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这周看了下activem q 的高可用解决方案,它是通过Master/Slave(主从备份)和failover 协议来支持的。

Master/Slave 有三种解决方案:

Share Nothing Master/Slave

Master 收到消息后保证先转发给slave后再发给客户端,slave有自己独立存储, 在slave 配置文件中需指定Master URI,这样当Master 宕掉后,客户端会Failover到Slave.

2. Share File System Master/Slave

没有物理上的Master, Slave之分,只有逻辑上的Master 和Slave, Master与Slave 共享一个存储文件,谁最先启动就会持有共享文件锁,成为Master, 后启动的由于获取文件锁时会被阻塞,成为Slave,当Master宕掉时,共享文件锁被释放掉,Slave获取的文件锁后就成为Master, 客户端使用failover 协议后会failover到可用的broker上。

3. Share Database Master/Slave

和Share File System Master/Slave 类似,只不过用数据库锁代替了共享文件系统锁。

测试结果

方案3由于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因此直接弃用。

测试了方案1和方案2,

方案2的有点是不需要修改配置文件,易管理, 缺点是需要搭建个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统,对于我们在线升级稍显麻烦。方案2在我测试时也发现了些问题,当Master宕掉后,Slave不能立即升级为Master, 导致客户端failover失败。(这个我有点怀疑是我nfs 没搞好,这个我有时间再研究下)

方案1的缺点是需要额外的配置Slave配置文件及对应的存储空间,只能有一个slave因此

只能failover一次, 由于存在主从复制,会带来稍许的性能开销。但对于我们在线升级来说就比较简单,把Master数据存储文件拷贝到Slave下然后启动slave就行。

在我本机环境和66.21服务器上都搭建有方案1 Master/Slave, 经过多次模拟客户端发消息和收消息测试,表现良好,都能成功failover, 没发现漏消息和重复发消息。

以后对ActiveMQ扩展的一些想法

ActiveMQ本身是支持集群的,包括Broker集群和Consumer集群但它的集群只能实现负载均衡,不能实现高可靠性,要实现高可靠性集群必需在集群内的每个节点实行Master / Slave.

目前我们的应用只起了一个ActiveMQ实列,即只有一个broker, 随着业务发展,以后可能一个broker会压力太大而需要进行扩展。扩展的方向首先应该是进行垂直拆分,即把目前很多queue 和topic拆分不同的Broker去。这些broker之间是独立的,每个broker都做成Master / Slave. 只有当单个queue或topic 一个broker还顶不住时,这时就需要做ActiveMQ的负载均衡集群了。不过根据相关测试在局域网中4k的消息可达到4000条/s 的吞吐量,这个对于我们的应用来说够大了。

WIFI+Portal认证解决方案_高可靠性

宽带连接世界,信息改变未来 WIFI+Portal认证解决方案 2013年02月

目录 1 概述 (3) 2 安朗WIFI+Portal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3) 2.1 系统拓扑 (4) 2.2 系统容量估算 (4) 2.3 防火墙 (5) 2.4 负载均衡 (5) 2.5 Portal系统 (5) 2.6 AAA系统 (5) 2.7 Oracle数据库 (6) 2.8 磁盘阵列 (6) 3 方案特点 (6) 4 典型案例 (6) 4.1 广州电信本地WIFI认证平台 (6) 4.2 广交会WiFi+Portal 认证平台 (8) 广州安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2 / 9

1概述 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持终端的不断普及,使用者需要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为了给客户更好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提供免费或者收费的WIFI接入服务。在酒店、餐饮、汽车4S店等行业,都开始都提供WIFI服务。 目前随着WIFI的接入增加,对于WIFI的认证也逐渐开始收到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对于WIFI的Portal认证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电信运营商这一类的WIFI接入提供商来说,Portal认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是优先考虑的,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具有高可靠性的Portal 认证系统。 2安朗WIFI+Portal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为了满足高可靠性的需要,安朗WIFI+ Portal系统解决方案中包括防火墙、负载均衡、Portal系统、AAA系统、Orcale数据库(负载均衡工作模式)、磁盘阵列等部分。 广州安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3 / 9

