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及案例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启示

策 ,刺激 中小 企 业 发展 。其 问 , 日本 大 规 模更 新 和 增加 设 施 ,引进 国外技 术 ,不断
扩 大 工 业 品 出 口规 模 , 其 6 年 代 经济 增 使 0 长率 年 均 高 达 l %。 着 经 济实 力的 增 强 , 0 随 日本 于 l 6 4年 加 入 经 济 合作 与 发 展组 织 9
日本 优 于 韩 国 ,而且 建 立 了强有 力的 保障
作 ,提 高 经营 水 平 。第 一次 新 农 村建 设 主 要做 了三项 工作 。一 是 确定 推 行 区 域 。新
农 村建 设 的 区域 确 定 为 9 0户及 1 0 0 0 0户规
体 系 ,使 其新 农 村 建设 一 直 持 续 至今 ,成
当 地 农 民 资 金 及 政 府 农 业 金 融 机 构 贷 款
外 , 家还 采取 特 殊 补 贴 方式 , 高 中央 、 国 提 都道 府 县 及各 市 町 村等 三级 政 府 的 补 贴水
设施 落 后 和农 村 青年 对 未 来 的 农业 和 农村
-
51 —
维普资讯
展 大 型 重 化 工 业 ,还 出 台 了 低 利 率 贷 款 政
中央 政 府  ̄ C 。由此 可 见 ,政府 对 新 农村 bd , i 建 设 的 资金 支 持 力度 相 当可观 。自 l 5 年 96 至 l6 年 的 7 间 , 92 年 政府 对 新 农 村建 设 的
补贴 总 额 高达 4 0亿 日元 ,主 要 用 于农 田 8 基本 建 设 、水利 、农 村通 电 、发 展 畜牧 业 、 建 立 公共 设 施 、农村 广 播 等 领域 。为解 决
当时 农 民收 入 低 、生 活水 平 差 、农 村基 础
留住乡愁,国外乡村改造案例

留住乡愁,国外乡村改造案例合掌村日本最美乡村日本岐阜县素有“森林与溪流之国”美称。
合掌村就坐落在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
“合掌造”房屋建造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
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冬和豪雪,村民创造出的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形式。
屋顶为防积雪而建构成60度的急斜面,形状有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
合掌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沿袭并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乡土文化保护措施,如今这里被称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
直到现在,村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合作方式,谁家翻修房子,大家会一起帮忙,这种百人站在屋顶上劳作的场面壮观而温馨。
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合掌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评定委员会这样评价:这里是合掌造房屋及其背后的严酷自然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文化,以及至今仍然支撑着村民们的互助组织“结”的完美结合。
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建筑学者就说,白川合掌屋是最合理、最理性、最天人合一的建筑。
现在,村里的“合掌造”有113栋,其中109栋被指名保护。
由于德国建筑学家布鲁诺《日本美的再发现》推荐了合掌村,旅行者们慕名而来,合掌村渐渐发展起观光旅游业,民宿、餐厅与艺品店多了起来。
白川乡的成功与当地农民为保护家乡的地域文化、保护山村的生态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合掌村保护与开发措施1保护原生态建筑白川乡合掌村自然村落中的茅草屋建筑,全部由当地山木建造且不用一颗铁钉,能保留至今确实很不容易。
1965年曾发大火烧毁了一半以上的茅草屋建筑,村里有三四人主动带领大家重建家园,开始了一场保护家园建筑茅草屋的运动。
由此,继承和发扬了合掌村的一个历史传统:每家都有囤积茅草的习惯,凡是一家房屋需要更换新茅草屋顶,家家户户携带自家囤积的茅草来相助并参与更换屋顶的工事,一家更换新屋顶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全部完工。
大家把合掌建筑称之为“结”的力量。
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

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前,日本超过1千个地方自治单位,制定与造町(村、里)相关的法令,期望严格的条件保护地方自然环境。
而民间主导的造町活动,也逐一发展出各地方的特色产业或观光资源。
从造町(村、里)出发,到重建家园新生命,日本的经验,或许能带给台湾一些启示。
一.认识环境与创造聚落特色的五大资源(一)人:地方意见领袖,有组织有活力唤起造村运动共识,带领农村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带动地方住民活动。
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活动。
(二)地:指自然资源,如特殊的温泉、青山、绿水、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
(三)产:指生产资源,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以及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
(四)景:指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蹪、地形、峡谷、瀑布、庭园、文化财、建筑等。
(五)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植、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
经过了30多年的淬炼,日本人慢慢发展出一套逻辑思考,认为地加的活化,必须从盘点自己的资源做起。
只要针对一、两项资源特色好好运用、发展,就可以让地方免于持续萧条。
二%268231;家乡1亿日元开创活性化计昼日本农村活性化相关的基础建设已推动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往均依中央的决策,并经严密的审查后执行。
因此许多乡镇地区为了获得中上央核准,而委托专业人员规划设计,立意与构想虽佳,惟类此假手于他人的计画有农村居民参与不足的缺憾。
乃于1990年开始颁行「家乡1亿元之创生计画」,内容是由农村当地居民对自己农村之发展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提出,由于「乡镇建设发展的主题是乡镇或村里」、「乡镇应自行思考,自行实施」为主旨,鼓励自治团体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针对地方需要作最好之地方建设用途。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借鉴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的借鉴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建设情况提出借鉴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1.1韩国新村运动(1)背景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
