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合集下载

媒介融合的源流,含义,背景

媒介融合的源流,含义,背景

概念的源流融合一词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

国外源流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 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一gathering 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 presentationeonvergenee)"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

新闻传播学英语

新闻传播学英语

新闻传播学英语
新闻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一门探讨新闻传媒和传播过程的学科。

它研究新闻媒体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新闻传播学英语常用词汇和短语如下:
1. Journalism - 新闻学
2. Mass media - 大众传媒
3. Media literacy - 媒体素养
4. News reporting - 新闻报道
5. Public opinion - 公众舆论
6. Media ethics - 媒体伦理
7. Media influence - 媒体影响
8. Communication theory - 传播理论
9.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 媒体素养教育
10. Media convergence - 媒体融合
11. Agenda-setting -议程设置
12. Gatekeeping - 报道门户理论
13. Framing - 信息框架
14. Propaganda - 宣传
15. Social media - 社交媒体
16. Audience analysis - 受众分析
17. Media bias - 媒体偏见
18. Media effects - 媒体效果
19. Media regulation - 媒体监管
20. Media ownership - 媒体所有权
这些词汇和短语可以帮助你理解和讨论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话题。

在阅读英语文献、写作和参与学术讨论时,你可以使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课程代码:152601✧考点分类: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本源、过程及当代新闻传媒的一般状况2.(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及其规律3.(掌握)新闻传受活动的基本法则及心理机制4.(掌握)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性质、特征和功能5.(理解并掌握)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一般状况,新闻自由和传播控制的特点及规律6.(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7.(初步掌握)运用新闻传播原理分析当前新闻现象和新闻理论是非的能力✧答题要点(共99道题):1.名词解释(44题)——关键词组句,4-5句即可2.简答题(31题)3.论述题(24题)✧答案来源: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1、2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统考大纲及指南》第三版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4.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第一版5.互联网搜索6.群共享已有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44个)MA1. “三贴近”杨保军第1版p295“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

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

它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向,概括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要求,凝练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的定义国外源流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一gathering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presentationeonvergenee)"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

融合新闻的名词解释

融合新闻的名词解释

融合新闻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报道方式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成为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它将传统的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体形式相结合,通过多平台的报道手段,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信息。

融合新闻的核心理念是多平台呈现和多媒体报道。

传统的新闻报道大多局限于纸质媒体或电视台的限制,报道内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融合新闻将信息呈现的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新闻报道可以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在融合新闻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相互结合,相互支撑,以更加全面、立体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

例如,一篇融合新闻报道可能包含一个文字描述的新闻主体、附带的照片图集,声音记录的采访和背景音乐,以及插图和动画等辅助资料。

这种多媒体的报道方式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使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此外,融合新闻还注重观众参与和互动。

传统媒体往往是单向传播,观众只是被动接收信息。

然而,融合新闻通过社交媒体和用户评论等形式,鼓励观众积极参与新闻报道的过程。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与媒体互动,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这种观众的参与不仅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还促进了公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融合新闻的形成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融合新闻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被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媒体机构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来吸引观众。

通过采用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媒体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同时,新闻业也因此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融合新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人们面临信息超载的困扰。

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3篇)

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3篇)

