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王周琼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PPT精选文档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PPT精选文档

14.05.2020
7
14.05.2020
8
8.1.2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
▪ 狭义上: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内一次又一次地被循 环利用的现象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示意
14.05.2020
9
▪ 广义上:指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各种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的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 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分
• 生物途径:动物的活动可使养分在生态系统之间发生再 分配。(例如它们可以在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内取食,而 在另一个系统内排泄)
• 地质水文途径:指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来源于岩石、土 壤矿物的风化和土壤水分及溪水溶解的养分对系统的输 入,以及土壤水或地表水溶解的养分、土粒和有机物质 从系统的输出。
14.05.2020
热带雨林VS北方针叶林
14.05.2020
20
(五)林下植被的作用
▪ 林下植被的凋落物含有相当高的养分,一般有利 于森林死地被物的分解,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因 此,林下保持一定数量的灌木、杂草以及苔藓, 将会对森林的生产力起到有益的作用。
14.05.2020
21
(六)养分元素的直接循环
▪ 养分直接循环是指菌根菌的菌丝体侵入新落下的凋 落物后,有菌丝进入凋落物内部使之分解,并吸收 那些被矿化后的养分,其中养分的一部分可被有菌 根的植物所利用。
14.05.2020
18
(四)凋落物的分解
▪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放是森林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凋落分解的快慢与 下列因子有关:
• 森林类型及立地条件 • 凋落物的化学成分 • 土壤生物的活动
14.05.2020
19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分解过快或过慢对森林生长 都不利。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38张ppt)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38张ppt)

与社会的联系
温室效应
2.缓解温室效应措施(国家层次):
减少碳排放
增加碳储存
(1)减少CO2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等; (2)增加CO2的吸收和固定量: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3)提高秸秆还田率,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
与社会的联系
温室效应
2.缓解温室效应措施(个人层次):
戒奢侈、捐旧衣 点适量、不浪费
其他途径:煤、石油等化石燃 料的开采与使用,将有机物分解为 二氧化碳等。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4.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 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 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 中的CO2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平 衡。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 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 型。
环境
CO2 光合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环境
呼吸作用
分解者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3.碳的进出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外,还有没有其他 途径?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 的形式循环
C.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故碳 循环具有全球性
D.只要植树种草、秸秆还田就可以治理温室效应
即时巩固
2.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课件新人教版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课件新人教版

续上表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
砍柴伐薪、 能源 能源 解决 林、兴建沼 破坏植被 ← 缺乏 ← 问题 → 措施 → 气池、推广
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C.西坡个体数多 D.集沙能力强
2.该地西北坡物种种类较多主要是因为( )
A.光照更强
B.水分适宜
C.积温更高
D.土壤肥沃
解析:第 1 题,级别越高,株高越高、冠幅越大,因
此Ⅳ级红砂比 I 级红砂树龄老,A 错;与 I 级红砂相比,
Ⅳ级红砂在图中所给的所有坡向当中数量都较少,所占比
重低,B、C 错;级别越高,株高越高、冠幅越大,根系
第十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思维导图]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 半湿润地区的①土地退化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 起的②土地沙漠化、③石质荒漠化和④次生盐渍化。
力;随后动物迁入和风力运输可以将本地及周边的天然植
被种子引入,并得以生长。
C.是实现“恢复适宜当地降水条件的植被(天然草 本)面貌”的必经之路。
D.可以实现人工灌木林阶段——天然稀疏草本阶段 ——人工灌木、天然草本混交阶段——天然草本优势种阶 段的演替。
解析:第 4 题,毛乌素沙漠地处中国等降水线最密集 的区域,东南部跨越 400 mm 等降水线,300 mm 等降水 线从沙漠腹地穿过,西北部靠近 200 mm 等降水线,降水 量的变化导致沙漠的分布,D 正确;气温、光照、植被不 是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第 5 题,沙柳类小型灌木首先固

沙漠-绿洲生态系统

沙漠-绿洲生态系统

第13章沙漠-绿洲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和绿洲效应的数值模拟outline一、引言二、资料来源三、模式介绍四、结果分析引言原因使得有的绿洲萎缩消失了,有的绿洲则生存了下来,并且有所扩展,一定有其原因所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什么尺度的绿洲及绿洲植被覆盖度多大最有利于绿洲的维持等是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我们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研究了绿洲荒漠地区水热输送、动力学机理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列数值模拟和灵敏度因子检验,得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结果。

