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版、或重译 ▪ 其他则主要是来自一些亚、非、拉的友好国家的新作品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对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和俄国文学作品的译介。
❖赵景深: “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
▪ 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信”“顺”之争的影响:
▪ 标志着翻译观念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意味着成熟。
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上海:
▪ 成为战争时期中国翻译文学出版的一个中心
❖翻译对象:
▪ 欧美名家名作是上海文学翻译出版界的重点 ▪ 莎士比亚、契珂夫、罗曼·罗兰、波德莱尔、高尔基等
严复:信达雅
❖翻译对象:
▪ 社会科学,被当作文学作品传阅
❖翻译标准:
▪ 《天演论》提出:信达雅 ▪ “达旨”:不但要达源语之旨,更重要的还要“达”他
本人之“旨”。
❖翻译方法:
▪ “译述” ▪ 改译、删节、增补、加按语、注评、换例言等
❖严复的影响:
▪ 翻译标准百年讨论均围绕“信达雅”展开
林纾:“林译小说”
❖ 《外国文艺》
▪ 1978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一本主要以引进、介 绍外国特别是西方现当代文学流派的作家和作品的刊物 ,在80年代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新时期的文学翻译
❖ 80年代中期:
▪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 90年代:
▪ 现当代外国文学名著和现代主义各流派的代表作 ▪ 1978到1990年全国共出版各种译著28,500种,其中社科
❖ 翻译的指导思想:
▪ 既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又注意作品的艺术性,既要求为革命服务,也要求 为创作服务。
“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
❖三种存在形式:
▪ 公开译作 ▪ 内部译作 ▪ 潜在译作(完成或基本完成于文革时期,由于不符合当
时的文艺方向而在文革结束后发表)
❖数量少:
▪ “文革”时期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译作约有34种 ▪ 少量以前在国内出版过的苏联和日本文学名著的重印、
❖ “五失本” 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
▪ (1)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 (2)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
定的修饰;
▪ (3)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 ▪ (4)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或一千字,
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除;
▪ 质”也说“朴”,是照原文直译,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的 特点,甚至包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的成 分;
支谦重“文”
❖“文”也称“饰”,是使译文接近汉语的习惯。 ❖“质”与“文”强调的是翻译风格,不同于今天
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支谦尽力使译文译辞汉化,引领译经由质趋文之 风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 翻译对象:
▪ 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
❖ 翻译方法
▪ “译述” ▪ 不懂外语,只能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他“耳受手追”,再
加工润色发表出版。
❖ 翻译成果:
▪ 184种、涉及11个国家、98位外国作家的作品
❖ 林译小说
▪ “五四”时期的作家,早年都受过“林译小说”的熏陶, ▪ “林译小说”对近代“新小说”有直接影响, ▪ 促成“五四”的“文学革命” ▪ 中国旧文学以“林译小说”为终点,而新文学则以“林译小说”为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
❖ 1898年有三件大事:
▪ 梁启超发表了大力鼓吹翻译政治小说的一篇序文——《 译印政治小说序》。
▪ 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的译序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 林纾与友人王寿昌合作翻译并于次年出版的《巴黎茶花 女遗事》,风行全国,自此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学作 品的偏见。
佛经翻译的融合期
❖时间:
▪ 东晋到魏晋
❖翻译组织:
▪ 由个人行为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并出现了 由朝廷资助的译场组织
❖ 翻译程序:
▪ 先由精通胡汉两种文字的译主用外文读出原经,再口译 为汉语。由一充当笔受的弟子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校 订。
❖ 著名翻译家:
▪ 鸠摩罗什:翻译三藏经论74部,共384卷。
❖ 可归纳为三方面:
▪ 一是译者必备的操守; ▪ 二是译者必需精通佛学; ▪ 三是要求译者必需精通梵汉诸学。
玄奘: “五不翻”
❖“五不翻”原则:
▪ (1)秘密不翻(如咒语,要音译); ▪ (2)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 ▪ (3)我们没有的不翻; ▪ (4)已经有翻的不翻; ▪ (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要音译)。
❖ 著名翻译家:
▪ 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熊三拔、汤若望、南怀仁、徐光启、李 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
佛经翻译的理论认识
❖直译导致的“质”的特征
▪ 胡人由于汉语水平不高,使用质朴的口语进行“口传” ,笔受记录下来的译文中出现大量白话词汇和语法,译 文自然显得平白如话
▪ 由于主译僧的词汇量不足,找不出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 达经意,有些原典词汇只好采用音译的方式,以音近的 汉语词汇来代替。
❖“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 “音译” 。
2.3文学翻译阶段
❖时间:
▪ 19世纪60、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
❖翻译对象:
▪ 包括西方的政治、法律、教育、历史在内的社会科学与 文学作品
❖翻译目的:
▪ 文学翻译始终被视作革新民族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
❖翻译理论:
▪ 不论是“信顺”之争,还是“神似”、“化境”说的提 出,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一直在围绕着严复所提出 的“信达雅”标准而展开。
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
