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一、引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不再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将工学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开展一体化教学设计,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新要求。

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工程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教学效果。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们通过一定的路径来进行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2.整合课程内容。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设计具有工程特色的课程内容。

3.确定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设计课程评价方式。

通过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4.实施教学与评价。

根据设计的课程教学方案,教师需要积极地实施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近年来,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该模式旨在将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逐渐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2. 问题分析2.1. 课程设置与安排不合理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存在问题。

有的课程设置过多,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有的课程安排过紧,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影响学习效果。

2.2. 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不匹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上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理论教学无法给予支持和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匮乏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但是在现实中,有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这就会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3. 对策建议3.1. 加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科学性高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加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科学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并保证学习成果。

3.2. 提高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匹配度高校在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上要注重教学质量,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联系,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

3.3.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时,应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提升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设备的运转和更新维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4. 结论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但是,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加以改善。

关于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关于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教学探索eXpLoration编辑 张 磊文 / 曹淑联 贾 峰关于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摘 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广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但是在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有形无实,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功效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转变不到位,课堂评价起不到激励和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等。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问题 建议一体化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学习是通过工作来实现的。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一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统一。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传统学科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特点一是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

教学过程由7步构成,即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促用、学以致用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应用操作性,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且手脑并用,更符合科学用脑。

二是课堂搬到了一体化工作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

在工作站里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集中学习,也可以分组或者个人单独学习。

学生不一定做同样的工作,可以根据进度做不同的工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必像传统教学一样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他们可以跟教师一样在教室活动,拓展了活动空间。

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组织、引导、指导学生,与学生多方位地沟通,形成了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转变。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学生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工作或与工作密切相关,积极性更高。

二、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广与实施,显著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个信息全面、科技迅猛的时代,高校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1.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正在加快。

将工程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

2.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我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工学一体化”教育,可以培养出全面型创新创业人才,这对提高我国整个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质量。

通过“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对于工程实践具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

1.紧密结合度不够。

现阶段,大学工科课程通常都是由两部分: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造成知识点不够深入和不能完全掌握。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大学中,能够同时掌握理论与实践的教师人数比例相对较低,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3.学生个体化教育不够。

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意味着在培养基础上,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倾向教育。

1.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

为解决紧密结合度不够的问题,学校可以设立交叉学科课程,进行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引进更多能够教授“工学一体化”课程的优秀教师,增强实践教学的力量。

3.实行个性化教育。

学校可以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做更加精心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其中“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那么,“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到底是什么?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以及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指将传统工科教育中的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出多学科联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工程学科,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既具有工程专业素养又懂得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二、为什么要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与如今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工科教育中“偏理论、少实践、缺人文”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且,以往单纯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新时代需要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

因此,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增强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 教师培训问题“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多种家庭或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特点,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需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将其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为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指导学生成长,同时,针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也需要跨学科的培训专家为师,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

2. 课程设置问题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和设计尤为关键,需要结合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注重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涉及到的主要学科。

而且,在课程设计上还需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4 | 2024年2月下OCCUPATION |职业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 / 何振宇为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三批一体化课改试点专业之一,在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轻则影响教学效果,重则损坏仪器设备、汽车电路,甚至会对人身造成电击等伤害。

笔者在此谈谈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安全防护操作不够规范新能源汽车在检测与维修过程中,场地设置、升降机操作、高压系统操作是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

学生若没有按规程进行操作,安全防护措施未做到位,易出现人身受到电击、碰伤等安全事故。

安全防护工作是教师在开展工学一体化技能训练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仪器设备使用不够规范学生在使用仪器设备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检测与维修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仪器设备不校对、选择量程不正确、测量点不合适、操作方法不对等问题。

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常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等后果,还易对人身造成伤害。

(三)电参数测量不够规范学生在进行电参数测量训练的过程中,从所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测量结果不准确、电参数缺单位、坐标图绘制不规范等。

■摘 要: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各技工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文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技能训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安全;规范;问题;对策|教学探索TEACHING EXPLORATION(四)电路原理图绘制不够规范新能源汽车有各种单元控制电路,学生在绘制电路原理图时,存在元件符号不规范、元件不标代号与参数、整体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

