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总量计算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水资源总量计算与系统分析

第五章 水资源总量计算与系统分析

分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 种方法计算):一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水资源总量表 达式直接计算;二是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 给量的基础上,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
一、水资源总量分析
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把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作为 一个整体看待,则天然状态下的总补给量为大气降水量, 总排泄量为河川径流量、总蒸散发量和地下潜流量之和, 二者间的差值即为区域内地表、土壤和地下的蓄水变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水库、湖泊水等,它的补给源 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下水、冰川融水等,由河川径流、水 面蒸发和土壤入渗三种途径进行排泄; 土壤水为包气带的含水量,它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亦有特殊区域的河流水入渗补给,消耗于土壤蒸发、植物 散发和下渗补给地下水或以壤中流形式流入河道; 地下水包括河川基流、地下水潜流(含地下水周边流 出量)和地下水储蓄,地下水由降水和地表水体通过包气 带下渗补给,排泄方式有基流、潜流与潜水蒸发三种。
W RQD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地表水资源量;Q为地下水 资源量;D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D,因地貌类型区不同, 二者间的转化形式和转化强度不同,故D的计算方法存在差 异,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
1、单一山丘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这种类型的地区一般包括山丘区、岩溶山区、黄 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 地下水资源量按总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
式中:Qm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Qp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Qk为山前侧渗流入补给量;Qs为地表水对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 量;k为山丘区河川基流量Rgm与河川径流量Rm的比值。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水资源评价是针对某一区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过程,旨在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一、水资源评价准则水资源评价准则是指衡量水资源状态和功能的基本衡量指标和标准,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将水资源评价准则分为两类:水量准则和水质准则。

(一)水量准则1.水循环量。

水循环量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自然水循环的总量,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补给等。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表征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3.水资源平衡率。

水资源平衡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平衡状态的指标,表示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水量平衡情况。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二)水质准则1.水质类别、水质目标。

根据水体污染状况,对水体进行分类,并设定不同水质目标,以指导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2.水质评价指标、标准。

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情况的水质评价指标和标准,以量化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二、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是指在水资源评价中,用于衡量各项水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原则。

现将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分为水量计算口径和水质计算口径两个方面。

(一)水量计算口径1.水循环量计算。

水循环量计算采用水量平衡的原则,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采用供需分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总需求量进行计算。

3.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

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是指考虑水资源对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影响以及灌溉用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水资源循环分区进行计算。

(二)水质计算口径1.水质评价指标计算。

施工工程用水量公式(3篇)

施工工程用水量公式(3篇)
施工用水定额是指单位工程量所需的水量,通常以L/m³或L/m²表示。施工用水定额可根据不同施工工艺和材料要求进行查阅或计算。
4.施工现场用水不均匀系数(K2)
施工现场用水不均匀系数是指实际用水量与计划用水量之间的差异系数。该系数一般在0.8~1.2之间,具体数值需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三、施工工程用水量计算步骤
第1篇
一、施工工程用水量概述
施工工程用水量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为满足各种施工需求而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合理计算施工工程用水量,有助于保障施工现场的供水需求,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施工效率。施工工程用水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用水:指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砂浆、养护等用水。
2. 生活用水:指施工现场生活设施、工人生活用水等。
第2篇
一、施工工程用水量公式
施工工程用水量公式如下:
q1 = K1 ∑Q1 N1 K2 / (8 3600)
其中:
q1:施工用水量(L/s)
K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1.05~1.15)
∑Q1:日工程量(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
N1:施工用水定额
K2:施工现场用水不均匀系数
二、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K1)
4. K2:施工现场用水不均匀系数,用于考虑施工现场用水量的波动性。该系数取值范围为1.0~1.5。
三、施工工程用水量计算步骤
1. 确定日工程量: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统计一天内完成的工程量。
2. 查找施工用水定额:根据工程类型、地区和施工条件等因素,查找相应的施工用水定额。
3. 计算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数值。
1.确定日工程量(∑Q1):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统计一天内完成的工程量。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Q总=Q地表+Q地下-Q重 Q重=ρ(Q渠+Q田) 可利用总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Q总-可利用总量;Q地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Q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重复计算量; 地下-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Q重-重复计算量;Q渠 -渠系渗漏补给量;Q田-田间地表水灌溉入渗补 渠系渗漏补给量; 给量; 给量;ρ-可开采系数(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 可开采系数( 量的比值) 量的比值)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可供水量与可利用量的区别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需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 可供水量 水要求, 水要求,既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所能提供的河道 外用水量,也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和非常规 外用水量, 水源的利用, 水源的利用,水量平衡的对象是用水量 —可利用量: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开发利 可利用量: 可利用量 用的量, 用的量,不考虑回归水和非常规水源的重复利 用量, 用量,水量平衡的对象是耗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 行分析计算,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行分析计算 ,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 干 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 支流、 •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 按独立流域或 自治区、 直辖市) 控制节点进行计算 • 流域机构按一级区协调汇总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水资源可 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在统筹考虑生活、 ,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 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的涵义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