陆面物理与大气耦合模式•本模式:参考了Deardorff地-气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案Noilhan土壤含水量参数化方案Dickinson生物圈大气圈模式参数化方案Sellers 简单生物圈模式参数化方案完善了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模式完成了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模式的耦合资料来源-黑河实验•在水平尺度50km的模式中,应用了1991年夏季HEIFE实验野外观测基本观测实验(FOP)•张掖站(绿洲):平坦开阔,春小麦、玉米套种;化音站(戈壁):水平均匀戈壁;沙漠站(沙漠):起伏沙丘06时的平均资料作为初始场资料;•在水平尺度100km的模式中,应用了1991年夏季HEIFE实验野外观测IOP—2观测中小屯(绿洲)、化音(戈壁)的月平均资料拟合,作为绿洲、戈壁地区的模式初始场资料微分方案及模式模拟区域•时间微分:向前差分(时间步长为10s)•空间网格:1、50×20个格点,水平1-15荒漠,16-35绿洲,36-50荒漠2、100×20个格点,水平1-30戈壁,31-70绿洲,71-100戈壁水平方向:间隔为1000m垂直方向:0, 10, 20, 50, 80, 100,150, 200, 250, 300, 400,500, 750, 1000,1250,1500,2000,2500,3000,4000结果分析绿洲-荒漠地区地表辐射平衡Diurnal variation of ground surface heat balance over desertand oasis areas 荒漠和绿洲地表热量平衡的日变化HH潜热通量地表温度与土壤含水量6789101112131415161718Time(h)290300310320330T (K )gobioasis6789101112131415161718Time(h)0.220.240.260.280.30.320.34w g (m 3/m 3)0.4350.4360.4370.4380.4390.44W 2(m 3/m 3)w 2w g 绿洲-荒漠地表温度日变化图绿洲土壤含水量日变化图6789101112131415161718Time(h)012345-T (K)上下游荒漠之间地表温度差Fig.1 Diurnal variation of ground surface heat balance overdesert and oasis areas图1荒漠和绿洲地表热量平衡的日变化HH绿洲-荒漠地区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垂直输送特征6789101112131415161718Time(h)100200300400500L E (W /m 2/s)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绿洲地区潜热通量的日变化13:00垂直温度剖面13:00垂直湿度剖面13:00水平和垂直风速垂直剖面u(m/s)w(cm/s)13:00湍流动能垂直剖面图(单位:)22/m sr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1、背景场风速(外部因子)中尺度运动随大尺度水平风速变化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2、降水与灌溉(外部因子)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3、绿洲尺度(内部因子)西北地区地区现存绿洲水平空间尺度的概率分布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4、土壤湿度(内部因子)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5、粗糙度(内部因子)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的研究6、植被覆盖率(内部因子)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排序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排序敏感性因子排序背景场风速1降水1绿洲尺度2土壤湿度3植被覆盖率3植被组成4灌溉5植被空间分布5粗糙度6总结绿洲植被潜热通量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冷岛效应湿岛效应湿度场温度场风场蒸散能量平衡水汽通量热输送水输送温室效应静力平衡湿度平流温度平流植被生理不匀不均匀结论1、“绿洲效应”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2、绿洲具有明显的区域气候效应,绿洲区域比戈壁沙漠区域环境温度低、湿度大、湍流动能输送弱,具有下沉气流而导致与周围戈壁沙漠区域产生水平输送环流;3、绿洲的最小临界尺度为5-10km之间;最大临界尺度为55-65km之间;而最利于绿洲维持的尺度范围为20km左右,这一结论与我国西部地区现存的绿洲尺度统计结果十分一致;4、绿洲植被覆盖率0.6左右时最利于绿洲稳定;5、绿洲效应及其敏感性因子排序结论,对绿洲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教新课标)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思维导图】【微试题】1 [2014天津高考]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a图b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微探究】2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微探究】3 [2015福建高考]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方法技巧】1.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下一营养级若为多个,应先求和再计算传递效率4 [2015安徽高考] 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 2 -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

(2)科研大量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内蒙古包头市《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知识过关卷

内蒙古包头市《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知识过关卷

内蒙古包头市《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知识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企鹅生活在南极,而在热带地区却不能生存,这说明( )A.生物不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C.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D.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2.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停歇在兰州各大湿地,补充能量。

