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2007-2016 年 1-9 月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货物贸易结构实证分析:2007-2016年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货物贸易结构实证分析:2007-2016年

[作者简介]高珏倩(1997-),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讯作者]刘舜佳(1981-),男,湖南茶陵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空间溢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农 产 品 贸 易 知 识 溢 出 的 环 境 效 应 研 究”(项 目 编 号:
16YJC79006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贸易知识溢出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6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第 2期·总第 284期
RCA<1,则说明该国商品没有显性比较优势。表 1和表 2分别给出了中沙两国在 HS1996分类标准下的显性比 较优势指数。
Abstract:TheBeltandRoadInitiativeisanattemptmadebyChina,whichaimstolinkbetweenSilkRoadEconom icBeltandThe21stCenturyMaritimeSilkRoad,beingofgreatsignificantforeconomyallovertheworldUnder thisbackground,byusingtherelativecommoditytradedatafrom2007to2016,thispaperexaminesthecomplement ationandcompetitionofthestructureoftradebetweenChinaandSaudiArabbycalculatingRCAandtradeintensive indexFrom theresult,wecandrawaconclusionthat,Chinahasgainthecompetitivepreponderanceintechnology intensiveindustrysuchastransportequipment,machineryandrailtransitwhilethecompetitivepreponderanceof SaudiArabarecrudeoil,mineralandchemicalfuelandsoonConsequently,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Belt andRoadInitiative,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SaudiArabwillbecomeincreasinglyintimate Keywords:theBeltandtheRoadInitiative;TradeStructure;China-SaudiArabCommodityTrade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摘要: 从出口商品类型、出口贸易模式和出口市场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978 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仅占0.75%, 居第32 位; 2007 年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上升到8.8%, 位列世界第二。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保持在中低层次, 尤其体现在出口结构比较落后, 致使经济总量增速远远低于出口总额增速。

为此, 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我国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1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7%的速度增长, 从1980 年的378.2 亿美元上升到2001 年的5 097.7 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由182.7 亿美元上升到2 661.5 亿美元。

可见, 在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 出口贸易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

随着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开始, 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带给了中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贸易总额迅猛增长。

据海关统计, 2007 年的贸易总额达21 738.3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 亿美元, 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巨人。

但是, 出口数量的攀增并不代表出口质量的提升。

以1995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7.19 倍, GDP 增长了3.21 倍; 再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66.23 倍, GDP 增长了53.59 倍。

通过这两组数据, 可以说明中国出口增速的确很快, 但更为引起关注的是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庞大的出口数额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

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不够优化,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经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也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

进出口贸易顺差高速增长。

但因此产生的摩擦也在增多,针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各种贸易壁垒也在增多。

除了外界的压力外,我们国内的进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段时间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炒作不断,如食品安全,玩具问题等等。

此外由于中国巨大的需求和巨大的贸贸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国际商品价格和国内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等等问题。

而目前中国政府也在什对这方面的问题开始对策,一方面是缓解主要贸易国的不满情绪,此外国内的很多企业确实存在问题,如污染在国内,出口在国外,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低下,靠出口退税生存等等,国家近来的一系列手段固然有外在因素,但内因不可忽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科技实力才是主要的。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贸易顺差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一)、进十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概括分析像中国这样迅速地发生变化的国家寥寥无几。

今天,中国已变成一台巨大的“出口机器”: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7倍,达到每年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1998年的434.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621.9亿美元,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1999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仍再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到3606.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

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 1 %;进口 1658亿美元,增长18.2%;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 92.3亿美元。

据海关分析,199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曾一度下滑。

下半年后,在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方便进出等政策的刺激下,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复苏,我外贸出口终于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重新步入了增长的轨道。

中国出口模式演进研究(1992-2015)——基于出口结构、专业化及驱动力的分..

中国出口模式演进研究(1992-2015)——基于出口结构、专业化及驱动力的分..

