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理解性阅读

合集下载

文言文勤读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勤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禄去公室,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古之人未尝不欲利也,然未尝有丧其廉耻也。

今也诸侯曰:‘固吾利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自家获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个人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杀害君主,那么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杀害君主,那么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不算少了吧。

然而现在官禄都流失到了贵族之家,政权掌握在豪门之手,百姓无所依靠。

古代的人虽然也追求利益,但从未丧失过廉耻。

现在诸侯们都说:‘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利益。

’如果不施行仁义,攻守的策略就会有所不同。

”孟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即认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物质利益,更需要仁义道德的支撑。

他批评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只追求私利而不顾国家大局的现象,并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国家的危险。

孟子强调,古代的人虽然也追求利益,但能够保持廉耻,而现在的诸侯们却将仁义置之不理,这是他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批判。

在孟子看来,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源的分配,更在于人心的凝聚和道德的引领。

他主张君王和大臣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百姓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或家族的利益。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尽量保留了原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力求传达出孟子思想的精髓。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想想看,利益真的是唯一追求吗?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只盯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这个团队还能和谐吗?仁义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啊!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讲的更多是关爱而不是利益。

2.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呀!难道只想着利益就能拥有一切吗?这就好比在比赛中,只想着赢却不顾及公平和道德,能赢得光彩吗?仁义才是长久之道啊!就像朋友之间,靠的是真诚和互助,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哟!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仁义就不值得追求了?这就好像在建造房子,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根基的稳固,能长久吗?仁义就是那稳固的根基呀!看看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不都是心怀仁义的吗?4.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啊!光盯着利怎么行呢?仁义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呀!好比在航行中,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而不顾及天气和安全,能顺利吗?仁义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注重仁义的呢?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讲利益多无趣呀!仁义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不是更珍贵吗?就像在沙漠中,水比金子还重要,仁义就是那生命之水啊!想想那些互相扶持的伙伴们,不都是因为仁义吗?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能带来的真的比仁义多吗?这就好像只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真的好吗?仁义才是真正让人尊敬的品质呀!看看历史上那些伟人,不都是仁义之士吗?7.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光想着利会迷失自己的呀!仁义才是指引我们的明灯呀!好比在黑暗中,只有仁义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难道就是一切吗?仁义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呀!就像在战场上,勇敢和忠诚比武器更重要,仁义就是那最强大的武器!看看那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们,不就是仁义的践行者吗?9.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追求利会让人变得自私的呀!仁义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呀!好比在花园里,鲜花的芬芳比金钱更让人陶醉,仁义就是那醉人的芬芳!想想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笑容多么温暖!1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不是唯一的呀!仁义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呀!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仁义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韩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完整版

韩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完整版

一、必做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千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百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

国之所以危者,以天下唯利之也。

今欲治者,独如吾王耳,然且不闻利,则未之有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弑其君:杀掉国君B. 得:获得C. 丧:丧失D. 利:利益(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B.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C.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D.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臣/得/焉(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

B. 文章强调君臣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要只追求利益。

C. 文章认为,天下人若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D. 文章认为,贤者能不丧失仁义之心,故能治理国家。

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巨大转变。

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以现实主义文学为旗帜,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呼唤民族觉醒。

他们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子夜》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作家们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名师讲题】《孟子》《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孟子》《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

沮渠牧键时,为金部郎。

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

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

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

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

”遂与之。

绪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文言文全文解释及翻译

文言文全文解释及翻译

《孟子·离娄上》云:“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何必曰利?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之间,所以异者,仁义也。

王若曰利,则与禽兽何异?’”译文:《孟子·离娄上》篇中记载,孟子拜访梁惠王,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此行是否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益之事?”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其实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仁,就是爱民;义,就是正道。

爱民的人,人民会永远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他人也会永远尊敬他。

人和禽兽的区别不过是微乎其微,这微乎其微的区别,就在于仁义。

大王如果只追求利益,那与禽兽又有何异呢?”全文解释:此段文字出自《孟子》一书,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里强调仁义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的君主只注重利益而忽视道德的倾向。

首先,孟子以“王何必曰利?”这句话开篇,直接指出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的行为是不妥的。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为重要,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接着,孟子解释了仁义的含义。

仁,即爱民,意味着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体恤民情。

义,即正道,意味着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实行公正。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够实行仁义,那么人民就会对他产生爱戴和尊敬。

孟子进一步指出,人和禽兽的区别非常微小,主要是由于仁义的存在。

如果君主只追求利益,那么他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而不是只看重物质利益。

整段文字中,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向梁惠王传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即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孟子在这段对话中,通过批评梁惠王只谈利益的行为,强调了仁义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遵守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认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认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杀人盈野,流血漂橹,罪莫大焉。

窃国者诸侯,窃盗者士,窃贼者庶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共击之。

今曰‘天子’而仁,则诸侯皆宜仁矣;今曰‘仁者’而仁,则天下之仁者皆宜仁矣。

是以仁者无敌。

今也天子不得诸侯之仁,诸侯不得天下之仁,天子不得天下之仁,则国恒亡。

诸侯危,则国危矣。

”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远道而来,也必定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事情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如果上下都追求私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弑君篡国,杀人满野,血流成河,那么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篡夺国家的人是诸侯,窃取财物的人是士人,偷盗的人是百姓。

天下如果是有道的,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应该由天子来掌握;如果天下无道,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掌握。

如果征伐的权力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人都会共同攻击他。

现在如果有人说‘天子’是仁义的,那么诸侯都应该仁义;如果有人说‘仁义的人’是仁义的,那么天下所有仁义的人都应该仁义。

因此,仁义的人是无敌的。

现在的情况是,天子得不到诸侯的仁义,诸侯得不到天下的仁义,天子得不到天下的仁义,那么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诸侯危险,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