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
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
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
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
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地区开发视角下的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北海道为例

以及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 , 这些问题的存 在使 得农 村地区丧 失 了活力 , 给农业生产和农 民生活造成了严 重的威胁 。为了解
建设是服务于地 区开发 的总体 战略 , 而这些全方位 的建设 和发
展反过来促进现代农村 的发展和农 业的振 兴。因此 , 农村 建设 是着 眼于全局 ,是地 区开发 与建设 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 , 笔 者认为这一点是 当前中国新农村 建设 中 应 该借 鉴的重要经验。
备的水 电交通 和信息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 目 前还在继续进行 生活环境的整备 ,以使居 民在冬天能更舒适地生活 。现在 , 有
5 7 0万人居住 在北海道 ,人 口增 长和移 民远 远高于 其他地 区
( 见图 1 ) 。形 成 了以札幌为 区域 中心 , 周边被农村和渔村地 区
所 包围的 自然和人文相结合 , 并且 以 日本海 为窗 口同世界进行 交流的魅力 北国。北 海道地 区的农业和农村建设环境落后 , 而 且也是 日本最大的农村地 区 , 但农 业和农村建设 可以说是 最为
文 史博 览( 理论 )
2 0 1 3年 1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r y ) J a n . 2 0 1 3
整备鱼道 , 让鱼类 自由地 回溯上 游 ; 为了保全生态 系统而对水 路 和生物 的生息场所 等进行整备 ;对家畜排泄 物等生物量‘ 进 行有效 活用 的设施进行 整备 。 维 护农 村景 观的整备 和措施 。 为 了建设美丽的农村景观 , 对街道树 和耕地 防护林等绿 色建设进行整备 ; 培育凸显根植 于 生产 和生 活、 有个性的景观文化。 培 育环保意识 。了解 和学 习农 村地区的生态系统 ,举办 “ 蜻蜓的生活调查” 等活 动。
日本“一村一品”5个成功案例:开创休闲农业新天地

日本“一村一品”5个成功案例:开创休闲农业新天地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6年第10期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具体来讲,则分为几种模式:种植、种质(资源)创新;农产品品牌打造;包装流行创意;流通购销形式;泛农业产品创新。
“农产品谋新”:开创休闲农业新天地“农产品谋新”,主要指农产品本身在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方面的创意改良或革新,“谋新”可以使农产品形成差异化,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增值。
从休闲农业的角度讲,“农产品谋新”也势在必行。
“农产品谋新”不仅可以刺激旅游特产和纪念品的销售,也能为休闲农业带来更多、更有创意的休闲项目和观光景观,至少,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灵感。
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具体来讲,则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 种植、种质(资源)创新种植创新指不断更新、提升种植技术,从而产生新的种植品种,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苹果、紫色土豆等。
新型种植模式最常见的为“移花接木”,比如嫁接、异花授粉等,由此可培育出月季树、李杏等。
2 农产品品牌打造无论是品牌标志、品牌口号还是形象代言,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都应独具匠心。
按照农产品的性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如:佳沛奇异果、加州杏仁、知谷稻米、神户牛肉等;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如:汇源果汁、三元奶制品、张裕葡萄酒等。
另外,其他行业产品的成功塑造,也可借鉴应用到农产品上来。
3 包装流行创意包装是一切产品的外部形式,好的包装对于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都是功不可没的。
创新包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给普通农产品加上新颖的包装物,如茶叶包装,设计成衣柜的效果,小衣架挂起茶叶包,方便又美观;不同水果形象的果汁包装盒,既使果汁口味一目了然,也使其更加生动化;二是利用模具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形态,如方形西瓜、娃娃型人参果。
4 流通购销形式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形式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超对接”。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一、引言中国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对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珍贵的经验。
三、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日本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人材和资金进入农村地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乡村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日本注重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福利和服务。
四、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1. 政府支持: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2. 社会参预:日本注重社会参预,鼓励农民和居民积极参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为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预的良好局面。
3. 创新技术: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环保和建造技术,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
4. 区域协调:日本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建立乡村规划和管理机制,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提升。
五、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1. 加强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2. 强化社会参预:鼓励农民和居民积极参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参预的良好局面。
