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前言: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内容和巩固知识、技能,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
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1.孔子(公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
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
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以上两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就是这里的“学文”,学习以《诗》、《书》、《礼》、《易》等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二是读书是次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要懂得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做好了之后有余力再去读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摘要: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2.强调循序渐进3.提倡温故知新4.重视学思结合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2.求知若渴3.志向远大4.忠诚敬慎正文: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他的读书方法和态度不仅是他个人成功的秘诀,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他看来,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
因此,他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调循序渐进孔子主张学习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他提倡“述而不作”,即遵循前人的学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他认为,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3.提倡温故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才能使所学知识巩固,进而融会贯通。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从中获取新的领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4.重视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我们要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问。
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谦逊的。
他认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表明他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
2.求知若渴孔子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沙漠里的旅人渴望水源。
他一生奔波于各国,寻求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
他的求知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3.志向远大孔子立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的人生目标是崇高的。
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道、行道,从而造福于社会。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全文5篇)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全文5篇)第一篇: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2.1.3节中的研习任务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
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
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
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对学的理解
孔子对学的理解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学的理解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知识和成长的指导。
本文将从孔子对学的认识和思考角度,探讨他对学的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或年轻时期的事情。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因此,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以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应该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倡导人们要有道德修养,要尊重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孔子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
他还提倡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成功。
孔子对学的理解还包括对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完整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学习。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孔子对学的理解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实践和应用,坚持学以致用和持之以恒。
他对教育的思考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孔子的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学说中汲取智慧,不断学习、实践和改进自己,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
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摸到规律。
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
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
第三,学以致用。
孔子曾说道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
虽然孔子宣称鬼神的存有,但指出没有必要研究他们。
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
可以说道孔子就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
第四,学会放松自己。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
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
第五,锻炼身体。
孔子就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引导学生射箭。
据传孔子给大家演出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就是百发百中的。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知之者不如不好之者,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独以其上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体会:根据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反复的研究,把感性认识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就会窢粻促救讵嚼存楔担盲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因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深化。
从而会感觉”知新“。