第五章水资源总量计算

第五章水资源总量计算

Wp Rp Qp Drgp
Rp—河川径流量;Qp—地下水资源量;Drgp—重复计算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平原区地下水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分
析,我国北方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平原区地下水总 补给量的53%,而其他各项之和占47%。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
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较少的地区(我国南方),降水入
Qm Rgm ugm QCS Qsm Egm Qgm
ugm—河床潜流;QCS—山前侧向流出量;Qsm—未计入河 川径流的山前泉水出露量;Egm—山区潜水蒸发量;Qgm— 实际开采净消耗量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
在北方地区,由于河流封冻期较长,10月份以后河川
径流基本由地下水补给,其变化较为稳定,因此稳定 封冻期的河川基流量,可以近似用实测河川径流量来 代替。
渗补给中有一部分要排入河道,成为平原区河川基流, 及称为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量,此部分水量:
Rgp Qsp Rgm / Qp 1Qsp
式中,Rgp—降水入渗补给中排入河道的水量;Qsp—
降水入渗补给量;Qp—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θ1—平 原区河川基流占平原区总补给量的比例;Rgm—平原区 河道的基流量,可通过分割基流或由总补给量减去潜 水蒸发量求得
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W定义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
地下的产水量,则:
W Rs Up P Es
W R Ug Eg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
在水量评价中,我们把河川径流量作为地表水资源量,
把地下水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由于地表水、地 下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河川径流量中包括了一部 分地下水排泄量,而地下水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来自 于地表水体的入渗,故不能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 资源量直接相加,而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全国水资源总量、总供水量、总用水量及人均综合用水量分析

全国水资源总量、总供水量、总用水量及人均综合用水量分析

全国水资源总量、总供水量、总用水量及人均综合用水量分析一、水资源状况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4.0%,较上年增加8.83%;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06.5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10.0%,较上年增加8.5%。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705座大型水库和3729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358.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较上年增加28座,中型水库较上年增加101座,蓄水总量比上年增加240.3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主要研究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测量、水利钢筋混凝土、水工建筑物、工程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水利工程领域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现场施工、工程预算、水利设备维护维修。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新增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0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6.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4.12%。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8927.5亿立方米,其中跨县级区域供水工程644.3亿立方米,水库工程2403.0亿立方米,河湖引水工程2138.1亿立方米,河湖泵站工程1815.1亿立方米,机电井工程1394.5亿立方米,塘坝窖池工程367.6亿立方米,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164.9亿立方米。