外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
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
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
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而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本文将详细探讨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建议。
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案例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农民生活更加便利,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旅游的发展日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乡村地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他们将乡村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农家乐、农产品展销等方式,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3. 农田整理与农业生产日本注重农田整理,通过整合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农业结构。
此外,他们还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4.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日本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区、乡土文化博物馆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的吸引力。
三、成功的原因分析1.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
政府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合力。
2. 多元主体的参与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广泛吸引了企业、农民、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
他们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3. 注重可持续发展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他们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建议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日本“一村一品”经验借鉴

日本“一村一品”经验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政策是指每个乡村都要开发一种独特的产品,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这一政策在日本的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世界各国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本文将对日本“一村一品”经验进行借鉴,探讨其在中国乡村发展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一村一品”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日本的“一村一品”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开始实施的。
当时,日本农村地区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农民的收入低下,乡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日本政府提出了“一村一品”的政策,要求每个乡村都要培育一种独特的产品,并通过该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村一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日本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鼓励当地政府和农民积极开展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
政府还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生产技术和销售技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的“一村一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乡村通过开发独特的产品,成功地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村一品”政策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本“一村一品”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经验:1. 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独特品牌。
日本的“一村一品”政策要求每个乡村都要发掘和开发自己的独特产品,突出当地的地理、人文和历史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品牌。
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扩展。
3. 注重培训和交流,提高生产和销售水平。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技巧,日本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及案例

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及案例第一篇: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及案例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及案例10年前,日本超过1千个地方自治单位,制定与造町(村、里)相关的法令,期望严格的条件保护地方自然环境。
而民间主导的造町活动,也逐一发展出各地方的特色产业或观光资源。
从造町(村、里)出发,到重建家园新生命,日本的经验,或许能带给台湾一些启示。
一.认识环境与创造聚落特色的五大资源(一)人:地方意见领袖,有组织有活力唤起造村运动共识,带领农村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带动地方住民活动。
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活动。
(二)地:指自然资源,如特殊的温泉、青山、绿水、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
