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 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 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预防感染种类抗菌 预防用药对象
药物选择
脾切除后菌血症
① 脾切除后儿童
② 患镰状细胞贫血 和地中海贫血儿童 (功能无脾)
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四价脑 膜炎奈瑟菌疫苗 ﹤5岁:每日阿莫西林或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至少1年
根据年龄定期接种上述疫苗 ﹤5岁:每日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 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有人建议至少用药至18岁 出现发热时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呋辛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TMP/SMZ或克拉霉素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 用
❖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神经外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脑外科手术(清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洁,无植入物)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外科手术(经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
鼻窦、鼻腔、口
球菌属,口咽部厌氧
咽部手术)
菌(如消化链球菌)
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
手术,正颌手术)
耳鼻喉科(复杂性鼻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中隔鼻成形术,包括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移植)
抗菌药物选择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 星等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 [5]甲
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MPC理论与防细菌耐药突变策略
第八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重点难点
掌握 1.抗菌药治疗性应用原则; 2.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
熟悉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 了解 MPC与MSW防细菌耐药突变原理。
超级细菌
● PK/PD参数指导给药方案优化 (4)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由
于个体药物在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差异较大,难 以用某一参数描述。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原则
2.根据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原理选择药物
●PK/PD参数指导给药方案优化 (5)糖肽类: 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对金黄色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原则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
4.给药途径
(2)肌注 处理中等度感染除口服抗菌药物外,尚可采用 肌注给药,肌注后血峰浓度一般于0.5~1h到达。重症感 染静注用药,病情改善后也可改为肌注。局部刺激性过强 的药物不宜肌注给药,宜缓慢滴入静脉内。
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在最初四小时内最为明显 。 PK/PD参数:AUC/ MIC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原则
2.根据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原理选择药物
●PK/PD参数指导给药方案优化 (6)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氟胞嘧啶和唑类是最为有效的抗真菌
药物,两性霉素B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且PAE 较长;氟胞嘧啶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咪唑类属于 时间依赖性且PAE较长的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根据 ●病原菌监测。 ●药敏试验结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其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抗菌药物:不同部位或严重程度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菌药物。
临床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感染的部位、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
2.确定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临床医生需要在患者感染发生后采集相应的标本,通过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这样可以选择到最适合的抗菌药物,提高治疗的效果。
3.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确定剂量和给药途径:不同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不同,有些需要肌注,有些需要静脉注射,有些可以口服。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合理确定剂量和给药途径。
4.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疗程:抗菌药物的疗程应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感染种类和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合理选择。
短期使用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长期使用则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该考虑剂量、疗程和疗效等因素,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5.注意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耐药性问题:抗菌药物不仅是治疗感染的利器,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不同的抗菌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的病情进行权衡,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医生应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6.注意患者的药物使用依从性: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要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抗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连续用药一段时间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不按时服药、过早停药,会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甚至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
以上是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点以及病原菌的敏感性等因素,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感染的目的。
同时,应该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保护抗菌药物的疗效。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合理、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并非易事,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且避免不良反应和耐药产生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阐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明确是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
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果诊断不明确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肺炎患者,如果仅根据临床表现和胸部 X 线片难以明确病原体是细菌、病毒还是支原体等,就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应根据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每种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对于细菌感染,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尽量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避免选择已经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以免治疗失败。
对于真菌感染,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具有不同的疗效。
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通常无效。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细菌性感染,取标本培养(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无法取标本培养------经验治疗(治疗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2、品种选择: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地选择针对性强、翟璞、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治疗: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病情影响口服吸收,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律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手术切口类型2、手术创伤程度3、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4、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5、手术持续时间6、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7、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8、对细菌敏感性的影响9、经济学评估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手术切口类型:1、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在当今医学领域,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控制和治疗感染的关键工具,帮助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抗病原体。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适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不断加剧。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成为确保其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
那么,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能对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所帮助。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并且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要且有效的。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遵循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协议。
2. 调整剂量和疗程: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疗程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来调整合适的剂量,并确定适当的治疗疗程。
这样可以避免抗菌药物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过短,从而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3.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临床微生物学家、药师等。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并监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方案,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抗菌治疗效果。
多学科合作还可以促进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当使用的行为。
4. 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在使用抗菌药物的也要注意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这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正确地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 持续教育和培训:由于抗菌药物的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应该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了解最新的治疗准则和研究成果。
这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率,并减少不当使用的风险。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调整剂量和疗程、多学科合作、遵循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持续教育和培训。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CAP的经验治疗
住院,ICU治疗
β内酰胺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AM/SB)+ 阿奇霉素(A,II)或呼吸FQ(A,I)
(青霉素过敏患者,推荐选用呼吸FQ和氨曲南)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44:S27 –72
CAP的经验治疗
如考虑假单胞菌感染
抗肺炎链球菌、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PIP/TAZ、 头孢吡肟、IMI或MER)+ 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临床诊断容易 病原诊断困难
临床诊断
病原诊断
肺炎 尿路感染 胆囊炎
金葡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脑膜炎
心内膜炎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
支原体
……
9
为何病原诊断困难?