广州安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4 / 9 2.1 系统拓扑 2.2 系统容量估算 这里的系统容量主要是指各个系统需要采用的Portal 服务器和AAA 服务器的计算以及系统所需带宽估算,负载均衡设备和防火墙容量的估算请参考各个厂家的估算公式。 系统带宽=页面文件大小×并发用户数 页面的连接数×并发用户数=Portal 系统需要支持的连接数 并发用户数/超时时间5秒(认证超时)=AAA 系统每秒需要处理认证请求数 需要的Portal 硬件数量= Portal 需要支持的连接数/单台Portal 支持的连接数

技术方案-应用高可用解决方案(两地三中心)

英方软件数据库系统高可用解决方案 英方软件(上海)有限公司

目录 1. 概述 (1) 2. 需求分析 (2) 3.1主机配置 (3) 3.2方案拓扑图: (3) 3.3 I2高可用方案功能介绍 (4) 3.4管理控制台 (7) 5. I2的主要优势 (10) 6. 典型案例 (12) 7.公司简介 (13)

1. 概述 现代大型企业大多拥有为数众多的服务器,提供Internet与Intranet使用者各种不同的服务。如数据库系统、影像系统、录音系统、Email系统等。保持业务的持续性是当今企业用户进行数据存储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故障的出现,可能导致生产停顿,客户满意度降低,甚至失去客户,企业的竞争力也大打折扣。因此,保持业务的持续性是用户在选择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指标。究其根本,保护业务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高可靠性同时将数据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数据和数据库的备份操作已经成为日常运行处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确保出现问题时及时恢复重要数据。传统的解决方案,类似于磁带机备份存在较大的缺点. 通常数据采用磁带离线备份,当数据量较大或突发灾难发生时,备份磁带无法真正及时快速恢复数据及业务。 提供有效的数据保护和高可用性服务,又在合理预算范围之内,并且能够基于你现有环境当中,获得实时数据保护,并无距离限制,为确保你重要数据的保护----包含数据库和邮件系统。I2为您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I2 采用先进的异步实时数据复制技术(Asychronous Real-Time Data Replication),立即将所有服务器上对于磁盘系统的变更透过网络传输至备援服务器,而非整个档案或磁盘的镜设(Mirror),因此对于服务器的效能与网络带宽的影响都能降至最低,并能将成本降至最低,做到真正的实时数据保护. 业务数据是用户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数据的损失就是企业资产利润的损失,所以保护业务数据是企业计算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实施I2的备份方案可以将用户数据的损失降至最低甚至为零。

高可用解决方案

高可用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可以通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但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可以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w 网络复杂度增加 w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w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网络架构高可用设计 企业在进行数据中心架构规划设计时,一般需要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原则进行,避免在后续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再进行大规模的整改,造成时间与投资浪费。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应用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模块之间松耦合,力求在满足业务应用要求的基础上使网络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层次化设计 包括网络架构分层和应用系统分层两个方面。在当前网络及安全设备虚拟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分层可完全通过设备配置来实现逻辑分层,不影响网络的物理拓扑。对于网络架构层次化设计,选择三层架构还是二层架构是不少企业进行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时面临的难题。 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三层架构和二层架构均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高可用。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逐渐兴起,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更适合云计算网络模型,可以满足大规模服务器虚拟化集群、虚拟机灵活迁移的部署。二层架构和三层架构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企业用户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先二层,后续针对某些特定的功能分区采用三层组网。 设备层高可用设计 设备可靠是系统可靠的最基本保证,数据中心核心交换区设备的可靠稳定尤为重要。尽管可以通过架构、策略、配置等的调整和优化等多种手段降低核心设备的故障几率以及影响范围,但若要解决最根本的设备本身的软硬件故障,则必须选用数据中心级的网络设备。 关于数据中心级设备,业界还没有标准的定义,但从目前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可以看出,数据中心级交换机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物理分离 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硬件物理分离,引擎切换时不影响转发,可实现零丢包。同时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均提供独立的冗余架构,实现控制与转发两级冗余,保证更高的可靠性。 2)关键部件更强的冗余能力 除了引擎和交换网板的冗余外,此类设备的电源一般均可以配置多块,实现N+M的冗余,保证电源的可靠性更高;另外风扇的冗余也由原来的风扇级冗余,提高到了风扇框冗余,每个独立的风扇框内多个风扇冗余。 3)虚拟化能力 数据中心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管理的设备也越来越多,设备的虚拟化可将同一层面(核心、汇聚、接入)的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进行设备的横向整合,简化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4)突发大流量的缓冲能力

