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介绍及经典选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 铜 锣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湖南花鼓戏剧团55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另还有其它省市的 湖南花鼓戏院团。 湖南省湖南花鼓戏剧院 长沙市湖南花鼓戏剧院 长沙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望城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宁乡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浏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岳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岳阳市红星花鼓戏剧团 (右图为该剧团演出照) 岳阳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阴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华容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平江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临湘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汨罗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益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赫山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资阳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沅江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桃江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手拉风箱呼呼响》(李谷一1964年演唱)
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 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 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 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 有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拿了饭 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与男友 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小聪来 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 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 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 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 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 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 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在满意 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感谢您对本文档的支持!
传统是一条流淌的河··· ···
(叶红(女)、李左(男)《刘海砍樵》→)
补 锅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 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 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 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 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 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 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 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 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 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 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 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 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 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 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 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 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 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 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 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 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百度文库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 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
曲调特点:曲调轻快活泼,优美动听,旋律流畅
情绪:积极向上
伴奏乐器:湖南花鼓大筒、笛子、锣鼓
吐字:吐字清楚、有地方特色、具有湖南方言 湖南花鼓戏戏曲表演艺术家:王永光,宋谷,刘赵黔, 李左,李小嘉 ,叶红,何冬保等 代表剧目:《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
花鼓戏特点: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 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 厚。
•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 板式变化。 •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 川调 •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 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 打锣腔 •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 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 戏主要唱腔之一。 • 牌子 •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 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 小调 •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 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南县实验湖南花鼓戏团 安化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益阳市三湘花鼓戏剧团 湘潭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乡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韶山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潭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阳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东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山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南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邵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邵东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常德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鼎城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津市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临澧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安乡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湖北省内县级院团 通城县花鼓戏剧院(通城花鼓戏源于湖南花鼓戏) 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崇阳提琴戏源于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 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 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 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 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 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 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 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 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 《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 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 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 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 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 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 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 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 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 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 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 “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 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 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 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如今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 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 (小生)等。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 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 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 和音乐声腔。
补锅/游春
传统剧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 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 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 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 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 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 《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 《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 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 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 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 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 蟾》等。 经典名剧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 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