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山西孝义金岩上令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为有限责任公司煤矿,2006年8月根据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整合办核[2006]48号,为单独保留矿井,该矿现有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1月颁发的证号为1400000622667号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2、3号煤层,生产规模30万t/d,矿区面积为2.4691km2,批准开采标高为810m—733m。

2008年8月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地质人员同测量人员和矿上熟悉井下地质情况的技术人员一同下井实测,发现该矿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标高与井下开采标高不符合,同时收集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进行对比,该矿井2、3号煤层的实际开采标高应为860m—180m。

该矿要求变更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标高为860m—180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质矿产部制定的《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和《矿井地质规程》的要求,变更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标高,矿井需编制矿井地质报告。

为此山西孝义金岩上令狐煤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委托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经综合编制了《山西省霍西煤田山西孝义金岩上令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地质报告》及提供相关图件,以满足该矿变更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标高的需要。

我院在接到任务后,根据煤矿提供的地形地质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下巷道为实测)、2004年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山
西省孝义市柱濮镇上令狐煤矿扩界地质报告》和1995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由于该矿位于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的西北部边缘。

地质资料翔实丰富。

我院接到任务后积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井田内外以往地质资料,通过详细分析、研究以往资料,综合整理,最终编制成报告。

编制本报告的技术依据执行现行的DZ/T0215—2004《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所利用的地质资料依据为《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该报告1995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

第二节位置及交通
山西孝义金岩上令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位于孝义市柱濮镇上令狐村,在孝义市西直15km处,地理坐标:
东经111°38′16″—111°40′01″
北纬37°04′01″—37°04′38″。

该矿距南同蒲铁路介休—阳泉曲支线兑镇火车站4km,距孝午公路3km,交通较为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本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属吕梁山南段东侧的中山区,地貌类型以侵蚀的黄土、梁、峁为主,其次为黄土沟谷地貌中的冲沟。

井田内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南部,海拔为
1032.4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海拔为872.0m,最大相对高差160.4m。

矿区内无常年性流水通过,仅在雨季矿区内沟谷中有季节性流水向北东流入兑镇河。

井田内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春季干旱无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干旱,多年日平均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1.0℃,多年平均气温12.5℃。

全年无霜期175天,每年11月冻结,翌年3月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0.91m,降水量为374.4—577.7mm,大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711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划图GB18306—200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2-02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Ⅳ度。

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地震,其中以1101年,1555年最强烈,其次1918年及1965年较强烈。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山西孝义金岩上令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位于孝义市柱濮镇上令狐村,原煤矿名为孝义市上令狐煤矿,经济类型为有限公司。

2006年8月根据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整合办核[2006]48号,为单独保留矿井。

该矿现有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11月颁发的证号为1400000622667号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2、3号煤层,生产规模30万t/d,矿区面积为2.4691km2,批准开采标高为810m—733m。

批准矿区形状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1000米,井田范围由下列9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6度带坐标系):
点号 X Y
1 X=4105250.00 Y=19557150.00
2 X=4105250.00 Y=19557700.00
3 X=4105350.00 Y=19557700.00
4 X=4105350.00 Y=19558200.00
5 X=4105200.00 Y=19558250.00
6 X=4105175.00 Y=19559350.00
7 X=4104200.00 Y=19559300.00
8 X=4104200.00 Y=19556725.00
9 X=4104800.00 Y=19557010.00
该矿始建于1985年,1986年投产,批采2、3号煤层,2004年扩界后,该矿进行改扩建,现为基建矿井,准备开采2号煤层,该矿现有3个井口,主井、付井、风井,均采用竖井开拓,其井口坐标如下(6度带坐标系):
X Y H 主井(竖井)4104258.652 19558691.252 1012.246 付井(竖井)4104204.195 19558603.082 1005.894 风井(竖井)4104268.640 19558411.181 976.675 该矿井下采用长壁式采煤,机械化采煤工艺,液压支柱支护,箕斗提升,设备型号为JTK—1.2,功率55KW,运输大巷为皮带运输,设备型号为800型,采区和工作面采用皮带、刮板运输机运输,双速绞车运料、运矸。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设备型号为BK54—4N O11
型,功率30kw×2,风量1800m3/min。