三、水资源利用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总供水量5812.9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2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792.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82.44%;地下水供水量892.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5.35%;其他水源供水量128.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总用水量5812.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63.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30.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3612.4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307.0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用水量减少208.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减少69.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减少187.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减少8.6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增加57.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为 基础,能够持续支撑的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05
地表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3万亿 立方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
和非洲地区。
当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 中在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等领
域。
研究现状
目前,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模型、遥感技术、GIS技术等。 这些方法在精度和实用性方面各有优缺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水资源的重要性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地表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 重要来源,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
区,地表水是唯一的水资源。
农业灌溉
地表水资源是农业灌溉的主要 水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地表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仍 有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与问题
水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部分地区 的水资源已经出现枯竭和退化现象。
水旱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 分地区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给当地居
民带来巨大损失。
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 量污染物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质严 重污染。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量计算。
缺点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成本较 高。
间接计算法
定义
适用范围
间接计算法是通过水文学和水力学原理, 利用水文站观测数据和流域水文资料,推 算地表水资源量的方法。
适用于大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水资源量计算 。
优点
缺点
成本较低,可快速获取较大区域的水资源 量数据。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对地下水的排泄量。 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 泄量。
地下潜流量(包括河床潜流、山边潜流和地下暗河的
流出量)。
区域水量平衡公式可以改写为:
P Rs Es U p
其中Rs和Up分别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之和,这就是区域 地表水资 的水资源总量W。 源和地下 (1) 水资源的 W P Es Rs U p
了解情况,掌握规律。
选用合适比例尺的带有地形等高线的地形图。
分析代表站年降水量统计参数P、Cv的点绘。
勾绘等值线。原则:主要站为控制、一般站为依据、参考站
作参考。
等值线应平滑、连续,不能出现折点、交叉、断开现象。
④ 等值线图的合理性分析
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规律,“找规律”,包括: a. b. c. d. e.
(2)水面蒸发器折算系数(不同类型蒸发器的蒸发量换算 成大水体蒸发量的折算系数)
2. 陆地蒸发E,mm
(1)概念
面蒸发指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
称流域蒸发。
陆面蒸发包括: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
量的总和。
陆面蒸发能力可似地由实测水面蒸发量综合反映。干
旱地区陆面蒸发量远小于陆面蒸发能力。
5. 降水量参数等值线的绘制
① 降水代表站
资料质量好; 实测年限长; 面上分布均匀; 代表不同高程;
② 年降水量统计参数
多年平均降水量P、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年降水量偏态系
数Cs。
方法:图解适线法,P-III型曲线。
③ 降水量参数(P、Cv)等值线图绘制
了解研究区域降水成因,水汽来源,季风,地形等。一句话:

水资源量的计算

水资源量的计算
般点据和参考点据。 如果在一个随机系列中,有一个或几个完整的丰、枯周期,其中又包含长系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种统计特征相对稳定,则一般
认为这个系列的代表性较好。 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 年径流的周期变化规律分析
2地)表若(水设资计2源区)量域计内绘算气主候图要及内下前容垫包面,括条:件要1差、别多充不年大平分均年分径流析量;了解研究区内水汽来源、降水主要成
2)若设计区域内气候及下垫面条件差 别不大
W 设 F 代 1F 代 2 F 设 .. .F .代 .n.W 代 1 W 代 2.. .W .代 .n.
代表站法计算区域不同频率年径流量
(1)用代表站法求得的设计区域逐年径 流量,构成了该区域的年径流系列 (2)在此基础上进行频率计算,即可推 求设计区域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地表水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表示。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主要内容包括:1、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 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3、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4、年际变化 和地区分布等。
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区域的气候及下垫面条件,综合考虑气象站、水文站点的 分布、实测资料的年限及质量等情况,河川径流量的计算可选用:
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具有丰水年组和枯水年组交替出现 的周期性趋势。
周期分析的方法较多,通常采用差积曲线法,将每年的降 水量(径流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的离差依次累加, 然后绘制差积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的方法。
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的绘制:1、计算系列多年的平 均值及各年的模比系数Ki;2、将开始年份至当前年份各年的 (Ki-1)依次累加,得到一个系列Σ(Ki-1) ;3、以t为纵坐标, Σ(Ki-1) 为横坐标,即可绘制出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一、水资源总量计算原理
水资源总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流动于各个河流和供给到我国各地居民、企业和农业用水的水量总和。