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3篇)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一)[1]张薇蕾.YC教育培训中心市场战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2]李育.外语培训市场及其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03(6) .[3]董兵.关于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一宜昌市教育培训市场的个案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4]朱根新.我国中小学课外培训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一以南京支点课外培训中心的实践为例[D].东南大学,,2009.[5]凌萌.高培中心培训市场开发四步曲[fJl.管理观察,2010(12).[6]张党珠.MBA培训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7]SEJ .McCarthy an analyr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review[J] .J.of Purchasing& Supply Chain Managmenl, 2000.[8] Kotler.P. Principles of Markemlg[J].Englewood Clifs,third edition. 2006(7).[9] Allen.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1998(8).[10] Don E. Schurz. Business model on the web E}om-merce times[J] .2001.[11]Bernd H. Schmitt. Experiential Marketin: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J] .2004(5).[12]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 `4V 营销组合[[J].中国M:业经济,2001(6): 71-75.[l3]崔俊涛,来坤.饭店网络营销初探[[J1.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4).[14]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一方法、技巧与文案[M].机械L一业出版社出版.2008.[15]陈韬.21世纪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6]管幼平.新形势下对企业营销管理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6 (5).[17]郭国庆.营销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张卫东.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19]翁向东.百科名片[OL].http:/lbaike./view/2932145.htm.[20]潦寒.文化营销[M]. L:人民出版社.2004 (5)[21] 王林竹. 论现代市场营销理念[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22] 肖代柏.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 商业时代,2009,(28) .[23] 贾伟锋. 市场营销的趋势变革[J]. 市场研究, 2009,(10) .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二)【l】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王方华,张向菁.绿色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梅莉,左鹏著.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魏明侠,司林胜著.绿色营销绩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武永春.绿色营销促成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魏明侠,司林胜,孙淑生.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21(6):88.90【7】万后芬.绿色营销的理论、措施及宏观监控体系【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5,14(5):16.19【8】刘宇伟.绿色营销的理论贡献刍议【J】.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1996,l(3):23.25【9】杨梅.绿色营销的魅力【J】.生态经济,2000,16(4):41.45【10】颜弘.从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发展绿色营销的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6,20(8):64.65【11】王文举,张庆亮.我国发展绿色营销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from 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济管理,1997,17(5):66.70【12】熊毅.绿色营销理论溯源、实践分析及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1999,42(6):21-23【13】马瑞婧.绿色营销的现代经济学基础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0,14(3):17.20【14】司林胜.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22(6):5-10【15】朱礼龙.绿色营销博弈观【J】.生产力研究,2002,17(5):32.33【16】文启湘,胡芳肖.绿色营销的iE#l,部性市场失灵及其治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7)【17】何志毅,于勇.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0(11):85.93【18】李海娥.论政府在我国绿色营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6,28(5):123.126【19】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I&#39-J题的探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19(3):19-22【20】叶方同,冯德连.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13(6):12、18【2l】王磊.论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J】.商业时代,2007,26(21):19-22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三)[1]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曾志生,陈桂玲.精准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姜旭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John Quelch.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肯尼思、E、克洛,唐纳德、巴克.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M].冷元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舒咏平,吴希艳.品牌传播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潘亚楠.微博客twitter探析[J].东南传播,2009, (12): 117-119.[ 12]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革命[[J].南方传媒研究,2009, (21 ): 8-17.[13]朱金昌,时启亮.SNS网站赢利模式分析团.当代经济,2008 (1) : 31.[14]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 (10): 56-58.[15]清科.中国微博客破冰:大发展仍任重道远[[J].资本市场,2009 (12 ) : 94-96.[ 16]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51-52.[ 17]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国际新闻界,2006, (10): 55-58.[18]郭全中.微博盈利模式研究[[J].南方传媒研究,2009, (21 ): 46-50.[ 19]徐海亮.论精准营销的广告传播(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6 (2):[20]宋志标.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阴.南方传媒研究,2009, (21 ): 27-33[21]谭诩飞.微博的力量[J].南方传媒研究,2009, ( 21) : 18-26.[22]吴漩.病毒式营销在国内SNS网站推广中的应用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23]肖倩.3G的应用前景分析及对网络营销的影响[[J].现代经济,2009, (13 ): 43.[24]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阴.现代传播,2006, (1):[25]刘策.病毒式营销创造品牌奇迹阴当代经理人,2005, (17): 109-110.[26]顺风. 微博客对互联网的八大影响田软件工程师,2009, (11): 33-34.。

论融合出版的发生及其内涵

论融合出版的发生及其内涵

论融合出版的发生及其内涵作者:王军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23期摘要:伴随出版融合深入发展,融合出版业态格局逐步形成。

融合出版渊源于媒介融合思想,遵循着阶段性动态演进的出版实践路径而发展,实质上是在信息技术和读者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传统出版、新兴出版及关联非出版组织,以“出版”为中心,为获取更佳出版成效和最优化共享资源、分担成本、柔性协同、价值共赢而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长,推动关联业态彼此融通并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动态演化的出版新范式,具体包括技术、组织、经济、文化等四重维度的融合。