(三)产:指生产资源,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以及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
(四)景:指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蹪、地形、峡谷、瀑布、庭园、文化财、建筑等。
(五)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植、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
经过了30多年的淬炼,日本人慢慢发展出一套逻辑思考,认为地加的活化,必须从盘点自己的资源做起。
只要针对一、两项资源特色好好运用、发展,就可以让地方免于持续萧条。
二‧家乡1亿日元开创活性化计昼日本农村活性化相关的基础建设已推动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往均依中央的决策,并经严密的审查后执行。
因此许多乡镇地区为了获得中上央核准,而委托专业人员规划设计,立意与构想虽佳,惟类此假手于他人的计画有农村居民参与不足的缺憾。
乃于1990年开始颁行「家乡1亿元之创生计画」,内容是由农村当地居民对自己农村之发展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提出,由于「乡镇建设发展的主题是乡镇或村里」、「乡镇应自行思考,自行实施」为主旨,鼓励自治团体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针对地方需要作最好之地方建设用途。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古川町,一个位于日本关西歧阜县的山城小镇,全城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
四面翠绿的山脉及清澈的溪水,环抱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
这风光明媚的小镇,最令人称道的倒不是四周的自然景观,而是历经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社区营造。
古川町的全体居民例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其成功多样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及成果,获得了日本的故乡营造大奖,也是古川町是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典范之一。
但日本的乡村并不是一直如此那么以前什么样?和我们现在一样古川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天然景观外,还有一条流经市区中央的濑户川。
一九六零年代的濑户川受到极严重的污染,不仅外观上有碍观瞻,更散发出扑鼻的恶臭,深深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由町长的执着,发动了“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企图用绿化美化的方式来改造周遭环境,借着建立认同→形成责任感→达成共识→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企图透过全盘性规划来达成小区总体营造的目标。
古川町市区中央的濑户川是江户时代所挖掘出的人工渠,宽约1.5公尺,在196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的造成古川町的淤泥满沟,脏乱不堪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地居民全体总动员,一起拿起水桶清理。
这项“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获得热烈回响,古川町的小区改造运动因而萌芽,且共同把三千多只鲤鱼养的肥肥的,鲤鱼逆水而上的优雅姿态令人驻足,更不可思议的是居民还可用水沟里的水来洗手,清理庭院,沿岸铺着石板步道,是条宁静的散步街道。
在日本,锦鲤被称为“国鱼”,意寓吉祥欢乐,还象征着和平、友谊,常常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
因为锦鲤的出现,当地居民们开始重视起濑户川的环境来,每户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晨昏两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
到了冬天,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籍此,居民会再次合力彻底清理水塘,待春天再把锦鲤放回。
这样,养锦鲤成了当地居民共同的事务。
40年来,古川这个地方,在每一次改建时,匠师都想营造出不会输给邻居的建筑,光是古川町内,在1986年时就有123位飞驒匠师,在人口16,500人的聚落中,每130人中就有一位匠师,这个数字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变化。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李锋传2013-2-15 21:04:50 来源:《沈阳工作与研究》2006年11期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2005年11月至12月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后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建设新农村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做了周密的部署,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虽然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但由于财力及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制约,往往仅仅停留在较低层面。
而此次中央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而且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的实情,具备了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政策环境和强劲的财力支撑条件。
可以预计,扎实推行这一重大战略必将对实现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产生划时代的重大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农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在当前全国大张旗鼓推进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很有必要冷静地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这方面,比我国先行一步的日本建设新农村的许多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日本新农村建设先于韩国自2005年10月以来,有关部门和媒体曾着重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诸多经验。