如何学习孔子的思想以及后人的评价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观点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孔子读书观点的总结: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谦虚、诚恳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学习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要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还教导学生要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恒心和热情去教导他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
3. 博学多才,由博返约。
孔子鼓励学生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学问。
同时,他也强调要由博返约,即通过广泛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简单、精炼的本质上。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主张博学多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4.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应该相互结合,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他也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应该相互结合,学习的成果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要举一反三,即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引申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孔子的读书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
通过阅读《学而》,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对《学而》进行阅读解读,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学习的强调上。
《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应该是不断积累和持续的过程。
他主张学习应该有规律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进步和成长。
孔子强调了“时习”,这意味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不能浅尝辄止。
他还提到“不亦说乎”,表达了他对于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之情。
可以看出,孔子将学习视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境界,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有才干和有修养。
其次,孔子注重的是人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
在《学而》中,孔子提到了“君子”的概念。
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自觉地用心去学习,而人品恶劣者只会追求功利和私利。
孔子强调了通过学习来培养人的道德,使他们具备善良的品质和操守。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行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格完善。
因此,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第三,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在《学而》中,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每个人教育需求的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育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他主张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孔子倡导了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他的这种推崇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在《学而》中,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中孔子对学习的原文与解析
钨极氩弧焊安全技术氩弧焊影响人体的有害因素有三方面:(1)放射性钍钨极中的钍是放射性元素,但钨极氩弧焊时钍钨极的放射剂量很小,在允许范围之内,危害不大。
如果放射性气体或微粒进入人体做为内放射源,则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高频电磁场采用高频引弧时,产生的高频电磁场强度在60~110V/m之间,超过参考卫生标准(20V/m)数倍。
但由于时间很短,对人体影响不大。
如果频繁起弧,或者把高频振荡器做为稳弧装置在焊接过程中持续使用,则高频电磁场可成为有害因素之一。
(3)有害气体臭氧和氮氧化物氩弧焊时,弧柱温度高。
紫外线辐射强度远大于一般电弧焊,因此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和氧氮化物;尤其臭氧其浓度远远超出参考卫生标准。
如不采取有效通风措施,这些气体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是氩弧焊最主要的有害因素。
(二)安全防护措施(1)通风措施氩弧焊工作现场要有良好的通风装置,以排出有害气体及烟尘。
除厂房通风外,可在焊接工作量大,焊机集中的地方,安装几台轴流风机向外排风。
此外,还可采用局部通风的措施将电弧周围的有害气体抽走,例如采用明弧排烟罩、排烟焊枪、轻便小风机等。
(2)防护射线措施尽可能采用放射剂量极低的铈钨极。
钍钨极和铈钨极加工时,应采用密封式或抽风式砂轮磨削,操作者应配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加工后要洗净手脸。
钍钨极和铈钨极应放在铝盒内保存。
(3)防护高频的措施为了防备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采取的措施有:1)工件良好接地,焊枪电缆和地线要用金属编织线屏蔽;2)适当降低频率;3)尽量不要使用高频振荡器做为稳弧装置,减小高频电作用时间。
(4)其它个人防护措施氩弧焊时,由于臭氧和紫外线作用强烈,宜穿戴非棉布工作服(如耐酸呢、柞丝绸等)。
在容器内焊接又不能采用局部通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送风式头盔、送风口罩或防毒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
钨极氩弧焊安全技术(二)钨极氩弧焊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的焊接技术。
它利用钨极作为氩弧焊的电极,通过电弧将金属材料熔接在一起。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内容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内容我读《论语》(112)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构成了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
学习的内容决定了将学习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除了学习“六艺”,孔子自己学习和教育弟子又有新的内容,后人总结为“孔门四科”。
关于“孔门四科”,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四科”为文、行、忠、信,根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另一种,更多的后世学者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视为“孔门四科”,根据是《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其实,二者并不冲突,是一致的。
文就是文学,行就是德行,忠与政事有关,信其中就要求言而有信。
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强调了学文的重要性,学文是遵纪守法的条件之一,良好的道德是守规矩的重要基础,而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文化底蕴作支撑。
礼是文的重要内容,守礼就要学礼知礼懂礼,然后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行,主要指道德实践。
孔子重视文,但更重视行。
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学习的全部,人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获得和体悟知识,并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创始人,主张仁学。
将教学内容归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一、孔子关于学习观的论述以及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1、子曰:“闻道,夕死可矣”(《为政》)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