可靠性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

可靠性实验室工作规划 一、可靠性实验室的目的 1、通过对产品的可靠性试验,能准确定位和量化我司产品适应使用环境的能力及衡量产品质量等 级。 2、评估我司产品的可靠性并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隐患。 3﹑通过可靠性试验,能为产品的设计或升级、改良提供客观的证据和建议。 4﹑为产品的失效分析﹑可靠性测试及新产品定型试验提供测试平台。 二、试验项目及内容 1﹑EMS(电磁抗扰度)相关试验项目及内容 ⑴群脉冲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电源端2KV,信号和控制端1KV的电快速群脉冲干扰试验。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诸如来自切换瞬态过程切断感性负载﹑继电器触点弹跳等的各种类型瞬态骚扰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T 17626.4-1998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标准(EFT)的要求。 ⑵静电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空气放电8KV及接触放电6KV的静电放电试验。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来自外界的各种类型的静电放电(可能由人体或其它物体产生)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T 17626.2-1998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标准(ESD)的要求。 ⑶ 1.2/50us及8/20us组合波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线对线1KV,线对

地2KV的组合波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抗击如开关切换、雷击瞬变过压引起的单极性浪涌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T 17626.5-1999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标准的要求。 ⑷电压跌落﹑瞬时中断抗扰度试验 通过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验证产品对来自低压供电电网电压的各种变化(包括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T 17626.11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标准的要求。 2﹑环境试验相关试验项目及内容 ⑴高温工作 产品在55℃高温条件下带额定负载工作48h(在额定电压及115%U额各运行24h),试验标准参考GB12085.10-89 光学及光学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综合振动与高温﹑低温 5.1节表1规定及GB/T2423.2-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⑵高温高湿工作 产品在40℃,RH93%湿热条件下带额定负载工作24h,试验标准参考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5.2.11.2条规定及GB/T2423.3-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⑶低温工作 产品在-10℃低温条件下带额定负载工作24h,试验标准参考GB12085.10-89 光学及光学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综合振动与高温﹑低温5.1节表4规定。 ⑷振动试验 产品能通过10HZ≤f≤55 HZ, 振幅0.35mm 1oct/min 至少持续30 min(按正常使用位置安装,振动方向垂直)振动试验。参考标准GB 10320-1995激光设备和设施的电气安全第5.10节规定及

H3C 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H3C 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H3C 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应用背景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的日益深入,各种关键业务和增值业务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部署,网络带宽也以指数级增长,对可靠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各种运营商网络、商业经营网络和管理控制网络中,需求显得更为突出。网络短时间的中断就可能影响大量业务,造成重大损失。作为业务承载主体的网络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 HA)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运营商到大中型企业客户,在构建生产网络时,99.999%的电信级已经成为基本需求之一。 对于设备提供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能否提供端到端的高可用网络解决方案也成为衡量设备提供商技术能力的关键一环。。 解决方案 在深入了解各行业和众多企业对网络可靠性的需求的基础上,H3C把客户对网络可靠性需求总结为以下几点: ?保持网络长时间的无故障运行; ?保证突发情况下的网络可用性和可恢复性; ?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网络应用; ?抵抗灾难。 根据以上需求,H3C在网络建设中强调高可靠性设计,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网络可靠性给予充分保障: ?设备的可靠:双主控、双电源 ?网络的可靠:关键设备双归属、重要链路手工聚合、服务器采用双网卡 ?协议的可靠:VRRP、防火墙HRP

