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文言文化常识附答案解析(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化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吾妻来归”中“归”和“吾妻归宁”中“归宁”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女子出嫁。
C.“先大母”“先妣”中的“先”意为“已经过世的”。
对亡父的尊称,则常用“先父”“先人”“先严”“先考”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小屋,供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这种坟墓前小屋称为“庐墓”。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汉代始设于京师,为中央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C.按古代礼仪,在宴席上,宾主之间四面的座位,以背北面南座位最尊,次为南边座位,再次东边座位,最卑西边座位。
D.青衫,青黑色单衣,可指古代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朝时职位低的官员所穿青黑色单衣也称为青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称制”对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有皇后、皇天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利的象征。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下)共50题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檄原指较长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文书,后指用檄书写的文书,多用以征召或声讨。
B.散官是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品秩与待遇,各代不一。
C.节度使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唐初设置于边境,后遍设于内地,宋初成为荣誉官衔。
(正确答案)D.旄乃指挥旗,钺为斧子,饰以黄金;白旄黄钺,为将帅统领权柄的标志,借指军权。
答案解析:C(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5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般不关注时事,远离政治。
(正确答案)D.宗室是多义词,可指宗庙、宗族、同宗族之人等。
答案解析:C 士大夫还常指古代当官有职位的人,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
5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5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太祖多用来指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
B.从马直是指五代后唐时皇帝的亲军,“从马”,有将马随行的意思。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A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训练题组(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1.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称进士。
B.“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一种军礼,军队凯旋,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2.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
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
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知制诰,官名。
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
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迁秩,官员晋升品阶。
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3.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又称《书》,是“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五经”、“六艺”中都包含这部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郊祀,中国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C. 枢密,即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其行政掌管为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
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 太傅,皇帝或皇储的老师,在古代品级很高,常为“三公”之一。
西周开始设置,在各个朝代权柄大小不同,有时甚至为虚衔。
4.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
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附答案

20级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依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镁)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镁,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下)共50题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檄原指较长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文书,后指用檄书写的文书,多用以征召或声讨。
B.散官是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品秩与待遇,各代不一。
C.节度使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唐初设置于边境,后遍设于内地,宋初成为荣誉官衔。
(正确答案)D.旄乃指挥旗,钺为斧子,饰以黄金;白旄黄钺,为将帅统领权柄的标志,借指军权。
答案解析:C(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5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般不关注时事,远离政治。
(正确答案)D.宗室是多义词,可指宗庙、宗族、同宗族之人等。
答案解析:C 士大夫还常指古代当官有职位的人,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
5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5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太祖多用来指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
B.从马直是指五代后唐时皇帝的亲军,“从马”,有将马随行的意思。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1.正确答案为C,因为古人以十为计量单位,而非九。
2.正确答案为A,因为古代的五音确实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3.正确答案为B,因为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中,东向最尊,南向次之,西向再次,北向为侍坐。
4.正确答案为A,因为河和江在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而河北、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地区。
1.西汉时期的XXX所著的《过秦论》和宋代XXX所著的《六国论》被誉为历史和论述方面的双重经典。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中的“XXX”指的是月亮。
3.XXX最近将QQ签名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这是因为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5.在中国文化中,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将左手放在外面,以示尊敬。
6.京剧脸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含义,红色通常表示忠勇侠义,白色通常表示阴险奸诈,而黑色通常表示忠耿正直。
7.《三十六计》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兵书,而“反戈一击”不属于其中。
8.XXX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井上的围栏。
9.在1932年的XXX招生考试中,有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和“XXX”是最合适的下联。
10.描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XXX”。
11.成语“破釜沉舟”与XXX有关,而《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23.京剧中的行当包括“生旦净末丑”,其中“净”是男角色的代表。
24.“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25.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每字5元的标准计算稿费,那么应该得到100元的稿费。
26.“戊”是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
27.典故“白马非马”能够体现名家注重逻辑辩证的特点。
28.古人的婚礼通常在傍晚举行。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相似。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2020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一)

2020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辽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一、“古文化常识”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 A A 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 A A 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 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死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
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中:“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