推行“德政” ,重申“民贵君轻” ,这些主张固然有必定的进步性,可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一致,必定遇到统治者的冷淡。
(2)秦代期间:儒家思想遇到压制原由:秦代期间,儒生依旧按照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峙面,不单不可以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并且落伍于形式的发展,遭到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期间: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原由: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单为封建专制政治供给了理论依照,并且为政治上的一致确立了思想基础,因此获取“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期间儒、道、佛纷争与交融,魏晋时儒学玄学化。
唐朝三教合一,儒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期间程朱理学(公理、心性、涵养)形成,朱熹集大成,“存公理,灭人欲” ,封建伦理精神系统形成。
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独一学术威望。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记着理学由客观唯物主义向主观唯物主义演变。
(6)明清:继承与批评期间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初期启发思潮。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增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初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拥有时代特点。
(7)维新变法期间:儒家思想出“新意”原由: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联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他声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改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威望来论证财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8)新文化运动期间:儒家思想遭到抨击原由: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五部分 (1)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五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与融合,具体为:1.佛经的翻译与佛教的本土化。
2.佛教教义的本土化-以出世法做入世事。
3.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变化是建立了佛教宗派,尤其是禅宗和中国文化是完全契合的。
4.佛教融合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跟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也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
在磨合过程中,佛教开始慢慢本土化了。
本土化首先表现在于对佛教经典的翻译上。
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常常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质变。
有的是因为不理解,弄错了;有的则是有意识的,为了能够使本土的人更好地理解,附加上本土文化中某个方面的内容。
刚开始翻译佛经的时候就面临这个问题。
佛教经典里有很多概念是中国本土文化里面没有的,只能借用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些名词概念去翻译佛经里面的比较相近的名词概念。
这其实是非常不确切的,你越是用这样一个办法翻译,越会造成误解。
比如翻译“空”这个概念,佛经是从“性空幻有”这个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讲“空”并不是否定“有”的空,不是否定现象的空,而是在承认现象的前提下面来讲空的,是不能够离开现象的幻有来讲空的。
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那怎么办呢?就用了“无”这个词。
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佛教跟道家是很接近的,也是讲清静无为的,所以翻译“空”最好的借用词就是道教的“无”。
谁知道用这个词一翻译,中国人就按照道家的意思理解空了。
后来很多人解释说佛教讲的空是什么,是无中生有,空是无,而无是一切万物之源,所以万物都是从空生出来的。
这就不符合佛教的原意了。
类似这样的翻译毛病很多。
虽然本土化了,空变成了无,本土的人能够看懂了,但是意思却变了。
最初的翻译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后来发现不行,就改变了方式。
到了魏晋时期,兴起了玄学的思潮。
玄学非常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叫做得意忘言,就是说重要的是把握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佛经翻译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从而强调对佛经内在意义的表达。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六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六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在中国的文化精神中,礼教与乐教占据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2.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存在着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3.中国乐教中一个最根本的精神是通过艺术教育到达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5.中国艺术精神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强调文以载道、以道统艺。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它是一种人文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人文的精神。
那么,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养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体现出的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宽泛得多,它并不是指写诗、绘画这样具体的艺术门类,而是指体现艺术追求和境界的一种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了具体艺术的一种精神。
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的精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是艺术的精神。
二者相互配合,不可分割。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换句话说,就是建立社会秩序。
而乐,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用来“统同、合群”的。
社会是一个群体,用礼来把这个群分成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明确各自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有不同等级的社会达到和谐一体。
人们通过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
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视乐教的。
古代社会看起来好像非常严肃,等级非常森严,其实它也是非常和谐的。
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充满艺术精神的一种文化,那么这种了解就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提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提纲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孝廉)和(秀才)。
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韦编三绝(孔子)破釜沉舟(项羽)才高八斗(曹植)春风得意(孟郊)望梅止渴(曹操)洛阳纸贵(左思)一字千金(吕不韦)东山再起(谢安)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纲1. 导言本大纲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思想和艺术,以及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