?架构的可靠:重要设备冗余部署、流量路径合理规划 ?应用的可靠:服务器健康检查 H3C网络高可用解决方案能够保证网络能从故障中快速恢复。通过高可用性组网模型的推荐,从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H3C网络产品的应用,提高网络的整体可用性。 从整网结构上,推荐典型的三层结构组网模型和简化了的二层扁平结构组网,严格定义各层功能模型;使用各种故障检测技术,实现网络故障的快速检测、上报;采用冗余设计,提供关键节点的冗余和链路冗余,通过预留资源实现快速收敛;综合考虑各种高可用性技术的应用部署,达到网络故障的最佳收敛效果。 例如如下的三层接入组网模型的推荐示例: 图1高可用性网络三层接入组网模型 网络按照分层、模块化的思路进行设计和规划,根据业务、区域等规划因素进行模块化区域划分,每个区域有自己的汇聚核心与网络核心相连。 网络各层设备都为三层设备,支持OSPF,模型中接入层选用的是3600EI、汇聚层7506R、

道康宁展示高性能、高可靠性LED热管理解决方案

道康宁展示高性能、高可靠性LED热管理解决方案-电气论 文 道康宁展示高性能、高可靠性LED热管理解决方案 作为有机硅、硅基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道康宁近日展示了其创新且不断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导热型粘合剂、灌封胶、以及可印刷/点胶式导热垫片。凭借行业领先的专业知识与广泛的热管理产品,道康宁为寻求提升高亮度LED模块与照明灯具可靠性和性能的照明设计师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其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中国通用照明市场。 “处理不断上升的LED工作温度是如今整个LED价值链上的设计师所共同面临的最关键的挑战之一,”道康宁照明解决方案全球事业总监丸山和则说道,“七十多年以来,道康宁为日益复杂的电子器件提供了卓越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如今,我们正以我们专有的先进技术和行业领先的专长,帮助LED设计师创造出新一代的更明亮、更可靠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照明产品。” 在中国快速增长的通用照明市场中,随着固态照明与传统光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化,LED封装中的驱动电流正稳步攀升。同时,随着设计师秉持更加明亮的照明灯具的设计理念,目前的LED大多采用更加紧凑密集型的封装结构。正是由于这些趋势的推动,新型LED照明设计的工作温度正迅速飙升至100°C甚至更高。实现经济有效的热管理,对于确保LED照明设计的耐久性、可靠性、质量与竞争力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高强度与高温应用领域中取代传统照明。道康宁最近展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广泛的导热解决方案,连同技术专家坐镇展台,与大家共同探讨公司是如何积极主动应对中国LED市场上的主要趋势,从而帮助客户赢得竞争并获取成功。

例如,在广州展出的道康宁导热硅胶,其解决方案是专门设计用来支持以陶瓷基板做衬底的高亮度精密封装(COB)的开发。基于该多用途产品系列的高性能特点,道康宁@SE4485和道康宁@SE4486导热胶具备良好的点胶性与流动性,因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固化后,它们会形成牢固、热稳定性高的粘结力,从而尽可能减少机械紧固需求,进一步简化装配并降低成本。另外,它们对大部分LED印刷电路板(PCB)基材表现出良好的粘着力,如陶瓷、金属基印刷电路板与FR4板材等。道康宁@SE4485和道康宁@SE4486导热胶具备优异的导热性能(分别为2.8和1.59W/mK),可以从精密的LED电子设备中排散热量,同时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与整体使用寿命。 同时还有道康宁的各种高流动性、导热灌封材料,它们能有效传导LED 灯的电源的热量,与吸收组件噪音,确保电源的防潮、防尘。该系列道康宁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相对热指数高达150℃(RTI150),可以确保LED照明设计的长期可靠性,同时降低总成本。这里所展示的最引人注目的产品包括:道康宁@TC-6011导热化合物,具备优异的导热性能(1.0W/mK),相对热指数(RTI)达150℃,可以确保在高温LED应用中维持可靠、长期的热管理。 道康宁@CN-8760G和道康宁@CN-8760F导热有机硅灌封胶都具备提升LED可靠性所需的高相对热指数(150℃)和良好的导热性,为客户提供灵活的加工工艺的选择。CN-8760G灌封胶具有简单、经济的室温固化特性,也可以通过加热来加速固化时间,而CN-8760F灌封胶效率更高,在温度为85℃的条件下,其固化时间为10分钟。 道康宁@TC-5625和道康宁@TC-5629导热化合物是本次展览会上重点

