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陇侏罗纪煤田李家河勘查区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陇侏罗纪煤田李家河勘查区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
田拴来
【摘要】李家河勘查区煤层埋深较大,顶底板岩性松软,抗压强度不大,在矿井建设和生产阶段易出现顶底板事故,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在分析勘查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主采煤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测试,依据划分方案对顶底板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勘查区2煤伪顶与直接顶普遍发育,其岩性多为炭碳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等抗压强度相对较小的岩石,属于不稳定的顶板;3煤伪顶零星分布,厚度较小,为碳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勘查区局部地段煤层直接与砂岩老顶接触,抗压强度相对较大,属于稳定性较差的顶板;勘查区2煤和3煤伪底均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呈孤岛状零散分布,直接底砂泥岩及铝质泥岩普遍发育,抗压强度相对较大,属于稳定性较差的底板.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
【年(卷),期】2018(030)002
【总页数】6页(P58-63)
【关键词】煤矿开采;深埋煤层;发育特征;抗压强度;力学性质
【作者】田拴来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北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0 引言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是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计,近90%的矿井地质灾害来自于煤层顶底板。
煤
层顶底板的稳定性是确保煤矿安全、高效的基本条件,是矿井综采工作面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
李家河勘查区是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满足宝鸡市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国投陕西李家河矿业有限公司进行勘探工作的。
勘查区煤层埋藏较深,无生产矿井及小窑开采。
勘查区南部的戚家坡煤矿,邻近甘肃省境内的净石沟煤矿、新安煤矿、新窑煤矿、大柳煤矿等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均有煤层顶底板事故的报道。
因此,研究勘查区主采煤层的顶底板稳定性,对于未来煤矿建设和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质背景
李家河勘查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宝鸡市陇县李家河镇。
勘查区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6.9km,面积67.3km2。
勘查区属于渭北黄土高原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侵蚀地貌。
西邻陇山,向东、北则属渭北黄土高原。
区内侵蚀性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属黄土梁、塬、沟壑区,植被相对稀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坡面支离破碎,梁高谷深,坡谷陡峻,地形条件较差。
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势态。
一般海拔高程为1 100~1 300m,最大
为1 427.80m(北端土地殿疙瘩北),最低为1 100m(李家河河谷),为当地侵蚀基
准面,即储量计算埋深基点。
最大相对高差327.80m。
勘查区地层由老到新有: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中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白垩系下统宜君组、洛河组、华池组、罗汉洞组,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风成黄土广泛分布于梁塬之上,
白垩系基岩出露于谷底及谷坡处,以下基岩全部掩盖。
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依据岩性、岩相、旋回结构及煤层特征划分为三段,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第一段、第二段各发育1个煤组,共
含煤7层,自上而下编号依次为21、22、2、2下、31、32和3煤层。
各煤组在平面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岔与合并,煤层结构均为简单或较简单。
第三段未见煤。
2 煤层发育及顶底板特征
勘查区主要发育延安组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二段发育2煤组,第一段发育3煤组。
2煤层、3煤层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21煤层、32煤层为次要可采煤层,其余为
不可采煤层。
现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的特征分析如下。
