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预评审专家信息组11.1.1名老

合集下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32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建议支持经费总计5.3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方法,建立传承机制与管理平台;以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为载体,在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相关的收集、评估、筛选、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种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高考语文每日一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每日一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日一练+名篇默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张效霞①2003年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

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

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

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

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提到:“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

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对SARS、艾滋病这些新近才出现的新病种,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其“独特的色彩、风格”——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

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

在西医面临抗生素研发困境的当下,中医的优势不言自喻。

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

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

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李燕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控制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控制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控制第1章中医药健康管理概述 (3)1.1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 (3)1.2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第2章中医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3)2.1 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3)2.2 中医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 (4)第3章中医药服务标准化 (4)3.1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的意义与目标 (4)3.2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内容与实施 (4)第4章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管理 (4)4.1 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 (4)4.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4)4.3 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 (4)第5章中医药机构设置与管理 (4)5.1 中医药机构设置原则与分类 (4)5.2 中医药机构内部管理 (4)5.3 中医药机构服务质量评价 (4)第6章中药材质量控制 (4)6.1 中药材种植与采集管理 (4)6.2 中药材加工与储存管理 (4)6.3 中药材质量控制检测方法 (4)第7章中药制剂质量控制 (4)7.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 (4)7.2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评价 (4)7.3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控制 (4)第8章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 (4)8.1 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与要求 (4)8.2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4)8.3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4)第9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 (4)9.1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4)9.2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管理 (4)9.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与改进 (4)第10章中医药信息化管理 (4)10.1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现状 (5)10.2 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5)10.3 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与研究 (5)第11章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5)11.1 中医药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5)11.2 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策略与途径 (5)11.3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 (5)第12章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5)12.1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 (5)12.2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案例 (5)12.3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展望与挑战 (5)第1章中医药健康管理概述 (5)1.1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 (5)1.2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5)第2章中医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6)2.1 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6)2.1.1 质量政策与目标 (6)2.1.2 组织结构 (6)2.1.3 资源配置 (6)2.1.4 过程控制 (7)2.1.5 风险管理 (7)2.1.6 持续改进 (7)2.2 中医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 (7)2.2.1 质量指标体系 (7)2.2.2 质量监测 (7)2.2.3 质量评估 (7)2.2.4 质量改进 (7)2.2.5 信息反馈与沟通 (7)第3章中医药服务标准化 (7)3.1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的意义与目标 (7)3.1.1 意义 (8)3.1.2 目标 (8)3.2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内容与实施 (8)3.2.1 服务流程标准化 (8)3.2.2 技术规范标准化 (8)3.2.3 质量控制标准化 (8)3.2.4 信息化建设 (9)3.2.5 人员培训与考核 (9)第4章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管理 (9)4.1 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 (9)4.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9)4.3 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 (10)第5章中医药机构设置与管理 (10)5.1 中医药机构设置原则与分类 (10)5.2 中医药机构内部管理 (10)5.3 中医药机构服务质量评价 (11)第6章中药材质量控制 (11)6.1 中药材种植与采集管理 (11)6.2 中药材加工与储存管理 (12)6.3 中药材质量控制检测方法 (12)第7章中药制剂质量控制 (12)7.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 (12)7.1.1 生产工艺流程的规范化 (12)7.1.2 原药材的质量控制 (12)7.1.3 生产设备与环境的控制 (13)7.1.4 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 (13)7.2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评价 (13)7.2.1 质量标准的制定 (13)7.2.2 质量评价方法 (13)7.2.3 质量标准的执行与修订 (13)7.3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控制 (13)7.3.1 不良反应监测 (13)7.3.2 不良反应的控制 (14)第8章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 (14)8.1 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与要求 (14)8.2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14)8.3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14)第9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 (15)9.1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15)9.2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管理 (15)9.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与改进 (15)第10章中医药信息化管理 (16)10.1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现状 (16)10.2 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6)10.3 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与研究 (17)第11章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1.1 中医药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17)11.2 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策略与途径 (18)11.3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 (18)第12章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8)12.1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 (18)12.1.1 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法 (19)12.1.2 服务质量改进工具 (19)12.2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案例 (19)12.3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展望与挑战 (19)第1章中医药健康管理概述1.1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1.2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2章中医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2.1 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2.2 中医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第3章中医药服务标准化3.1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的意义与目标3.2 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内容与实施第4章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管理4.1 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4.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4.3 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第5章中医药机构设置与管理5.1 中医药机构设置原则与分类5.2 中医药机构内部管理5.3 中医药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第6章中药材质量控制6.1 中药材种植与采集管理6.2 中药材加工与储存管理6.3 中药材质量控制检测方法第7章中药制剂质量控制7.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7.2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评价7.3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控制第8章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8.1 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与要求8.2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8.3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第9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9.1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内涵与外延9.2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管理9.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与改进第10章中医药信息化管理10.1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现状10.2 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10.3 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与研究第11章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11.1 中医药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11.2 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策略与途径11.3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第12章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12.1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12.2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案例12.3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展望与挑战第1章中医药健康管理概述1.1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中医药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方式,融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中药抗衰老保健药物研发的进展