简单来说,就是以1年为时间范围,在全国各河流以及全国各处水泵站等出水口出来的水总量。

而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往往要求以具体事件,特定时间段来确定,它的数据来源一般有抽水设施的实际出水量测量,河流和水库水位测量以及潮位观测资料等
据实测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总量计算公式。

下面介绍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二、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静江式的计算公式和泵站式的计算公式,如下:
静江式:总量=陆源总量+静江流量;
泵站式:总量=出水总量+静江流量-补水量。

其中:陆源总量是指河流中生态系统及人工利用活动产生的总量;静江流量是指河流水利构筑物外溢流量;出水总量是指各抽水设施通过泵站流向供水区的流量;补水量是指抽水站补充河流的流量。

三、水资源总量计算的重要性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是推进现代水资源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水资源数量分配、管理及合理利用的必备基础,对于正确理解水系和水体状况,检测临界补给限度等有重要意义,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有助于科学准确计算水资源总量,从而有助于开展水资源实用研究、实现水资源分配、管理及合理利用、现代水资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地表水资源的应用和改造等,对保障水资源的稳定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年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年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年径流总量计算公式年径流总量是一个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研究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它的计算公式也是我们了解和评估水资源状况的重要工具。

咱先来说说年径流总量到底是啥。

简单来讲,年径流总量就是在一年时间里,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总和。

这就好比一个大水池子,一年里流进去的水加起来有多少,这就是年径流总量。

那年径流总量咋算呢?常见的计算公式是:年径流总量 = 年平均流量 ×时间。

这里的年平均流量呢,是通过对一年中不同时间段的流量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得到的。

而时间,一般就是一年啦,通常以秒为单位。

比如说,有一条小河,经过多次测量和统计,发现它一年里的平均流量是 10 立方米每秒。

一年有 31536000 秒,那这条小河的年径流总量就是 10×31536000 = 315360000 立方米。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山区考察水资源情况。

那地方山清水秀,但是居民用水却成了大问题。

我们就想着通过计算年径流总量来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办法。

当时为了测量流量,我们那是费了好大的劲。

水速快的时候,测量仪器都差点被冲走。

好不容易测得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再通过各种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了年径流总量。

这结果可关系到当地能不能建个小水库,能不能解决村民们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难题。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年径流总量可不只是简单套个公式就行。

得考虑好多因素呢,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

比如说,如果上游建了个工厂,大量用水还排放污水,那下游的年径流总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而且不同地区的年径流总量差别那可大了去了。

像南方雨水多的地方,年径流总量一般就比北方干旱地区大得多。

这也是为啥南方很多地方水资源丰富,北方就得搞南水北调工程来平衡水资源分布。

总之,年径流总量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背后涉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那是相当复杂的。

要想准确计算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进行监测和研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造福人类。

水资源评价分析

水资源评价分析

表1—1 1999-2003中国水资源的变化 1999-2003中国水资源的变化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99—2003年 1999—2003年 5平均 1956—1979年 1956—1979年 多年平均
全国降水 量(mm) 量(mm) 629.1 633.2 612.4 659.7 640.0 634.9 648
(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 和生产力布局极不适应 1、水资源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 2、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相协调 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 4、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生态环境需求不 相协调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一)供水量及其变化情况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供水量,接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供水量, 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 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 雨工程供水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包括海水淡化处理量) 雨工程供水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包括海水淡化处理量)另 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根据2002年水资源公报,当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m3, 根据2002年水资源公报,当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m3,占当年水资源 年水资源公报 总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 总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 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 0.4%。 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 北京、山西、 的有河北、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 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另外, ),其中河北省高达 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另外,海 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m3。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 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m3。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 河水46.4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m3和20.3亿m3, 河水46.4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m3和20.3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m3,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m3,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m3。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总量的计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是指江河湖泊、水库、湿地以及人工水体等所有以地表水形式存在的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流域面积的确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将水文断面按照所在流域划分,并测定流域面积。

2.年降水量的估算: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估算出流域内的年降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降水场插值法和统计回归方法。

3.枯水年径流量的估算:通过对流域内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确定枯水年(即降水量最少、径流量最低的一年)的径流量,该值可作为该流域的枯水年径流量。

