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我国住房政策变迁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我国住房政策变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bdcf5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8.png)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我国住房政策变迁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住房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不足和质量低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使得我国住房政策需要从简单追求数量扩张向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和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转变。
研究和分析我国住房政策的变迁对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有效应对当前的发展挑战。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我国住房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我国住房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总结经验、借鉴成功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我国住房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探讨住房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加强住房政策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衔接,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时效性,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对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进政策措施,保障住房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研究我国住房政策变迁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下的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住房政策的影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住房政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剧,城乡差距加大,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也引发了住房政策的调整和变革。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ebc24f58783e0912a3162a2d.png)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一:1、企业员工试用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2、民法分则婚姻家庭编立法研究3、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障的分析4、论过度劳动的法律治理5、韩国老年福利制度的发展及特征6、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7、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法之反思8、浅议我国老年人赡养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9、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权法律保障之困境与出路10、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研究11、我国女性体面就业的法律保障12、论落实劳动合同订立的立法保障13、法治视角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14、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昆明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激励方式探索15、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对策探究16、劳动合同的自治与规制--以“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为中心17、劳动者社会保险权救济法律问题研究18、失独老人养老权益保障立法研究19、试析现代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2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法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21、劳动诉讼立法问题研究--兼论劳动诉讼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位22、中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23、新常态下的积极老龄观24、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确保企业利益25、顶岗实习生劳动权益及其法律保障研究26、从源头上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难题27、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完善张家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思考与建议28、改善残疾人创新就业环境和条件的建议29、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机制的法律思考30、保障房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及多元化供给机制研究31、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32、经济新常态下群体性劳资冲突的特征及解决途径33、从人口老龄化谈老年人的权益保障34、自闭症儿童的保护现状及我国特殊教育立法问题探究--以南京市为例35、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婚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武汉市SY社区个案为例36、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二:37、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38、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辽宁省盘锦市L村为例39、追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监察时效适用40、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及战略举措41、受益主体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争议处理机制的模式选择42、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43、建筑行业农民工劳动关系确认的理论瓶颈与突破--以非标准劳动关系理论为出路44、共享发展理念下残疾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研究--从劳动经济学视角出发45、二孩政策下女性社会保障的探讨46、我国探亲假制度的不足与重构47、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主要问题及其评析48、论社会法体系构建的新路径49、美国私人养老金发展对中国企业年金的启示50、英国的积极救助制度: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51、探讨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界定52、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构建53、农村老年妇女家庭虐待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54、福利多元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福利依赖研究55、大学生兼职人身伤害与劳动法适用56、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与启示57、珠三角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策略研究5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劳动法内涵59、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0、我国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61、劳动法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之辩62、人力资本视角下城镇低龄老人就业研究--以辽宁省为例63、“非职工”群体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探析64、我国医务人员劳动权保障的研究65、日本福利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转型的社会学分析66、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67、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68、契约不明视角下劳资关系的政府干预研究69、关于妇女孕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70、地方立法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问题研究71、我国时间储蓄助老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72、女性遭遇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以生育政策调整为视角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三:73、中国老年福利政策法规框架的社会建构、体系性缺陷与制度质量74、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5、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76、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未来选择77、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我国教育养老服务模式初探78、论社会组织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角色79、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