高可靠性网络解决方案

2. 高可靠性网络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第三章“硬件设施”中第四节“局域网络”的规定:网络结构应合理可靠、网络设备应兼具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性以及网络设备应用冗余备份的要求。我们凭借多年在证券网络系统集成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网卡容错技术(Adapter Fault Tolerance,AFT)、交换机扩展堆叠技术(Scalable Stacking Technolgy,SST)和IEEE链路冗余技术(Spanning-Tree Protocol,802.1D);使用100M服务器网卡、100M交换机、10M交换机和10M工作站网卡设计并实施了一种高可靠性网络方案。它实现了在服务器网卡端(100M NIC)和主干交换机(100M Switch)上能够自动容错的功能。 国内证券营业部当前流行的网络结构是服务器采用100M交换结构,直接连接到100M交换机上;工作站采用10M交换结构,直接连接到10M交换机连接构成100M网络主干(见图1)。 原有网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结构上的隐患: ①如果某服务器网卡崩溃,将引起此服务器与网络的数据传输中断。 ②如果100M交换机崩溃,将引起整个网络数据传输中断。 原有解决方案: ①在服务器上安装双网卡,如果主网卡崩溃,由人工装载备份网卡驱动。 ②另配备一台100M交换机,如果主交换机崩溃,由人工替换。 但它们都需要暂时中断网络运行,并且人工干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不间断自动解决方案: ①在每台服务器上安装两块100M服务器网卡,并将它们配置成容错状态。 ②配备两台主干交换机(100M交换机),分别连接每台服务器上的一块服务器网卡。同 时每台100M交换机都安装堆叠模块(Stack Module),两台交换机上的堆叠模块相 互连接起来,建立一条1GB链路。 ③根据工作站数量配备多台支干交换机(10M交换机),每台交换机都具有两个100M 端口。两个100M端口分别连接两台100M交换机,建立两条100M主干链路,配合 两台100M交换机间的堆叠链路,将其中一条建成冗余主干链路。

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ActiveMQ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这周看了下activem q 的高可用解决方案,它是通过Master/Slave(主从备份)和failover 协议来支持的。 Master/Slave 有三种解决方案: Share Nothing Master/Slave Master 收到消息后保证先转发给slave后再发给客户端,slave有自己独立存储, 在slave 配置文件中需指定Master URI,这样当Master 宕掉后,客户端会Failover到Slave. 2. Share File System Master/Slave 没有物理上的Master, Slave之分,只有逻辑上的Master 和Slave, Master与Slave 共享一个存储文件,谁最先启动就会持有共享文件锁,成为Master, 后启动的由于获取文件锁时会被阻塞,成为Slave,当Master宕掉时,共享文件锁被释放掉,Slave获取的文件锁后就成为Master, 客户端使用failover 协议后会failover到可用的broker上。

3. Share Database Master/Slave 和Share File System Master/Slave 类似,只不过用数据库锁代替了共享文件系统锁。 测试结果 方案3由于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因此直接弃用。 测试了方案1和方案2, 方案2的有点是不需要修改配置文件,易管理, 缺点是需要搭建个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统,对于我们在线升级稍显麻烦。方案2在我测试时也发现了些问题,当Master宕掉后,Slave不能立即升级为Master, 导致客户端failover失败。(这个我有点怀疑是我nfs 没搞好,这个我有时间再研究下) 方案1的缺点是需要额外的配置Slave配置文件及对应的存储空间,只能有一个slave因此

下的高可靠性方案

WINDOWS NT 下的高可靠性方案 随着WINDOWS NT应用的增多,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我们在应用中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公司针对WINDWOS NT系统的高可靠性应用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解决某种应用的高可靠性一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可用性的备份,二是采用镜像备份服务器。本公司针对WINDWOS NT 采用如下方式来解决它的高可靠性。 一、NT下的高性能备份。 我们公司采用ACRSERVE来解决WINDOWS NT下的高性能备份问题。它具有以下技术特色: ●先进的调度功能,用户可以选择立即完成工作,或安排在其他时 间完成工作,而不必再次登录。 ●支持多种设备,可将数据备份到几乎任何一种磁带机、光盘机或 可移动驱动器。 ●内置客户机支持,ARCSERVE可支持对WINDOWS NT WINDOWS 95和WINDOWS 3.X计算机的备份和复原。 ●注册备份/复原,用户可在包括单独密钥的任何级别上对 WINDOWS NT 注册信息进行备份/复原。 ●数据校验,ARCSERVE 可利用CRC,快速磁带扫描或逐字节校 验等多种校验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集成病毒检测功能,ARCSERVE的集成病毒检测功能可保证备