似专指诵读。
3、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荀子。
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4、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5、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
宪问》)意即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己,践行道德;而今学习的人,是为了卖弄学问,沽名钓誉,给别人看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即从其善,既是我师。
”7、《论语。
公治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其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肚,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孔子的学习智慧
孔子的学习智慧孔子的学习智慧有人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的人。
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学习。
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会学习,学习往往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才能学会高效学习呢?这就需要了解学习的真谛:学习有哪些方式、方法,怎样学习,如何有效学习。
孔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学习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生成知识,一种是接受现成知识。
我们从《论语》中的一段话来谈孔子的学习智慧。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话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孔子是谈人,把人分为四等;一种认为孔子是谈学习,把学习分为四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中学生的推荐读本《论语通译》的译文是:“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这种把人分为四等的理解,很值得商榷。
有没有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没有!老百姓是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吗?不是。
孔子这段话不是谈人,而是谈学习。
一、人类学习的四种情况(一)生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句中,“生”这个字的理解最关键。
“生”在这里不是指“出生”或“天生”。
没有天生就有知识的人。
这里的“生”,意思是产生、生成。
从自己大脑或心里“产生出来”,是自己生成的。
比如说自己的创造或发明,自己的领会或感悟,都是从自己心里生成的,就是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与佛语说的“法由心生”,两个“生”一样,都是指从自己心里生成。
(二)学而知之“生而知之者,上也”就是:“生成知识,上等。
”“学而知之者,次也”就是:“接受知识,次等。
”这是学习知识的两种途径:“生而知之”,是自己生成知识。
“学而知之”,是接受现成知识。
比如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对牛顿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是生而知之。
我们是通过书本知道的,对我们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就是学而知之。
古人谈读书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关于读书的语录和见解
读书一直是人类学习知识、修养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古往今来,许多圣贤大德都对读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精彩的语录。
其中,孔子和朱熹作为我国古代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对读书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会,他们的言论不仅是对古代读书风气和学习方式的精辟总结,更是对后人读书学习的一种精神激励和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和朱熹关于读书的言论和见解吧。
孔子谈读书:1. 孔子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孔子认为读书要多读,才能够有高深的学问。
2. 孔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孔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读书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3.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了解人性和人情。
朱熹谈读书:1. 朱熹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朱熹认为读书与实践的关系相辅相成,只有读书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学问。
2. 朱熹曰:“凡读书必用心,书中自有领悟。
”朱熹强调读书要用心,要有自己的领悟,不能浮于表面。
3. 朱熹曰:“读书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引导一切。
”朱熹认为读书虽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古人谈读书一课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们对读书的见解和言论充满智慧和启发,为我们指明了读书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努力读书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成为真正有学问和修养的人。
作为古代圣贤,孔子和朱熹对读书的见解和言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学问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更为后人指明了求学之道。
他们的言论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那么,面对繁杂的读书资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孔子和朱熹的读书见解呢?我们要倡导“多读书,破万卷”的读书态度。
孔子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想要有高深的学问,就需要不断阅读,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
孔子学习观及影响
PPT标题: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通过事例来引入孔子的学习观:1. 以孔子为例子: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成就,让学生了解孔子的背景和影响。
例如,可以用“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等词语来形容孔子,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以学习经历为例子: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曾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或者某位同学可能在学习上遇到过什么困难。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关于学习的话题中。
3. 以名言警句为例子:介绍与学习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警句,例如“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4. 以学习案例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成功的学习案例,例如某位学霸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或者某个成功人士的学习历程和经验,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5. 以现实问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例如成绩至上、应试教育等,引导学生反思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第一部分:孔子及其学习观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不乏关于学习观的宝贵思想。