探析80、我国劳动基准立法体例探究81、影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福利因素之考察82、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之制度重塑83、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84、重庆三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思考85、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86、老龄法律法规薄弱难助养老服务发展87、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发展88、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89、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90、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91、黔西南州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92、我国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研究93、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94、地方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9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融通路径发展思考96、中国古代善待弱势群体制度的法理分析97、蚌埠市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作用研究98、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99、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政府责任研究100、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101、我国妇女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102、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适度性研究10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研究104、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105、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我国退役士兵就业问题研究106、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07、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108、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四:109、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为例110、社会保障权纠纷司法救济机制研究111、体面劳动视角下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112、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完善研究113、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114、我国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115、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116、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的立法完善117、劳动者自愿退休法律制度研究118、我国职业运动员劳动权利的法律保障119、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对策研究120、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21、社会保障预算法治化探究122、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123、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124、破产劳动债权优先保护研究125、当代中国女性地位变化下的消费异化问题研究126、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127、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128、我国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129、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130、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131、残疾人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13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社会救助包容性研究133、恶意欠薪的法律防治问题研究134、社会性别视角下对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分析135、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研究136、社会福利权之给付义务137、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138、延迟退休法律制度研究139、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研究140、妇女劳动权法律保障研究141、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问题实证研究142、论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14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国家义务研究144、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五:145、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146、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问题研究147、试点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现状研究148、我国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149、二倍工资罚则在事实劳动关系中的适用研究150、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研究151、对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反思152、论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的适用153、第三人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研究154、新疆公共服务现状研究155、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156、第三人侵权下的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研究157、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158、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研究159、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160、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研究161、劳务外包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162、论家庭社会保障法律制度16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164、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财政支持研究165、台湾地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166、我国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167、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168、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169、劳动规章制度法律规制研究170、H县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71、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17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就业服务体系研究17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74、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矛盾及对策研究175、社会保障法理念之维护人的尊严176、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研究177、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研究178、我国劳动基准法立法研究179、普兰店市妇女权益保障现状调研报告。
从穴居到空中楼阁——闲话我国民间住房史
![从穴居到空中楼阁——闲话我国民间住房史](https://img.taocdn.com/s3/m/15fbb15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c.png)
从地穴到空中楼阁——闲话我国民间住房史[按:有人认为四合院代表我国民间传统住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众多的考古发现多属不同时期的宫殿陵墓以及大型官邸宅第等建筑遗址,而史上民间普通住房类却少有发现。
现存的部分古民居群落,有记载的几乎属当时王侯大户或宗族力量所有,并不能代表普通民间住房的整体状况。
那么,要探寻史上的民间住房,在“正史”几乎难以查找的情况下,只能从各种传载的图文、考古、民间歌谣等多方面去了解,虽是只言片语,但综合起来足以反映我国民众的居住境况。
]自有了“完全形成的人”(古人类学者语)后,便有了“住”的范畴。
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现代人亦属于晚期智人的一种),人类经历着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
每个时期的民众“住房”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始终受社会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相关生活文化习俗等因素制约。
可以说,人类的住房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进程史。
不过,今天聊的主题是民间普通民众的住房,不涉及宫殿、官邸、府第等王侯地主等住房,也不涉及祠堂、寺庙、陵墓等公共类其它建筑。