最大涌水量为300m3/d,最小涌水量为120m3/d,平均涌水量为200m3/d,与雨季有关。

防爆矿灯照明。

根据煤矿提供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2.53m3/min,相对涌出量4.0m3/t,属低瓦斯矿井。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本区以往工作程度较高,曾有以下几个单位在区域内做过地质工作。

1.1962年,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一九队提交了《山西霍西煤田汾孝井田柳湾井田最终报告》(精查补充勘探),该报告经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于1963年12月24日以第98号文批准。

2.1963年3月,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一九队提交了《山西霍西煤田汾孝井田水峪井田最终报告》(精查补充勘探),由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于1964年1月以第100号文批准。

3.1964年12月,山西省煤矿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一九队提交了《山西孝义县汾孝矿区旺家垣、瓜沟井田最终地质勘探报告》(精查),该报告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65年4月5日以决议书第144号文批复。

本矿位于该精查区,并施工有三个钻孔。

4.1965年,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一九队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井田偏店—义棠间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5.1964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高阳井田地质勘探报告(精查)》,该报告经山西省
煤炭工业管理局,于1965年7月以决议书第18号文批准。

6.1958年1月由部山西省办事处燃料队勘探并编写《山西省汾阳县高家庄井田及羊寨井田煤田地质勘探报告》,1959年1月经省储委第26号决议书,1964年以第6号文复审合格。

7.1984年10月,煤炭工业部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及煤炭工业部地质普查大队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西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该报告为煤炭部第一地质勘探公司以(85)煤勘地字第246号文批复。

8.1991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详查地质报告》,本矿位于该详查区,并施工有三个钻孔。

9.1995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本矿位于该精查区。

第六节本次工作概述
本次工作自2008年8月起至2008年12月结束,主要收集2004年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山西省孝义市柱濮镇上令狐矿扩界地质报告》和1964年山西省煤管局一一九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所用采掘图由煤矿提供(井下巷道为实测)。

在工作中经对比发现所批采2、3号煤层的开采标高应为860m—180m。

建议下步变更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标高。

第二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
一、区域地质
本井田位于吕梁背斜的东翼,霍西煤田构造盆地的西部边缘,地形一般西高东低,地层倾角也表现为向东倾斜。

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下统、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新生界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本井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吕梁一太行断块,阳泉曲一汾西盆状复向斜的西北部,地层总体上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区域构造以褶曲为主,主要褶曲有吕梁复背斜、孝义—双池复向斜和汾河(义棠—厦门)复背斜。

这些复式向背斜之间伴生着次一级褶皱,轴向多为北西向,西部吕梁山东麓有北北东向、落差较大的断裂构造,如偏店断层、汾河断层、张家峪断层等。

主要矿产为煤、山西式铁矿、铝土矿、水泥灰岩和建材石料等。

二、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上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C3t):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该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很稳定,一般含6、7上、7、8、9、10、11、12号煤层或煤线,其中9、10、11号煤层稳定可采,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P1s):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岩性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色砂岩及煤层组成,本
组含有1、2、3、4、5号煤层,其中2、3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第二节矿井地质
一、地层特征
井田内全被第四系中山新统、全新统、上第三系上新统所覆盖,仅在局部出露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

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

井田内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
奥陶系中统为厚层状白色石灰岩,偶为白云质灰岩,裂隙发育,为方解石脉充填,本组厚度大约1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本溪组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下部为灰色粘土岩、铁铝岩,局部由黄铁矿层或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层。

本组厚度12-35.5m,平均为28.3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底部为黄褐色石英砂岩(K1),厚2~3m;下部为灰褐、深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碳质泥岩、薄层砂岩、石灰岩及9、10、11、12号煤层,其中9、10、11
号煤层厚度较大,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上部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质泥岩及6、7、7上、8号煤层,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三层灰岩至下而上分别为L1、L2、L3,其厚度为3~5m。