中药抗衰老保健药物研发的进展

中药抗衰老保健药物研发的进展郁兵; 王波【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5【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中药; 抗衰老; 保健药物; 研发; 进展【作者】郁兵; 王波【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9.3+8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大幅提高.以我国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版《WORLD HEALTH STATASISTICS》报告,2017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增长到76.4岁.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 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的日本,2018年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4.2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估算达到3 51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27.7%.人口老龄化带来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包括:(1)社会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2)在职缴纳养老保险人口减少,退休领取养老金人口增大,导致社会养老金出现亏空.(3)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社会医疗成本开支巨大.(4)老年人赡养成为社会问题.(5)青壮年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沉重.面对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怎样保持中老年人口机体的健康状态,延长人类的寿命,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1 衰老的机制现代生物学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在近五十年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衰老机制的多个假说,主要包括:自由基学说、DNA损伤学说、端粒学说、交联学说、生物膜损伤学说、遗传程序学说、染色体突变学说、内分泌学说、免疫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1-2].祖国传统医学对于衰老的认识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论,主要包括:(1)肾虚衰老说: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元,藏精之所,肾气亏虚则五脏六腑功能衰退;而且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转耳鸣,步履不稳.(2)脾胃虚弱衰老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精、气、津、血障碍,气血不足,痰浊瘀血,腹脏、经络、四肢百骸失去充养,从而导致衰老.(3)五脏虚弱衰老说:人过四十,五脏自肝开始机能逐一下降,并导致机体衰老.(4)阴阳失调说:阴阳失衡或者阴阳两衰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1-4].上述传统与现代衰老机制理论中,肾虚衰老学说、脾胃虚弱衰说、自由基说、内分泌说,免疫说、DNA损伤说,对我们研究延年益寿、抗衰老中药方剂和保健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今被证实较为有效的抗衰老药物主要有化学药和中药两大类.2 抗衰老化学药物(1)抗氧化剂:非酶类抗氧化剂包括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铁、硒、镁、锰、铜、锌,酶类抗氧化剂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辅酶Q硫辛酸(L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还原型谷胱甘肽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酪氨酸磷脂酶(GR).(2)抗衰老激素:褪黑素、人生长激素(HGH)、脱氢表雄甾酮(DHEA)、性激素.(3)营养物质:核酸、蛋白质、氨基酸、磷脂.(4)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干扰素诱导剂、免疫胸腺肽、左旋咪唑等[1,5].3 抗衰老中药研究现状我国传统中药中有很多方剂具有抗衰老功效,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首乌延寿丹、还少丹、百年乐、参鳖补膏、复方丹参、二陈汤、龟龄集、固真方、五味子冲剂、茯苓生脉饮、康寿饮等,这些药物经过长期的应用已被证实具有抗衰老功效,而且通过现代生物医学手段也证明了其抗衰老效果较为显著[1-2,4-5].