学习观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习观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不仅要有恒心,还要善于实践和反复总结。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得越多就会越开心;交友需要广泛,与远方的朋友相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的付出也不应该怨恨,因为这正是君子的胸怀。
注重实践孔子提倡学习要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为政篇》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
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对读书的看法
孔子对读书的看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非常重视读书和教育,并提出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与孔子对读书的看法相关的思想:
1.教育的核心: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倡导学习和修养。
他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经验教训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性。
他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3.讲究方法:孔子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他认为,学习应该持续而有序,需要遵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他提倡先学礼仪和道德,再学习文化知识,最后才是实践和实践。
4.明德笃行: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应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他认为,知识和学问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培养品德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5.尊重传统:孔子强调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他鼓励人们学习经典文献,理解传统价值观念,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孔子怎样阐述学习的正确态度
孔子怎样阐述学习的正确态度?《论语》感悟(一六九)原文: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8.17 孔子说:“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
”感悟: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做学问永远不能有满足的时候;学习过的东西,总是害怕失去它,必须经常复习。
因此,只有采取勤奋好学、实事求是、以古为师、择善而从的正确学习态度,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勤奋好学什么是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不追求生活的安逸,多做事、说话谨慎,向实践学习,以道德高尚的人为师,这就是好学的具体表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每天学习一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经常温习、巩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旧技能,这是子夏对好学的论述,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孔子一生勤奋,为后人树立了好学的榜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治长第五);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勤奋、惜时、乐学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原因就在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实事求是孔子主张,作学问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作学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告诉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聪明;不懂装懂,强不知为知,狂妄自大,这是最大的愚蠢。
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宁愿自己去下一番功夫探求,也不可模棱两可,告诉别人错误的结论,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第一章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第一节
第一章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第一节第一编第一章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第一节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受益于论语的故事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多大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
待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
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qiè),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生活,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世。
那么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寻求答案。
因此,《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
更有甚者称其为“中国圣经”。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领悟《论语》极高明的为人之道,为年轻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
更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提供范本;为打造和谐企业、筛选杰出人才提供方向。
《论语》中孔子的“好学”观及其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 观及其启示蒋冬梅1,潘艺林2(1.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上海 200093;2.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237)*摘 要:‘论语“中关于 好学 的言论颇多㊂孔子不仅对 好学 有广泛的言论,而且其人也是 好学 的典范㊂他以 六言六蔽 生动地揭示了 好学 对于个人学问道德修养的重大意义,认为一个人如不好学,仁㊁知㊁信㊁直㊁勇㊁刚等美德都可能走向反面㊂孔子的 好学 观可谓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代仍有深刻的警示和借鉴意义㊂关键词:孔子;‘论语“; 好学 ;六言六蔽d o i :10.3969/j .i s s n .2095-5642.2020.12.014中图分类号:B 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20)12-0103-10‘论语“里,孔子的教㊁学思想都非常突出,一直备受关注㊂我们注意到,孔子关于 好学 的言论颇多,反映了孔子丰富而深刻的 好学 观与 学者 观㊂‘论语“即使在今天读来,仍觉教益良多㊂对于 好学 ,教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点探讨和心得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㊂一㊁何谓 好学?