关键词:融合出版;出版融合;融合维度; 中图分类号; G23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3-0036-03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力量的崛起,不仅为出版活动交付了全新的出版方式和出版业态,而且以其破坏性创新赋能,催动与传统出版融合之态,也引发了传统出版、新兴出版与关联非出版组织如新闻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互联网企业、电信业等的互融合发展。

这些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致使“出版”“电信”“IT”“互联网”等的业态彼此破界而相互渗入,其业务流程、产品服务、运营方式、组织结构、市场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且出现“融通合流”之势。

现在已经不再是有论者预言的那样,“未来的出版业将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业态”[1],“融合出版将成格局,这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现实所需,更是我们的美好愿景”[2],而现实真真切切,融合出版已日益成为常态。

但是,融合出版是怎么发生的?其内涵为何?这些问题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融合出版至关重要。

1; 融合出版的发生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形成都有其发生的源头和过程。

融合出版也不例外。

融合出版的发生,理论上缘起于媒介(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思想。

作为中外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媒介(媒体)融合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是个学术热点,研究侧重在新闻传媒业和电信业等的融合,实质上并不多涉及书刊出版业,但研究的范围挺广,主要包括:强调技术基础及其驱动作用的微观层面的融合;涵盖传媒技术、传媒产品形态、传媒组织机构、传媒运作系统等中观层面的融合;涵盖以上两种融合且强调社会监管和规则、受众参与及经济学、社会学后果的宏观层面的融合;以及涵盖传媒业、电信业、IT产业、电子产业等的大传媒产业融合[3]。

法国24小时新闻台媒体融合模式探究

法国24小时新闻台媒体融合模式探究

2021·3(上)《科技传播》52作者简介:曾小倩,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传播。

法国24小时新闻台媒体融合模式探究曾小倩摘 要 媒体融合是当下全球性的媒体发展趋势。

法国24小时新闻台作为覆盖法语区重要的国际传播平台,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媒体融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法国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文章基于对法国24小时新闻台的实地考察和对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UGC 发展、特色设置4个方面探究法国24小时新闻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为国内媒体平台(尤其是国际传播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媒体融合;国际传播;法国实践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8-0052-03法国24小时新闻台(France 24)成立于2006年,是法国首个全天24小时播报国际新闻的电视台,也是全球第一个同时用法英双语播报时事新闻的电视台。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了捍卫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对抗英语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主张投资创办法国24小时新闻台,对标美国CNN 与英国BBC,旨在用法国视角报道国际时事,向世界传播法国价值观,表达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法国24小时新闻台在国际上首次崭露头角的时刻是在2011年,当多数媒体把镜头聚焦埃及时,法国24小时新闻台首先对卡扎菲进行了独家专访。

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新闻传播平台之一。

1 媒体融合的内涵根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注解,融合(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后被用于气象学、数学、进化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融合(Convergence)”一词才与大众传播产生了联系[1]。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用三个相互交叉、趋于重叠的圆环演示计算机工作、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工业三种不同工业将走向融合的远见。

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

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

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作者:郭毅于翠玲来源:《现代出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媒介融合”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因研究视角不同,国外学者也存有争议,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更多介绍,并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考察传统出版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媒体;出版业“媒介融合”不仅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一个概念,而且是中国目前多种媒介发展进程中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参考国外文献,梳理这一概念的内涵,探讨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由于新媒介是相对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介对传统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更开阔的视野来考察出版业的发展境况,也是有意义的。

一、国外“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在20世纪末计算机信息革命到来之前,不同媒介之间界限明晰,对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也被限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内。

“媒介融合”的提出为媒介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不同媒介技术相互结合,连同工业制度结构、社会文化标准共同塑造着融合媒体。

在国外研究文献中,“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一词也被表述为“融合(convergence)”。

一般认为,“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依梯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提出的,其含义为“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普尔在《自由的技术》一书中指出:“一个既定的物理网络能够提供任何类别的媒介设备,反过来,一个曾被限制于一种技术的媒介设备现在能够被传送到任何物理上分散的网络上。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涉及媒介融合基本概念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例如,托马斯·鲍德温等合著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明确指出:之前各自为政的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计算机工业将汇流到一起,产生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提出: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印刷和出版业三个领域将会逐步趋于融合。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中国香港]宋昭勋【内容摘要】 Convergence是当今新闻传播学中最重要同时又语意模糊的概念。