2. 教育目标本教育大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解和认同,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研究者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 教育内容3.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探讨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如礼仪、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这些领域对中国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3.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研究者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4. 教育方法本教育大纲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教育方法,通过以下方式增强研究效果:- 阅读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表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与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5. 教育评估为评估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口头演讲和写作作业,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参与团队项目,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 知识测试和考试,考核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
6. 教育资源为了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提供以下教育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多媒体教学资料,如视频、音频和互动课件;- 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的信息和资源;- 专家资源和学者团队的支持和指导。
7.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厚而丰富。
通过传承和教育,我们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传递给下一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光发热,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的力量和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复习纲要
•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 国于大地,必有与立。中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 啧啧自诩,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 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 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 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 源,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 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 • “中庸调和哲学”弊端的集中体现: • 1、矫枉过正 2、 模棱两可 3、 首鼠两端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中节,谓之和。中 中节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之真髓是“中节 :也即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事物应有 中庸之真髓是 中节”: 中节 节点”),而非绝对的中点 而非绝对的中点。 的“度”(“节点”),而非绝对的中点。
colere→culture→文化
• Colere: “culture”一词的拉丁文词源,原指借 人工的努力使动植物超越自然的状态,成为 合乎人类所理想的境界与状态,也即 “cultivation”(耕耘)之意。后来栽培、培养之 意又转而指教育、训练人类本身使之脱离自 然本能的阶段,而成为有素养、有修养的人, 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化”。 • 19世纪末年,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翻译者用 “文化”一辞译指英文的“culture” ,正是看 中英文的“culture”与中文的 文化 皆有“以 英文的“ 与中文的“文化 皆有“ 英文的 与中文的 文化”皆有 文教化”为核心内涵。 文教化”为核心内涵。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人化”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人化”
• 文化:万事万物“人化”的一面。所有与人 类有关的事物,皆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今 日现代人的触角已延伸到地球的几乎每一个 角落,因此“文化”指称的范围是极为广泛 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 任何与人发生关联的事物皆只是“文化”的 任何与人发生关联的事物皆只是“文化” 载体,我们所说的某一事物的文化, 载体,我们所说的某一事物的文化,是指其 与人相关的层面,而不是泛指该事物本身。 与人相关的层面,而不是泛指该事物本身。 • 如我们说大熊猫是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一张 名片,即是指其对人(尤其是川外的中国人 以及外国人)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 的文化层面,而熊猫作为动物物种,其生物 本能属性是与人类无关、且不以人类意志为 转移的层面,当然不是“文化”。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道家名称的来源以及“道德”的概念。
2.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
3.魏晋时期玄学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贡献。
4.汉末道教的发展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主要是讲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有很深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以往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还不够。
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但通常我们的脑子里面,特别是现代人的脑子里面,更多的是“儒”和“佛”,“道”相对来说看得比较轻一些。
这其中原因很多,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比较复杂。
这里我们先谈谈道家名称的来源。
在先秦,道家的名称即道家学派的名称还没有形成,因为道不像儒那样是一个职业,它就是一种思想理论或者一个概念。
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总结先秦各种学术流派的时候提到先秦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其中“道德”家又简称为道家,从此以后才有了“道家”这样一个名称。
为什么道家被称为“道德”呢?《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修道德,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务。
孔子还曾经去拜访过他。
后来老子看到周已经衰亡了,就想往西边去,经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守门的官吏叫尹喜的,他跟老子说,你现在就要归隐了,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文字啊?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人就称之为《道德经》。
老子这一派也就被称为道德家,简称道家。
首先我们对“道德”这个概念稍微作一点说明。
这个“道德”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讲的“道德”,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伦理。
但是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否定这些东西。
日常生活中,按照伦理关系所做出的道德行为,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慈”。
那老子的“道德”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都是我们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提纲-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比重上古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但在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卜辞通纂》中富有诗意的辞句;《易经》中的优美歌谣;春秋贵族外交活动中的政治手段--"赋诗";儒家的"诗教"文学观。
魏晋时期:文学觉醒,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观魏晋以后:士大夫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