对于 好学 ,孔子有明确的界定和标准㊂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㊂可谓好学也已㊂ [1]9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妥,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者那里去匡正自己㊂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㊂显然,孔子对 好学 的这个界定包括三要素或三条标准㊂第一,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即安贫乐道,把精神追求作为生命的一种内在需要㊂第二, 敏于事而慎于言 ,即一方面做事敏捷,雷厉风行,不推诿,不拖拉;另一方面,说话慎重,实事求是,不说假㊁大㊁空话㊂第三, 就有道而正焉 ,即向有道德学问的人求教,以闻道㊁得道,端正自己㊂这是孔子关于 好学 的描述性界定㊂此外,孔子还从学习动机和目的角度,指出了古㊁今学者的根本不同,实际上是关于 好学 的更深层更实质的界定㊂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㊂ [1]173孔子说:过去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与道德修养;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㊂孔子认可的 好学 者,是 古之学者 ㊂ 古之学者 注重自身学问道德的提高,注重学问道德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践行㊂孔子 信而好古 ,是 古之学者 ,也是真正的 好学 者㊂二㊁孔子: 好学 的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㊂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实为 好学 的典范㊂孔子 不喜欢人说他是圣人,唯独欢迎人301*收稿日期:2020-10-16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上海学术职业的承认正义需求与制度建设研究 (2018B G L 011) 作者简介:蒋冬梅(1966 ),女,四川武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思政教育理论;潘艺林(1963 ),男,四川武胜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㊂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称道他 好学 ㊂他评价人的标准也是 好学 ,赞赏颜回,批评子路,无不如此㊂ [2]44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㊂ [1]81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爱好古典文化的,勤敏的求知者㊂孔子 学高 ㊁ 身正 ,都是 好学 的结果㊂(一)对于学,孔子有大心得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㊁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㊂ [1]190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想,没有效果,不如去学习㊂人们的学问㊁道德靠学㊁靠思,学与思的关系是辩证的㊂子曰: 学而不思而则罔,思而不学则怠㊂ [1]18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是前提和基础㊂不学,思就没有素材和内容,思就是空洞的,没有结果的㊂孔子体会到了学的重要性:不学而思,无益,不如学㊂(二)对于学,孔子有大成就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㊂ [1]13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知礼自立,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议论顺耳不烦了,七十岁随心所欲地做事,也不会违背规矩了㊂程树德说,这是孔子的 一生学历 [3]78㊂据李零的研究,孔子 一辈子,从 志于学 ,到 而立 到 不惑 ,主要是学习;从 知天命 到 耳顺 ,主要是求仕㊂ [4]75孔子十五岁即有志于学问,由于少而好学,因此,到三十岁,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到四十岁,对世事人生就不困惑了;到五十岁,就乐天知命了;到六十岁,就从容达观了;到七十岁,就能自由自在了,由 必然王国 进入 自由王国 了㊂(三)孔子坦陈自己好学,生怕自己赶不上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㊂ [1]59孔子说: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同我一样忠实信用的人,只是不如我爱好学问㊂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㊂ [1]94孔子说:要坚定不移地努力学习,死心塌地地追求真理㊂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㊂ [1]75孔子说:品德不修炼,学问不讲求,闻义不能往就,不善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㊂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㊂ [1]95孔子说:做学问总觉得来不及赶不上似的,赶上了又唯恐失去㊂401第36卷(总第334期)蒋冬梅,等:‘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 观及其启示(四)孔子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快乐吗!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㊂ [1]68孔子说:懂得不如喜爱,喜爱不如以之为乐㊂这两段,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如李零所说: 孔子好学,把学习当快乐,认为求知的快乐比求知本身还重要㊂ [4]52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7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算得了什么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㊂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㊂ [1]81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子路不回答㊂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于不知衰老将要到了,如此而已㊂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㊂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㊂ [1]86孔子说:若说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㊂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学不到的㊂(五)孔子潜心问道,学得刻苦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㊂ [1]40孔子说: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㊂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㊂ [1]80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㊂干不正当的事而富且贵,对我来说就像是浮云㊂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㊂ [1]40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道,但又以破衣粗食为耻,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商议的㊂(六)孔子多闻多见,学得广博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㊂ [1]84孔子说:大概有不懂而凭空造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㊂多听,选择其中的好的加以接受;多看,牢记在心里;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知㊂50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㊂ [1]99达巷党人说:孔子真伟大啊!学问广博,而没有成就名声的专长㊂(七)孔子学人之善,学无常师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㊂ [1]82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学习其优点,改正其缺点㊂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㊂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㊂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230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说:文武之道,没有失传,散落在民间㊂贤能的人识得其大者,不贤的人识得其小者,文武之道无处不在㊂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八)孔子学以达道,学无止境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㊂ [1]76孔子说: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览在六艺㊂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㊂ [1]80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㊂孔子作为 好学 的典范,集中体现了 好学 的真谛和精神,是他赞赏的 古之学者 ㊂三㊁颜回:孔子心目中的 好学 者孔子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凡欲学者,自行束脩以上, 未尝无诲焉 ㊂[1]76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㊂孔门弟子虽众,但在孔子的心目中,像他那样的 好学 的 古之学者 ,只有颜回一人而已㊂(一)孔子直言,颜回 好学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㊂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㊂ [1]61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再次犯同样的过失㊂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听说好学的人了㊂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㊂ [1]127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㊂不论是哀公问,还是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的回答都是: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了,如今没有好学的了㊂因此,颜回死后,孔子悲伤不已㊂601第36卷(总第334期)蒋冬梅,等:‘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 观及其启示颜渊死㊂子曰: 噫!