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发现中药抗衰老主要通过下述机制完成:(1)清除自由基:自由基普遍存在机体内,随着机体的衰老,具有抗氧化功能的过氧化物歧化酶等成分含量下降,导致自由基大量积累,过量的自由基会过氧化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细胞成分,从而破坏细胞膜、线粒体、染色体等细胞结构,引起蛋白质交联变性和DNA链断裂,从而引起机体衰老.人参、丹参、西洋参、黄芪、枸杞、灵芝、红景天、绞股蓝、五味子、大黄等中药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功能,从而实现抗衰延寿.(2)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器官的衰老受到神经—内分泌调节,很多研究证实一些中药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可以实现抗衰延寿.如:冬虫夏草、鹿茸、人参、黄芪、杜仲、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附子等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灵芝水提液可通过强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来调节机体的多种代谢,被证实对延缓衰老具有一定效果.(3)调节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健全与衰老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通过免疫力的提高对抗衰延寿起到一定作用.许多治疗虚证的中药,如:锁阳、黄精、肉桂、仙茅等补阳药可以刺激抗体的生成;玄参、北沙参、天门冬、炙鳖甲、银耳等养阴药可以延长抗体在体内存活的时间;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可以提升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促进抗体形成,升高血液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刺激淋巴细胞的转化;香菇多糖能促进抗体的形成,促进吞噬细胞的功能;枸杞多糖有下调T细胞促凋亡基因表达及上调抗凋亡基因表达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逆转T细胞过度凋亡的趋势;野玫瑰根提取物可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OD值,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冬虫夏草可促进抗体的产生;六味地黄多糖可以促进小鼠脾抗体形成细胞的活力.(4)保护和修复DNA:五味子、独活等中药能够减少对线粒体DNA或者神经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实现抗衰延寿.(5)延缓端粒的缩短:六味地黄丸、黄精煎、松花粉、淫羊藿可以提高端粒酶的活性,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实现抗衰延寿[1,5-8].4 总结与展望长生不老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生命从诞生、到生长、到成熟、到衰老、到死亡,是生命有机体必然经历的过程.对于现阶段的生物医学来说,怎样延缓衰老的到来,使老年人能够保持足够的健康状态,并延长其寿命,是我们当下抗衰老研究的主要方向.衰老作为生命的正常生理过程,不同于疾病,药物干预抗衰老,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作者认为对于抗衰老保健药物应有不同于常规药物的要求.首先要考虑长期服食的安全性:应选取药食同源类中药为选材范围,保证保健药物适用的广泛性和安全性.其次合理组方:以现代生物学抗衰老理论为依据,结合祖国医学抗衰老理论,选取具有不同抗衰老机制的药物进行合理组方,并根据动物实验来筛选出成分和配比的最佳方案.最后考虑到使用周期长、适用人群广的特征,还应具有口味好、服食和保存方便的特点.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相信中医中药也会为我国数亿中老年人带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陈志蓉.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1):8-11.[2] 李崭,王秀娟,康学,等.抗衰老机制及中药复方抗衰老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1,3(10):794-795.[3] 李明伟,路军章.衰老机制与中药抗衰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9):215-218.[4] 黄宇南.对中药抗衰老的探讨[J].中国执业药师,2008(5):16-18.[5] 孙晓生,杨柳.抗衰老机制与药物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93-596.[6] 武晓群,秦晶.中医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7,20(11):59-61.[7] 刘步芹,黄丽.抗衰老中药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9-50.[8] 黄娅琳.抗衰老中药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91-69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

