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章《宇宙的奥秘》第三节《太阳系》。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及顺序、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2. 使学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特点及顺序。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对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星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哪个星系吗?”从而引出太阳系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太阳系的组成通过太阳系模型,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组成部分。
(2)八大行星的特点及顺序利用地球仪,对照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了解各行星的特点。
(3)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讲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如光照、热量等,使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生命的影响。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太阳系的特点和顺序进行解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画太阳系的活动,加深对太阳系组成和行星顺序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2. 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3.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太阳系中你最喜欢的行星,并说明原因。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画出太阳系,标注八大行星的顺序。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组成和八大行星的顺序,但对行星特点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形成、行星的运行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八大行星的特点及顺序。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
《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第1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各行星的名称、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展开:(1)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轨迹,讲解开普勒定律,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太阳系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太阳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2. 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2)行星运动规律(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太阳系由()、()、()、()等天体组成。
(2)选择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2. 答案:(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起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的特点及行星运动规律。
难点: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尤其是开普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行星运动演示仪。
学生准备:学习单、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太阳系动画,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美妙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太阳系:(1)教师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3)教师讲解行星运动规律,演示行星运动演示仪。
3. 例题讲解:(1)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哪一个?(2)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4. 随堂练习:(1)请学生绘制太阳系结构图。
(2)回答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列出)2. 行星特点3. 行星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哪颗最远?(2)地球为什么适合生命存在?答案:(1)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2)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温度、大气层、水源等。
2. 家庭作业:观察夜空,记录自己认识的星座,并了解它们的传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
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2.安全教育:(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4.交流发现《太阳系》教学设计2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球、月球和行星等。
他们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和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太阳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的相关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地球和宇宙》,第2节《太阳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太阳系的形成及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难点: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行星图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太阳系中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近,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远。
5. 探索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行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并制作成报告。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2. 八大行星特点3. 太阳系的形成过程4. 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太阳系的组成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答案: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卫星等组成。
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2. 作业题目:请列举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三个行星。
答案:水星、金星、地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组成、特点及形成过程。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外的其他星系,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太阳的位置和作用;2. 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3.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
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学生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行星图片、PPT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中的太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重点介绍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
3. 观察与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太阳系模型,分析太阳系中各行星的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太阳系模型,亲身体验太阳系的构成和运行规律。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太阳系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太阳系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行星的特点。
2. 答案:(学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仍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如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取样返回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太阳系》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太阳系的组成、特点以及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展开。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太阳系》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太阳对地球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太阳系组成,掌握八大行星顺序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太阳系中自然现象。
3. 增强学生对太阳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太阳系形成及八大行星特点。
2. 教学重点:掌握八大行星顺序,解太阳对地球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中星球,激发学生对太阳系兴趣。
2. 例题讲解(1)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2)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介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特点。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在纸上按顺序画出八大行星,并标注特点。
(2)讨论太阳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解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2)通过剪、贴、画等形式,让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组成2. 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3. 太阳对地球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太阳系基本组成及太阳对地球影响。
2. 作业题目:请按顺序画出八大行星,并标注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讲解太阳对地球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太阳系知识,下节课分享,拓展学生知识面。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增强对太阳系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太阳系形成及八大行星特点对于这一难点,我会在讲解过程中详细阐述太阳系形成过程,以及每个行星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教材简析】《太阳系》一课是学生在五年级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六年级所在单元中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一个天体系统的观察认识。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而是先让他们自行交流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资料,而后再引导正确的排序,开展第一次建模,在第一横格上画上太阳系模型。
面对建模,师生交流后自然引出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这一组数据,并根据最远只能是1米这个有限距离来按比例缩小数据(按正常教学进度,六年级孩子数学课上刚刚学过比例尺这一内容),进行第二次建模。
第二次建模的图形,给孩子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原来八大行星的远近比例绝非常见的太阳系插图那样!随后进一步引入行星赤道直径的数据,在校园操场(走廊上)进行实物建模(由于空间有限,只进行近地行星建模),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浩瀚。
最后顺势播放视频资源——美国几位制片人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这一发展过程中,仍是以具象思维占优。
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所以,鉴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宇宙内容主要分布到了高段年级,但在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还非常有必要借助于直观操作活动。
上述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而逐层深入开展的三次建模活动以及最后图像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而且还让他们亲历了探索、发现天体表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同时还可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初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简单的天文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难点: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行星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习单、画笔、尺子、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导入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八大行星。
a. 太阳:讲解太阳的结构、表面温度、能量来源等。
b. 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介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特点。
3. 实践环节:分组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找出太阳和八大行星。
4.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系知识点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2.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要描述太阳系的组成。
b. 画出太阳和八大行星的顺序,并标注特点。
c. 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2. 答案:a.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
b.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特点:略。
c.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是因为它距离太阳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系》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
2.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及行星特点。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星球卡片。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提出问题:“太阳系中都有哪些天体?它们是如何排列的?”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讲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分发星球卡片,让学生按顺序排列八大行星。
(2)小组讨论: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4. 例题讲解:(1)题目: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2)解答:水星离太阳最近。
5. 随堂练习:(1)选择题: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最大?(2)简答题: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基本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流星体2.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光照、热量、引力、电磁辐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并简述它们的特点。
(2)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行星特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3.5太阳系》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地球、月球等。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卫星等天体。
2.掌握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太阳系的图片、模型等。
2.太阳系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3.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太阳系》第1课时。
详细内容为: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探究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及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重点: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地月系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每组一份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宇宙的浩瀚,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2. 实践探索(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教师讲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排列。
3. 例题讲解讲解地月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太阳系模型,绘制太阳系简图。
(2)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太阳系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 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3. 地月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太阳系简图。
(2)查阅资料,了解宇宙探索的历史。
2. 答案:(1)太阳系简图:太阳、八大行星、地月系。
(2)宇宙探索历史: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太空探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等基本概念,并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太阳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太阳系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教学新课(1)太阳系的组成a. 太阳b.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c. 行星卫星d. 小行星带、彗星、陨石等(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a. 万有引力定律b.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3)探索行星运动规律a. 开普勒定律b. 各行星运动特点3. 例题讲解以地球公转为例,讲解行星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太阳系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3. 行星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太阳系的组成。
b. 解释地球公转的规律。
c. 分析太阳系中哪个行星的卫星最多,为什么?2. 答案:a.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陨石等组成。
b. 地球绕太阳公转,遵循开普勒定律,呈椭圆形轨道。
c. 木星的卫星最多,原因在于其体积大、引力强,容易吸引小天体成为其卫星。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演示法演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演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 实践法组织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系的观测和研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吗?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太阳系》。
2. 讲授新课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
太仓市明德小学倪琦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直
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老师:每当夜幕降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见许许多多绚丽夺目的天体组成的美丽宇宙,运气好的话,能见到美丽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不留神划过天际,还能看到彗星像一把扫帚是的光临我们的天幕,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夜空中一闪闪的像小眼睛似的恒星群。
带着这样的背景,首先,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这三个模型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天体呢?