原始时期原始时期人类首以天然洞穴为居所,后逐渐为人工洞穴所代替,山洞、地穴,发展为半地穴、窑洞、地面、土台等多种形式。
直至今日,黄土高原仍有不少乡村习惯于居住在窑洞中。
而那时在中国南方,则多选择树上筑巢而居,为的是避猛兽与防潮。
这种巢居方式却为后世干阑式住宅(吊脚楼等)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韩非子》中曾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原始社会生产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主要威胁来自于自然界包括野兽的侵扰。
其时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
氏族时期土地为部落(氏族公社)共有,父系氏族后期随着社会地位分化阶级雏形开始,土地也开始朝阶级私有方向萌芽。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由于土地归奴隶主所有(贵族阶级),奴隶(普通民众)只能在指定的地方耕作与居住,仍主要以半地穴居为主,独立完整的住房极少出现。
第十一章 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体系
![第十一章 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e5e4fb2d1f34693daef3ecc.png)
二、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 1.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体系 (1)城市 ①卫生监督体系 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农村 预防保健服务简陋 卫生资源明显不足 预防保健网破损 卫生机构设施简陋 卫生人才缺乏 (3)我国公共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重视 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失当 (4)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 合理制定公共卫生规划 ,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
(3)改革前中国的教育制度 教育为工农服务 学习苏联 教育政治化和泛政治化 (4)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恢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秩序
改革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中等以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与管理
加强高校的自主办学
2.当前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与发展分析
(2)住房应该是一个社会福利领域
(3)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和对住房定义的需求都很复杂 (4)住房与健康等其他多项福利议题密切相关
3.当代住房政策的基本模式
(1)住房财政政策:对建房、购房、租房给予财政补贴 政府直接介入住房供给并相应投入财政补贴
政府向住房需求者提供财政补贴
(3)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①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日常生活服务 社区环境和绿化服务 社区治安服务 社区文化体育和社区教育服务 社区再就业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特殊人群服务(贫困、长者、残疾人、 儿童与青少年、优抚对象) ②运行模式 政府支持、社区主办、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资金政策: 贷款:政府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贷款支持 补贴:每张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补贴; 每月给予收住老年人相应的补贴
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征
![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6b153c79ec3d5bbfd0a74b3.png)
甘肃农业2010年第02期(总283期)摘要: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大体经历了由限制到松绑和控制,再由松绑和控制到扶持和引导的变化轨迹,其演进具有服从并决定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政策的安排、波浪式前进、在矛盾中发展、在风险中演进的特征。
关键词:农民工;入城政策;变化;特征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即农民工问题。
他认为,农民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1]。
三农专家陆学艺也认为,“农民工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2]。
可见,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
实际上,农民工问题同样也关系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趋势。
自“民工潮”爆发以来,农民工就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生力量,其产业工人的角色日益凸显,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因而,农民工现象已成为学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焦点。
尽管如此,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仍难以改变。
鉴此,笔者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征,以期对当今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中国的农民工政策可分为红灯、黄灯、绿灯三个阶段”[1]。
国情专家胡鞍钢的这一“灯论”实际上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农民工入城政策的变化轨迹:限制→松绑和控制→扶持和引导。
㈠限制阶段--红灯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4年,政策基本上是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
1957年12月13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
农业社和农村中的机关、团体也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戶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其中第10条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迁出手续”。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364b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3.png)
一、住房公积金定义和特点(一)住房公积金定义所谓公积金,是指公司或组织在资本之外所保留的资金金额,又称附加资本或准备金,公积金分为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
所谓的住房公积金就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1。
住房公积金本质是使家庭在购买住房的经济活动中有效动员盈余的家庭储蓄流向赤字的家庭。
建立住房公积金的目的是转换住房分配机制,提高职工解决自住住房能力。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提高人们的住房支付能力、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强制规定的城镇在职职工在其工作年限内,由职工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分别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逐月缴纳资金形成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融资制度。
缴纳的资金计入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归职工个人所有,由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专项用于职工购买、建造、大修自住住房和发放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
住房公积金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住房公积金只在城镇建立,农村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是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内,住房公积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属于个人收入,归职工个人所有。
三是住房公积金缴存的长期性。
住房公积金制度一经建立,职工在职期间必须不间断地按规定缴存,不得无故中断和终止。
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稳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具有强制性。
四是住房公积金是职工按规定存储起来的专项用于住房消费支出的个人住房储金。
(二)住房公积金特点住房公积金特性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性、福利性、互助性、强制性、专用性、长期性等方面。
一是政策性:政策性是指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种住房金融制度,在资金的1郝秉文.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筹集与使用过程中,与商业性的住房金融相比,资金价格截然不同,显示出其政策性的特征。
改革开放历程
![改革开放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ee986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6.png)
改革开放历程改革开放概述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和对外。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是我国的一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内容改革开放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包括发展,加强,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在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必由之路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件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经济特区建立于1979年。
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试办特区。