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2018年版)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2018年版)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2018年版)二○一八年四月目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1)评审专家组组成及任务分工 (2)评审专家组预备会 (3)评审工作预备会 (4)评审专家组工作会 (6)评审工作反馈会 (7)评审工作日程安排 (8)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报告提纲 (10)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中医药服务功能) (11)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中医药服务功能) (15)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综合服务功能) (16)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综合服务功能) (24)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党的建设) (25)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党的建设) (27)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 (28)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34)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34)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184)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 (184)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 (244)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249)第三部分党的建设 (249)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一、评审专家组组长职责(一)负责培训本评审组的成员并答疑。

(二)负责撰写评审报告或指定专家组成员撰写,并按时提交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

(三)向评审组织反馈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审专家组成员职责(一)服从组长的分工和工作安排,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

(二)按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及专家手册要求,认真开展评审。

(三)按照评审日程,按时报到和撤离,中途不得离开评审现场。

三、评审专家组要求(一)熟悉《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手册》及相关文件;了解评审工作内容和意义;掌握基本方法和工作流程。

(二)应在评审工作开始前1天到达被评审医院所在地。

(三)召开预备会议,落实评审各项工作和材料准备。

(四)遵守评审纪律,做到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不乱表态。

(五)着正装,佩带相应证件。

准备手提电脑。

中医药领域项目科研课题

中医药领域项目科研课题

附件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课题申报指南项目一、“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为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重点项目。

本项目将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基础上,整合中医药研究成果,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的常见病及特色治疗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可推广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

一、研究内容选择30种左右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有较好前期临床和科研基础的常见病,采用符合DME原则的多种临床研究方法,针对同一种疾病(研究病种自主选择,已列入“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中研究的内容不在此范围)同时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临床治疗方法或方案研究针对临床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或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客观规范地评价其疗效和优势。

在各自申报的基础上,同一种疾病可对多种方案同时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合、优化治疗方案。

鼓励针对中医的证(症),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进行方案研究和评价。

(二)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规范研究对所选疾病,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医特色显著、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临床治疗技术,通过规范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有效性、安全性,完善技术操作,形成应用规范和指南。

(三)中医常见病基层医生诊疗规范的示范研究根据农村医生的诊疗需求,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于农村基层的(成本低廉、安全有效、便于掌握)中医疾病临床诊疗规范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须进行方案的临床验证和修正完善等工作。

二、研究目标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实用有效、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

三、申报方式和要求(一)本项目将在课题自由申报的基础上,通过评审,以协作组形式实施研究。

符合条件的单位可以一个单位单独申报,也可以联合若干单位申报。

有条件、有意向竞争协作组牵头单位者,必须联合多家有良好基础的单位共同申报,鼓励联合西医单位、省级以下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课题研究,且要说明竞争牵头单位的基础和条件。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与对策探讨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与对策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中医药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实现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的奋斗目标。

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创新不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等。

通过以唐山市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剖析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提出解决中医药发展难点重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1.1 中医药服务机构数量、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情况唐山市现有中医类别医疗机构704家,其中,中医类别医院44家(三级甲等2家、三级管理1家、二级甲等8家、二级管理8家、一级及未定等级25家)、门诊部13家、诊所647家。

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6650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79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9人。

1.2 专科、学科建设情况现有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市级重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与对策探讨徐英 赵红梅 张云涛 李浩源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30202035)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徐英、赵红梅、李浩源);唐山市第七医院(张云涛)【摘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把振兴发展中医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理论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创新不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保障体系建设和中医文化传播不够等问题,以唐山市为例,从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医改工作、中医文化建设和医保政策调控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提出解决中医药发展难点重点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2025届四川省教考联盟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四川省教考联盟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四川省教考联盟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7月2日报道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6月29日发表文章《德国铁路集团押注“一带一路”,增加对华列车货运》称,德国国有铁路集团——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计划大幅提高对华运输能力,寄希望于北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继续支持陆路运输。

文章称,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准备明年将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增加17.6%,从目前的8.5万个标准集装箱增加到10万个。

虽然铁路在欧中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仅占1.5%,但交通运输业观察家预测:随着双方企业利用列车运输优势,铁路货运量将出现增长。

文章称,由于欧中班列对德国铁路公司投资组合日益重要,2018年年底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