4.截留蒸发量的计算:截留蒸发量是指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蒸发损失的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水热平衡法和气候划分法。

通过测量蒸发器内液体的蒸发量,结合气象资料,求得截留蒸发量。

5.基准年流量的计算:基准年流量是指假设各自然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均值。

一般选择历史水文资料中流量最充沛的年份作为基准年,将这一年的年降水量作为基准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作为基准年径流量。

6.地表水总量的计算:将基准年流量减去截留蒸发量,即可得到地表水资源的总量。

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地下水体。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地下水埋深的确定:通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等手段,确定地下水位的位置和地下水埋深。

2.地下水透水层面积的测算:利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等技术手段,测算透水层的面积。

3.地下水蓄量的计算:利用水井和钻孔等手段,测算地下水的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影像测井法和底波测井法。

4.地下水再生率的确定:地下水再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的再充实率。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监测等手段,测算地下水再生率。

5.地下水总量的计算:将地下水蓄量乘以地下水再生率,即可得到地下水资源的总量。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课件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课件
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计算公式:Q3=Q×γ
其中:Q3为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Q为工业废水总 量;γ为工业废水回收率。
计算实例及分析
01
02
03
04
以某地区为例,根据其水源工 程设计来水量和水质情况,计 算出该地区的地表水可用资源
量。
根据灌排工程设计情况,计算 出该地区的灌溉和排水工程可
供水量。
根据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计算 出该地区的工业废水可回收利
用量。
分析该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情况,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
建议。
0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概念及重要性
水资源供需平衡概念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需求与总供 给的平衡状况。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性
水资源供需平衡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02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及计算范围
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某一时间段内某区域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它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等。
计算范围
应考虑自然条件、工程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水源工程可供水 量、灌排工程可供水量、污水处理再利用水量、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水量等。
01
水资源总量 = 降水量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土壤水 + 生物水等
02
具体计算方法:将各个来源的水 量加总,得到水资源总量。
计算实例及分析
以某地区为例,根据收集整理的降水 量数据、地表水数据、地下水数据等 ,计算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分析计算结果:分析水资源总量的变 化趋势、影响因素等,为水资源管理 和保护提供参考。

注水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及说明

注水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及说明

注水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及说明一、水资源总量指标1.1 总水量(Total Water Volume,TWV)总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水域内的总入流和出流水量之和,即:TWV=Inflow+Outflow其中,(1)Inflow:指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内固定进入的水量,这些水量来自下游、陆地面及其它上游水体;(2)Outflow:指池塘、湖泊、河流内固定流出的水量,这些水量可分排入下游、蒸发到大气、滞留在水体中及流入其它上游水体等;1.2 蒸发量(Evaporation)蒸发量是指固定区域内,固定一段时期内,从该区域表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量,即:Evaporation=IP-OP其中,(1)IP:指河池等水域表面接收到的固定水量,这些水量来自下游、陆地面等;(2)OP:指河池等水域表面流出的固定水量,这些水量可排入下游水体、潜入水域中及流入其它上游水体等;1.3 入湖量(Inflow to Lake)入湖量是指固定时间内,湖泊内从上游流入的水量,即:Inflow to Lake=Total Water Volume - Outflow to Downstream其中,Total Water Volume为总水量,Outflow to Downstream为流出下游的水量,即Inflow to Lake=Inflow-Outflow;1.4 出湖量(Outflow from Lake)出湖量是指固定时间内,湖泊内流出到下游的水量,即:Outflow from Lake=Total Water Volume - Inflow from Upstream 其中,Total Water Volume为总水量,Inflow from Upstream为从上游流入的水量,即Outflow from Lake=Outflow-Inflow。