生答:中间红色的非常大的是太阳,蓝色是地球、最小的那个代表月球
老师:很好,这个问题所有同学都能回答上来,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地球在原地转动
师:很好,我们知道,地球每转一圈就是一天。
那么现在请各位同学睁大双眼,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点击大屏幕}
生:我发现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正围绕着地球旋转师:不错,每公转一圈所要的时间是:一年。
老师为此还编了一首小诗:太阳大,。
我请一位同学来念一念。
生:。
师:很好,我们把太阳,这种能发光、发热,而且体积非常庞大
的天体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太阳转动的称之为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称之为卫星(相机板书),由此我们可以把刚刚那首小诗进行一个小小的改编。
把所有的太阳替换成恒星,
把所有的地球替换成行星,把月球替换成卫星。
好,改编大功告成之后呢?请大家齐读一边这首小诗。
生: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中有彗星、有流星、有恒星、有行星、还有卫星,现在我们要对它们进行一个整合。
以太阳这颗恒心为中心,包括围绕着它进行旋转的行星,和这些行星所附带的卫星,以及围绕太阳的彗星,流星等天体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我们给他一个完整的名字:太阳系。
二、情景模拟挑战赛
1、师:我们知道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是存在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太阳系里有没有其他的行星呢?太阳系里有几大行星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呢?这几大行星又是如何排序的呢?请大家阅读倪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资料,说一说,回答下面的问题,来完成挑战一。
生1:有八大行星
生2:是这么排序的: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师:不错,看来大家都能非常敏锐的从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线索。
是的,我们的太阳系有8颗大行星,请大家跟着,我们一起来给他们
排排序,他们依次是:水星、金星、。
生:跟着念
2、师:好的,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现在倪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知道这些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吗?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挑战二,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
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内说一说,每个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呢?好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的要求。
生:。
师:等一等,请大家互相说一说,一小组为单位,我会请同学上来介绍一下其中行星,好的,现在我们开始吧!
生:讨论交流,完成挑战二
(5分钟时间到)
(一边介绍,一边板书)
生一(水星)
生一(金星)
生一(地星)
生一(火星)
生一(木星)
生一(土星)
生一(天王星)
生一(海王星)
3、师: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介绍,我们对于八大行星自身的特点
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我们挑战的的难度提升到一个水平上:挑战三——用彩色橡皮泥、轨迹模型图和小尺,给太阳系建一个模型。
(师一边讲,一边出示这三样道具)
一句话概括:橡皮泥捏出相应的天体的样子来,放在图纸上相应的轨道上就可以了
那么做建构模型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大小比例设置;2、天体摆放的顺序)
师:那么我们如何设置比例的大小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组数据:这是关于赤道直径的的长短,请大家根据直径大小按天体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生:。
师:我们知道了水星的直径是最短的,假设规定水星的直径4878km看成是“1”,那么,金星的直径怎么算呢?拿金星的直径去除以水星的直径就可以求出来了,12100/4874=2.4
用这种方法,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分别求出其他几大行星的比例大小了。
根据这样一种方式,假定金星中的“1份”代表2毫米,那么金星以下分别拿求出的比例算的的结果乘以2,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毫米数了。
经过这样的算法,可以求出球体的实际捏制的大小。
好的,现在请一位学生来念一念建模的主要步骤。
生:。
师:注意有两个天体带着美丽的光环,根据测算的实际毫米数捏球体。
(一段时间后)
好的,我请一组同学带着他们的“天体”,到黑板上来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
生上台摆放,这个是什么行星呢?摆在那里?。
经过大家亲手制作,对于八大行星的认识肯定更加的深刻了,我们现在已经让八大行星各就各位,现在就让他们动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生:我发现他们转动的有的快,有的慢。
结合下表《公转周期》,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是的,我们发现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越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公转周期则需要164.8年,比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长。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离太阳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强运动快
离太阳越远受到的引力越弱运动的慢
师:说的很好,的确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太阳系中有太阳、八大行星、彗星、流星、卫星,可是还有一类天体,也属于太阳系,我们还没有接触到,那他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这个可
怜的冥王星。
(阅读材料)
读了这个故事,有的同学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原本是大行星的冥王星会被踢出大行星的行列呢?
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所以才构成了现今大家所看到的八大行星。
其中,水金地火由于存在大片的陆地被划为类地行星;木土由于体积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被划归为巨行星;剩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离太阳太远被划归为元日行星。
由此八大行星总共分成了三类。
三、总结全科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生回答。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