本文通过追溯该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Con2 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媒体战术性联合(Con2 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 athering)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2 rytelling),并简介了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业界及学界的影响。

【关键词】 convergence;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 今天,科技界、商界、新闻传播界都在谈论一个词: convergence,似乎离开这个词便不能反映这些行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这个词被人们随意使用,不同的人用这同一个词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思,使得该词已经成为了模棱两可的时髦词。

“这个术语几乎出现在每一篇关于未来新闻和信息业的论文里,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史蒂芬尼,2003)本文旨在追溯convergence一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演进历史,厘清其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以期正本清源,使人们对媒体融合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理解。

一、Convergence词意溯源根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注解,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2 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of t he rays)。

大众传播学的参考书目 (1)

大众传播学的参考书目 (1)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一、书籍 推荐参考书书名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传播理论概论:《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传播学引论》 李彬新华出版社 1993年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 [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大众传播学诸论》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 新华出版社 1990年《传播理论》又:《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斯蒂文.小约翰[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200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2000年《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英]麦奎尔清华 2006年《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 〔美〕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传播学》鲁曙明 洪浚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美〕N.维纳商务印书馆1989年《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华夏出版社2002年《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北美传播研究》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话语与社会变迁》[英]诺曼.费尔克拉夫华夏出版社2003年《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日常关系的心理学》[美]史蒂文.达克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传播效果与受众:《舆论学》《公众舆论》[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002年《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群氓的时代》〔法〕塞奇.莫斯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群众与权力》〔德〕埃利亚斯.卡内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有效传播》[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清华2005年《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令飞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韦尔伯.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0年《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法]弗朗索瓦丝.勒莫商务印书馆1999年《谣言》[法]卡普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谣言女神》〔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中信出版社2004年《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心理学》〔美〕Taylor and Sear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认知失调理论》[美]利昂.弗斯汀格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共同体与社会》[德]斐迪南.藤尼斯商务印书馆1999年《孤独的人群》[美]大卫.里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保罗.福塞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陆学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丁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知沟”现象研究》《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媒与农村》方晓红中华书局2003年〔英〕约翰.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04年《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传播与社会影响》[法]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Glenn G. Spark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媒介效果研究概论》(英文影印版)《说服:接受与责任》[美]Charles U. Lars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十版,英文影印版)传播媒介研究:《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年《数字资本主义》[美]丹.希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传播形态变化:认识[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新媒介》《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麦克卢汉精粹》[加]麦克卢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数字麦克卢汉》〔美〕保罗.莱文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软边缘:信息革命的[美]保罗.利文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历史与未来》《思想无羁》〔美〕保罗.莱文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托马斯.鲍德温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询与传播》〔美〕约瑟夫.梅洛瓦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福布斯电脑革命史》[美]杰弗里.扬海南出版社1999年新华出版社2004年《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帝国》[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大卫.阿什德华夏出版社2003年《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信息烟尘》〔美〕戴维.申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994年《信息崇拜》〔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曹荣湘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西方媒介史》[法]让-诺埃尔.让纳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群言出版社2006年《世界是平的吗?》[美]罗纳尔多·阿罗尼卡姆特·瓦罗杜《长尾理论》[美]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2006年《世界是新的》[美]约翰·帕夫里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今日媒介:理解媒介、(美)约瑟夫罗伯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化与技术》传媒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的阐释》〔美〕格尔茨译林出版社1999年《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1989年《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隐形书写》戴锦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文化民粹主义》[英]吉姆.麦克盖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启蒙辩证法》[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重庆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003年新版《霍克海默集》〔德〕霍克海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英]马修.阿诺德三联书店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美]迈克.费瑟斯通译林出版社2000年《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作家出版社1996年《信息方式》[美]马克.波斯特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与权力》王逢振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劳拉.斯.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日常生活》〔英〕罗杰.西尔弗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美]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华夏出版社2003年《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约瑟夫.塔洛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艰难的说服》[美]迈克尔.