份过程免受病毒侵害。一旦检测到病毒,ARCSERVE就会跳过、移动或重新命名文件。 ●智能数据加密,对所有备份数据进行加密,用户不输口令无法恢 复数据。 ●并行信息流,可在32台设备之间同时进行备份,复原或数据复制, 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数据转移,内置数据转移功能可在磁盘之间、磁盘到磁带或磁盘 到光盘,对多达10GB的数据灵活地进行双向转移。 ●自动报警,ARCSERVE一旦发现问题就会通过寻呼机,电子邮 件,SNMP收集器、事件记录或网络广播等方式自动向用户发出通知。 ●与MTF兼容。ARCSERVE与MTF (MICROSOFT TAPE FORMAT---微软磁带格式)兼容。 另外它还可以定制存储管理战略 ●ARCSERVE备份代理,可对应用程序、数据库、消息、群件系 统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备份和复原。这些代理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并允许用户在不中断正常工作条件下随时进行例行备份。OPEN FILES、SAPR/3、MICROSOFT EXCHANGE、LOTUS NOTES DOMINO、INGRESII、MS-SQL,ORACLE和INFORMIX等均配备了代理。 ●ARCSERVE的灾难恢复选项,可以迅速而轻松地复原失灵的服 务器,而不必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ARCSERVE。一旦发生灾难,

可靠性方案

可靠性方案 1.0目的 本程序叙述了新疆航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制定、修改及审批管理过程,为新疆航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制定、修改及审批管理提供依据和程序准则。 2.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新疆航机务工程部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制定、修改及审批管理工作。3.0职责 机务工程部质控室负责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制定、修改工作。 4.0管理程序 4.1.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制定 1.可靠性方案是指在机群实际使用条件下,基于可靠性性能指标的一种事件报告系统, 它提供了衡量飞机各系统和附件的可靠性性能并与可接受的预定性能水平相比较的 方法。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内容应与所依据文件和航空营运人组织机构的最新状况 相符,应与航空器的当前状况相一致。 2.机务工程部质控室可靠性管理工程师负责,根据中国民航AC-145-01R1《可靠性管理》 和局方的其它有关规定,结合新疆航营运的具体条件制定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 3.方案内容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性能指标、数据分析、纠正措施、数据报告、维修 方案的修改等。 4.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经飞机可靠性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报局方审批后生效。 4.2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修改及审批 1.质控室可靠性管理工程师根据运行情况提出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修改申请。 2.质控室可靠性管理工程师将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的修改申请报飞机可靠性管理委员 会审批。 3.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中涉及以下内容的修改还须报局方批准: 1).涉及可靠性性能指标相关程序的更改; 2).涉及可靠性性能指标及其制订方法的更改; 3).与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有关的程序和组织的更改。 4.飞机维修可靠性方案中涉及以下内容的修改须报局方备案: 1).数据收集系统的修改;