当前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_潘承炜

当前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_潘承炜

探索・思考EXPLORATORY THINKING当前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潘承炜当前,我国在职业院校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成效也日渐显现。

但这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由于受到院校制度、硬件设施、教学管理、教师理念、学生对象差异化以及专业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院校在工学一体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一)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懂理论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加上考核的复杂性以及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的改变等,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明显加大,如果院校在课时津贴的分配、教师评优及职称评定等相关配套制度上没有重点倾斜,必定会影响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另外,对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质量的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管理制度都应配套明确。

(二)院校缺乏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机制。

目前,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更侧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一体化课程实施方面针对性培养较少,没有形成一体化教师培养的体系,课改的全面推行必然会由于师资不到位难以实施或质量难以控制。

所以,院校在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和机制构建中,需要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点和师资条件等因素,进行分专业、分层、分项目培养,既要整体性的推进,又要个性化、菜单式培养;既要下企业锻炼,又要根据课程任务有针对性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层面的培训,并要建立以带头人带骨干,以骨干团队来影响教师课程改革的整体思想,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氛围。

当然,还要考虑到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建立根据课改不同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动态培养的调整机制。

(三)对学习工作站的设计要有超前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创建一个既贴近真实又能满足自主学习、讨论、讲解、展示等功能的学习工作站。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工学一体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趋势下,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在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应对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传统的工学课程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经异乎寻常地迅速。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工学一体化课程需要融合更多的实际技能培养和应用实践,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要。

工学一体化课程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的对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师资队伍的问题。

教师是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他们需要具备相应的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目前普遍存在着许多工学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

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高校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激励他们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需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高校还应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加强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与社会的对接。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与社会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资源和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改革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定义和目的。

所谓“工学一体化”,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要实现“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如何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如何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有时间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等方面的投入。

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首先是如何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有真实的实践环境和企业资源的支持。

学校需要积极地与企业和社会资源对接,建立实习基地、课外实践基地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际机会。

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使之符合实际需求。

其次是如何完善教师团队建设。

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再如何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下,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发展。

工学一体化教学工作总结

工学一体化教学工作总结

工学一体化教学工作总结工学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此,我将对我校工学一体化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面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我们学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老师对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够了解,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最后是学生对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一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老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

其次,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更新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设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最后,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深入理解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的来说,工学一体化教学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相信我们学校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工作会更加完善,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什么是工学一体化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组织形式、师生课堂角色作用、知识能力培养侧重点、校企合作接合点以及技能人才培养不同。

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是以标准化的学历制培养为基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以应用型的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础。

工学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职业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场所可设置有教学区,讨论区,查询区,资料区,工具材料区,实训区等功能区域。

教学过程包括讲授,讨论,实施,展示,评价和互动等环节。

工学一体化课堂强调如何引导、调动学生来主导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教师始终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的配合角色。

教学过程突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工作习惯的养成,同时依靠典型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工况条件预设或植入教学课堂。

通过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工学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优势通过近年来的试点推广,已经逐渐突显出来。

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学校升学体制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推广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

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尚处“冷热不均”的待激发状态,许多数技工院校面临招生压力大,生源素质不高,学校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不足等困境。

因此,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除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提升技工院校的硬实力外,还应着力解决学校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软硬结合”方式提升工学一体化教学成效。

浅谈“工学一体化”教学

浅谈“工学一体化”教学

浅谈“工学一体化”教学摘要:自中职技术院校施行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充分迎合课改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提高教学整体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本文就浅谈“工学一体化”教学为题展开详细论述,通过分析工学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为工学一体化教学开展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任务环节;计划环节引言在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时,由于受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分配等基础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加大工学一体化教学开展工作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导致教学成果未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应强化工学一体化在教学课堂中应用力度,落实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切实有效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解决工作任务的应对方法,充分保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质量。

1 明确任务环节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明确工作任务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任务,清楚学习任务的要求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等基础因素。

在明确工作任务时,教师可采用创建学习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任务环节。

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微视频展现企业工作现状,结合课件PPT论述典型就业案例,开展模拟活动流程带动学生积极性。