病原微生物不易检测
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非典型病原体 血培养送检率低 未在使用抗菌药前留取标本
金葡菌 (13.3) 铜绿假单胞菌 (15.6) 不动杆菌 (17.9) 克雷伯菌属 (20.7) 变形杆菌属 (4.4) 克雷伯菌 (9.4) 肠球菌 (20.7) 大肠埃希菌 (47.9) 凝(-)葡萄球菌 (13.0) 克雷伯菌属 (13.1) 肠球菌属 (18.5) 大肠埃希菌 (21.4) 铜绿假单胞 (10.7) 克雷伯菌属 (13.3) 大肠埃希菌 (24.1) 金葡菌 (23.1) 肠球菌属 金葡菌 (5.9) (7.5) 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 (11.1 7.8) 大肠埃希菌 (21.5) (11.5) 凝(-)葡萄球菌 (52.7) (35.7)
7
2021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021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2b6e0806-7154-11ec-aa52-7cb59b590d7d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只有那些被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患者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快查明感染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原则上,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类型和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即细菌药敏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来确定。
因此,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患者,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及时采集相应的合格样本(特别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以便尽快明确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并相应调整抗菌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患者,在了解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性之前,或无法获得培养样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本疾病、发病率、发病地点推断可能的病原体,既往抗生素史及治疗反应,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首次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在了解病原学检测和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于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性治疗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生素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不同,临床适应证也不同。
临床医生应根据各种抗生素的药物特性和临床适应症正确选择抗生素(见“各种抗生素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和药物组合等。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运用的根本原则【2 】一.诊断为细菌性沾染者方有指征运用抗菌药物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讨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成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沾染者方有指征运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沾染亦有指征运用抗菌药物.缺少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沾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沾染者,均无运用抗菌药物指征.二.尽早查明沾染病原,依据病原种类及药物迟钝实验成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依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反抗菌药物迟钝性,即细菌药物迟钝实验(以下简称药敏实验)的成果而定.是以有前提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沾染的患者应在开端抗菌治疗前,实时留取响应及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白病原菌和药敏成果,并据此调剂抗菌药物治疗计划.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沾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造就及药敏成果前,或无法获取造就标本时,可依据患者的沾染部位.基本疾病.发病情形.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响等推想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赐与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成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响调剂用药计划;对造就成果阴性的患者,应依据经验治疗的后果和患者情形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四.按照药物的抗菌感化及其体内进程特色选择用药各类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色不同,是以各有不同的临床顺应证.临床医师应依据各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特色,按临床顺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顺应证和留意事项”)准确选用抗菌药物.五.分解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色制定抗菌治疗计划依据病原菌.沾染部位.沾染轻微程度和患者的心理.病理情形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定抗菌治疗计划,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门路.疗程及结合用药等.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遵守下列原则.(一)品种选择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实验成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钱恰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依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态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一般按各类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规模给药.治疗重症沾染(如血流沾染.沾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沾染(如中枢神经体系沾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规模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沾染时,因为多半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运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规模低限).(三)给药门路对于轻.中度沾染的大多半患者,应予口服治疗,拔取口服接收优越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打针给药.仅鄙人列情形下可先予以打针给药:①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艰苦者);②患者消失显著可能影响口服药物接收的情形(如吐逆.轻微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接收功效障碍等);③所选药物有适合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④需在沾染组织或体液中敏捷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感化者(如沾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⑤沾染轻微.病情进展敏捷,需赐与紧迫治疗的情形(如血流沾染.重症肺炎患者等);⑥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肌内打针给药时难以运用较大剂量,其接收也受药动学等浩瀚身分影响,是以只实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沾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沾染者.接收打针用药的沾染患者经初始打针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运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运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接收,在沾染部位不能达到有用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是以治疗全身性沾染或脏器沾染时应避免局部运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运用只限于少数情形:①全身给药后在沾染部位难以达到有用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帮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体系沾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沾染的局部用药等;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沾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运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重要供全身运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接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响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响的药物不可局部运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施展最大药效,杀灭沾染灶病原菌,应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光依附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附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沾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沾染灶掌握或完整消失.但血流沾染.沾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削减或防止复发.(六)抗菌药物的结合运用单一药物可有用治疗的沾染不需结合用药,仅鄙人列情形时有指征结合用药.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轻微沾染,包括免疫缺点者的轻微沾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掌握的轻微沾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杂沾染,2 种及2 种以上复数菌沾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沾染.3.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沾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发展特色的菌群,须要运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结合运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结合用药时剂量可恰当削减,但需有临床材料证实其同样有用.如两性霉素B 与氟胞嘧啶结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恰当削减,以削减其毒性反响.结合用药时宜选器具有协同或相加感化的药物结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结合.结合用药平日采用2 种药物结合,3 种及3 种以上药物结合仅实用于个体情形,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留意结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响亦可能增多.。
2015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得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得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得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得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得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得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得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得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与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得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得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得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得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得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得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得效果与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得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得药效学与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得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得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与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与患者得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得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一、目的建立一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耐药性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三、内容(一)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根据病原种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按临床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
1.3治疗方案制订的原则: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1.3.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3.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3.3给药途径1.3.3.1能口服的不采用注射途径。
1.3.3.2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1.3.3.3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眼科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1.3.4给药次数: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1.3.4.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1.3.4.2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1.3.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足量足程,确保疗效
剂量要足够
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该给 予足够的剂量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有 效的治疗作用。剂量不足可能会导致 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失败。
疗程要足够
抗菌药物的疗程应该足够长,以确保 感染得到完全控制并防止复发。疗程 不足可能会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 性。
关注耐药,及时调整
关注耐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原则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或婴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并尽 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毒性的药物。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使 用时间。
儿童
儿童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选择适合儿童的 剂型和给药途径。此外,应注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 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 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 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 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 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 ,应该密切关注耐药现象的出现。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耐药现象,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更换药物品种、增加药物剂量或延长疗程等 措施。同时,对于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以防止其传播。
患者可适当延长。
其他部位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治疗用抗菌药物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微生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
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的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一)、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抗菌药物剂量应较大;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
(二)、给药途径:
1、清度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重度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甙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三)、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
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除外)。
(四)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肌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白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如结核病、深度真菌病。
(六)联合用抗菌药物应注意:单一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或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