摘要1992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却不是出口强国。

与此同时,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与世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出口增长呈现了阶段性的特点。

那么中国的出口模式是否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特征,又是如何演进的?这些对于中国下一阶段出口的转型与升级有何参考意义?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入世与世界金融危机为两个界点,把1992-2015年分为中国出口震荡期(1992-2000年)、出口快速增长期(2001-2007年)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2008-2015年)三个阶段,并采用出口贸易的三重特征——出口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专业化以及出口驱动力来表征出口模式,研究其阶段性的演进过程。

结果显示,1992-2000年中国的出口模式为:以出口到香港为主,且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为主要出口驱动力,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为协同出口驱动力。

2001-2007年中国的出口模式为:以出口美国为主,且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为主要出口产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技术为协同出口驱动力,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为出口驱动力、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技术为出口驱动力。

2008-2015年中国出口模式为:以出口美国为主,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为协同出口驱动力,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技术为协同出口驱动力,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技术为出口驱动力。

同时,为下一阶段促进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向更高级更优的出口模式发展提供符合国情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出口模式出口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专业化出口驱动力演进ABSTRACTChina’s exports has experienced spectacular increases f rom 1992. China becomes a big exporter, but not a export powerhouse. Meanwhile, Chinese export growth presented phased characteristics around joining the WTO and financial crisis. If Chinese export pattern also presented phased characteristics? What’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port in the next stage? That’s what the thesis focuses on.Using China’s joining the WTO and financial crisis as two demarcation point, dividing 1992-2015 into three stages: the oscillatory period (1992-2000), the fast-growing period (2001-2007) and the post-crisis period (2008-2015) of China’s export, the thesis studied the evolution of export pattern from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port: export structure, export specializ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expor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China’s export is evoluting over time. The pattern of China’s export of 1992-2000 is as follows: HK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2001-2007: USA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labor and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2008-2015: USA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Meanwhile, the thesis makes some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port to a better status in the next stage.Key words: Export Pattern Export Structure Export SpecializationDriving Factors Evolu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9)2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演进分析2.1中国出口市场结构及其演进 (12)2.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演变 (14)本章小结 (18)3 中国出口贸易专业化的演进分析3.1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标的建立与出口商品分类 (19)3.2中国出口贸易专业化演进的实证分析 (21)3.3中国出口专业化的动态性检验 (29)本章小结 (31)4 中国出口驱动力演进的计量分析4.1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变量选取 (32)4.2计量结果与分析 (35)本章小结 (41)5 结论与政策建议5.1结论 (42)5.2政策建议 (43)致谢 (46)参考文献 (47)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3)1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飞跃。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导致贫困化增长的倾向性分析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导致贫困化增长的倾向性分析

摘要 “贫困化增长”命题由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后便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

命题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财富效应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出贸易增长与贫困化增长的内在联系及生成条件。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并呈现巨额顺差。

一些数据表明,随着中国外贸规模和顺差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

中国是否也存在贫困化增长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阐明贫困化增长的内涵及判定依据。

其后从贫困化增长判定依据入手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实证分析中国是否存在或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得出中国具有贫困化增长倾向的基本结论。

最后,本文就如何减少外贸顺差,规避“贫困化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化增长,外贸顺差,贸易条件,倾向性 Abstract“Immiserizing Growth” came to high recognition by all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s long as it was put forward by Bhagwati, the economist from In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oth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swift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roposition aims to research into the wealth effect accompanied by fast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reover, it reveal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inborn conditions between trade expansion and i m miserizing growth. As a matter of fact, due to our country’s foreign trade great expansion, substantive trade surplus existed. Virtually speaki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and amount of foreign trade, the NTT of our country has fallen into continual deterioration these years. Thus, whether immiserizing growth exists in China turns out to be the key point of this paper. Firs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mmiserizing growth theory with models, and it points out immiserizing growth’s intention and criterion. Then,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interior connection between substantive trade surplus and immiserizing growth from the aspects of both premise and Terms of Trade. Thus, it begins to carry on empirical analysis to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immiserizing growth in our country, and conclude the rough orient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policy advice and strategy choices about how our country’s foreign trade cuts down substantive trade surplus and evades immiserizing growth.Keywords: Immiserizing Growth, Substantive Trade Surplus, Terms of Trade, Orientation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四版)第1章 绪 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四版)第1章 绪  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二、按贸易政策划分 ★自由贸易(Free Trade)
★保护贸易(Protect Trade) ★统制贸易(Control Trade) ★管理贸易(Management Trade)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三、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 ★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四、对外贸易额
表1-1 2007-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及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五、对外贸易量
–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 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 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 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 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 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 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表1-2 2008-201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与外贸依存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进口、出口、转口贸易的图示:
Re-export
Re-import
Producing Area (China)
Indirect Export Trade
Entreport Trade
Hong Kong
Consumer Area (USA)
Indirect Import Trade