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综述
![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9e4f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a.png)
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综述房莉杰【摘要】本文结合2015-2016年间中国社会政策的一些主要变化情况,回顾了这两年间中国社会政策的前沿研究。
这些前沿议题主要包括托底型社会政策、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计生政策改革后的家庭政策、长期照护、新医改以及精准扶贫等。
通过这些回顾发现,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正在从具体政策领域的介绍转向对政策过程、政策治理等的分析,开始出现探索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学术意识。
但是主流研究仍是对显现的简单描述,也存在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脱节的情况。
因此,未来对社会政策方法论的研究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名称】《社会政策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1页(P45-55)【关键词】托底型社会政策;创新社会治理;精准扶贫;购买服务【作者】房莉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干预(尽管它并不完全是政府行为),更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对于收入再分配的干预,以实现某些福利目标。
而作为学科的社会政策,就是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收入再分配、它们是怎样进行再分配的,以及其福利目标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社会政策研究跟现实密切相关,在某一特定时期,它总是聚焦于该时期突出的福利需求,以及主要的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
具体到中国而言,在过去的两年,“二孩”生育政策、“托底”型社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精准扶贫、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等政策陆续提出。
因此,过去两年社会政策的前沿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些政策的互动。
尤其是处于“十二五”和“十三五”之交,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前沿,很大程度上是对“十二五”的总结,且是理解“十三五”社会政策新进展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回顾2015-2016年社会学领域对于这些社会政策的前沿热点研究,以期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同时兼顾其他社会政策研究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f28de515bceb19e8b8f6baea.png)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一: 1、企业员工试用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2、民法分则婚姻家庭编立法研究 3、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障的分析 4、论过度劳动的法律治理 5、韩国老年福利制度的发展及特征 6、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7、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法之反思 8、浅议我国老年人赡养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 9、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权法律保障之困境与出路 10、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研究 11、我国女性体面就业的法律保障 12、论落实劳动合同订立的立法保障 13、法治视角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4、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昆明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激励方式探索 15、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对策探究 16、劳动合同的自治与规制--以“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为中心 17、劳动者社会保险权救济法律问题研究 18、失独老人养老权益保障立法研究 19、试析现代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 2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法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劳动诉讼立法问题研究--兼论劳动诉讼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位 22、中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3、新常态下的积极老龄观 24、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确保企业利益 25、顶岗实习生劳动权益及其法律保障研究 26、从源头上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难题 27、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完善张家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8、改善残疾人创新就业环境和条件的建议 29、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机制的法律思考 30、保障房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及多元化供给机制研究 31、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32、经济新常态下群体性劳资冲突的特征及解决途径 33、从人口老龄化谈老年人的权益保障 34、自闭症儿童的保护现状及我国特殊教育立法问题探究--以南京市为例 35、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婚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武汉市SY社区个案为例 36、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二: 37、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 38、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辽宁省盘锦市L村为例 39、追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监察时效适用 40、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及战略举措 41、受益主体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争议处理机制的模式选择 42、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43、建筑行业农民工劳动关系确认的理论瓶颈与突破--以非标准劳动关系理论为出路 44、共享发展理念下残疾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研究--从劳动经济学视角出发 45、二孩政策下女性社会保障的探讨 46、我国探亲假制度的不足与重构 47、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主要问题及其评析 48、论社会法体系构建的新路径 49、美国私人养老金发展对中国企业年金的启示 50、英国的积极救助制度: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1、探讨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界定 52、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构建 53、农村老年妇女家庭虐待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54、福利多元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福利依赖研究 55、大学生兼职人身伤害与劳动法适用 56、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与启示 57、珠三角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策略研究 5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劳动法内涵 59、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0、我国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61、劳动法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之辩 62、人力资本视角下城镇低龄老人就业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63、“非职工”群体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探析 64、我国医务人员劳动权保障的研究 65、日本福利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转型的社会学分析 66、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67、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8、契约不明视角下劳资关系的政府干预研究 69、关于妇女孕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 70、地方立法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问题研究 71、我国时间储蓄助老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 72、女性遭遇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以生育政策调整为视角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三: 73、中国老年福利政策法规框架的社会建构、体系性缺陷与制度质量 74、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5、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 76、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未来选择 