下列影响黑鹳活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广阔的湿地B.丰富的鱼虾蟹C.丰沛的水源D.适宜的气候3.引起蛇冬眠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水C.阳光D.害虫4.下列哪项是生物的生命现象A.木马病毒侵袭电脑B.大雁南飞C.海浪拍打堤岸D.水滴石穿5.若将食物链中各环节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的图形,按序排列,可形成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如下图所示。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甲B.乙C.丙D.丁6.葱的叶子是绿色的,而地下部分则是白色的,这主要是因为()A.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C.地下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D.地下部分没有进行呼吸作用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马B.蜘蛛C.蘑菇D.烟草病毒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阔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处,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处,说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说明水分会影响植物的分布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温度对花期的影响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9.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人B.青蛙C.电脑病毒D.小草10.下列说法不是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遗传和变异B.不断获取营养C.能排出代谢废物D.具有细胞结构1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A.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苹果、梨不宜在热带种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D.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12.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的是()A.生石花B.红火蚁C.珊瑚虫D.机器人13.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阳光→水稻→麻雀→鹰B.水草→鲫鱼→野鸭→细菌C.青草→蝗虫→青蛙→蛇D.土壤→青草→绵羊→狼14.下列俗语或诗句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对应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遗传和繁殖现象D.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对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15.下面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特征的是()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含羞草受到刺激合拢叶片C.小鸭子一天天长大D.钟乳石在慢慢变大16.“喜看稻田翻金浪,笑谈谷粒又满仓”,下列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1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B.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都能进行呼吸D.生物都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18.请从下面列举的四个选项中,选出都是生物的一组()A.太阳、细菌、海带B.蘑菇、青蛙、矿石C.病毒、木耳、鳄鱼D.河水、蜗牛、企鹅19.有些昆虫的身体颜色与它生活的环境颜色极为相近,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20.某学习兴趣小组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做了如下记录,全是生物的一组是( )A.机器人、青蛙、水B.含羞草、蝴蝶、蚯蚓C.植物标本、蜗牛、蘑菇D.恐龙模型、蜻蜓、苔藓2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PPT课件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PPT课件
• 自然界各种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 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是一切生命过 程的基础。
.3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概念
•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从环境
中(土壤、水或大气)吸收
的养分元素,在植物体内 结合成有机形式,并通过
动物取 食
消费者: 动物
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转移
到下一个营养级,最后所 有的生物残体或废物(又称 凋落物或枯落物)被分解者
周转时间=1/周转率=库中物质量/流通率
.8
turnover
• 流通率=16单位/ 天,对于生产者 的输出库的周转 率=16/100=0.16
• 对于生产者的周 转时间为6.25天
.9
周转(turnover)
• 各种物质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周转率越大, 周转时间越短。凡是容易转化为气态或本身就 是气态的物质,其循环周期都比较短;以沉积 形式出现的物质,其循环周期越长。物质循环 速度在气相中要比在液相中快得多。
.26
2.2.4凋落物的分解
•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 放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 分解过快或过慢对森林 生长都不利。
• 思考:热带雨林生产力 高,生长快,但也最脆 弱,为什么?
.27
2.2.5林下植被的作用
• 林下植被的凋落物含有相当高的养分,一般 有利于森林死地被物的分解,从而提高土壤 肥力。因此,林下保持一定数量的灌木、杂 草以及苔藓,将会对森林的生产力起到有益 的作用。
续期和强度;与前次降雨间隔时间。
.22
(2)草食动物的取食
• 养分损失、养分转移:昆虫粪便;增加土 壤养分;转移到溪流和湖泊,增加水体内 生物生产力。
• 增加凋落量、淋洗损失。 • 根系死亡、养分的损失;减少根系吸收。 • 影响林下植物:上层林木叶子遭严重损失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56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阶段提升课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56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阶段提升课

阶段提升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尝试填写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①食物链②单向流动③逐级递减④双向⑤自我调节能力⑥负反馈调节⑦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⑧直接价值主题归纳·能力提升主题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典例示范】(2019·江苏高考改编)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4)春天图1中草本植物返青,“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这属于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的的作用。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成分。

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

(2)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微生物分解的那部分,所以包含在c中。

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生物》必修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Fe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
结构通式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生命活动的主要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有一个 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 种类的依据是R基(侧链基团)。
探索历程
20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细胞膜并非是静态的
1970年细胞融合等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功性。蛋白质 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 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 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 与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 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啊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空间结构
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链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 白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的多样性: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 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调控

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调控

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调控
王周琼;李述刚
【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1(009)002
【摘要】通过研究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历年养分平衡演变情况发现,N盈余为- 26.9%~+27.2%,P2O5盈余为188.1%,K2O则亏缺,新绿洲化肥投入已占养分总投入的 74.9%,有机养分投入逐年减少.提出了养分良性循环指数(MN)概念,当前新绿洲MN只有0.128.阐述了人为调控模式施肥制度,其MN可达到0.581,有机氮再循环系数 (H)接近1.为了培肥地力,模式养分平衡要求N盈余在40%以上,以实现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良性循环.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王周琼;李述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
【相关文献】
1.苏南丘陵地区甘薯-油菜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J], 何顺林;张世军;赵明海;俞邦见;鲁荣;赵九红
2.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模式的研究:1988—1992年阶段性总
结 [J], 李述刚
3.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分析 [J], 张德仲;张恒嘉
4.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分析 [J], 张德仲;张恒嘉
5.甘肃河西地区酒泉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 [J], 张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件: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件: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

生态系统中各
生物之间,生__物__与__无_机__环__境__
范围 __营养级
_
____生物圈___ 之间
途径
______食_ 物链和食物__网_____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__能__量_ 流_动_和__物__质循环_ 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基础自测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脑风火轮
(3)碳循环模型图
有关碳循环示意图生态系统成分判断: (1)首先双箭头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除双箭头外生产者只有
出发箭头 (2)分解者只有一个出发箭头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A为生产者; B为消费者; C为分解者; D为大气中的CO2库。
E为生产者; F、D、B都为消费者; C为分解者; A为大气中的CO2库。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畜产品
的产量( √ ) (6)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 )
之间往复循环 ( ×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 ×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
(5)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
时进行的
( ×)
(6)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