第六章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 (《中国对外贸易》PPT课件)

第六章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  (《中国对外贸易》PPT课件)

表6.2:2004-2014年(1-3月)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商品贸易出口 (金额单位:亿美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3
总值
5933.2 6
7619.5 3
9689.7 8
12204. 56
14306.9 3
12016.1 2
385822 477159 313155 447640 499848 598270 675701 125695
1227371 1657359 1007614 1628176 1767264 1443614 1623159 227406
14388746 16920838 14187770 18072413 20969033 20674437 20419686 4759199
表6.1:2005-2014年(1-3月)中国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 (金额单位:亿美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3
总值
7619.53
9689.78
12204.5 6
14306.9 3
12016.12
15777.5 4
18983.81
2359930 837245 3109933 834863 436670 288638 12996403 516758 92605 1320191 1173420 106490 305267 29245 288100 283545
8662 126233 421124
表6.4:2007-2014年(1-3月)中国省(区、市)商品贸易进口情况 (金额单位:万美元)

一、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一、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7年春季)一、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2016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国内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贸工作,及时出台促进外贸回稳向好、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相关部门和各地区积极细化落实政策,为企业减负助力。

一大批进出口企业从供给侧发力,加快转型升级,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贸实现回稳向好目标,进出口降幅收窄,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新的发展动能不断积聚,成绩来之不易。

(一)进出口增速逐季回稳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5年下降0.9%,降幅较2015年收窄6.1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3.8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5万亿元,增长0.6%,扭转了2015年大幅下降的态势;贸易顺差3.4万亿元,下降8.8%。

以美元计,进出口总值3.7万亿美元,下降6.8%。

其中,出口2.1万亿美元,下降7.7%;进口1.6万亿美元,下降5.5%;贸易顺差5107.3亿美元,下降13.9%。

分季度看,进出口同比由降转升,增速逐季回稳。

1-4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分别下降8.1%、下降1.1%、增长0.8%和增长3.8%。

11、12月进口和出口连续两个月实现“双升”。

图1 2016年中国进出口季度同比情况注:人民币计价,下同。

(二)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2016年,机电产品出口8.0万亿元,下降1.9%,占出口总值的57.7%。

其中,航空航天器、光通信设备出口增长超过10%,医疗仪器及器械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超过5%。

工程机械、汽车、家电、机床、发电机出口均实现正增长。

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8%。

其中,纺织品、玩具和塑料制品出口实现正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2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郭 磊 任佳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并总结此历程中的经验,进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推动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1-0072-03一、引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就很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改革开放这一重要的决策。

从1979年~2017年的这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极快,对外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上升为4.1亿万美元。

但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所下滑,导致该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我国贸易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对寻找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一)1978年~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扬帆起航从1978年~1991年,在对外开放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开设经济特区,并采取许多措施吸引外商投资,进而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1984年~1991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357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将近七倍。