舒德森华夏出版社2003年《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尹鸿、李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译林出版社2005年《广告符码》[美]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石义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研究方法:《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第4版)》[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罗杰·D·维曼约瑟夫·R·多米尼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美]大卫·莫里森新华出版社2004年《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 安德森·汉森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媒介分析技巧》[美]阿瑟·阿萨·伯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民族志:步步深入》[美]大卫·非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符号学原理》[法]巴尔特三联书店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华夏出版社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的准则》[法]E.杜尔凯姆商务印书馆1995年《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道学究竟是什么》[澳]艾伦.查尔默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法概要》[美]T.巴顿.卡特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新闻道德的评价》[美]罗恩.史密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第5版)》[美] 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总统班底》[美]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4年《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美]戈德堡新华出版社2002年《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商务印书馆1996年《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自由与权力》〔英〕阿克顿商务印书馆2001年《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商务印书馆1999年《自由与传统》〔英〕柏克商务印书馆2001年《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三联书店1997年《自由论》〔英〕以赛亚.伯林译林出版社2004年[美]亚历山大.米克约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报刊的四种理论》[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媒体与民主》〔英〕约翰.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西方传媒与战争》〔英〕苏珊.L.卡拉瑟斯新华出版社2002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新闻界》《权力的媒介》[美]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媒体与权力》〔英〕詹姆斯·库兰史安斌等译《大众媒介与社会》〔英〕詹姆斯·库兰等华夏出版社2006年《媒体与社会》〔英〕格雷姆·伯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杂志《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三、丛书1、新华:新闻传播学译丛(98——99)2、华夏:高校经典教材译丛(99——00)3、北广:传播学书系(2000)4、复旦: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戴元光童兵6卷5、华夏:传播·文化·社会12本6、中国社科:传播与文化译丛(2000)7、人大:新闻与传播学译丛(2004)(中文、英文)8、清华: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和英文版)9、新华:西方新闻传播学10、新华:传播市场观潮(5本)四、各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参考文献:1、《对传播学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张允若《杭州大学学报》1998·12、《传播学理论译介和研究中Communication一词的误译、误解及误用》宋昭勋(香港树仁学院)2003年传播学论坛论文3、《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宋昭勋(香港树仁学院)《现代传播》2006·14、2006年7《国际新闻界》媒体整合与融合专题5、《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新闻与传播》2007年2期6、《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章于炎《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3期7、《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蔡雯《国际新闻界》2006年58、《关键概念》(P158)9、《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与思考》蔡雯黄金《国际新闻界》2007年3期第二章参考文献:1、《大众传媒把关》Shoemaker(休梅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译者序》展江人大2004年(《哈钦斯报告:解读、误读与关键词》)3、《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4、《读“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郭镇之《国际新闻界》1997·15、《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张允若《新闻大学》1991夏季号6、《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学习札记》张咏华(传媒学术网·专家论坛)7、《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人大2004年8、《报刊的四种理论》赛伯特(Fredrick Sirebert)皮特森(Theodore Peterson)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56年1982年新华9、《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2003年第三章参考文献:1、《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介》陈力丹《国际新闻界》2004、62、《文化视野中的媒介演变》秦志希罗飞《浙江大学学报》2000、23、《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陈卫星《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4、《麦克卢汉遗产》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0、25、《媒介即文化》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1、26、《解决麦克卢汉的一把钥匙》董侠《国际新闻界》2004、47、1969年《花花公子》访谈录:《麦克卢汉——流行崇拜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家袒露心扉》《麦克卢汉精粹》第四章参考文献:1、《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学科学版〉1994.12、《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P255第四部分“内容”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第十四章《媒介类型与文本》第五章参考文献:1、(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 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 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陈韵昭传的受方[J]新闻大学1984(7)4、胡兴荣论传媒受众的主要权利[EB/OL](2004-11-07) 5、蔡骐谢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J] 新闻大学2004夏6、王锡苓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地位与回馈作用演变[J] 兰州大学学报2001(2)7朱南燕案例:《扬子晚报》如何调“众口” [EB/OL] 8、殷晓蓉美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关于“使用与满足说”的深层探讨[J]中州学刊1999(5)9、(美)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利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A]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六、七章参考文献:1、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考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2)2、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肖》《国际新闻界》2006(4)3、唐纳德·肖等《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4)4、张国良李本乾李明伟《中国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新闻记者》2002(2)5、李本乾《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趋势》《当代传播》2004(2)6、黄瑚《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新闻大学》2001(夏)7、李本乾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8、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3)9、谢新州《“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6)10、郭镇之《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1)11、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12、丁未《大众传播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差异——明尼苏达小组早期知沟假设研究》《新闻大学》2001秋13、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1(1)14、邵培仁张继康《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3(1)15、谢天勇张国良《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以1990—1999年〈安徽日报〉为例》《新闻大学》2001夏。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近年来,“媒介融合”(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已经成为国际新闻传播学界两个炙⼿可热的新名词,这⼀领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正在全⾯展开。

