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3)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4)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监督循环mǐn xi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B.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本文主要用的修辞: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讨论交流。
把握本文朴实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以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
《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教材解读《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法与学法教法:1.启发诱导法一一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一一一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学法:讨论探究法一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2.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自读课文写出阅读时遇到的生字。
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教学重点】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2.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梁启超的资料,搜集与责任有关的名言,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相同。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智慧和旷达的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二、出示学习目标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4. 培养责任感,学会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脉络,3、学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多媒体教程: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3)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①理清*结构:?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新课导入苦与乐是一种人生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请用一句话分享一下你生活中的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
(师生互动)看样子,正确的“苦乐观”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呢?请看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是怎么说的。
一、快读——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几种读书的方法。
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快读。
快读就是快速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文章。
在之前的学习中,大家肯定有很多快读的方法吧,咱们来分享一下,怎样实现快速地阅读?(师生互动)PPT呈现:【快读的方法】第一,紧扣标题来读。
第二,抓住关键信息来读(如中心句、过渡句)。
第三,适当提炼概括。
师:请用刚才这些“快读”的方法,在两分钟之内读懂课文。
PPT呈现:请划出最能表达作者“苦乐观”的文字。
(学生默读两分钟后交流)师:说一说划这一句的理由。
(师生交流)师:请做笔记,把理由及时批注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我们找到的一些关键句。
PPT呈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中心句,照应标题)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中心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过渡句)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中心句,照应标题)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直抒胸臆,观点明确)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心句)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中心句)师:这是抓住关键信息来快读。
咱们来读一下,女生一句,男生一句,括号内容不读,女生先开始。
师:最苦是什么,最乐是什么?(师生交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 复习要点
15 最苦与最乐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揽(lǎn)失意达观契(qì)约监督排解循环
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mǐn)人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这篇议论文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应该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知识点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了未来的责任;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人,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的凝重风格。
文章的轻灵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就句式而言,有陈述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感叹句,
有肯定句,有否定句。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记叙,有抒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应能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在学习词汇与句型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例句,让学生模仿造句,加深记忆。
-阅读理解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述,从中提炼主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往往在词汇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困难,如词性、搭配等。
-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需要教师引导。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分析课文内容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鼓励和指导。
-课文主旨的总结:学生可能不擅长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主旨,需要教师提供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最苦与最乐》这一课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最苦或最乐的时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我的苦与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辛”、“劳碌”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苦与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课文所探讨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在课文中,梁启超提出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尽完了责任最乐。这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一种深刻阐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展示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比和排比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强调个人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者是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充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最苦”与“最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最苦与最乐》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现在来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一下自己的得与失。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还是很有成效的,通过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概念。在接下来的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深层含义的挖掘还存在一定难度。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人最苦的是没有报酬的付出,最乐的是得到心灵的满足。”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词语运用:重点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遗憾”、“报酬”等,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理解与体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设置情境、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联系实际生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知识点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