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相比1978年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由之前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具体贸易情况见下表1)表1 1978年~1991年我国外贸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1978206.4108.997.5130010.751979293.3156.8136.6164390.831980381.4200.2181.2199060.911981440.3220.2220.119724 1.111982416.1192.9223.218308 1.221983436.2213.9222.318078 1.231984535.5274.1261.419019 1.371985696.0422.5273.519277 1.421986738.5429.0309.421157 1.461987826.5432.2394.424969 1.5819881027.8552.7375.228382 1.6719891116.8591.4525.430361 1.7319901154.4533.5620.934700 1.7919911357.0637.9719.135300 2.0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1992年~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1992年~2000年,这段时期内,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有所变化,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地爆发,影响了世界经济地发展速度。

论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论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摘要新中国外贸成长的历史已近30年。

经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中国的外贸规模已今非昔比。

到2004年末,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已突破亿万美元大关,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3亿美元,已连续6年稳居第三位,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大国。

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本文分四部分来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

第一部分从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例变化,阐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出口商品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商投资企业;第三部分探究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瓶颈,最后提出建议意见及总结全文。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升级ABSTRACTHistory of new China's foreign trade growth is nearly 30 years. After years of painstaking efforts,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been a great change. The end of 2004,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value has exceed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 dollars. In 2007,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reached $ 2,173,830,000,000, has ranked third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 become the world's major trading power. China has developed into the world trading power, but it is not really a world trade power,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trade power,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If China wants to become a really world trade power,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has entered a major adjustment period. China's merchandise exports i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 keeping the scale of unskilled labor-intensive exports while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exports of goods focused o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t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of Chines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we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the guidance; translate the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o re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ort proportion of primary products and manufactured goods and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nd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upgraded export commodities(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the third part explore the bottleneck of the upgraded 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finally,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mmarize the full text. Key words: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factor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引言2010年以来中国外贸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开拓市场的成效明显,结构调整在稳步推进,促进平衡的进展顺利,进出口规模均已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直保持⾼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开放,全⾯落实国家“⼗⼆五规划纲要”,努⼒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本轮⾦融危机是西⽅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盾的⼀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的经济增长动能不⾜,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字等问题频出。

主要发达国家⾮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影响。

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不⾜,从⽽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临多重⽭盾,致使中国⾯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发⽣重⼤变化⾦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10年,美国国内⽣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按购买⼒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量对⽐趋势发⽣重⼤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关于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关于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关于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表1-1 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年度表)单位:亿美元项目20161. 经常账户1,964贷方24,546借方-22,5831.A 货物和服务2,499贷方21,979借方-19,4801.A.a 货物4,941贷方19,895借方-14,9541.A.b 服务-2,442贷方2,084借方-4,5261.A.b.1 加工服务184贷方185借方-21.A.b.2 维护和维修服务 32贷方52借方-201.A.b.3 运输-468贷方338借方-8061.A.b.4 旅行-2,167贷方444借方-2,6111.A.b.5 建设42贷方127借方-851.A.b.6 保险和养老金服-88务贷方41借方-1291.A.b.7 金融服务11贷方32借方-201.A.b.8 知识产权使用费 -2282.2.1.4.2.3 贷-196 款2.2.1.4.2.4 保-6险和养老金2.2.1.4.2.5 贸162 易信贷2.2.1.4.2.6 其239 他2.2.1.4.2.7 特别提款权2.2.2 储备资产4,4372.2.2.1 货币黄金02.2.2.2 特别提款权 32.2.2.3 在国际货币基金-53 组织的储备头寸2.2.2.4 外汇储备4,4872.2.2.5 其他储备资产03.净误差与遗漏-2,227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国际收支总差额3665 4394 2433 2378 1361 2154 1482 2360 3042 2227 经常项目差额3532 4206 2433 2378 1361 2154 1482 2360 3042 1964 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重96 9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8 与GDP之比% 10.10 9.30 4.90 4.00 1.80 2.50 1.50 2.30 2.80 1.80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3665 -4394 -2019 -1849 -1223 -1283 -853 -1692 -912 263 占国际收支差额比重-100 -100 -83 -78 -90 -60 -58 -72 -30 12 与GDP之比% 4.50 1.80 2.70 -3.00 -1.60 -1.50 -0.90 -1.60 -0.80 -0.25GDP(亿人民币)270232.3319515.5349081.4413030.3489300.6540367.4595244.4643974689052.1743585.5 表1 2007-2016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部图1 2007-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走势图一、2016总体国际收支运行环境2016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8个年头,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国际贸易依然低迷,贸易增速缓慢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问题摘要: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 并且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