77、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我国教育养老服务模式初探 78、论社会组织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角色 79、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探析 80、我国劳动基准立法体例探究 81、影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福利因素之考察 82、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之制度重塑 83、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84、重庆三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思考 85、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 86、老龄法律法规薄弱难助养老服务发展 87、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发展 88、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89、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90、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 91、黔西南州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92、我国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研究 93、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4、地方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9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融通路径发展思考 96、中国古代善待弱势群体制度的法理分析 97、蚌埠市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98、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 99、居家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政府责任研究 100、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01、我国妇女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102、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适度性研究 10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研究 104、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 105、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我国退役士兵就业问题研究 106、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07、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108、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四: 109、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为例 110、社会保障权纠纷司法救济机制研究 111、体面劳动视角下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112、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完善研究 113、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14、我国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 115、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 116、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的立法完善 117、劳动者自愿退休法律制度研究 118、我国职业运动员劳动权利的法律保障 119、贵阳市女性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对策研究 120、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121、社会保障预算法治化探究 122、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 123、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124、破产劳动债权优先保护研究 125、当代中国女性地位变化下的消费异化问题研究 126、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 127、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 128、我国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129、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130、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31、残疾人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 13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社会救助包容性研究 133、恶意欠薪的法律防治问题研究 134、社会性别视角下对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分析 135、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研究 136、社会福利权之给付义务 137、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38、延迟退休法律制度研究 139、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研究 140、妇女劳动权法律保障研究 141、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问题实证研究 142、论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 14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国家义务研究 144、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五: 145、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 146、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问题研究 147、试点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现状研究 148、我国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 149、二倍工资罚则在事实劳动关系中的适用研究 150、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研究 151、对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反思 152、论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的适用 153、第三人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研究 154、新疆公共服务现状研究 155、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 156、第三人侵权下的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研究 157、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 158、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研究 159、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 160、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研究 161、劳务外包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162、论家庭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6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164、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财政支持研究 165、台湾地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166、我国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167、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168、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169、劳动规章制度法律规制研究 170、H县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171、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17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17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74、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矛盾及对策研究 175、社会保障法理念之维护人的尊严 176、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研究 177、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研究 178、我国劳动基准法立法研究 179、普兰店市妇女权益保障现状调研报告。
2300多年来成都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
![2300多年来成都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ed4267b84ae45c3a358c06.png)
成机制 、发展趋 势 ,存 在 问题及 其对 策等
。
定的时空传承性。因此 ,从更大时间尺度研究城
பைடு நூலகம்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2— 2;修订 日期 :2 1 —0 2 . 0 1 4- 0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转型期 中国西部城市生 长过程 的影响 因素解析及其制度响应研究” (0 70 4 资助 47 16 ) 作者简介 :刘定惠 ( 97一 ,女 ,湖北 省武穴市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城 市与区域规划 . 17 )
极大的发展 ,在城市外围形成了以商业功能为主的 锦官城 ,成为手工业者聚集地 。以军事防御和生产
战略物资的军官城与车官城 ,成为军队驻地。少城 西南 ,因人 口不断增加 ,商业 日趋繁荣 ,形成 当时 商贸集散的中心——南市 。