唐:文学发达作家、作品之多、作家身份之杂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的。
此处需以概略式的事实,具体突出这一观点。
结论: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确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有悠久的历史,3000多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是其主要特征。
(一)诗歌:突出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的目标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先秦:《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公元前6世纪已编定)、四言诗。
楚辞,公元前4世纪,楚地出现,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
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唐: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
之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极受重视。
(二)散文:散文的三大功能:叙事、论说、抒情。
渊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形成:《尚书》内容地位。
先秦散文:蔚为壮观,偏重记述的历史散文、偏重论说的诸子散文。
秦汉以后:古文和骈文两大类。
古文,以散行的单句为主;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二者也有互相交融的情形。
二者发展的不平衡:魏晋六朝是骈文形成并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之后,中唐古文运动,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
(三)叙事文学:有小说和戏曲两大门类。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docx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1、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学之,审问Z,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为学之道”,要子孙后世严格遵守的“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000多年前的汉画像石是中国版画的雏形,现存最早的中国版画,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V<金刚经 >> 卷首图。
3、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版画主要是木刻,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
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的名言)诗词两首放言(节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画VV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观书有感己亥杂诗宋朱熹清龚自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浩荡离愁白口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一一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
”秋日宋程颠(hao)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7、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8、 琴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相互关联性的思索,说出了事物都不孤立的道理。
9、 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服饰形式采用上衣下裳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深衣”的新型连体服 饰。
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 ----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10、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1、 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汉朝的龙袍多为红色的,唐高祖为显示威严,下令臣民不得穿着黄 色的袍服。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与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涉及的知识点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涉及的知识点整理
1.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包括尊长、敬师、友爱、乐群、敬事等各种礼仪规范和风尚。
2.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了解古代音乐形式如雅乐、宫廷音乐等,及其特点;了解古代舞蹈形式如舞龙、舞狮等,及其意义。
3.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4.中国传统绘画: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流派和特点,以及重要的绘画家和作品。
5.中国古代的书法: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字及其演变过程,了解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法形式。
6.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如宫殿、寺庙、园林等,了解其特点和设计原则。
7.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服饰形式如汉服、唐装、旗袍等,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服饰特点。
8.中国传统的食品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特产,了解中国传统餐桌礼仪及其意义。
9.中国传统的医药文化:了解中国古代医药的起源、流派和特点,了解中草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10.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武术形式如太极拳、武术表演等,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技术特点。
11.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了解每个节气的来历、习俗和影响。
12.中国传统的礼乐观念:了解古代礼乐观念对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培养作用,了解古代礼乐制度的特点。
以上是初中阶段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整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
历史事件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逐渐输入中国的现象。东来传教的 耶稣会士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 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中国通过西方 科技文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简答题
传统文化现象的特点、内涵、意义
戏曲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美主要体现程式化(类型化)与 虚拟化两个方面。 程式化(类型化):角色的程式化如京剧中的生、旦、 净、丑,脸谱方面;常用面具或各种颜色给演员画脸谱,代 表某种类型的人物;唱法分类、表演手段(唱、念、做、打、 翻)方面也是程式化的。程式剔除了生活原型中粗糙和不美 观的部分,对富有特征的部分加以适当的夸张,使它更富于 多样化、统一、和谐、对称和节奏。 虚拟化: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定化,通过夸张的变 形来表现生活。戏曲反映生活多用虚拟手段,舞台上的场景 多靠演员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一个手势,一个表情,就可 以突出各种各样的事物。 中国戏曲特有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特 色,也是它吸引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要因素。
戏曲
汉代百戏: 唐参军戏: 宋金杂剧: 元杂剧:臻于成熟,关汉卿、王实甫等戏剧大师, 《窦娥冤》《西厢记》 明清传奇:汤显祖、李渔、洪昇、孔尚任 《牡丹亭》《风筝误》《长生殿》《桃花扇》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 色彩和理性精神。 173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美善合一 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学 观念。175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 功能的诗歌。175 写意、写实传统