鸠摩罗什
❖“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文辩交旨” ,
❖“详其意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他的翻译既充分照顾汉语的语言文字习惯,又力
求不失梵文原意。
彦琮: “八备”
❖ 译场工作人员的选拔标准:“八备”
▪ (1)译经者首先必须心诚意正,具足恒心毅力; ▪ (2)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必须先持守良好的戒行; ▪ (3)译经的人才,理所当然要博通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 ▪ (4)除了佛学素养之外,还要旁及各种文史领域; ▪ (5)人品器识方面,要有宽宏的胸襟,才能不偏不执; ▪ (6)乐好佛法而澹泊名利,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 (7)对于原典的梵文或其他的胡语,必须精通娴熟; ▪ (8)译经者对于传统的文字学,乃至书法等,也应略知一二。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 翻译活动,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 时期。
佛经翻译的草创期
❖时间:
▪ 西汉末年至西晋
❖译者:
▪ 西域来华的僧人,或迁居汉地的西域胡人的后裔
❖ 翻译方式:
▪ 译主口诵,合作者笔受(记录成文),共同完成
❖ 著名翻译家:
▪ 大月氏僧支谶 ▪ 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 ▪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 ▪ 译本几乎都堪称精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亚非拉国家的文学作品
▪ 翻译得最多的是朝鲜、越南和印度文学
❖ 黄皮书
▪ 1962 年至1965年,作家出版社以内部发行的形式,翻译出版了部分苏联文 学和西方文学的作品,以配合当时国内的反帝反修斗争的需要。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翻译
❖时间:
▪ 1920年成立到1931年解散
❖贡献:
▪ 我国20、30年代对文学翻译事业做出最大贡献的团体
❖翻译对象:
▪ 欧美现实主义尤其是法国和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
❖翻译理念:
▪ 强调翻译的目的 ▪ 翻译与创作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创造社的文学翻译
❖ 时间:
▪ 1921年6月底创办到1930年3月“左联”成立而解体
❖ 成员:
▪ 大多在国外留过学,懂多种外语,受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的影响 较深
❖ 翻译主张:
▪ 不赞成翻译的功利性 ▪ 强调翻译应有主观感情的投入 ▪ 创作远比翻译重要。
❖ “媒婆与处女”之争
▪ 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 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 翻译的目的 ▪ 直译、意译与歪译
左联的文学翻译
❖时间:
▪ 1930-1936
❖ 著名翻译家:
▪ 玄奘: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宗教翻译的延续: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时间:
▪ 到了16至19世纪
❖ 翻译策略:
▪ “学术传教”
❖ 翻译方式:
▪ “西译中述”
❖ 翻译成果:
▪ 西书437种:纯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属自然科学的书籍 131种,占30%;属人文科学者55种,占13%。
人的作品,都得到过系统的译介。
❖朱生豪:
▪ 翻译的27种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翻译家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这场民族生存抗争的一个生动的 缩影。
“17年”的文学翻译
❖ 时间:▪ 19Βιβλιοθήκη 9-1966❖ 翻译对象:
▪ 俄苏文艺作品译成汉语的达3,526种,而同期的英美文学翻译仅452种
❖ “三套丛书”的翻译
▪ 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宗教翻译阶段 ▪ 以文学名著与社科经典为主的文学翻译阶段 ▪ 实用文献为主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2.2宗教翻译阶段
❖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资料记载:“昔汉哀 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 授《浮屠经》。”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
❖佛经翻译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宋代 译事仅维持到政和初年即1111年)约1,100年的历 史
▪ (5)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 ,然后再开始,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 “三不易” 三种不易把握的情况:
▪ (1)圣人按当时的习俗来说话,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 时,很不容易;
▪ (2)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 ▪ (3)释加牟尼死后,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非常慎重,现却要求平
▪ 保存丰姿,常常和易懂相矛盾,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 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
❖瞿秋白:“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白话文”
“信”“顺”之争
❖梁实秋:“以使读者能懂为第一要义”
▪ 不能按“板规”词对词、句对句地硬译,而是“不妨把 句法变换一下”
▪ 后来也承认“‘信而不顺’与‘顺而不信’一样的糟”
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 时间:
▪ 隋至唐朝中叶
❖ 译经组织:
▪ “译主”宣读梵文原文; ▪ “笔受”将梵文的意义通过译主的讲解后转写成汉语; ▪ “证梵本”以检查所译的经文是否跟梵文原文一致; ▪ “润文”使译出的经文文体一致,更加典雅、庄重; ▪ “证义”确保宗教义理的正确; ▪ “梵呗” 整肃译场人员的仪表和内心; ▪ “校勘”是从中文文字学的角度对所译的经文进行校勘; ▪ “监护大臣”; ▪ “证字”;
❖翻译对象:
▪ 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以及各国进步 文学作品
❖影响:
▪ 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转折, ▪ 翻译文学的重大进展 ▪ 开展翻译理论研究、开拓翻译阵地、培养翻译人才
“信”“顺”之争
❖鲁迅: “宁信而不顺”
▪ 通过翻译来“装进异样的句法”,改造我们的语言,继 而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 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