公元 36年 ,桓 温 伐 蜀 ,结 束 了少 城 67年 的 4 5
一
年代才兴起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内容包括 :( )住 1
房 政 策和住 房制度 。主要探 讨 了 中国住 房 政策 的基 本 方 向 ,住 房 制 度 改 革 的 公 平 与 效 率 等 问题 J 。
( )居住区位选择。分析住房价格、交通便捷性 、 2 居民个人社会属性等对居住选址 的影 响 J ( ) 。 3 居住空问结构。主要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 变过 程 、现 状 特 征 及 其 成 因 等 进 行 了实 证 研 究 ¨ ( )居住郊 区化 。主要研究 内容包 括 : 。 4 中西方居住郊区化比较、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 、形
第 2 3卷
刘定惠:20 多年来成都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 30
2 1
市居住空 问的演 变过程将有助于揭示其 演变规 律。 本 文 选 择 有 着 230多 年 历 史 、且 历 经 23 0多 年 0 0 不易其址 ,不更其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作为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1704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6.png)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住房保障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对于全国其他城市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实施影响、变迁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全面了解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的研究,深入探讨该政策的制定历程、主要内容、实施影响、变迁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总结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脉络,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与问题,提出对未来政策的建议,力求为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轨迹和发展规律,探讨不同时期政策施行的原因和结果,旨在为今后改进政策提供借鉴和思路。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和社会影响,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影响,可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为今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的原因,有利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瑕疵和不足,为改进政策提供借鉴。
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5cf495f18583d0496459ea.png)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镇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的福利房分配政策,单位制内的成员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房攻击从逐步的商品化向全面、快速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原有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意图平抑房价与调整房屋供给结构,促进社会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
2.1改革开放前住房政策——福利住房制度(1949—1978)1949年后,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住房政策,城镇住房建设有政府部门、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负责,然后以实物形式分配给城镇居民,收取低廉的租金。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住房成为单位制下的重大福利。
当时由于住房属性的福利性,住房供给的计划性,造成房屋供给缺乏激励,住房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停留在4.5平方米的水平上,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7.5%。
可见,“住房难”成为改革开放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住房有行政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十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改革以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分房住房政策迫在眉睫。
2.2改革开放后的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优惠售房”试点(1979—1985)、“提足增资”,优惠出售住房(1986—1990)以及以售带租(1991—1993)等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1990年以后,住房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展。
2.3全面、快速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神话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动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上海“非改居”住房的历史演进和正式化路径研究
![上海“非改居”住房的历史演进和正式化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dd581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e.png)
58 时代 if筑 Time+Architecture2021/3小淼张尚武SUN Miao,ZHANG Shangwu上海“非改居”住房的历史演进和正式化路径研究Research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the Housing Transformed from Non-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Shanghai摘要上海“非改居”住房.是西方语境下“非正式 住房”讨论框架的重要类型补充,其正式化的过程与 路径是其中一个有价值的议题文章首先厘清正式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建构“住房需求一住房政策一 住房模式”的分析框架。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 “非改居”住房历史演进的4个阶段,总结两轮正式 化的类型特征,归纳出半正式和去非正式两条正式化 路径,并探讨了 “非改居”住房正式化的影响因素 作者指出上海的“非改居”住房具有保障性商品性质,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非改居”的进一步正式化 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改居”;非正式住房:正式化;住房需求:住房政策;上海A BSTRACT The housing transformed from non1引言20世纪后半叶,是全球快速城镇化的半个世纪。
大M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产生上百亿平方米的住房需 求。
同时,有限的资源和不均衡的政府财政支出,导 致城市空间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甚至收缩,引发常规住 房的供需失衡,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中出现了大M非正式住房(informal housing/settlements)1 ,其中包括 约9.3亿人居住的贫民窟m、城中村和“小产权房”'以及由厂房和商业建筑改造的公寓'非正式住房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了超过10亿人的住房需求不同的住房需求和住房政策,催生出不同的非正 式住房 '上海有近200年的城镇化过稃和较成熟的 住房体系,城中村和贫民窟数置较少,然而,20世 纪90年代以来,工业“退二进三”、商办空置率攀升, 大儷工商业建筑被改造成住房,简称“非改居”,其 中包括市场化的改造型租赁住房和政府推动的公共租 货住房15lt这些“非改居”住房的出现既非一蹴而就,也非当代首创,而是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住房需求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Shanghai is an importanttypological supplement to the discussion framework forInformal Housing in the Western context.The process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ath of formalizationare among the valuable topics.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lization,andthen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housingdemand housing policies—housing m ode".Byreviewing the four stages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of the housing transformed from non-residentialproperties in Shanghai,it summaries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two rounds of formalization,inducts two pathsof formalization,namely the semi-formal and the de-informal,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和住房政策演进的现实需要,在“房住不炒”的时代,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第五代住宅
![第五代住宅](https://img.taocdn.com/s3/m/c49e2a29bd64783e09122b39.png)
抛开政策及市场波动的因素,住宅品质的提升应该是开发商永恒的研究主题。
早在2004年,国内的一些著名的设计专家就提出了第五代住宅设计理念。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国住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不断更新换代,平均5~8年就换代一次。
