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建设与数据共享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对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在线数据的调用只限于大气所内的局 域网用户。所外用户使用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的共享数据时,需要 事先填写作业卡,由数据库工作人员为其加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网络传输费用较高 ·基于安全的考虑,系统对外基本是封闭的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
研究所的经费支持 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合作 研究所数据中心与计算中心合并 丰富的计算机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改善 科学数据库的支持 国家基金委的支持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全体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气象资料数据中 心:
实时气象资料系统:
网上实时下载当日4个时次、2.5度x2.5度以及1度x1度的格
点气象数据
通过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接收中国气象局发送的当日2个时次 的全球气象台站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卫星云图、国内外数值预 报产品
以上数据实时提供用户使用,并在适当的时间(如一年后) 传递给气候资料系统存档
1-12月
2000 600 150 年
1-12月
2019 ~1000 600 年
1-12月
2019 1000 600 年
8227 7770 8667 17024
调用数 据集次 数(万 余次)
524
423
483
890
调用数 据个数 (亿个)
551
433
496
911
调用数据 的传输量 (GB)
132.24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 资源建设和数据共享策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徐予红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包括以下几个子库:
实时资料系统 气候资料系统 算法库 大气科学文献库(正在建设) 气候模式库(即将建成) 图形软件库(即将建成)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调用数据方法之一-编程
有权限的用户通过编程、填置参数、连接专用库例程的方 式调用所需数据-调用大容量数据文件。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调用数据方法之一-主页、数据查询界面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调用数据方法之一-主页、数据查询界面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调用数据方法之一-FTP服务
CDM通用气象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实时气象数据
件借鉴NCAR的LDM管理系统,2019年研制的新型网络型数据库。数据库由数据文 组多成,使用专用网络端口,TCP/IP通讯过程中加密,可以在UNIX/Linux/Window 平台上运行,可以方便地与Web及数据库连接。
数据库管理工具--管理少量的台站观测数据
调用小容量数据文件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
数据 处理 模块
实时数据 历史数据
数据 管理 模块
数据 调用 模块
实时下载 和
接收数据
CDM通用 数据
管理系统
DATABANK 数据
管理系统
数据库 管理系统
用户
大气科学与环Biblioteka Baidu数据库概况
数据库服务的主要对象:
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攀登项目 国家重中之重项目-短期气候预测 973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863项目 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 中科院重大、重点基金项目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收费政策 ·所内用户使用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资料一律免费
·免费向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型活动或公益活动提 供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中的可共享数据,但要收取一定的成本费 (例如:介质费、数据传输费、适量的加工处理费)
存在的问题:
所内科研工作
所外合作科研课题
每年春季和夏季汛期天气会商
研究生论文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数据库对外服务的单位:
院内有:
南海海洋所、海洋研究所、寒旱所、地理所
科研单位有: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台风所、兰州气象局、 总参气象局、黄河委员会、河北气象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 国家环保局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对数据的使用权分级:根据数据提供者的要求进行分级 ·可共享的数据 ·项目专用数据:某些项目收集的数据,常常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只
能供项目成员使用,过了这个期限,才可提供大家使用。 ·受限制数据:有些数据被提供时即要求不能转让给第三方使用,
这些数据只能限本所使用,不得外传。 根据数据级别,制定相应的共享政策-例如:对不同的数据集设置 不同的使用权限,;使用受限制数据,用户必须注册申请单,并保证 数据不外传。
入库数据的压缩存储格式均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如GRIB、 NetCDF等),为用户存取、解码、交换、分发数据提供方便 所有入库数据通过质量控制检验,保证用户得到可靠的资料 开发用户记账系统,了解各种数据集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使用频率较 高的数据集,提高数据库的工作效率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大气科学数据库数据调用方式:
服务的用户: 普通用户-查询某些气象要素如温度等 科研用户-某个区域的气象数据或作图
数据调用方式: 编程-填参数--调用数据 Web方式-主页、数据查询界面-填参数--调用数据 Web方式-主页、数据查询界面-填参数--实时画图
FTP服务 – 直接下载压缩数据,同时提供解压工具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中的专业子库 国家基金委大气科学北方数据中心
谢 谢!
大学有: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 成都气象学院、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空军气象学院、 青岛海洋大学、华东水利学院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运行情况:
数据 在线 总访问 总量 数据 次数 (GB) (GB) (人次)
2019 ~500 150 年
“八五”开始建立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2019年开始运行-至今 通过实践,在数据共享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重视数据说明文件编写-方便用户使用,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完整的数据说明文件包含的条目-实践中摸索+借鉴他人、完善 ·数据说明文档:印刷版(定期出版技术报告)+随时发布资料快讯 电子版(随时更新)
海量数据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数据管理:
数据存储
介质-磁盘阵列、磁带和光盘 三级存储:在线存储-当前常用的科研数据;
近线存储-比较常用的数据; 离线存储-非常用数据
DATABANK文件管理系统--管理气候资料库
集借、鉴NCAR的DSS系统,在“八五”期间研制的网络型资料库。气候资料库由数据 数据子集、数据文件组成。其网络环境为TCP/IP,使用FTP支撑。在线数据份存储, 有一台网络节点机为主机,建立管理系统,用户在网络的任一节点检索数据时,会 向管理主机发出请求,主机发回数据存放位置后,向节点索取数据。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发展过程--数据库建成:
初期-成立数据中心 ·收集、购买资料,统一管理 ·硬件、技术条件的限制-所有数据离线存储-半寸带 ·用户需申请才可使用数据
数据说明文件的编写-元数据的建立-数据共享-极其重要 ·缺少数据说明-无法使用 ·数据说明编写不够完整、清晰-使用困难、造成错误 申请使用磁带纪录、后期开发的用户记账系统统计数据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气候资料系统:
数据总容量:1TB
在线数据容量:600GB
数据种类:温度、降水、大气环流、海洋、冰雪、辐射、植被、 大气化学等台站观测资料和格点在分析资料,120个数据集 逐日、逐候、逐旬、逐月以及多年气候平均的历史存档气象资 料以及前一阶段实时资料系统收集的气象数据。历史存档资料的年 代长度大部分在20-50年以上,最早的资料可追溯到1697年。资 料的空间范围包括了全球及中国地区,高度从深海到地面再到高空, 是不同数据种类而不同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数据来源:
与国际、国内相关单位合作,进行数据交换、数据购买 国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
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 日本气象厅 香港天文台 国内:国家气候中心 南京气象学院 国家气象中心 气象科学研究院
成都气象学院 国家水利部 寒旱所 兰州气象局 等 项目收集的观测数据、模式数据 网上下载的数据 自己收集整编的资料 卫星接收系统接收的数据
173.55
195.22
209.66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数据共享策略
大气科学研究-对数据、计算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发展过程--数据库建成之前:
数据掌握在个人手中—国外带回、课题购买、个人收集 信息闭塞、数据使用率低 重复收集数据、重复购买数据--浪费 数据不规范--使用不便 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 统一管理、数据共享
大气科学与环境数据库概况
气象数据的结构和特点: 格点数据
是一种气象要素形成一个数据文件,每个文件由若干个二维数组 (行、列上的要素值按一定的经度、纬度顺序排列)组成,一个数组为 某一层次上的某个区域的要素值。
台站数据
台站资料按台站来组织文件,每个台站的台站号及其同时次、同报 类(如地面观测、高空观测等)该台站的气象观测要素组成一个记录, 在此基础上,所有时次相同、报类相同的台站纪录组成一个台站数据文 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