诚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韩国“新村运动”的确对改变其农村面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据我们考证,日本两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远远早于韩国。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认真研究借鉴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框架设计而言,日本优于韩国,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使其新农村建设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
综观日韩两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农村现状,日本的经验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
1.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据日本农经学家介绍,日本曾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而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二、背景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富裕农民、文明乡风、和谐社会。
三、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案例1.案例一: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日本,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将农业、观光、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融合于一体的乡村发展模式。
通过打造农田景观、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案例二:农村旅游开发日本的农村旅游开发非常成功,通过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
农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案例三:生态农业推广日本在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日本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1.发展田园综合体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田园综合体模式,通过整合农业、观光、休闲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加强农村旅游开发中国可以通过开发农村旅游,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吸引游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的效益,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供电等。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政 府 在 确 定
15 9 6年 国家预 算 基 本方 针 时 , 将 新 农 村 建 设
作 为 农 林 渔 业 的 重 要 政 策 纳
入 国家 计划 。 第 一 次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政
策 目标 确 定 为
在 国 家 政 策 和 财 政支 持下 , 最
大 限 度 发 挥 农
新农 村建 设提 出了 明确要 求 。 年 中央 一 今 号 文件 又对 建设 新农 村如 何起 好 步 、 好 开
局做 了周 密 的Leabharlann 署 , 一股 建 设社 会主 义 新
以胡 锦涛总 书记为 首的第 四代 中央领导 核
心 解决 “ 农 ”问题 的总 体思 路 ,而 日完 三 全符 合 当前 我 目的 实情 , 备 了实 施这 一 具
据 日本 农 经学 家介 绍 , 日本 曾先 后于
维普资讯
立 农 村 振 兴 协议 会 ,通 过 发 扬 民 主 的方
式 , 中农 民的 智慧 , 集 与当地 政 府部 门及 团体 充分 协商 , 制定 农村 振 兴规 划并 付诸 实施 。 三是 加大 对新 农村 建 设的 资金 扶持 力度 。 农村 建 设所 需资 金 , 当地 农 民 新 除 资金 及政 府农 业金 融机 构 贷款 外 , 国家 还 采取 特殊 补贴 方 式 , 提高 中央 、 都道 府 县 及各 市 町村 等三级 政 府 的补贴 水 平 。 统 据 计 , 均每 个实 施新 农 村建 设 的市 町村 费 平 用高 达 10 万 E元 ,其 中 4 % 由中央 政 00 l 0 府补 贴 。 由此可 见 , 府对 新 农村 建设 的 资金 政 支 持力 度相 当 可观 。 自 15 年 至 16 年 96 92 的 7 间 , 府对 新 农村 建设 的补 贴总 额 年 政 高 达4 0 E元 , 8亿 l 主要 用于 农 田基 本建 设 、 水 利 、农村 通 电 、发展畜 牧业 、建立 公共 设 施 、 村广 播等 领 域 。 农 为解 决 一部 分农 村 通 电 、 加 电力供 给及 开 发水 力发 电等 增 领域 , 国家补 贴外 , 除 国家 农业 金融 机构 还 采取 了发放 低 息贷 款措 施 。 第 一次 新农 村 建设 于 16 年年 底告 2 9
浅析日本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浅析日本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乡村振兴是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三农”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措施。
2004年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项目和政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
但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发展仍然缓慢,发展滞后。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三农”问题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这就需要改进和调整发展方向和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新时代特点的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和国家现阶段深化对我国“三农”问题理论认识的结果。
而与中国一样,日本作为亚洲的农业生产大国,在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种植养殖类别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农村衰退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日本实施了乡村振兴运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解决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日本的乡村振兴发展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具体来说,日本的乡村振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日本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梳理第一阶段: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起步阶段(1947-1985),这一阶段,日本农村发展表现为战后重建、土地摞荒、村庄数量减少、农业发展停滞。