天丧予!天丧予! [1]128颜渊死了㊂孔子说:噫!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哭之恸㊂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28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㊂跟从他的人说:您太伤心了!孔子说:真是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伤心呢?颜渊即颜回,孔子如此在乎颜回的死,当有这样两方面的情愫㊂一方面,颜回是孔子的高足,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颜回作为孔子心目中仅有的 好学 者,却先孔子而去了,孔子感伤自己的 学者 衣钵没有了传人㊂所以,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并惊呼 天丧予!(二)颜回符合 好学 的三条标准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㊂贤哉,回也! [1]65孔子说:颜回真有修养呀!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那种贫苦之忧,颜回却不改变其自在之乐㊂颜回真有修养呀!这是第一条标准 安贫乐道的典型表现㊂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㊂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㊂ [1]16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都听信不违,很愚蠢的样子㊂等他退下去自己反省研究,也能够发挥,颜回并不愚蠢㊂子畏于匡,颜渊后㊂子曰: 吾以女为死矣㊂ 曰: 子在,回何敢死? [1]133孔子在匡地遭围困,颜渊最后才来㊂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㊂颜渊说: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这可谓第二条标准 敏于事而慎于言 的一种表现㊂至于第三条 就有道而正焉 ,就不言而喻了㊂颜回拜在孔子门下,一心向学,始终跟随孔子,无疑是 就有道而正焉 了㊂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㊂ [1]126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我说的话他没有不喜欢的㊂孔子的这段话,看似批评,实则是表扬㊂李零说,这是 明贬实褒 [4]209㊂无论如何,这充分说明颜回能够 就有道而正焉 ㊂(三)颜回是 古之学者颜回也是孔子欣赏的 古之学者 ,是真正 好学 者!1.颜回道德修养好孔子肯定颜回有 不迁怒,不贰过 [1]61的修养㊂颜回自陈其志向是: 愿无伐善,无施劳㊂颜渊㊁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㊂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㊂ [1]58颜渊㊁季路侍立在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车马衣裘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㊂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㊂颜回是以德行著称的㊂当然,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还有多人,如闵子骞㊁冉伯牛㊁仲弓等,但颜回的德行是最突出的㊂孔子说,仁德长期住在颜回心里,其他人则只是短时偶尔会想到仁德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㊂[1]12570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德行好的:颜渊㊁闵子骞㊁冉伯牛㊁仲弓㊂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㊂ [1]64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内心长久地不违背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间偶尔想起一下罢了㊂颜回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一种高度的自觉,以 仁 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㊂颜渊问仁㊂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㊂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㊂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㊂ [1]138颜渊问仁德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㊂一旦克己复礼,天下之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㊂实践仁德全靠由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要领纲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㊂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践行您的这些话吧㊂颜回修养好,德行高,所以,对自己的穷通㊁出处能泰然处之㊂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77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行动起来,不用就收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一点,在孔子看来,除了他自己,众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人能做到㊂可见,颜回的修养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认可㊂2.颜回学问好颜回能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学问㊂课上认真聆听,课下反思研究;听老师说话讲课,始终都不懈怠;因此颜回在学问上,不断进步,从未止步㊂颜回的这些 学者 美德,孔子看在眼里,并适时给予肯定㊂子曰: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1]106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也就是颜回一个人吧!子谓颜渊,曰: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㊂ [1]107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呀!我看见他不断进步,而没看见他止步停留㊂颜回当然不会止步,因为他钦佩老师孔子的学问,希望达到老师的境界,又担心没办法达到老师的那般境界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㊂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㊂虽欲从之,末由也已㊂ [1]103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高大,越用心钻研越艰深㊂刚看见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㊂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用文献丰富我,用礼节约束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㊂我用尽了才力,仿佛卓然可以独立了㊂还想跟从老师再进一步,却无从着手了㊂孔子与弟子颜回可谓惺惺相惜㊂他俩既是师徒,也是知己,最能欣赏彼此的学问道德㊂在同学眼中,颜回的学问也是最好的㊂子贡同是孔门的高足,与颜回相比,自知不如,而且相距甚远㊂孔子同意子贡的看法,觉得他的学问是不如颜回㊂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㊂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50801第36卷(总第334期)蒋冬梅,等:‘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 