2.1 2煤层
位于第二段中上部,与3煤层间距平均31.47m。
在区内分布广、沉积连续,东部含煤性较西部、中南部好,基本为厚煤区。
中北部隆起区煤层沉积薄或无煤沉积。
区内2煤层见煤点共54个,煤层自然厚度0~9.18m,平均3.03m;可采厚度
0.82~9.18m,平均3.68m。
煤层厚度大于3.50m的见煤点24个,占44%,其中厚度大于8.00m的见煤点1个,为中厚-厚煤层,大部分可采且较为稳定,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煤层底板标高-58.96~640.79m,埋深459.21~1
131.33m(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起算)。
可采面积26.84km2,占勘探面积的
73.5%。
2煤层顶板一般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2.00~3.00m。
上距22煤底板变化较大,为0.80~9.28m,平均2.69m。
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2.00~3.00m(图1)。
2.2 3煤层
位于第一段中下部,下距延安组底面0.60~51.53m,平均11.83m,与32煤层
间距平均2.38m。
在区内东部南北向分布着3个巨厚含煤区(煤层厚度>8m);北
部由56-4孔、5506孔、55-4孔3个见煤点形成,中部由63-5孔、63-4孔、5302孔3个见煤点形成,南部5001孔周围形成;本区西部巨厚煤层呈北西向展布;区内中部古隆起区少数见煤点3煤层沉积很薄,多数钻孔无煤层沉积区内3
煤层见煤点共44个,煤层自然厚度0~17.65m,平均5.07m;可采厚度1.00~17.65m,平均6.93m。
煤层厚度大于3.50m的见煤点25个,占57%,其
中>8.00m见煤点13个,占30%,为厚-巨厚煤层。
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底板标高-114.37~585.05m,埋深514.95~1
212.95m(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起算)。
可采面积22.59km2,占勘探区面积的61.9%。
3煤层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一般厚度1.00~2.00m,个别钻孔为粉-细
砂岩。
底板多为灰褐色铝土质泥岩或铝土质粉砂岩,一般厚度2.00~3.00m(图2)。
2.3 力学性质
据本次LC-1孔煤层物理力学试验资料(表1)可知:区内煤层的抗压强度普遍较低,2煤顶板的抗压强度也低,2煤层的底板、3煤的顶底板相对较高,达到中等抗压
强度。
因此,研究煤层顶底板及其稳定性,对于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稳定性评价
3.1 划分标准
影响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岩石强度、坚固性等物理力学性质及岩性、层厚、层理、节理裂隙等地质因素。
根据勘查区特点,对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评价主要依据岩石抗压强度、坚固系数,并参考岩层厚度、层理、裂隙等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评价。
所选择的顶底板稳定性划分标准如表2。
3.2 评价结果
3.2.1 煤层顶板
3.2.1.1 2煤层
2煤伪顶与直接顶普遍发育(图1),伪顶厚度一般小于1.0m,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
直接顶厚度在1.40~5.90m,一般在2.0m左右,为砂岩和中等厚度
的泥岩。
图1 2号煤层顶板类型及厚度Figure 1 Coal No.2 roof types and thicknesses
图2 3号煤层顶板类型及厚度Figure 2 Coal No.3 roof types and thicknesses
表1 各煤层及其顶底板物理力学样测试成果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tested results of coal seams and their roof and floor
岩层干燥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内聚
力/MPa内摩擦角/(°)抗拉强度/MPa2煤顶板
14.643.270.221.2730.253.1227.280.682煤层
15.119.040.600.5680.263.0829.040.732煤底板
31.4219.560.621.5740.204.9534.261.593煤顶板
37.7222.190.591.8650.235.2435.641.863煤层
14.949.060.610.6230.252.9627.810.723煤底板
35.4119.850.561.6410.214.3636.491.69
表2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分类标准Table 2 Coal roof and floor stability classification criteria稳定性抗压强度/MPa坚固系数岩性不稳定9.8~291~3
煤层、砂质泥岩稳定性较差29~593~6泥岩、砂岩、根土岩、铝质泥岩中等稳
定59~786~8细砂岩、粉砂岩
2煤层顶板抗压强度为14.64MPa,饱和抗压强度为3.27MPa,根据煤层顶底板
稳定性分类标准,综合顶板岩性特征,认为勘查区2煤层顶板属于不稳定的岩体。
3.2.1.2 3煤层
3煤层伪顶零星分布,厚度一般小于1.0m,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
勘查
区局部地段,煤层直接与砂岩老顶接触,直接顶砂泥岩则普遍发育(图2)。
3煤层顶板抗压强度为37.72MPa,饱和抗压强度为22.19MPa,根据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分类标准,综合顶板岩性特征,认为勘查区3煤层顶板属于稳定性较差的岩体。