政府通过建立农业协同组合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控制农地分散、可进入性、弃置性低等现象;明确地方自治的权威性,盘活地方,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具体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日本相继出台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地方自治法》、《土地改良法》、《农地法》等一系列政策法案,这些法案构成了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框架,此后各种法案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了特定区域、特定要素或特定主体。
但随着城镇的建设,城市对乡村的虹吸作用越来越明显,到20世纪60年代,农村开始出现老龄化、土地樗荒、村庄数量减少、农业发展几乎停滞等问题,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开始制约着日本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日本正式启动乡村振兴运动,先后在农村地区颁发了《山村振兴法》、《农村地区工业导入促进法》等法案,并多次修订《农地法》。
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经验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量 和 安 全 责 任 。 这 种 流 通 方 式 , 效 有 保 护 了生 产 者 和 消 费 者双 方 的 利 益
也 占有相 当 的 比重 ,整个 森 林 的覆 盖
略。 做精 做细 农业产 品
口本 国 土 狭小 , 资源 贫乏 , 地 面 耕
积 相 对 较 少 . 其 是 山地 较 多 , 规 模 尤 成
四 、 极 扶 持 各类 农 业 协作 积 组织 。 为农 业发展 保驾 护航
在 日本 , 自下 而 上普 遍 建 决 定 , 政 府 但 在 保 护 农 产 品 价 格 方 面 也 非 常 注 意 , 果 哪 种 产 品 供 大 于 求 或 者 生 如 产 上 有 较 大 幅 度 增 加 . 府 就 会 采 政
取 多 种 办 法 进 行 调 控 ,稳 定 价 格
培训 , 主要 任 务 是学 习 日本 “ 村 一 一 品 ” 动及 新 农 村 建设 经 验 。 运 培训 团
三 全 面 落 实 农 业 保 护 政
持 、 益 维 护 等 。 在 日本 每 个农 户 都 权 现
参加 了一个或多个 农业协作组织 . 为 他 们 的 生 产 、 活 带 来 了极 大 的方 便 。 生
策, 为农 业发 展创 造 良好 环境
五 、 真开展“ 村一品” 认 一 运
业 , 是 日本 在 农 业 发 展 方 面 , 重 保 但 注
济 、 化等 情 况 的介 绍 , 为 系统 地 掌 文 较 握 了“ 村一 品” 动的理念和精神 。 一 运
日本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_以三鹰市_桧原村为例的分析

日本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焦必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收稿日期:2007—08—04*本文是2006年度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学术资助项目“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兼析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领衔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年系列课题“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由焦必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的“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研究(A卷)”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以三鹰市、桧原村为例的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东京都郊区三鹰市、桧原村为例,总结了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中关注城郊轨道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齐全的社会公共设施,结合郊区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倡导管理民主,追求社会和谐等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十分明显。
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郊区尤其是特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们必需面对的课题。
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可资借鉴。
关键词: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经验及启示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7)10—0107—06日本东京都共辖23区、26市、5町、8村。
其中,23个区面积621.49km2,占东京都总面积的28.4%,集中了8,469,459人,占东京都总人数的67.4%,除“区”外,所有39个市町村可视为东京都的郊区。
在此,笔者以东京都内三鹰市、桧原村为例,对日本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作一总结。
三鹰市面积16.50km2,占东京都市町村总面积的1.1%,2006年1月1日人口178,424人,占市町村总人口的4.4%。
三鹰市东临杉並区和世田谷区,距东京都都心约18公里,从三鹰站坐上中央线特快电车,27分钟车程即到东京站,是郊区中直接与城区接壤的5个市之一。
桧原村面积105.42km2,占东京都市町村总面积的6.7%,2006年8月1日该村共有1237户人家,村民3010人,占市町村总人口的0.07%。
日本新村案例

日本新村案例案例一:“田园式”新村建设与新农村规划日本是个岛国,人口稀少,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地理条件原因,早期城市化进程缓慢,致使许多土地被闲置起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生态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措施,开始在农村推行“田园式”新村建设与规划试点工作。
日本的“田园式”新村规划主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三个层次对各类型村庄加强指导与监督,通过新村的整体规划与实施,达到控制村内居民的数量并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
此外,日本政府还鼓励居民从事绿色农业与创意农业活动,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与支持。
目前日本共有40万个村庄正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新村建设。
其中,22.4%的新村建筑总面积超过了2万平米,14.7%的新村住房拥有100间以上的独立客厅,70.6%的新村每户家庭都能享受到电视机与卫星天线,85.3%的新村建有宽带互联网接入,95.1%的新村周边道路已完善硬化或铺设柏油。