本组地层厚度平均为82.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平均为85.4m,本组含有02、03、1、2、3、4、5号等七层煤,其中2号煤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4、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底部以砂岩为界,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地层厚度平均为130.0m,为一套陆相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浅紫色中细砂砾岩、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杂色泥岩组成,底部以K5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地层在矿区内赋存不全,厚度380.0m左右,岩性主要为灰白色、辉绿色中细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夹薄层泥岩组成,底部以K8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7、上第系上新统(N2)
为红色粘土、亚粘土,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度平均为15.0m 左右。

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为浅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度平均为25.0m左右。

9、第四系全新统(Q4)
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厚度平均为10.0m左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二、含煤地层
(一)太原组
本组地层由深灰色、灰黑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本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较稳定,平均82.4m,横向上很稳定,从沉积特征看,太原组煤层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滨海平原上,海侵之初将潜水面抬升,海侵的发生,为泥岩埋藏保存创造条件。

9号煤层直接顶板为石灰岩就是例证。

从沉积剖面看,太原组可分为三段。

下段:自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K1)底至(L1)灰岩底之间一段地层,厚度39.0m,除K1砂岩外,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岩及9、10、11、12号煤层组成,9、10、11号煤层均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L1灰岩平均厚度为6.0m。

中段:从L1灰岩底至L3灰岩顶之间的一段地层。

由深灰色灰岩、中粗粒砂岩、泥岩、泥质砂岩、粘土岩及7、7上、8号煤层组成。

L2灰岩厚度平均为6.5m。

上段:自L3灰岩顶至太原组顶部之间的一段地层。

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6号煤层组成。

本组含有大量的植物茎叶化石。

(二)山西组
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主要有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之泥岩、泻湖相泥岩、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85.4m,横向上稳定性较太原组稍差,从沉积特征看,山西组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于滨海三角洲平原及湖泊、泻湖、潮坪环境中,砂岩层较太原组稍发育一些,而石灰岩则不发育,可将山西组分为两段。

下段:包括自山西组底部砂岩(K3)3号煤层至底之间一段地层,厚度22.5m,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4、5号煤层组成,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上段:从3号煤层底至山西组顶部之间的一段地层,厚度62.9m,由深灰色中细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泥岩及02、03、1、2、3号煤层组成, 2、3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02、03、1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本组含有大量的植物茎叶化石。

第三节井田构造
本井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山块隆,阳泉曲——汾西盆状复向斜的西北部,区域构造以褶曲为主。

本井田结构简单,总体为一向东倾斜的单斜结构,倾角8—17°,平均为12°。

发现有一条正断层。

F1正断层:位于井田西部,走向北东—南西,断距40m,倾向东南,倾角70°,井田内延伸长度820m左右。

在今后井下开采中应注意隐伏断层和陷落柱的线索,以防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井田内构造为简单型。

第三章煤层与煤质
第一节煤层
一、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和山西组。

山西组含02、03、1、2、3、4、5号煤层,其中2、3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太原组含6、7、7上、8、9、10、11、12号共八层煤,其中9、10、11号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太原组地层总厚度为82.4m,煤层总厚度11.04m,含煤率为13.4%;山西组地层总厚度为85.4m,煤层总厚度5.21m,含煤率为6.1%。

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煤层间距及其变化情况见表3—1
煤层厚度及煤层间距统计表表3—1
二、可采煤层
1. 2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煤层厚度为1.24~4.33m,平均2.96m,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一般含0~3层夹矸,结构较简单,为全区可采煤层,属稳定煤层。

2. 3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煤层厚度为0.40~2.27m,平均1.58m,距上部2号煤层底17.0m,该煤层不含0-1夹矸,结构简单,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泥岩、泥岩,为大部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3. 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下部,距3号煤层底66.0m,煤层厚度为1.35~1.65m,平均1.50m,该煤层不含夹矸,煤层底板为泥岩,顶板为K2灰岩,为结构简单、层位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4. 10、11号煤层(由于10号、11号煤层间距小于0.7m,故合并为一层)
位于太原组中下部,煤层厚度为7.20~7.32m,平均7.27m,含0~2层夹矸。