伪顶厚度薄,稳定性差,随着煤层开采而冒落,属不稳定岩体。
直接顶砂泥岩呈互层状产出,属稳定性较差的岩体。
老顶砂岩一般为中等稳定岩体。
3.2.2 煤层底板
3.2.2.1 2煤层
2号煤层伪底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呈孤岛状零散分布,厚度为1.0m左右。
直接底砂泥岩及铝质泥岩普遍发育,厚度在1.80~15.07m(图3)。
图3 2号煤层底板类型及厚度Figure 3 Coal No.2 floor types and thicknesses 图4 3号煤层底板类型及厚度Figure 4 Coal No.3 floor types and thicknesses 2煤层底板抗压强度为31.42MPa,饱和抗压强度为19.56MPa,根据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分类标准,综合顶板岩性特征,认为勘查区2煤层底板属于稳定性较差的岩体。
3.2.2.2 3煤层
3号煤层伪底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呈孤岛状零散分布,厚度为0.5m左右。
勘查区局部地段,煤层直接与老底砂岩接触。
直接底砂泥岩及铝质泥岩普遍发育,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15m,其余地段一般小于5m(图4)。
3.3 综合评价
勘查区煤层围岩为各粒级砂岩及砂泥岩,岩性变化较大,岩体以层状-薄层状结构为主,具各向异性,强度较低且变化较大,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性及其结构。
区内岩石属质量劣完整性差-岩石质量中等岩体中等完整。
岩体质量坏-一般。
煤层伪顶泥岩、炭质泥岩为不稳定岩体,直接顶砂泥岩属不稳定-稳定性较差的岩体,老顶砂岩一般为中等稳定岩体。
煤层底板泥岩、铝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不稳定-稳定性
较差岩体。
临区生产矿井资料显示,随矿井开拓,局部地段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底鼓等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4 结论
1)勘查区2煤伪顶与直接顶普遍发育,其岩性多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等
抗压强度相对较小的岩石,属于不稳定的顶板。
3煤伪顶零星分布,厚度较小,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勘查区局部地段煤层直接与砂岩老顶接触,抗压强度相对较大,属于稳定性较差的顶板。
2)勘查区2煤和3煤伪底均为泥岩及砂质泥,呈孤岛状零散分布,直接底砂泥岩
及铝质泥岩普遍发育,抗压强度相对较大,属于稳定性较差的顶板。
3)勘查区主采煤层的顶底板属于稳定较差-不稳定类型,再加上煤层埋藏较深,地
应力相对较大,因而,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局部地段容易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底鼓等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应加强顶底板的监测预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士荣,邵军战,张耐,等.淮南煤田口孜集勘查区深部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
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9,(03).
[2]邱占林,杨为民.谢桥矿区主采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稳定性评价[J].煤炭技术,2010,29(09).
[3]张京顺,丁树生.淄博煤田石谷井田底板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对策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4):44-47.
[4]赵正威.新疆淖毛湖煤田东部煤层顶底板及围岩稳定性综合评述[J].科技信
息.2012,(4).
[5]陈荣方.影响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地质因素[J].煤矿开采.2003,(04).
[6]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陇县李家河勘查区勘探地质报
告[R].西安: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2016.
[7]孟召平,程浪洪,雷志勇.淮南矿区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01).
[8]杨晓宏.张兵旗.山阳井田煤层顶底板特征浅析[J]陕西煤炭. 2011,(02).
[9]马勇;赵岩.黄陵矿区二号煤矿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分析[J].陕西煤炭.2009,(05).
[10]柴高山.山东章丘上皋煤矿煤层顶底板及其稳定性评价[J].科技视界.2013,(08).
[11]贾海平.浅析沙沟岔井田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8,(09).
[12]许广铎.箭竹坪矿区主采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30.
[13]张革喜.桌子山煤田天誉四矿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J].内蒙古煤炭经
济.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