1.5 日蒸发量(Daily Evapor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总排
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两种水量之 间的重复计算量是河川基流量。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为:
Wh=Whr+Uh-Dh
(4-15)
Wh: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m3); Whr:
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亿m3) ;Uh:一般
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3) Dh:一般山丘 区多年平均重复水量(亿m3)
P ( R s R s ) Q rs ( E s E s ) ( E g E g ) (U g U g ) Q mc
Qmc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净消耗量,Qrs为河流补给地下水量,△
表示相应的减少或增加量,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低与高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使河川基流量变为 河水补给地下水量。
m3) ;qm:多年平均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亿m3)
重复计算量:
Dh=Whrd
(4-17)
由式(4-15、16、17)可得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计算公式 :
Wh=Whr+Uu+Uf+Us+Ehu+qm (4-18)
(二)岩溶山丘区:
岩溶山丘区地下水埋深比一般山丘区大,地表各类岩溶 形态不同程度发育,有利于降雨入渗,地下水向中、 深层入渗量大,在侵蚀基准面上,河流多为干谷,水 资源总量为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即
所以,山间盆地区(包括周围山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Wb=Wbs+Ub-Whrd-Us(1-K’)-Wbr(Ubp/Ut) (4-20) 式中:Wb:山间盆地区水资源总量;Wbs:山间盆地河川径流 量;Ub:山间盆地(包括周围山区)地下水资源量;Us:山
间盆地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K’:一般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占 河川径流量的比值;Wbr:山间盆地区河道排泄量;Ubp:山 间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Ut:山间盆地总补给量
地下潜流
下渗补给地下水 河川基流
河川径流
天然状态下,一个闭合区域的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之差等于区域地 表、土壤、地下水的蓄水量。时段平衡方程为
P (
R E U g V
(4-1) 式中各项分解后,如下式:
P Rs Rg Es Eg U gS R Ss S g Pr Rg E g U g S g
由(4-4)和(4-9),可得地下水开采量净消耗量 ( (4-11)
Q mc R s R g E g U g E s
同理,降雨入渗补给量也发生变化,平衡方程式为
P r P r ( R g R g ) ( E g E g ) (U g U g ) Q mc
•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等于地表
径流减少量与包气带蒸发散量之差,因此,地下水开
发时,在一定深度内,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地表 径流量减少量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开始增加,但当 地下水埋深超过一定深度(即最佳埋深),由于包气 带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也相应增加,地表蒸发散量 增加,因此使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逐渐减少
土壤水为包气带的含水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亦有特殊 区域的河流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包括河川基流、地下水潜流(含地下水周边流出量)
和地下水储量,由降水和地表水体通过包气带下渗补给。
水资源的总排泄量可分为河川径流量、总蒸散发量和 地下潜流量,水资源中三种水体的排泄方式不同:
地表水由河川径流、水面蒸发和土壤入渗三种途径排泄; 土壤水消耗于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和下渗补给地下水或以壤 中流形式流入河道; 地下水通过河川基流、地下潜流(包括周边流出量)与潜水 蒸发排泄
降雨量 蒸发量 多年平均河 川径流量
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多 年平均山前泉出露量
多年平均降水入渗 补给量
实际开采消耗量
多年河床潜流量
山前侧向流
图4-2 山丘区、平原区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排关系示意图
山区多年平均河 川径流量
山区多年平均地 表径流量
多年平均河川 基流量
平原区多年平 均河川径流量
平原区多年平均 地表径流量
平原区多年平均河 川基流量
一般山丘区多年平 均地下水补给量
多年平均河 床潜流量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 下水补给量
平原区多年平均降 水入渗补给量
多年平均河道渗 漏补给量
多年平均山前侧 向流量
多年平均渠系渗漏 补给量
未计入河川 径流的多年 平均山前泉 出露量
多年平均潜水 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库(湖 泊、闸坝)蓄水渗 漏补给量
上式中地下水补给量难以计算,只能以地下水的排泄量 近似作为补给量,公式为:
Uh=Whrd+Uu+Uf+Us+Ehu+qm
(4-16)
Whrd: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亿m3) ;Uu:多年平均河床潜流量(亿 m3) ;Uf:多年平均山前侧向流量(亿m3) ;Us:未计入河川径流
的多年平均山前泉出露量(亿m3) ;Ehu: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亿
评价类型区:与地表水、地下水的划分相一致,分为:
山丘区:分一般山丘区;岩溶山丘区;山间盆地区 平原区:主要指一般平原区,也包括沙漠区、内陆闭合 盆地平原区 水资源总量的评价内容 :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2)不同频率(或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 (3)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水资源总量