距上部9号煤层底板5.0m,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

三、煤岩层对比
1、对比方法及依据
煤层对比是在地层对比到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标志层、煤层及煤岩组合特征、煤层间距、测井曲线及物性特征等进行逐层对比。

本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稳定,标志层和主采煤层本身特征明显,为煤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次煤层对比工作是以9号煤层的底板为基准进行的各项对比。

2、煤层对比
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和太原组,其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明显,沉积旋回结构清楚,煤层标志层发育稳定,特征明显,间距变化不大,
易于对比。

太原组中标志层有L1、L2、L3三层石灰岩,另外K1、K2砂岩也可作为辅助标志层。

5号煤顶部及顶板泥岩高伽玛突出是良好的物性标志,以此可进行全区对比。

山西组中虽只有K3、K4砂岩辅助标志,但其岩性、岩相组合与太原组明显不同,另外煤层本身的厚度,结构、煤质等特征也各不相同,可进行区分对比。

因此本区的煤层对比主要以标志层和层间距对比法为主,结合岩性、岩相物性反映及煤层结构、煤岩、煤质等特性,进行综合对比。

现自上而下将各可采煤层的对比依据分述如下:
(1)、2、2下号煤:煤层发育稳定,其两层结构是识别、对比的主要依据,中部夹矸分布广,厚度由0.10—1.68米,岩性为泥岩或含碳质泥岩,自然伽玛高值异常突出,上距K5砂岩25~30米,下距3号煤8米左右,距K7砂岩10~15米左右,上分层(2号煤)灰分、硫份含量低,煤岩组分中镜质组、丝质组含量低,壳质组含量较高,无机组分总量较高,下分层(2下号煤层位)发育较差,灰分、硫份产率较高,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壳质组含量低,无机组分总量高(平均13.3%),2下号煤一般含一层夹矸,本次施工钻孔中进行了分层采样送验,其顶部分层硫份含量普遍较高,0.79~9.44%,是判别2、2下号煤的可靠依据,煤层顶板岩性一般为泥岩,当遭受分流河道冲刷时,2号煤不同程度的变薄或缺失此时顶板为砂岩所取代,底板岩性一般为细砂岩或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泥质充填物含量高,厚度薄为其特征。

(2)、3号煤:结构简单,煤层单一,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
无机组分含量低,可与其他煤层相区别。

下距5号煤15~20米,直接或间接底板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常含大量泥质包体或团块,其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不好,具明显的河口砂坝相沉积特征,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3)、7号煤:位于L2与L3两层石灰岩标志层之间,上部常有一薄煤层7上煤,一般厚度0.32米,两层相距0.40~2.06米,7号煤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小,一般在0.60~0.80米之间,常含一层薄夹矸,由于K3与K4两层石灰岩标志层距离较近,对比非常容易可靠。

(4)、9、10~11号煤:位于太原组底部,上距L2石灰岩24.80米左右,虽一煤组赋存,厚度大结构复杂,全区稳定可采,物性特征明显,在电阻率、伽玛曲线上以笔架山型高峰出现,且上部高于下部,底板自然伽玛高值突出,其直接顶板L1灰岩,是全区的稳定标志层,以此可进行全区对比。

9号煤与10~11号煤之间夹矸厚0.70~2.38米之间,一般在0.90~1.50米,非常稳定将9号与10~11号煤分成两层。

综上所述,区内含煤地层中标志层多,特征明显,各主要煤层层位稳定,其厚度、结构、煤质、物性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标志层及煤层间距稳定,变化规律明显,且由于施工钻孔较多,对比较容易,因此煤层对比依据充分,对比结果可靠。

第二节煤质
根据《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宜兴—曹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和钻孔煤质资料如下:
一、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大体相同,表现为黑色,条痕色为棕黑色、褐黑色,玻璃和强玻璃光泽,硬度一般为2-3,有一定韧性,断口呈阶梯状、参差状,内生裂隙发育,2煤层的容重为1.38t/m3,3煤层的容重为
1.40t/m3,比重比容重稍大。

2、煤岩特征
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特征,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镜煤次之,丝炭少量,宏观煤岩类型为光亮型和半亮型,半暗煤次之,少量暗淡型。