住宅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从客观上刺激了住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有专家预计,我国1990年之前所建造的城镇住宅,由于平面功能及建造标准不适应当代的使用需求,将在未来10~20年中被彻底淘汰。
为了不再使社会资源再次造成历史性的巨额浪费,建筑设计师及开发商们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在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努力使未来的住宅产品能适应更长时间的检验。
所谓的第五代住宅,主要应该具备以下十个特征:1、小区总体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大环境资源,并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有很好的协调。
关键词:总体规划,环境协调。
2、小区整体布局注重阳光、空气、绿地等生态环境。
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每户都能够享受的精致庭院,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富有文化内涵的供人们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车分流,活动及交往空间。
3、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降低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关键词:户型均好,减少户间干扰。
4、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局部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
关键词:多元化灵活户型,较长使用期。
5、能合理安排户内厨房、卫生间、洗衣间、储藏室、工人房、服务性阳台等功能性空间,并能妥善解决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
关键词:功能性空间,电气设备,垃圾处理。
6、有分层次的绿化体系。
结合自身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既有外围大区域的绿色景观,又有小区的绿色庭院,及户内的生态性阳台与庭院。
关键词:分层次绿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1PPT课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8de55c4afe04a1b171de74.png)
408 503 573 703 786 995 1291 1409 1591 1806 1997 2063 2053 1948 2,017.00 2,092.00 2,197.00 2,608.00 2,936.96 3,119.25 3,645.18 3,576.00 4,459.00 4,725.00 4,993.17 5,429.93 5,850.00 6,411.00 6,473.00 7,203.00 7,892.0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
组员姓名
陈
目录
1 私人购房时代 1978-1984年
4 继续发展阶段 1998-2003年
2 住房货币化改革
1984-1992年
5 持续调整与发展并序 2003—至今
3 住房商品化全部启动
1992-1998年
1
复苏阶段
私人购房时代的到来
1978-1984年
私人购房时代的到来
当代住房条件大观
标准化 课程
标准化课程是指通用性的企业内训课程 使用的标准课件为授课材料
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住房供应结构 开始得到调整
住房需求 开始得到控制
住房保障工作 迈出了重要步伐。
“逆天”的房价
年份
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结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近四十年中国关于经典马恩著作中居住问题研究综述
![近四十年中国关于经典马恩著作中居住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337af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b.png)
近四十年中国关于经典马恩著作中居住问题研究综述近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对经典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居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居住问题的理论,探索解决当今中国城市居住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近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居住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了解。
中国学者在研究居住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不断深化对居住问题的理论认识。
他们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和居住问题的历史演变的分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住房问题的深刻内涵。
他们指出,住房问题不仅仅是个体居住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全局性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对马恩著作中有关住房问题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当代中国解决城市住房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学者在研究居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住房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住房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指出了解决住房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积极引导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提倡住房社会化,加大对住房的保障力度,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供给机制等。
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中国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学者在对居住问题的研究中,还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有关住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他们通过书籍、论文、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与国际上的著名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积极借鉴国外有关住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国际上住房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更好地指导中国住房问题的解决。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13住房政策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13住房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916eff0ec3a87c24028c494.png)
第一阶段: 从1980年至1985年,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
社
共同购买住房的试点时期
會 第二阶段:从1986年至1990年,是以提高住房租金为突破
政
口进行住房体制改革的时期
策 第三阶段:从1991年至1993年,是以公房出售为重点、住 房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时期(住房商品化、分配货币化及
導
導
論
三、当前我国城镇住房政策的特点及问题
目录 退出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镇的住房政策及其问题
社
1、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住房政策的特点
會
城镇住房制度基本上是以低租金、福利制和实物分
政
配为特征。即:
策
住房有国家和职工单位包下来的投资建设;
導
职工只需交纳低廉的房租即可获得住房的使用权;
論
住房分配以实物分配、无偿分配为主;
導
第四,从解决住房短缺——“房荒”为目的,转向提高居住
論 质量,改善居住质量
第五,在住房金融方面,共同的发展趋势是贷款期限跨度 大,贷款额度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来源多元化
目录 退出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住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社
會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镇的住房政策及其问题
政
策
二、中国城镇住房政策改革的步骤
目录 退出
二、当代各国住房政策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1、住房财政政策
社
住房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建房、购房或租房给予财政
會
补贴。其两种形式为:
政
(1)政府直接介入住房供给并相应投入财政补贴。 做法为:首先,政府自己直接建造大量低阻公房供住房
策
困难户、低收入者居住。 其次,政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财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当代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当代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ddb09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1.png)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当代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改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经济结构、政府政策以及未来趋势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当代趋势。
历史沿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
那一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非常落后,并遭受了长时间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革命的打击。
中国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唯一道路。
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逐渐摆脱极权主义和集权思维,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型的核心是放开计划经济的市场管制,并逐步增加市场经济的自由度。