”答案:1. “弑”在文中的意思是:杀害。

2. “橹”在文中的意思是:盾牌。

3. “征”在文中的意思是:征伐。

4. “仁”在文中的意思是:仁义。

5. “宜”在文中的意思是:应当。

总结:这段文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仁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追求私利会导致国家危亡的道理。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

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导语:《王何必曰利》是描写梁惠王的一篇文言文。

现在常备中学生宣威阅读材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王何必曰利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王何必曰利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

“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

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

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旨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①接⎩⎪⎨⎪⎧怀利以相接.: 兵刃既接.: 忧与愁其相接.: 汉兴,接.秦之弊: 出则接.遇宾客: ②去⎩⎪⎨⎪⎧ 兄弟去.利: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去.门十里以为界:答案 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②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①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家庭。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

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民之矣。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恶其率兽而食人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民饥俄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孟子》记录的是孟子的言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文言文翻译及译文

孟子文言文翻译及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仁者无不爱也,义者无不行也。

王如仁义,则天下归之,一国以仁,天下莫之能倾也;以义,天下莫之能害也。

故曰:‘仁者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不亦难乎?”王曰:“不违吾志也。

吾闻君子之教也,以忠信为宝,而以仁义为田。

吾愿夫子教吾,夫以忠信为宝者,不亡国;以仁义为田者,不亡身。

吾闻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吾愿夫子教吾,夫以仁义为本者,必能安天下。

”孟子对曰:“王言乎?君子言乎?”王曰:“君子言乎?”孟子曰:“然则吾将言之。

夫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是以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是以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仁义不就可以了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获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获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仁者,是爱护他人的人;义者,是正义的人。

仁者没有不爱的,义者没有不行的。

大王如果实行仁义,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您,一个国家实行仁义,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颠覆它;实行正义,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它。

所以说:‘仁者无敌。

’现在想要在天下无敌,难道不是很难吗?”惠王说:“不违背我的意愿。

我听说君子教育人,把忠诚和诚信当作宝贝,把仁义当作田园。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含答案[2024·广州市普通高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王曰:“叟不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洗其屡败之过也。

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

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

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

故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

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

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

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

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

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温公:指司马光。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梁惠王章句上先秦-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喷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喷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曰:‘仁者无敌于天下。

’”
注释:
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梁惠王,即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

孟子前往梁国拜见梁惠王。

2. 叟:古代对老年男性的尊称,此处为孟子对梁惠王的谦称。

3. 不远千里而来:形容孟子为了拜见梁惠王,不远万里前来。

4.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吾国,指梁国;利,使……受益。

梁惠王问孟子,他来梁
国是否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梁国。

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回答梁惠王,何必只谈利益,仁义才是最
重要的。

6. 仁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指具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指在天下无人能敌。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培养出仁德之人,那么这个国家在天下将无人能敌。

翻译:
《孟子·告子下》记载,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我国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说利益呢?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受益?’我回答说:‘有仁德的人,在天下无人能敌。

’”
在这段文言文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梁惠王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仅仅追求利益是不够的,更需要培养具有仁德的人才。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具有仁德的人才,以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孟子书文言文翻译及翻译

孟子书文言文翻译及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苟无仁义,则国之所以为国者,无以异于一家之私也。

”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孟子在这段话中,首先表达了自己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仁义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并非仅仅依赖于追求利益,而是要注重仁义道德的传承。

孟子接着指出,当国家上下都追求利益时,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就会忽视道德和仁义,从而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最后,孟子强调,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并非仅仅是因为领土和人口的聚集,而是因为国家有着共同的道德和仁义。

如果国家失去了这些,那么国家就如同一家一户的私利,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和仁义的传承,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以下是对原文的详细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国家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在这段话中,孟子首先表示了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仁义道德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 B .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 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 • C .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 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 • D .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 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 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 • 【答案】 D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是 ( )(3分) • A.何以利吾国 B.上下交征利 •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 • 解析 A项使动用法,C、D项都是意动用法。 • 答案 B
• 9.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B.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 C.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答案 C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 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 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 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 C.不夺不餍 餍:吃 •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 【答案】 C(餍:满足。)
• 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王何必曰利? •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 C.王曰:‚何以利吾国?‛ • D.孟子遇于石丘。 • 【答案】 C(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 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 状语后置句。)
• 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 仁义就可以了。 •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 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 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 【答案】 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 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 • 例句:鸡鸣而起 • A.不远千里而来 • B.亦有仁义而已矣 •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答案】 A(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B项,助词,而、已、矣三个 助词连用,加强语气。C项,连词,表并列关 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 而罢之 说:劝说。 . C.先生之号 则不可 . 号:号召。
(
)
B.愿闻其指 ,意旨,意向。 . 指:通‚旨‛ D.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法。)
• 7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 ) • A.先生将何之 •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 C.说之将何如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答案】 A(A是动词,其他的都是代词)
• (1)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4分) • 答案 (1)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 利,国家就危险了! •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5分) • (2)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 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 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 ‛,其内涵是一致的。 •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 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 D.孟子数落宋 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 能用‚仁义‛ 去劝说秦、楚二王。 • 【答案】 C(C项中‚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是对的, 可后半部分‚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 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形 式,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 )
•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 宋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 ‚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 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 将何如?‛ •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 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 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 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 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 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 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 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分)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谒见,拜见。 • B.千乘之国,弑其君者 弑:杀害。(专指臣 杀君,下杀上)。 • C.不夺不餍 餍:满足。 •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留。 • 解析 D项,遗,遗弃。 • 答案 D
• 7.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 项是 ( )(3分) • 例句:鸡鸣而起 •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B项是 助词,C项连词,表并列,D项是连词,表转折。 • 答案 A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 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 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