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创建的情境式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还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未充分发挥情境式教学效果作用。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企业工作实战经验,未将情境式教学任务与企业工作任务充分融合,空有理论基础而无实践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因此,教师应立即充实自身实践经验,利用课余时间走入企业,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企业任务目标,真实情感地体验企业工作生活。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工学一体化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体化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

在过去的课程中,往往是分科教学,各个学科都是独立的,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而在一体化课程中,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目前在实际改革中,一体化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将各个学科的课程合并在一起,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需要对一体化课程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存在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和创新。

而在一体化课程中,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目前一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实际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并且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存在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以考试为主,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在一体化课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的是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看学生的成绩。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工院校开始积极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情况。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技工院校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学生普遍存在理论脱节、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工院校开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技术与工程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开始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的技工院校课程设置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技工院校开始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项目,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技工院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工院校开始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引进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技工院校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四、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技工院校实践基地设施简陋,实践条件差,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技工院校开始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条件。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技工院校评价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和技能证书的取得,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其中“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这一改革旨在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践性强的教育体系。

虽然“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望为我国工程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传统的理论教育过多、实践教育不足的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学习,缺乏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机会,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实践能力不足的困境。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现实中,实践教育的开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学校、企业、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要想真正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工程教育注重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工程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挑战性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

传统的工程教育体系由于理论教育过多,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滞后于市场需求,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缺乏市场所需的实际技能,需要进行再培训。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实践项目,保证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市场。

工学一体化课程实践的现状与反思

工学一体化课程实践的现状与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工学一体化课程实践的现状与反思新一体化课程实践的现状和反思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自 2009 年新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新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现状和收获,反映了新一体化课程实践的困惑和问题。

提出了丰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反思现状进行再审视,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再认识,对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再研究是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新一体化课程实践现状问题反思为落实人社部办公厅关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从 09 年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之初,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轧制,让新的一体化课程扎要于课堂。

但是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的职业性、技术性、岗位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和艰难。

在新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的几年中,笔者通过深入一体化课堂听课,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了解了全省目前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现状、收获、困惑,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1 / 15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质量进行了督导与测评。

下面将新一体化课改与实践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新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措施和调研情况(一)基本情况按照以点带面、分期分批实施原则,人社部新一轮一体化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2010 年 10 个专业进行新一轮一体化课程实践试点, 2019 年增至 20 多个专业;同时 2019 年起部分技校率先进入国家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直此广东省大部分技校新一轮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全面铺开。

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3、预估不足,对突发情况没有切 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1、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或理论 比重过大,或实训比重过大。
2、教学方法需有效整合、利用。
3、没能全程监控到位,对学生 “放手”尺度过大。
1、评价内容不全面。 2、评价方式较单一。 3、评价标准没能够科学化、系统化。
Image No
在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 认识表面化, 讨论流于形式 并单一化,缺 乏见解。
PART 02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023/10/30
课程体系 教学环境
课 程 体系
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过于强调知识技 能层面,忽视了职业素质养 成。 2、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 个别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没有 “量体裁衣”。 3、没有依据职业成长的逻 辑规律来安排专业的课程 序列。
1、无据可依
“工学一体”的教学 模式对教师能力的全面 要求,注定培养模式应 是多途径、多层次的, 单一形式的培养满足不 了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师资素质标准没 能明确,使得师资培 养目标模糊,从而导 致培养模式缺乏依据。
2、形式单一
3、 “更新”滞后
现有的培养模式 已不能满足师资队伍 建设的需求,新的模 式没能及时补充进来。
工作 站的 建设
工作 站的 管理
1、现在的状况是门卫式管理。 2、不能完全实现制度化管理、信 息化管理、人文化管理(设备台账管 理、交接班设备运行管理、学生自治 管理等)。
PART 03
课堂教学组织
2023/10/30
教师
学生
教师
1、重技能,轻素质,一体化变味 成实习课。
2、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浅尝辄 止,未能使每一个步骤“掷地有声” 地落地。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技工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工院校纷纷进行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是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技工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现代工业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技工院校纷纷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改革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的具体举措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实践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其次,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再次,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改革的成效与问题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通过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学生对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往往过于注重技术和应用层面,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的发展也需要技术的实践验证。