在今后10年内,日本将有更多的新村纳入到这项试验性的建设中来,力争使所有的日本村庄都达到“田园式”新村建设的要求。
案例二:日本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改造日本新村在设计上大多采用居民集中住宅、沿街公寓等模式组合而成。
各种不同形式的住宅结构体现了当代社会文明下居民们对传统民俗风情与传统节庆气氛的回归,满足了村民对安静、舒适、亲切的心理需求;沿街的商店和餐饮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交流与沟通;公共设施包括便利店、文化娱乐设施等则体现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普遍性和均等化。
另外,日本新村注重小区整体景观的营造,如注重绿化和花卉的应用,把居民组团作为邻里空间整体设计的一部分。
这些小区环境中对植物的精心布局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四季变化,而且创造了充满野趣的居住环境。
不仅如此,各种人性化细节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也很突出。
比如新村中那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木板墙,隔音防潮又透光的塑料门窗,既减轻了村民的劳动负担,也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得到身心放松。
日本乡村振兴先进经验

日本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一是制定农村发展规划。
根据《新农业基本法》的规定,中央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农业发展规划,包括农村振兴规划。
日本农业省牵头,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联合,建立乡村振兴会议机制,商议领导地方农村的振兴计划,确保地方和中央计划的衔接。
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尊重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村居民及相关农业企业、农民协会、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意见,通过实施自下而上的计划,确保规划制定的合理有效实施。
二是设置乡村振兴机构。
日本农林水产部进行了机构调整,设立了农村振兴局,并将原结构调整,日本国土局属于地方振兴局的职能纳入了该局。
农村振兴局下设农村规划、区域振兴、城乡交通、农村环境、农业用地改善等部门。
制定整体政策和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振兴工程,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团体和农民组织参与制定农村振兴规划。
三是促进农村整体发展和振兴。
日本政府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时,根据农业发展实况,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综合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给农村所有道路开通投掷资金,确保农村的交通通畅,加强网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娱乐活动、医疗等。
四是确保对农村振兴的财政支持。
日本农村振兴的战略资金广泛, 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乡交流和休闲农业等方面农业用地的改良和发展。
具体项目包括: 丘陵地区收入支持政策增长、特殊土地区支持政策、提供专项赠款退耕还林、恢复丘陵地区的农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合理利用牧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有机农业直接补贴、农业转移支付补贴。
促进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发展。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挖掘。
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培训、城乡交流、市民农园体验等项目,在培养造就一批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弘扬日本传统农耕文化,进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及案例10年前,日本超过1千个地方自治单位,制定与造町(村、里)相关的法令,期望严格的条件保护地方自然环境。
而民间主导的造町活动,也逐一发展出各地方的特色产业或观光资源。
从造町(村、里)出发,到重建家园新生命,日本的经验,或许能带给台湾一些启示。
一.认识环境与创造聚落特色的五大资源(一)人:地方意见领袖,有组织有活力唤起造村运动共识,带领农村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带动地方住民活动。
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活动。
(二)地:指自然资源,如特殊的温泉、青山、绿水、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
(三)产:指生产资源,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以及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
(四)景:指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蹪、地形、峡谷、瀑布、庭园、文化财、建筑等。
(五)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植、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
经过了30多年的淬炼,日本人慢慢发展出一套逻辑思考,认为地加的活化,必须从盘点自己的资源做起。
只要针对一、两项资源特色好好运用、发展,就可以让地方免于持续萧条。
二‧家乡1亿日元开创活性化计昼日本农村活性化相关的基础建设已推动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往均依中央的决策,并经严密的审查后执行。
因此许多乡镇地区为了获得中上央核准,而委托专业人员规划设计,立意与构想虽佳,惟类此假手于他人的计画有农村居民参与不足的缺憾。
乃于1990年开始颁行「家乡1亿元之创生计画」,内容是由农村当地居民对自己农村之发展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提出,由于「乡镇建设发展的主题是乡镇或村里」、「乡镇应自行思考,自行实施」为主旨,鼓励自治团体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针对地方需要作最好之地方建设用途。
但是要求每个乡镇或村里在建设上应保有其传统特色,包括其历史性产物及人文等,让原本从各乡镇聚集到,都会生活的人,能够重温旧时的农村景观,回到自然田野之间,结果根据调查地方因为受到尊重,所以更加自重,将补助款用到真正能促进地方繁荣之事项上作集中使用,绝大部分是用在软件建设与策略性产业之上。
因此绐予当地居民对他们自己居住地区活性化想法的思考是有其价值和意义。
三‧日本成功的个案(一)倾力捍卫文化遗产,化乡愁为雨露的妻笼宿长野县南木曾町的妻笼驿站,古畤曾经是官道上的驿站之一,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但自从镦路交通发达之后,妻笼就一蹶不振,人口大量外移。