观及其启示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能推知两件事㊂孔子说: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学问道德修养都差不多了,到家了㊂但颜回却那样贫困,这令孔子不禁感慨㊂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㊂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㊂ [1]131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却常常受穷㊂端木赐(即子贡)不安守本分,去囤积投机,竟每每猜中㊂四㊁ 好学 成就美德孔子推崇 好学 ,当源于他对 好学 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㊂孔子对儿子孔鲤说过: 不学诗,无以言㊂ 不学礼,无以立㊂ 孔子认为,言谈举止,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学习㊂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㊂尝独立,鲤趋而过庭㊂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㊂ 不学诗,无以言㊂ 鲤退而学诗㊂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㊂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㊂ 不学礼,无以立㊂ 鲤退而学礼㊂闻斯二者㊂ [1]201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得到了不一样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㊂他曾独自站在庭中,我趋步走过㊂他说: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㊂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㊂我退下去便学诗㊂之后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又趋步走过㊂他说: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㊂他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㊂我退下去便学礼㊂只听过这两次㊂孔子对子路的 六言六弊 教导,更是道出了 好学 的重大意义㊂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㊂ 居!吾语女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㊂ [1]207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的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㊂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㊂仁德而不好学,弊病是受人愚弄;聪明而不好学,弊病是放荡不羁;诚实不好学,弊病是易被伤害;直率不好学,弊病是尖酸刻薄;勇敢而不好学,弊病是捣乱闯祸;刚强而不好学,弊病是胆大妄为㊂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因材施教㊂钱穆说: 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之教主在学㊂ [5]3诚哉斯言!孔子的这番教导说明,好学是成就个人品德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㊂如果不好学,仁㊁知㊁信㊁直㊁勇㊁刚六种品德,都会暴露其弊端,走向其反面,分别变成:愚㊁荡㊁贼㊁绞㊁乱㊁狂㊂足见好学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古人所谓的 学 不只是知识㊁技艺和学问,更重要的是品德㊁修养和做人㊂如孟子所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㊂ [6]254即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不过是把失去的本心(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㊂那么, 好学 的孔子究竟怎么样呢?在弟子眼中,孔子确实高大不凡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㊂ [1]88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㊂所以,在子贡看来,孔子就是圣人㊂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㊂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㊂ [1]101太宰问子贡:孔老先生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㊂孔子听到了,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苦,所以学会了这么多低贱的技艺㊂90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虽然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但后世因此视孔子为圣人,为至圣先师㊂孔子是教师的楷模,由此引申出,教师既要 学高 ,也要 身正 ;教师既要 教书 ,更要 育人 ㊂相应地,学生在学校学习,也当兼修知识㊁技能与道德㊁人品,所谓知书达礼㊂五㊁孔子 好学 观的启示意义孔子的 好学 观㊁ 学者 观,现在看来,仍有深意,仍有启示和教益㊂孔子好学乐学,真学真钻,下真功夫,做真学问的精神,是值得弘扬的宝贵文化遗产㊂(一)学而知之,学力有别为什么要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㊂实践有直接实践,有间接实践㊂人的精力有限,因此,间接实践意义重大㊂所谓间接实践,就是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已有知识㊂这也是孔子关于学习的 人性论 依据㊂根据智力水平,按是否需要学习?或能否学习?孔子把人分为三种:上智㊁下愚和中人,即聪明人㊁笨人和普通人㊂子曰: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㊂ [1]205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㊂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㊂ [1]69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知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知高深学问㊂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㊂ [1]199孔子说:生来知道的是上等;学习后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老百姓那样的是下等㊂按学习是否主动,中人又分为两种㊂那么孔子属于哪一种呢?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㊂ [1]81孔子也是中人,不是生而知之者㊂只不过,孔子是中人之上者,能主动去学习,有大志向㊂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把生而知之者列为一种,但他没说谁是生而知之者,反正他自己不是㊂因此,不妨认为,生而知之者只是抽象分类中的一种,现实中未必有,或者根本就没有㊂ 中人以上 和 中人以下 才是现实中的人㊂一般人㊁普通人,都是中人,都是需要学习的,也都是能够学习的,即有一定的学习能力㊂但对于高深学问而言,则需要更高的学习能力,需要强烈的兴趣和主动钻研的精神,所以,要 中人以上 者才能胜任㊂这是孔子一辈子为学为师的教学经验㊂明白这一点,能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㊂第一,教育万能论是可疑的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只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口号㊂无论是学问还是道德,老师的教育㊁学校的教育,都只是外在因素的一方面㊁一部分㊂第二,教育无用论同样是可疑的㊂不同的学生,能力不等,兴趣不同,但相对地讲,都能不同程度地学习,都能通过学习,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㊂因此,对任何学生都不能轻言放弃㊂第三,各级各类的大学,因材施教务必落到实处㊂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㊁普及化,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类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欠缺探索高深学问的兴趣或能力㊂虽然有关各方面人员都意识到㊁也承认这种变化,国家也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实践中,如何有效操作,如何全面落实,还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㊂(二)安贫乐道,学而不厌道德学问,乃安身立命之根本㊂但无论是学问还是道德的精进,都需要平心静气,持之以恒的研修工夫㊂孔子 好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于学问道德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一般人所不011第36卷(总第334期)蒋冬梅,等:‘论语“中孔子的 好学 观及其启示及,不愧为万世师表㊂诚如李零所说: 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㊂ 孔子 是学者和教育家,他对文化有贡献㊂ 这是世所公认的㊂ 过去, 文革 批孔,大家都说,孔子最难批,就是他对学术㊁教育的贡献㊂这个贡献批不倒㊂ [7]265这是学问和学者的社会价值之所在㊂孔子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研究学问(如前所说)㊂孔子从政的机会不多,时间不长㊂ 如果他一直坐在官位上,他还有时间做学问㊁带学生吗?