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太守三学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三舍生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16、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西艺”,采用西方
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26、万木草堂: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
堂”。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教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28、洋务教育:是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教育,包括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以“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总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首次改革尝试,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传播了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但盲目模仿外国。
北宋三次兴学改革运动代表人物及主要措施
(一)庆历兴学
公元一零四四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
一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振兴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二)熙宁兴学
公元一零七零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太学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意义:一.增加了太学生数额,扩大了宋代太学规模;
二.使科举与太学学习并与一途,解决了科举与学校的许多矛盾;
三.促进了地方学校的发展.
(三)崇宁兴学
公元一一零二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
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