“媒介融合”从尼葛洛庞帝1978年提出概念,到现代传播业最发达的美国的融合现状,媒介融合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Pool )提出的。

1983年,他在其《⾃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

他认为:数码电⼦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体化的趋势。

最初⼈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起。

[1]现在对媒介融合形式的研究多从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报道⽂体、视觉呈现风格融合、新闻从业⼈员技能融合、媒介融合的国家政策⽴法等⽅⾯展开,并将侧重于对媒介之间的合作⽅式的研究。

[2]改变信息和知识的提供形式、时效和成本,使传媒集团业务结构多元化。

“融合新闻”(ConvergentJoumalism)在西⽅新闻传播界已经不是新名词,也有美国学者称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主要指利⽤多媒体⼿段进⾏新闻传播活动。

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站及⼿机等,集中在⼀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媒体和受众特点对新闻信息进⾏分类加⼯,发挥各⾃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新媒体导论——精选推荐

新媒体导论——精选推荐

媒介融合研究的现状在全球化大规模媒体融合的形势之下,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直接加快了中国国内多媒体融合的步伐。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就有一些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媒介融合的实例(比如网络与电视、报纸与电视、手机与报纸等)出发,进行了媒介融合的思考,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是根据自己出访美国的经历,较早在中国内地提出并推介西方“融合媒介”理论和实践的学者。

她在文章中推介了近年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或“融合媒介”做出的界定,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蔡雯指出,“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是目前传媒业全球性发展的前沿课题。

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她通过文章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业务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

自蔡雯教授之后,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数都仍停留在讨论、介绍西方的经验,以及强调媒介融合的重要性和对媒体、对记者的新要求等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内涵和指向并不清晰,导致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媒介发展的趋势做出一定的阐述和预测,并没有对“媒介融合”做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释。

但是,最近两年,随着传媒产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最近两年在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宋昭勋针对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 一词进行了溯源及内涵分析。

文章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 一词的不同涵义,汉语翻译,最后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 21 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训练, 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convergence journalist) 。

”2006 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昝廷全在《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及组织创新趋势》一文中,就媒介现有的四大产业――电信、互联网、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提出传媒产业融合基本上要经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定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类型:“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日,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

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

前文中谈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4.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_招斯喆

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_招斯喆

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摘要]电视与网络是当今备受瞩目的两大媒介,从争锋到融合,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多方关注。

一直以来,两者的融合遇到了许多阻碍,而今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正式为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融合不仅仅是政策上的,从媒介形态本身、媒介文化方面更应下功夫,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融合缺陷仍需弥补。

[关键词]电视 网络 融合引言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作为已经举办了15届的年度学术研讨会议,伴随中国广电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主题和新的探讨,由原来仅限于技术应用的讨论扩展到增值业务及运营等方面;由原来仅围绕有线电视的讨论,扩大到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方面的研究;由讨论传输技术延伸到内容管理等方面;由仅介绍技术应用向技术原理、设计思想深入。

可见会议向着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方向发展。

[1]2005年至2009年以来,论坛主题多涉及电视与网络融合的问题,且成为重中之重。

2005:数字电视付费频道的现状与政策/IPTV 的发展现状、许可证管理方法及对广电和电信的影响2007:数字化与增值业务2008:数字电视与增值业务/NGB/三网融合2009:卫星直播电视/网络视听服务/CMMB/地面数字电视由此可见,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成为必然之势,受到学界和传媒界的共同重视。

一、理论基础1、媒介共生共生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利提出,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德贝利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保持某种程度永久性的物质联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生物界,平等的众生之间既有互斥又有互补。