缺乏地方传统产业的妻笼驆站,就像被人遗忘的古董,抖落不去一层一,层的灰垢。
当地妻笼的命运,并没有如此一路黯淡下去。
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60万的观光客涌入妻笼,带来为数可观的观光收入,到底是什么缘故?原因其实很简单,过去30年,妻笼居民致力于维謢旧有驿站景观,成功地把妻笼变成充满历史风情的观光据点。
活动的起点是,妻笼国小父母会(PTA)在1967年开始的民俗资料搜集活动。
这个活动团体日后还扩大发展在「驿站资料保存会」。
不过,当初发起并不顺利,许多人怀疑用这种不合流行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为衰颓中的妻笼带来生机,但后来证明是成功的。
更使得「妻笼模式」的造町(村、里)方法,成为日本全国各地争相仿效的对象,每年的观光客人数也不断直线上升。
观光客的大量涌入,不但没有破坏笼站景观,反而更刺激居民对保存文化遗产的行动。
现在,当地居民仍然尊重以前订立的「妻笼驿站居民宪章」,不兴建可以接纳大批旅行团住宿用餐的设施,以保存原有的街道风貌。
10年前,妻笼驿站保存财团法人正式成立,主要目的在于以资金支持居民,坚守居民宪章三原则:「不转卖,不出租,不破坏」。
想想妻笼人口只有1千多人,不得不佩服其居民在保存文化上,所展现的团结力量。
(二)星星也可以卖钱活化一个地方,只要善用自己的资源就可以达成。
日本广岛有一个小村落「美星町」,是惼远山村,入夜之后,街灯稀疏,长夜暗暗,其剩满天星斗。
当地人聚在一起感叹,「除了满天星星,这里什么也没有。
」结果,这句话启发了居民,「为什么不可以将星星变成特殊景观,让外人来参观。
」现在美星町,成为日本天文研究的重镇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个制定「光害防止条例」,规范全町照明方式,以保护这片夜空下永远闪烁的星星。
30年前的日本,跟今天的台湾情况很类似。
农业没落、人口外流,环境生活品质恶化,跟着消失的是传统及地方特色。
自那时起,日本就有一股振兴地方活力的运动。
经过了30多年的淬炼,日本人慢慢发展出一套逻辑思考,认为地方的活化,必须从盘点自己的资源做起。
只要针对一、两项资源特色好好运用、发展,就可以让地方免于持续萧条。
(三)汤布院以「地」取胜一小镇之春善且「地」的自然资源,同样可创造地方活力,日本九州的汤布院、人口只有1万2千人,一年观光客3百多万人次,比台湾1年观光客还多,原因就是有效运用为地的「温泉」。
汤布院地区自1960年代起,由热心地加发展的居民,开始推动贝特色的观光事业,以温泉为主要诉求,并刻意保护当地的群山景观、清潎流水、开发美食、民艺等,营造出一个高品质的游憩休闲区。
终于,在1987年游客数冲过3百万人次,据闻要花当地住上一晚,必须1年前预约。
(四)福岛县金山町 (村、里)活性化事业金山町是褔岛县位于只见川之上游,距东京铁公路均约270公里(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虽然町内风光明媚,但也是个大雪纷飞的山村,人口继续减少的乡镇。
在1968年开始开创夏季学生体验营,地区配合民宿业为起端。
173年设立自然休养村,配合推动造村运动,虽然计画书研拟很踏实,但是独缺农民的参与和意愿,因此缺乏居民带着便当拼命努力工作活动的产业场所。
一时之间也无法减少人口外流,所以在l975年代为办理学生体验营,由于年轻人离村,留村者均过于高龄,致人力不足,几乎没有办法办理的情况。
金山町之活性化产业发展计画有:1.生活改善班之农产加工,兼办加工品之邮购业务;同时该生活改善班也参加町内之各种庆典活动、町村形象活动,还有地区食的文化系列活动。
并以金山之山菜加工品和所创之邮购业务而荣获农水省首奖,正在朝日本最好之山菜加工招牌发展。
2.开辟滑雪场:做为寒冷的冬天吸引游客的活动场所。
3.开放只见河钓香鱼,开发4处温泉,3处瀑布群,露营场与森林游乐区各1处。
4.办理烧木炭、纳豆加工、制作面条、劈柴、种香菇、采山菜等农村生活体验活动。
5.与羽生市缔结姐妺巿办理学生交流,每年举办老年人槌球比赛,钓鱼比赛,沼泽湖之船钓及各种水上活动;温泉祭、文化祭、雪祭、町祭等各种庆典活动,以招徕游客。
该町于1990年将以上各项计画,去芜存菁,融合为一「妖精之故乡」的造町运动计画,增加居民的意愿,导入较为生活化、生动活泼,适合老、中、青各年龄之农、林、渔、特、教育、体验与生活活动,农家生活设计,老年人安养中心,辅导高龄者将农业的棒子交给青年经营,以及准备让年轻人愿意住下来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初步的结果吸引了都而回流的农村青年,废弃的水田、山林开始恢复耕作,民宿也因之周年有游客利用,而在蓬勃发展中。
五‧日本成功经验的启示日本本自40年前开始,为了振兴农村地区活力,在中央农部成立构造改善局,并陆续推动4次全国性的农村综合性建设计画,期望有效缩短城乡差距,振兴农村经济。
但是前3次的30年,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成效深受限制。
最近10年由地方自治单位与居民,自动自发的主导,由于激起居民的参与,带领推动发展的热力,而发展出「农村活性化的建设模式」。
其经验有助于调整目前台海的脚步。
(一)从认识环境与学习盘点家乡的资源做起一般居民如果不用心去留意家乡景物一草一木,不认真去注意围绕在自己聚落周边的人、地、产、景、文等广大资源也不自知。
为了农村聚落建设,必须引导当地居民了解和盘点家乡聚落的资源,整理出几项资源特色,把它家乡的宝挖出来,加以规划设计,营造地区性或全国性之最出色的聚落和最独特的产业。
(二)提出明确、清楚、易懂的诉求和目标,供居民共同努力农村聚落建设规划计画,要提出很明确、清楚易懂的主要诉求和共同的目标。
以行销自己与赢取认同和支持。
如山口村以「惊奇的、飘然的、热情的、跳动的故乡山口村」,成为都巿居民向在的农村。
在台湾农村建设,其少居民自己共订其目标,作为其人同追求的境界。
这是今后审核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制定居民规约、宣言或公约供居民共同遵守日本妻笼宿订有「妻笼驿站居民宪章」,约定不兴建可以接纳大批旅行团住宿用餐的设施,以保存原有的街道风貌,结果大量观光客涌入,不但没有破坏景观,更刺激居民更加爱謢文化遗产。
美星町制订「光害防止条例」规范全町照明方式,保护了全町夜空下,永远闪烁的星星。
经由当地居民订定公共遵守的公约,是台湾今后农村建设所要取法和借镜的地方。
(四)农部成立构造改善局专责单位,全力推动农村建设日本于1972年在其农林水产省成立构造改善局之专责单位,从事农业经营、构造改善、地区振兴、资源管理、规划设计农村、水利建设和农地重划等工作,并制订集落地域整备法,积极推动农村建设,其经费预算更冠于其它局室。
以专注于农村规划、建设与加强产业发展。
值得台湾今后亟待仿照学习的。
(五)村町聚落居民自主自动自发,人力组织动员的伦理建设聚落的振兴不能等待政府代为决定,居民自主性的参与共识,是需要经过事前的准备和酝酿,学习认识聚落,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产业与文化建设的议题,提出居民的实施方案,参与施工建设,在建设过程培育与发掘人才,经营聚落产业与维护其公共设施,岩手县泽内村更提出「人类因为不断学习而提高人生的价值」来激励村民。
(六)拓展农业机能,营造有魅力的产业建设农业本身除供应军糈民食的基本功能外,亦贝景观、生态、教育、医疗、健康、观光、休闲和体验等的机能。
因此,配合地区聚落的基础建设特色,结合地方民俗之艺术性的、析求仪式的、纪念性的或种族欢庆活动的祭典,以及农产品本身产期之节季活动,培植农产业更具活力与魅力,创造商机,以维系产业之兴盛发展。
(七)以共同利益出发,创造聚落特色的基础建设聚落的公共设施,最基本的巷道、街道、农路、灌排水、简易自来水、停车场、凉亭、活动中心、广场、农产品集货场、环境绿美化、农村建筑、聚落外围的环境等,均可配合塑造出聚落的形象特色,从其特色行销打开知名度,来吸引都巿居民,回味农村生活情境,重温农耕时代的旧梦。
(八)为民俗文化物注入新生命的文化建设民俗文物,可引发人怀古幽思,中老年人藉此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情趣。
而青少年的参与及其体认先民生活方式,进而赋予现代的新观念,做到传统与创新。
西方国家的嘉年华会、日本的祭仪、台湾的拜拜与原住民的丰年祭等,都牵动对乡土民俗的感动与功能,以及民俗、艺术与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