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

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团队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课堂考试为主,重视知识记忆和机械运用,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应该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例如通过课程项目报告、实验成果、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当前,“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来教授相关课程。

现实中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上,缺乏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需要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工学一体化”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会需求与课程改革的对接问题。

当前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工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应该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根据工程实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够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学一体化”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工学一体化”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工学一体化”课改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及考虑“工学一体化”教学是目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展方向。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与用人单位接轨的毕业生,中职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形式进展改革,开发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形式。

但是,在“工学一体化”课改施行过程中,不可防止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历,对这些问题进展了整理,并总结如下。

一、一体化课改在不同课程教学施行中的适用性目前,各大技工院校普遍认为,假如还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即老师在课堂上单一地讲授理论,缺乏与理论的结合,会严重限制职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所以,各院校积极改革创新,大胆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变传统、单一的老师教授形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步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但是,在课改施行过程中,是否所有的课程都要进展一体化课改?笔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综合分析^p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笔者认为,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必需要先分析^p 清楚,明确该课程合适用哪种教学方式,而不是全部进展一体化课改。

其实一些课程盲目进展一体化课改是不适宜的,一些根底课,例如语文、数学、政治等,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直接教学方式更有效,也更易于被学生承受;而一些专业课程,因为涉及消费理论,所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更适宜,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二、一体化课改施行过程中“工”与“学”的交融在一体化课改施行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师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认识不深,导致老师在教学时,没有真正做到“工”与“学”的交融统一。

结果出现一体化教学似是而非的现象,即老师在明确工作目的后,并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仍按传统的教学形式先对学生进展理论知识的讲授,然后再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完成下一步工作任务。

这样的教学外表上看似符合工学一体化教学,但是没有深化精华,没有真正到达一体化课改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在承受知识的同时没有形成对以后工作的整体认识,无法形成学习与工作的直接对接;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言传身教,缺乏独立考虑的才能,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获得经历的乐趣,从而失去了形成理论才能的时机;第三,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详细工作情境脱节,没有详细工作环境的支撑,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什么是工学一体化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组织形式、师生课堂角色作用、知识能力培养侧重点、校企合作接合点以及技能人才培养不同。

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是以标准化的学历制培养为基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以应用型的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础。

工学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职业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场所可设置有教学区,讨论区,查询区,资料区,工具材料区,实训区等功能区域。

教学过程包括讲授,讨论,实施,展示,评价和互动等环节。

工学一体化课堂强调如何引导、调动学生来主导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教师始终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的配合角色。

教学过程突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工作习惯的养成,同时依靠典型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工况条件预设或植入教学课堂。

通过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工学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优势通过近年来的试点推广,已经逐渐突显出来。

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学校升学体制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推广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

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尚处“冷热不均”的待激发状态,许多数技工院校面临招生压力大,生源素质不高,学校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不足等困境。

因此,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除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提升技工院校的硬实力外,还应着力解决学校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软硬结合”方式提升工学一体化教学成效。

1.学生层面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学生基础薄弱,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学习过程不够坚持,课堂上配合力度不够。

对策:(1)做好学生情况摸底工作,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性格和+优缺点,可要求班主任协助提供详细的学生信息,并罗列出学生的特长爱好、优缺点、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以及职业取向。

(2)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设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设计形象直观、评价容易,让学生容易融入且又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工作任务。

例如:钳加工以“配钥匙开锁”和“设计制作开瓶器开汽水”为典型工作任务;数控车床以设计编程加工“陀螺”和“酒杯”为典型工作任务;数控铣床以设计编程加工以“纪念品”、“中国象棋”、“汽车标志”和“标志设计制作”(市标、校标、班标和组标设计加工)为典型工作任务。

(3)充分发挥工学一体化老师作用。

工学一体化教学一般同时配备两位老师,一主一次,优势互补,互为配角。

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和辅导,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主角教师侧重于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配角教师侧重于课堂纪律把控和后勤配套。

教师间分工合作,相互补漏。

针对教学过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提前准备应对预(方)案。

比如:(1)有的小组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致意见或者根本拿不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方案。