对于他们来说,斗争——妥协是共生的方式,而自然环境的改变则会带来共生关系的变化。

[2]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互相竞争,最终共同朝前发展。

网络从出现时大有消灭传统媒体的态势,转而与传统媒体共生共融,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

convergence 的单词用法

convergence 的单词用法

convergence 的单词用法
"Convergence" 它的基本含义是不同事物或观点逐渐接近、趋同、汇聚或一致。

这个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用法:
数学:
* 在数学中,"convergence" 表示序列、级数或函数在某个意义上趋近或收敛到某个极限值。

这是微积分和实分析等领域的重要概念。

计算机科学:
* 在计算机科学中,"convergence" 可能表示算法、迭代过程或计算模型在运行中逐渐趋于稳定状态或收敛到某个解。

经济学:
* 在经济学中,"convergence" 可指不同地区、国家或经济体在一些经济指标上逐渐趋同,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通信和网络:
* 在通信和网络领域,"convergence" 指的是不同类型的通信或网络技术趋于融合,例如语音、数据和视频的融合。

生物学:
* 在生物学中,"convergence" 可以指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相似的形态、结构或行为,以适应相似的生态环境。

思想和观点:
* 在一般的语境中,"convergence" 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观点或趋势逐渐趋同,表明它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致或共识。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convergence" 的确切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根据使用背景,这个词可以指一种逐渐接近、趋同或融合的趋势。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中国香港]宋昭勋【内容摘要】 Convergence是当今新闻传播学中最重要同时又语意模糊的概念。

本文通过追溯该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Con2 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媒体战术性联合(Con2 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 athering)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2 rytelling),并简介了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业界及学界的影响。

【关键词】 convergence;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 今天,科技界、商界、新闻传播界都在谈论一个词: convergence,似乎离开这个词便不能反映这些行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这个词被人们随意使用,不同的人用这同一个词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思,使得该词已经成为了模棱两可的时髦词。

“这个术语几乎出现在每一篇关于未来新闻和信息业的论文里,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史蒂芬尼,2003)本文旨在追溯convergence一词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演进历史,厘清其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以期正本清源,使人们对媒体融合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理解。

一、Convergence词意溯源根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注解,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2 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of t he rays)。

随后,该词被逐渐运用于气象学、数学、进化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

Convergence一词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

法悖(Farber)和巴冉(Baran)1977年发表了“计算和通讯系统的聚合”(t he convergence of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文;麻省理工大学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o1as Ne2 groponte)1978年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迭的聚合过程,这三个圆环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

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卓识第一次通过这个著名图例演示出来,获得了商界领袖的青睐,尼葛洛庞蒂因此而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赞助,使他得以于1985年创办了后来声誉卓著的媒体实验室。

随后,新闻传播界愈来愈多的思想家也开始意识到科技发展对与新闻媒体的影响。

例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席威廉・帕雷(William Paley)在1980年广播界年会上发表讲演,重点论述了新闻信息传播机制的融合(t he conver2 gence of delivery mechanisms for news and information)给业界所带来的新挑战(高登,2003)。

到底是谁最先将convergence一词用于传播科技相关领域实难考究,但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 hiel De S ola Pool)对于该词的推广与普及功不可没(高登,2003)。

在其1983年大作《自由的科技》(t he Technologies of Free2 dom)中,普尔提出了“传播形态聚合”(t 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1994年《纽约时报》报道圣荷两水星报(San,Jose Mercury News)与美国在线(AOL)共同推出名为《水星中心新闻》(Mercury Center News)的电子报服务时,用了一个小标题:“一次媒体聚合”(A Media Convergence)(高登,2003)。

20世纪90年代初,通信、消费电子产品、媒体和计算机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产业存在,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化融合不仅改变了大众传媒获得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更主要的是为电信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出现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此,葛林斯丁(G 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曹卫,郝亚林,2004)。

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于2000年初宣布历史性合并之际,convergence一词已经成为了电子信息传播中的常用语了(高登,2003)。

二、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的不同涵义然而,这个愈来愈受青睐的术语即使在新闻传播领域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1期(总第138期)51 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涵义,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涵义导致了人们对该词的模糊认识。