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

鼓励对外投资, 以投资带动贸易。

一、引言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日本、美国、西欧等市场的情况, 中国政府于1991 年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 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原苏联东欧国家, 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市场。

近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进出口总额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

2006 年中国货物贸易额高达17606.9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8%。

其中出口9690.7 亿美元, 增长27.2%;进口7916.1 亿美元, 增长20%。

2007 年1~9 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5707.2 亿美元, 比2006 年同期增长23.5%, 其中出口8781.3 亿美元, 增长27.1%; 进口6925.9 亿美元,增长19.1%。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是否合理? “市场多元化”战略是否取得预期成效? 这是本文拟着重分析的问题。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 2007 年1~9 月, 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561.4 亿美元; 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总值2213.6 亿美元; 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总值1719.4 亿美元。

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总和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1.3%。

很显然, 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比较集中。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贸易摩擦,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 以及近年来我国反复大量遭受反倾销调查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问题, 以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演变讲课稿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演变讲课稿
• (1)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等五口为通商口岸;(2)割让香港于 英国;(3)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由中英两 国协商制定;(4)取消“公行”制度,允 许外商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
• 条约贸易——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的贸易 制度
买办制度在这时候形成。。。
• “买办”原意:明朝为宫廷采购物品的商人, 清朝扩大到官僚家族的采购员。(皇室家 族的后勤集团)
四、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949-至今)
•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1949-1978) • (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1979-
至今)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1949-1977)
1. 高度集中、国家垄断经营的外贸经营。 2.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大,增长较快 a. 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阶段(1950-
•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及其相关事 物均必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 行,不得直接与中国其他商人进行贸易。
二、鸦片战争以后的外贸体系
• 背景 1. 中英贸易数额大,中英贸易呈顺差 2. 英向中国运销鸦片 3. 虎门硝烟 4. 鸦片战争 5. 南京条约 • 朝贡制度转变为条约制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 18世纪后期: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 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外 企高级主管和地区总代理)
• 买办与洋行之间既是雇佣关系也是商业代 理关系。
三、民国时期的外贸体系(19261948年)
• 关税自主协定 • 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支配地位
• 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控制、垄断中国 对外贸易。
专题: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
1.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1978-2007年,对外贸易增 长104倍,成为世界第三大

2020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分层导学--第三单元 第9课 对外开放

2020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分层导学--第三单元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 1978年12月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7年 2001年12月 2002年 2007年 2012年 2017年
事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1980年,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4个一线城市中均 居末位,但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居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首位。 主要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第9课 对外开放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 作用。
◈ 右图是歌曲《春天的故 事》的歌词,这位“老 人”是谁呢?他究竟在 南海边画了一个怎样的 “圈”呢?为什么在南 海边画了一个圈就能神 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 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005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及问题分析

2005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及问题分析

2005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及问题分析摘要:2005年,我国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后过渡时期,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方式得到改进,在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有着不少隐患。

为了使对外贸易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进出口平衡,贸易顺差;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最终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进出口平衡贸易顺差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贸易方式一、概况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式发展于1979年。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6.0%;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使我国更好更快的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到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5.3%,与全世界的经济联系已经非常密切,可说是全球贸易强国,按照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8.9%提高到了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从2005年开始,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主要产业获得的过渡期大部分结束。

进入后过渡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开放市场。

进口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农产品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贸易权完全放开。

从2004年下半年起,所有个人和企业都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服务贸易中大部分领域将取消限制,允许外商控股或独资;按透明度原则接受贸易政策审议。

同时,中国可以享受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加世贸组织谈判,直接参与制定多边经贸规则,充分发挥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作用;与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成员进行市场准入谈判;享受作为发展中成员的权利;获得多边贸易体制保障,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其他成员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