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备选方案供参考或选择,指导帮助该小组最终拿出解决方案。

(2)教学过程经常有学生拿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有的学生经常借上厕所机会偷溜;有的学生经常坐不住,出工不出力甚至捣乱课堂。

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手机保管箱或者手机挂袋避免学生上课时间使用手机。

尽量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不得随意离开课堂的习惯,否则学生之间不良习惯容易相互“传染”。

个别学生因一时半会不适应而违反课堂纪律,可以结合其个性和特长适当给予象征性处罚,例如有唱歌特长的学生罚他为全班唱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这样既活跃班级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教师层面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学生压力大,进取心不足。

对策:(1)根据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任务和目标,制定工学一体化教师任职条件和培养办法,同时配套相应的考核办法。

担任工学一体化教师两位老师组合应当优势互补,其能力结构中应突显专业技能专长、学生思想工作、班级活动组织、文艺特长、心理健康辅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培养选派担任工学一体化的教师应有所侧重。

比如选派专业技能突出、班主任能力强、具有艺术特长的老师参加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和职业指导专题培训。

(2)加强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监控与指导。

因教师素质和能力受限,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应加强过程的监控,对于教学过程的闪光点和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足也应在课后主动找教师沟通,避免教师产生惰性,对课堂和学生应付了事。

对于个别学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学校应确实支持老师合理做法和要求。

更好维护工学一体化教学秩序和教师尊严。

(3)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标准、评优评先等方面向担任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倾斜,同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工学一体化教学和研究。

3.教学资源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教学硬件设备整体配备不足或不匹配。

对策:受基础硬件和经费条件的影响,许多学校未能完全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求。

学校可大致参考较为成熟的工学一体化工作站进行硬件建设。

工作站规划出教学,讨论,查询,资料,工具材料和实训六个功能区。

除了实训区外,其他五个硬件建设投入都不大。

比如教学班30人左右,可按如下精简式配置:(1)工作站场地面积:50平方米左右。

(2)一体化课桌椅:5组x6人,建议采用正六边形拼装式课桌。

(3)电化设备:投影仪1台、音箱(可U盘插播)1套,手持无线话筒2个,移动展示黑白板5组。

(4)计算机及网络:可上线电脑6套(每组一套,教师机1套)。

(5)工具材料区:工具架和工具柜各1个(配套相关工具和实训材料)。

(6)资料查询区:工具书架1~2个(配套相关专业工具书)。

(7)实训区:按专业配套实训设备,尽量做到每组一套(台)。

工学一体化工作站是否建设完整和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否正常进行。

当然,学校资源实力也决定了工学一体工作站的建设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一体化教学的工作进程和教学成效。

4.管理层面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技工院校由于学校领导分工和科室职能等问题,在业务管理上出现类似“外行指导内行”问题,最终导致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存在诸多“水土不服”问题。

对策:学校应从长远发展着眼,从领导层到教学管理层再到一线教师层面都应熟悉、了解工学一体化的基本理念和实质。

首先应从教学管理部门着手进行整合与提升,通过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试点)教研团队,把工学一体化管理理念和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选拔和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目前人社部每年均有举办相应的工学一体化研讨会和专业师资培训班。

学校应以此为契机,针对学校的开设专业特点,制定中长期师资培养计划,把工学一体化师资和管理人员培养作为一项远景规划去落实。

5.校企合作层面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学校专业教学设置与地区经济产业人才需求不适应。

例如:当前模具设计制造已基本实现数控化,传统手工模具制作已经逐渐被数控机床所取代。

但是不少学校由于传统模具专业教学效果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和老师不愿意或者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改变,仍然以传统教学课题开展教学,造成学生“学无所用”。

还有,近几年来随着数控技能大赛的热推,学校数控机床采购以及相关部门组织教材编写都以大赛指定的设备型号为依据,而往往大赛所指定的设备因性价比关系在当地企业根本找不到。

这也是造成学生“学难适用”和校企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校企合作,只有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实转化到学校课堂具体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工学一体化教学。

学校应确实加强市场人才需要调研,组建并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从当地企业和社会一线人才能力需求入手,结合当前学生的“易学”和“乐学”来合理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虽然离全面推广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针,工学一体化教学必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手段。

随着人社部主导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围绕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管理与研究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