有鉴于此,李奇・高登(Rich G or2 don)对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涵义作了如下分类: 11媒体科技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虽然科技完全融合的时代还未到来,但普尔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的理念使我们看到了未来媒体科技发展的图景:传媒机构的数字化传播内容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广泛使用,可以相对容易地将各种数字形式传送到不同的传播平台,例如,电视将具备更多计算机的特点从而与网络相连,既可以接收和储存数字化内容,也可以让观众与荧屏上广告之类的内容互动。

现在,移动电话已经有了摄像、录音、收看电视节目、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

可以说,媒体科技的融合是新闻传播领域随之一切融合的基础。

21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当今传媒集团最高层次的融合,是指媒体所有权的集中,维亚康母公司(Viacom)、迪斯尼(Disney)、维旺迪集团全球出版公司(Vivendi Universal)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mer)常常被人们誉为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媒体所有权合并的典型案例。

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2000年进行所有权合并时,伦敦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次合并第一次清楚地表明:人们期待已久的各种节目制作及其传播方式的融合正在变成现实(高登,2003)。

然而,媒体所有权合并引起了许多传媒批评家的关注。

记者兼学者的本・巴格迪肯(Ben Bagdikian)在其1983年第一版《媒体垄断》(The Media Monopoly)中就预测到:一些传媒公司将控制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所读、所听和所见。

他担忧这种所有权的集中和对内容的控制会压制社会上不同声音,从而导致新闻传播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描绘社会现实。

在美国,早在科技融合之前,对媒体所有权集中的忧虑使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2 mission)于1970年通过了《广播/电视跨媒体所有权限制令》(Radio/TV Cross-Ownership Restriction),1975年通过了《报纸/广播电视跨媒体所有权禁令》(Newspaper/ Broadcast Cross-Ownership Prohibition),不允许一家媒体公司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拥有广电媒体和报刊,并对同时拥有广播电视媒体的范围做了限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所有权的合并兴趣和发展趋势在业界有增无减。

诚如论坛报(Tribune Co1)出版集团总裁杰克・富勒(Jack Fuller)所说:在同一市场拥有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可以降低成本、增强效益,提供更优质的新闻(高登,2003)。

由于信息传播科技、特别是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发展,过去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规定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前传媒市场的现实需要。

有鉴于此,1996年美国修正并通过了新的电信法,解除了对传播产业跨业经营的限制,以开放竞争的方式,让传播业者跨行业经营其它种类的传播媒体,以适应新科技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

传媒公司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上的整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多媒体集团,从事具有规模效益的多媒体业务。

这样,报纸、电视台、电台、电影和互联网站的生产作业得以打破彼此的界限进行互动性融合,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并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互相推动、促销、造势,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

31媒体战术性联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战术性联合并不需要媒体所有权合并,通常是指在不同所有制下电视、报纸、电影、网络等媒体之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通力合作。

媒体共生理论(Media Symbiosis)已经告诉人们: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

这种依存关系如电影与电视、唱片与广播之关系一样。

媒体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报纸和电视的合作者们就相信:交叉助销可以驱使报纸的读者去看电视、电视观众去读报纸;电视观众可以知道明天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而报纸的读者又可从天气版上看到电视台的最新天气预报;报纸记者能让电视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时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信息;电视记者携带照相机,而报纸摄影记者携带数码摄录机。

如果对于一次剪彩仪式,报纸只要一张照片而电视台只要20余秒的录像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派出两位摄影师了。

41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2 dia Organization)随着媒体科技的融合及媒体所有权的合并,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媒体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当奥兰多前哨报(Orlando Sentinel)与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合作开设一个24小时本地新闻频道时,他们组建了一支多媒体编辑队伍,这群编辑大多数都具有广播背景,他们在两个新闻编辑部之间进行协调,与文字记者沟通,将报纸内容变换成电视新闻。

这便是媒体应需要而进行的组织结构性融合。

在这方面,真正落实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理念并将它发展到极致的是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体综合集团”(Media G eneral)。

该集团将它旗下的报纸(坦帕论坛报, Tampa Tribune)、电视台(WFLA-TV)和互联网站(坦帕湾网站,Tampa Bay Online)全部集中在同一个建筑物中,同一屋檐下,同一新闻室中,各种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时事新闻,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扩大了市场,节省了成本,获取了较大的效益(林任君,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