煤层主要为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层状结构。

次为均一状结构,块状构造。

各层煤的显微煤岩组分以有机组分为主,无机组分次之,其中有机组分中又以镜质组和半镜质组为主,丝质组次之;无机组分主要为粘土类,少量硫化物类。

镜质组油浸最大反射率为1.40%。

二、煤的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能
2号煤:
原煤:水分(M ad)为0.73—1.17%,平均为0.86%;灰分(A d)为9.40—19.84%,平均为15.79%;挥发分(V daf)为27.14—33.60%,平均为29.84%;全硫(S td)为0.39—1.52%,平均为0.84%;发热量(Q net.v.daf)为35.33—38.85MJ/kg,平均为36.72MJ/kg。

浮煤:水分(M ad)为0.70—0.10%,平均为0.84%;灰分(A d)为2.37—5.74%,平均为4.46%;挥发分(V daf)为27.45—30.93%,平均
为29.12%;全硫(S t.d)为0.57—1.11%,平均为0.73%;胶质层厚度(Y)为29.50—34.00mm,平均为32.60mm;粘结指数(G)为98—102,平均100。

确定为特低灰、低-中硫的肥煤。

3号煤:
原煤:水分(M ad)为0.70—0.97%,平均为0.87%;灰分(A d)为11.41—17.03%,平均为13.06%;挥发分(V daf)为26.34—28.52%,平均为27.94%;全硫(S td)为0.46—1.98%,平均为1.29%;发热量(Q net.v.daf)为32.84—36.05MJ/kg,平均为35.16MJ/kg。

浮煤:水分(M ad)为0.50—1.11%,平均为0.70%;灰分(A d)为2.86—5.16%,平均为3.73%;挥发分(V daf)为26.48—30.01%,平均为28.31%;全硫(S td)为0.62%;胶质层厚度(Y)为27—41.50mm,平均为34mm;粘结指数(G)为97—103,平均99.5。

确定为特低灰、低硫的肥煤。

三、煤类
按现行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本井田煤的主要分类指标为Vdafa(900℃)、G,辅助指标为y、b。

据此,对本井田煤的煤类划分结果,2、3号煤为FM(肥煤)。

四、可选性
结合以往及邻区勘探资料,本次报告均加以利用。

本矿未做可选性试验,据相邻勘探区资料:2、3号煤易选,9、10、11号煤层,浮煤回收率40~70%,理论浮煤回收率级别为中等~
良。

井田内山西组2号煤层为特低灰、低-中硫的肥煤,工业用途可作为炼焦用煤;太原组9、10+11号煤层为中灰、富硫、特低磷的焦煤,由于原煤硫份较高,经过浮选以后,其浮煤硫份仍较高,工业用途因其硫份较高而不宜炼焦,因此可用为良好的动力煤。

五、工业用途
根据各层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工艺性能及煤种,本井田所蕴藏的煤炭资源,经过洗选后灰分大大降低,硫、磷也有所减少,2、3号煤层完全符合炼焦用煤标准。

六、煤的风化和氧化
本井内煤层埋藏较深,据开采实际情况没有煤的风化及氧化现象。

第四章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本区所处区域位于汾河地堑西北一侧的边缘断陷地带,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势西高东低,经过长期剥蚀和堆积,形成现在的一个似簸箕状向东南开口的地貌形态,地表水系也随地貌形态发育,形成河谷两岸的黄土、基岩侵蚀中等山地地形以及河谷堆积地形。

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本区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形态,岩层向东南倾斜。

区域外西北侧是前寒武系的变质岩系,向东南出露有寒武系,到本区依次出露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

区内大部被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地貌特征呈剥蚀构造中山、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和侵蚀堆积的河流谷地三种形态。

(一)区域含水岩组
(1)奥陶系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主要为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其含水介质以石灰岩溶隙、溶洞、裂隙为主。

该组地层主要出露于区域西北部的沟谷中,梁峁上多被松散层覆盖。

(2)石炭系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石炭系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本组含水层主要由L1、L2、L3三层石灰岩组成,间夹泥岩及少量砂岩。

(3)二叠系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以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