彩陶代表了中国艺术虚灵飞动的一面, 青铜则代表了中国艺术厚重质实的一面。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中国书法五类字体的风貌 184 各个时代书法风格特色 184 为什么说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184—185 中国古代绘画的类型 186 中国绘画共同的美学原则 187 中国古代戏曲最优秀的代表 189 戏曲程式化和虚拟化的体现 190
古文、骈文两大类型并行:
叙事、论说、抒情三大功能有机结合。
叙事文学
上古神话、史传作品:叙事文学的源头, 魏晋小说: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真正的文学创作, 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传奇小说: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在情节结构、 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 陈鸿《长恨歌传》 宋代话本小说:成熟的白话小说, 明清章回小说:标志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
论述题
结合实例分析传统文化内涵
理解题
自然山水观 孔孟名言 庄子寓言 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传承冲突这方面的个案
结合大学阶段学科理论的学习、专业
知识的理解与实践体会具体阐述自己 的观点。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疆域基础的奠定 14
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 17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移民 17
思想流派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及元、明时代,影响一直 延续到近代。 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 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培养气节 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 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理学 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 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 异化。
发乎情,止乎礼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
发愤抒情——司马迁 不平则鸣——韩愈 诗穷而后工——欧阳修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原始彩陶蕴含的艺术法则 179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
自然时序、文化积累与社会意义方面 可分别阐述每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可综合概述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不同节日为例。 春节:合家团圆,普天同庆; 清明节:祭奠先人,追思祖先; 端午节:追念先贤,凝聚精神; 中秋节:合家团圆,感受亲情; 重阳节:敬老传统。
(散点透视的”游目“;以大观小;遗貌取神;游目式的笔色墨)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气韵生动 191 中国艺术两大基本类型:阳刚与阴柔 19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和 192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名词解释
概念术语 典章制度 文化事件 思想流派
文化 概念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何指 广义“文化”何指,有四层次说,具体是什么?
和而不同 概念术语
出处、含义、评价
语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求同存异,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 与他人和谐共处,而不是强求一致,貌合神离。和 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正确处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仍具有进步意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
诗歌
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 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 意境为追求目标。
散文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9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20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22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24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隋唐:隆盛时代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明清:沉暮与开新
科举制度
典章制度
属性、含义、演变、意义、评价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 分科取士,故名科举。始于隋朝,清末废除,存 在了1300多年,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对科举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你的思考是?
百家争鸣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 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儒、墨、道、名、法、 阴阳等学派为“救时之弊”,对宇宙、社会、人生等的领域 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繁荣局面,奠 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 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书院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主要题型
一、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各10%
传统文化常识,文化史知识
二、简答题24% (3题×8)
相关概念、传统文化特点、内涵、意义
主要题型
三、论述题 30%(2题×15)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四、理解题 16%(1题)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评论
填空题
传统文化常识 文化史知识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态及其意义 59 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陶塑、陶绘、雕刻、岩画 60 原始社会组织:三王五帝及主要意义 60 远古神话 上古文化分布:三大文化集团及其代表 61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殷商神本文化
商代文明的标志 62
周人的文化维新
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 6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宗教崇拜59 自然崇拜: 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231
鬼魂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
道教的主要阶段、派系 232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的基本教义 232—233
道、三清尊神、得道成仙、修行方法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学、医学、药物学、文学、民间民俗
233-235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主要宗派:禅宗、净土宗、律宗239 玄奘、鉴真、弘一、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性说、顿悟说 238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名言出处240—24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人合一 概念术语
属性、含义、评价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 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 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 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要了解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术语最初由谁提出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