解析网络解决方案的可靠性

网络可靠性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GB-6583的规定,产品的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对于网络系统的可靠性,除了耐久性外,还有容错性和可维护性方面的内容。 1、耐久性。是指设备运行的无故障性或寿命,专业名称叫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即平均无故障时间,它是描述整个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BF是指整个网络的各组件(链路、节点)不间断无故障连续运行的平均时间。 2、容错性。专业名称叫MTTR(Mean Time to Repair),即系统平均恢复时间,是描述整个系统容错能力的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TR是指当网络中的组件出现故障时,网络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 3、可维护性。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能够很快地定位问题并通过维护排除故障,这属于事后维护;根据系统告警提前发现问题(如CPU使用率过高,端口流量异常等),通过更换设备或调整网络结构来规避可能出现的故障,这属于预防维护。可维护性需要管理人员来实施,体现了管理的水平,也反映了系统可靠性的高低。 表示系统可靠性的公式为: MTBF / ( MTBF + MTTR ) * 100%。 从公式或以看出,提高MTBF或降低MTTR都可以提高网络可靠性。造成网络不可用的因素包括:设备软硬件故障、设备间链路故障、用户误操作、网络拥塞等。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使网络尽量不出故障,提高网络MTBF指标,从而提升整网的可靠性水平。 然而,网络中的故障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设计和部署从故障中快速恢复的技术、缩小MTTR指标,同样是提升网络可靠性水平的手段。 在网络架构的设计中,充分保证整网运行的可靠性是基本原则之一。网络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核心思想则是,通过合理的组网结构设计和可靠性特性应用,保证网络系统具备有效备份、自动检测和快速恢复机制,同时关注不同类型网络的适应成本。 构建可靠的网络,需要从耐久性、容错性以及可维护性三个方面进行网络规划设计。而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个系统工程,不同的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性效果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构建符合需要的可靠性网络。 一、网络解决方案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网络,其可靠性的设计目标是不同的。网络解决方案的可靠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高可靠性的网络不但涉及到网络架构、设备选型、协议选择、业务规划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受用户现有网络状况、网络投资预算、用户管理水平等影响,因此在规划可靠性网络时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网络结构通常分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网络层次越高其可靠性要求也越高。在网络的方案设计中,采用层次化的网络设计结构,不同层次解决不同级别的可靠性要求。为保证网络可靠性,可靠性技术的实施并不是简单叠加和无限制的冗余。否则,一方面会增加网络建设整体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增加管理维护的复杂度,给网络引入潜在的故障隐患。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网络结构、网络类型和网络层次,分析网络业务模型,确定基础网络拓扑,明确对网络可靠性最佳的关键节点和链路,合理规划和部署各种网络高可用技术。 在网络可靠性规划实施时,应在保证网络各层次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复杂度,适度地控制成本,才能设计出最适合的方案。不能为追求单纯可靠性而忽视系统的整体成本和性能,构建可靠性网络是一个平衡各方面因素的过程。所以对于网络可靠性,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二、解决方案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实例 1、网络接入层可靠性方案 可靠的接入层应提供以下主要特性: 使用冗余引擎和冗余电源获得系统级冗余,为关键用户群提供高可靠性;

网络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网络高可用性解决方案彩页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园区网络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前言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的日益深入,各种增值业务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部署,网络带宽也以指数级增长,网络短时间的中断就可能影响大量业务,造成重大损失。作为业务承载主体的基础网络,其高可用性(High Availablity,HA)也因此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从运营商到大中型企业客户,在构建生产网络(production network)时,5个9的网络可用性(一年中不能提供服务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已经成为建网的追求。 对于设备提供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能否提供端到端的高可用性网络解决方案,不但是厂商技术实力的反映,也是关乎能否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如何定义高可用性网络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网络的可用性呢?首先,一个高可用性网络不能频频出现故障,只要发生故障,即使是很短时间的中断,都会影响业务运营,特别在当前适时性强、对丢包和时延敏感的业务,如语音和视频等业务在网络上广泛部署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其次,高可用性的网络,即使出现故障,也应该能很快恢复。如果一个网络一年不出一次故障,但一次故障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恢复,那么这个网络也算不上一个高可用的网络。 事实上,故障少、故障恢复时间短基本就概括了高可用性网络的特点。在实际网络中,软、硬件的版本质量是有极限的,并且也避免不了各种人为和非技术因素造成的网络故障和服务中断。基于这个原因,开发能让网络迅速从故障中恢复的技术非常重要。事实上,如果网络总是能在不中断(绝大部分)业务的情况下恢复,对多数用户,就其业务体验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无故障的。 方案概述 H3C园区网络高可用性解决方案考虑的就是让网络能从故障中快速恢复的技术应用。通过高可用性组网模型的推荐,从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H3C在园区主打产品H3C S5100/S3600/S5500/S7500E/S9500的应用,提高园区网络的整体可用性。 从整网结构上,推荐典型的三层结构组网模型和简化了的二层扁平结构组网,严格定义各层功能模型;使用各种故障检测技术,实现网络故障的快速检测、上报;采用冗余设计,提供关键节点的冗余和链路冗余,通过预留资源实现快速收敛;综合考虑各种高可用性技术的应用部署,达到网络故障的最佳收敛效果。 例如如下的三层接入组网模型的推荐示例:

网络性能和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案

网络性能和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案 当前整个社会已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已越来越强,几乎成为工作、商业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工具,但随之伴随而来也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系统可靠性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网络的快速应用,一旦网络中断必将影响大量业务,甚至可能造成极其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极大经济损失,因此,作为业务承载主体的基础网络,其可靠性日益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在实际网络中,总会避免不了出现网络故障和服务中断的情况,因此,提高系统容错能力、提高故障恢复速度、降低故障对业务的影响,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主要研究网络可靠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网络可靠性的方法,并对网络可靠性方案做出了归纳总结。 网络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核心思想则是,通过合理的组网结构设计和可靠性特性应用,保证网络系统具备有效备份、自动检测和快速恢复机制,同时关注不同类型网络的适应成本。为了保证网络的不间断运行,特别是核心出口网络的高可用性,通常在部署较大规模网络时,会采取链路级备份、设备级备份等方式。技术上通常使用多管理引擎备份、浮动静态路由、VRRP、HSRP、GLBP等。虽然这些技术给网络备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网络系统进行科学优化设计是网络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网络建设目标就是使网络系统能够满足用户应对网络各个方面的正常需求,以避免网络建成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的可靠性

和冗余设计在网络建设中必须重点加以考虑。不同的网络,其可靠性的设计目标是不同的,网络解决方案的可靠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高可靠性的网络不但涉及到网络架构、设备选型、协议选择、业务规划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受用户现有网络状况、网络投资预算、用户管理水平等影响,因此在规划可靠性网络时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网络可靠性影响因素 网络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的条件(操作方式、维修方式、负载条件、温度、湿度、辐射等)下,在规定的时间(1000小时、一个季度等)内,网络保持连通和完成通信要求的能力。它反映了网络拓扑结构支持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是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从现实层面讲,当前影响网络可靠性的内外因素较多,且形式多样,内容不确定性逐渐增加,诸如电子元件老化,传输介质及设备接口故障,软硬件配置因素失当、网络设计层次不恰当、用户非常规操作等等,这些因素的集聚均相应导致网络可靠性的下降。 网络设备及用户终端的影响。要保证网络可靠稳定运行,硬件设备的质量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硬件的质量越好,网络运行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就会越高。尤其是网络核心和骨干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核心或骨干瘫痪,则影响巨大,所以无论是品牌的选择,还是设备的配置,都必须将可靠性作为首要考虑。用户终端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也是计算机网络可靠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网络日常运

信息系统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安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第一章企业网络的现状描述 (3) 1.1企业网络的现状描述 (3) 第二章企业网络的漏洞分析 (4) 2.1物理安全 (4) 2.2主机安全 (4) 2.3外部安全 (4) 2.4内部安全 (5) 2.5内部网络之间、内外网络之间的连接安全 (5) 第三章企业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5) 3.1企业网络的设计目标 (5) 3.2企业网络的设计原则 (6) 3.3物理安全解决方案 (6) 3.4主机安全解决方案 (7) 3.5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7) 第四章方案的验证及调试 (8) 第五章总结 (9) 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网络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第一章企业网络的现状描述 1.1企业网络的现状描述 网络拓扑图 以Internet发展为代表的全球性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刻,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层次正在深入,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小型业务系统逐渐向大型、关键业务系统扩展,以往一直保持独立的大型机和中-高端开放式系统(Unix和NT)部分迅速融合成为一个异构企业部分。 以往安全系统的设计是采用被动防护模式,针对系统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当新的应用系统被采纳以后、或者发现了新的系统漏洞,使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遭受攻击,系统管理员再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种以应用处理为核心的安全防护方案使系统管理人员忙于处理不同系统产生的各种故障。人力资源浪费很大,而且往往是在系统破坏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