未必㊂ [7]265这是说做学问需要潜心投入,需要长期大量的时间保证,个人的时间㊁精力有限,因此,政㊁学不可兼得,学而优而仕,仕而优而学,难免以牺牲学问为代价㊂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社会转型巨变,礼坏乐崩,人心不古㊂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还能像孔子那样 好学 ,所以,孔子对颜回格外看重,寄予厚望㊂今天的中国,也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新的社会现实,新的思想观念,以及时尚潮流,林林总总,冲击着原有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冲击着世道人心㊂人心浮躁,是普遍的社会现状,学校㊁学界也弥漫着这种气氛㊂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没有了象牙塔,安贫乐道之类不知如何安放㊂忙忙碌碌,焦头烂额,熙熙攘攘为名利㊂今之学者,如孔子所说的 今之学者 ,为学是装扮自己,学习有很明确的㊁很现实的㊁很功利的目的,难以享受到单纯的获得知识和修养的快乐㊂有研究指出, 在当今中国,不仅学术研究活动越来越形式化,变成了表演,而且学术研究的内容也形式化,学术研究变成了无意义话语的编织和自我生产,学术创新变成了为创新而创新㊂ [8]15事实上,这种现象确实较为普遍㊂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心系钱途,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无论是学问还是道德,都难以讲求㊂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乃仁人志士之忧也㊂中小学生貌似好学,其实大多不过是片面的学习,为升学考试而已,考则学,不考则不学㊂然而,社会要发展,人际要和谐,学问不得不修,德行不能不讲㊂在中华民族追梦复兴的新时代,更是如此!孔子的苦学㊁乐学㊁真学㊁博学,切中时弊,可谓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㊂(三)若不好学,美德不美孔子的 好学 ,不仅是学问,更是道德㊂道德学问相统一,重在德行㊂所谓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㊂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㊂可谓好学也已㊂ [1]9这个 好学 的三要素,侧重点是德行㊂孔子推崇 古之学者为己 ,也是推崇学者的自身修养㊂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颜回,颜回冠盖诸生的是什么呢?就是德行㊂孔门的四科十哲,四科(德行㊁言语㊁政事和文学)中,德行为先㊂而德行四人(颜渊㊁闵子骞㊁冉伯牛㊁仲弓),颜回为首㊂如前所述,‘论语“中,孔子一再肯定颜回的德行㊂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㊂贤哉,回也! [1]65这是说颜回安贫乐道的德行㊂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㊂ [1]64这是说颜回具有稳定的仁德㊂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㊂ [1]61不迁怒,不贰过,是德行的突出表现㊂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7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弟子中只有颜回达到了这种修养境界㊂总之,在孔子看来,颜回修养的功夫差不多1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
2."
1.3节中的研习任务
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
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
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
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
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
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真意,空想,或者单纯的想要顿悟是很困难的,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得道”之法,但不要认为任何学习都可以得道哦,孔子罗列出两种不良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如何协调学与思,孔子又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学习不能只被动的接受所学的内容(这和书中的结构主义有点相像),这样不能使知识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发展,思想的提升,即使你学的再努力,也不能入道,只有学习已有的知识,联系旧知识结合现实人事生发新的人生思考才能进入正确的求道途径。
即,学与习的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求道方法。
3.成功的学习者。
xx曾自道: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说明孔子不仅精通于礼乐知识,也十分熟悉平民生活。
孔子认为,人们不要乐于某种生活技能上,而不再追求学习别的生活技能,要回了一样又学另一样,这样才能知能众多,这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诚挚态度,还有不满足好学的求学精神。
想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还得不问等级身份向一切人学习。
他认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当然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仅仅对别人言行举止的妥当与否做出准确判断,虽然能获得认识能力,但这知
识低层次的学习,还有要“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的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xx。
“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从《学而》第一篇,就可知道,学习目标和追求的境界有三:
1."悦己
2."乐人
3."修身。
悦己,即学习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
比如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对文学革命的看法是,当你深刻了解了其文学的弊端,才有资格批评,因此,要深刻学习才有资格评论,这就是你内心的需求了,只有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你才能感觉到悦己。
这样,你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寻求你所需要的知识。
乐人的意义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会,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这样你就有愿为社会付出的德行,想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想要拥有这个能力又必须学习,学习已达到修身的目的,但修身是“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
”即要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
哈哈,晕了没?总之,我个人认为,你要有学习的兴趣,即有欲望去学习,去了解你不懂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专研,学会了,当然希望有所成就,理所当然想为社会贡献,如果这时候还不够资格,你更会不断学习,到最后,终身为社会服务,终身学习,达到了自己在学习的海洋里,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景下,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很多也很精辟,由于篇幅问题,我只给出了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学习所追求的三个境界,关于如何学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的资料。
还有南怀瑾的《论语新裁》这本书的见解独特,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论语》的朱熹的孔子思想,因为从汉唐以来大家都用朱熹批注的《论语》,有很多意思曲解的问题,建议让大家看原版的论语,自己体悟。
《论语新裁》见解独到也十分有意思,建议大家看看南怀瑾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