经济结构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重要的变革。
过去,中国的经济大部分是农业经济,国内工业主要是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革和现代动力源能源产业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2010年以前,工业部门占GDP的30%以上。
政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投资和扶持外贸、科技、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提升中国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这对于提高中国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价值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另外,中国政府还实施了政策激励措施,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和创业。
最近几年,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住房购买和企业扩张等行为。
未来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消除自身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提高解决空气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效果。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寻求加入国际市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合作。
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已经逐渐转变为服务业和消费部门。
政府还计划进一步扶持和支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低碳经济等领域进行投资和扩张的企业。
结论总之,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数百万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使商业机遇得到开拓,使市场开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经济体之一。
不过,中国还需要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持续、平稳和可持续的增长,并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
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发展综述
![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ea8d6284b35eefdc8d33383.png)
化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我们不想重复过去 的辉煌 , 重复不仅没有 出息, 也让人疲惫 。 我们想超越 , 想创新 , 尽 自己全 力创造一个新 的高度。 ” 房地产商潘石屹这样说到 , 他 的现代城、 长城下的公社、 建外 s o h o等等也成为 中国现代住 宅 建筑发展 的一个写照。 中国的现代住宅在保 留传统风格 、 特点的基础上 , 走向智能化 、 人性化 、 生态节能环保的道路 。
趋 势 的预 测 。
3 、 按楼体建筑形式分类 , 主要分类低层 住宅 、 多层住宅 、 中高层住宅 、 高层住宅 、 其他形式住宅等 。
4 、 按房 屋型分类 , 主要 分为普 通单元 式住宅 、 公 寓式住 宅、 复式住宅 、 跃层式住宅 、 花园洋房式住宅 、 小户 型住 宅( 超
关键 词 : 住宅; 地 域化 ; 智 能化 ; 人性化 ; 生 态化 ; 经 济 型
中图分类号 : J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5 — 0 0 5 1 — 0 1
一
、
现代住宅的类型
人 口、 家庭 、 环境 、 经济发展 、 公共服务等因素相互关 系的社会 因素的关系 ,住宅在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
住宅的行为学研究 、 住宅 的心理学研 究 、 建筑 人类学研究 、 住 宅经济学研究 、 建筑美学研究及建筑生态学研究等。 1 、 住宅 的风水 学研究。 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 的御用术 , 应用于指导城邑 、 宫殿 、 陵址等 的修建活 动之 中, 多有封建思 想的束缚 。 而现代的风水学实质是在心理学 、 物理环境等科学
结构等。
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反思:定位、现状与路径
![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反思:定位、现状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c865ec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0.png)
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反思:定位、现状与路径笪李哲,李梦娜(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眼摘要演从住房属性的视角分析我国住房政策改革,探讨了我国目前在住房保障政策领域需要改革的问题,即在传统式产权式住房保障缺位和租赁式住房保障忽视住房所有权对财富积累的情形下,必须探索一种新型产权式住房保障满足群众对住房自有的需求。
在明确共有产权住房的定位和分析该制度优势特征之后,梳理并对比各试点城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主要内容,进而提出完善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路径:明确制度认知与定位,厘清与原有保障制度的关系;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设计;明晰权利与义务,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眼关键词演共有产权;住房保障;住房属性[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4-0039-07一、研究背景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4月初,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黄石、淮安6个城市即被住建部明确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
[1]2017年9月20日《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落定,9月22日住建部进一步出台《关于支持北京市、上海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意见》,9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八条措施的通知》,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再次引起广泛热议。
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相关制度,是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的长期制度安排。
但共有产权住房如何定位、共有产权住房制度设计如何完善(保障对象的准入门槛如何规定、共有人是否多元化、共有人之间比例如何确定等)以及共有人各方权责如何协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二、住房属性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一)住房产权属性与住房政策调控方式的选择从产权的属性角度,一种物品划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是基于该物品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镇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的福利房分配政策,单位制内的成员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房攻击从逐步的商品化向全面、快速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原有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意图平抑房价与调整房屋供给
结构,促进社会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
2.1改革开放前住房政策——福利住房制度(1949—1978)
1949年后,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住房政策,城镇住房建设有政府部门、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负责,然后以实物形式分配给城镇居民,收取低廉的租金。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住房成为单位制下的重大福利。
当时由于住房属性的福利性,住房供给的计划性,造成房屋供给缺乏激励,住房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停留在4.5平方米的水平上,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7.5%。
可见,“住房难”成为改革开放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住房有行政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十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改革以实物分配和低租金
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分房住房政策迫在眉睫。
2.2改革开放后的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
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优惠售房”试点(1979—1985)、“提足增资”,优惠出售住房(1986—1990)以及以售带租(1991—1993)等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1990年以后,住房市场化改革全面
开展。
2.3全面、快速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神话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动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福利性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自此,我国住房政策转变为房地产产业政策,市场成为国民住房的主导供给机制,住房供给资源剧增,房地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过分的市场化催生房地产业“泡沫化”的危险,特别是2005年起,住房价格大大超越国民收入承受能力,使中低收入群体望“房”轻叹。
房地产市场严重失衡导致的社会矛盾的不断积聚,使人们对现行住房政策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