(4)水资源总量的典型年内分配
第四章 水资源总量计算与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概念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 水量平衡分析 第四节 入境、出境水量计算 第五节 入海水量计算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概念
一.天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总量
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把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 体看待,则天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总量可广义定义为大气降 水量,它是水资源的总补给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水库、湖泊水,补给源除大气降水外, 还有地下水、冰川溶水;
W=Wr+U-D
(4-14)
式中W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m3),Wr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亿 m3) ,即地表水资源量,U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3) , 即地下水资源量,D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 量之间的重复量(亿m3)
扣除重复水量法计算水资源总量关键是正确估算地表水、 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各类型区转化关系有差异, 因此,应划分水资源类型区,按评价要求分别计算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下的水资源总量
• 由于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包气带增
厚,产汇流条件相应受到影响,从而地表径流
量、河川径流量、河川基流量、潜水蒸发量、
地下水潜水流量相应减少,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将增大,如果不考虑上游区
来水与地表水体灌溉回归的影响,水量平衡方 程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多年平均实际开 采的净消耗量
多年平均渠灌田间入渗补 给量(包括井灌)
多年平均越 流补给量
多年平均人工 回灌补给量
图4-3 不同地貌单元重复水量示意图
Whr、Wpr:山丘区、平原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Whrs、Wprs:山丘区、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 箭头标明的项目为重复水量
一、单一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一)一般山丘区
根据式(4-12、11、5),得到降雨入渗补给变化量 (4-13)
(4-12)
Pr Rs E s
上式反应出在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 变化及转化关系
△Rs>△Es △Pr>0 △Rs=△Es △Pr=0
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稳定
△Rs<△Es
△Pr<0
地下水位下降
平原区的重复水量包括: (1)地表水体补给量(包括河道入渗,渠系及渠灌入渗,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
• 水资源总量可按照水资源分区,用(4-7或8)计算,也可在地表、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础上,用扣除重复水量法计算。 •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排、转化、循环的因素, 河川径流中包含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补给量中有一部分 来源于地表水体入渗,两者之间存在相互重复部分。因此,在计 算水资源总量时,不能直接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 作为水资源总量,必须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 扣除重复水量法的计算公式为:
(1)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地下水位仍高于河水位 (4-9)
P ( R s R s ) ( R g R g ) ( E s E s ) ( E g E g ) (U g U g ) Q mc
(2)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 (4-10)
P Rs E s Pr
(4-6)
上式表明,多年平均情况下,闭合区域内大气降水等于地表径流量、 地表蒸散发量、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式中各符号上的横线表示多 年平均。
在水资源评价中,通常将区域水资源总量W定义为当地 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则有公式:
• W P E s R s P r (4-7)或 W R E g U g
由此可见,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 转化关系,尤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排更是水 循环的重要部分。
三种水体的关系可用区域三水循环概念模型表示
大气降水
总蒸发
植物截留蒸发 地表水体蒸发
地表调蓄
坡面流
地表及包气 带蒸散发 包气带蒸散发
土壤入渗攘中流Fra bibliotek地表径流
土壤调蓄
潜水蒸发
地下调蓄
(4-21)
式中 Up: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3) ;Upp:平原区多年平 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亿m3) ;Uris: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亿 m3) ;Uf:多年平均山前侧向流入补给流入量(亿m3) ;Ucs:多年 平均渠系渗漏补给量(亿m3) ;Ures:多年平均水库(湖泊、闸坝) 蓄水渗漏补给量(亿m3) ;Ucir:多年平均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包 括井灌) (亿m3) ;Uo:多年平均越流补给量(亿m3) ;Ua:多年 平均人工回灌补给量(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