公司董事长卡斯滕•欣内说:“我们预测货运能力增加,依据的是公司成功地扩大了中国与我们欧洲铁路网连接的目的地,我们的铁路网是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节选自《看好“一带一路”前景德铁拟增加对华列车货运》,2019年7月《参考消息》,有删减)材料二: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

数量激增的同时,各类运输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创新。

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大型客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和飞机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1.06.23•【文号】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6.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丁光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完善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明确中西医并重发展模式,加快促进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的建议。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成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下同)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中医药法》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中医药法》颁布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启动地方法规的修订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中医药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

坚持把推动《中医药法》实施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法》的落地见效。

《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中医药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落实,中医药事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两种医学在增进维护健康中的叠加效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基于数据挖掘对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对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用药规律分析

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聚类分析集中对特定的聚 簇集合进一步分析,同一个类中的对象相似性较大, 而类与类之间相异性较大[4];因子分析是把原始变 量分解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根据相关性大小把 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 的变量相关性较低,为求用最少的公共因子来综合 反映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5]。本研究拟运用 SPSS Statistics210软件采用 Ward法进行聚类分析,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 162 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 关联分析是形如 X→Y的蕴涵式,在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中,通过分 别设定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的阈值可获取联系密 切的中药间的关联[6];复杂网络是大量真实复杂系 统的拓扑抽象,通过保留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过滤 其他冗 余 的 信 息,可 以 更 突 出 复 杂 系 统 的 内 部 特 征 [78]。复杂网络 分 析 可 将 方 药 配 伍 信 息 进 行 深 层 次挖掘分析,得到方药配伍的核心和共性规律。本 研究拟运用 SPSSmodeler141软件采用 Aprior算法 进行关联分析和 Gephi092软件采用力导(FR)算 法布局进行复杂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药 物 使 用 频 次 分 析 223张 处 方 共 涉 及 药 物 116味,单处方中药味数最多为 11味,最少为 7味, 平均(98±058)味,将全部药物中频次 >7的中药 降序排列,其中使用频次 >100者为鸡血藤、甘草、 白芍、当归、牛膝;频次较低者为五指毛桃、龟甲,频 次均为 8。见表 1。 22 药物性味频次分析 对使用频次 >7的药物 进行四气五味频次统计。从药物四气规律分析,使 用最多的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药物;从药物五味 规律分析,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物,其次是苦味、辛 味药物;从归经频次统计分析,以入肝、肾、脾经的药 物较多,其次是入肺、心经的药物。见表 2。 23 药物因子分析 对使用频次≥40的药物进行 KMO和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Bartett检 验 P=0<0001,说明各变量具有相关性,KMO值为 0704,表明变量间相关性 较 强,适 合 作 因 子 分 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当特征值 >1时,提取 出 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62981%,使用最大方 差法正交旋转,经迭代后选择载荷系数绝对值 >04 的因子解释公因子含义。见表 3。 24 药物聚类 分 析 通 过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计 算 因 子 得分系数,再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 化 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把因子得分变量作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2.23•【文号】国中医药科技中医便函〔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2.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公开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的通知国中医药科技中医便函〔2024〕36号各有关单位、专家:为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立项工作,现公开征集2024年度项目建议,有关要求如下。

一、总体定位(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健康中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产出为目标提出项目建议。

(二)项目总体围绕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中医药经典与经验传承创新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临床价值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四大任务。

二、填写要求请填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表》(详见附件),于3月13日前将excel电子文件发送至邮箱。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雨欣************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李苏宁************电子邮件:zhongyaochu@传真:************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建议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2024年2月23日。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35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完成不少于35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最少3个诊次以上、包括疗效评估与随访的完整病例数据;总结形成不少于10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30种特色有效方药或30种特色诊疗技术,并对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完成不少于5种疾病不同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与经验,对于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由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往往缺乏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验证,其临床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中央政府特别出台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旨在加强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提升其临床应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申报项目概述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研究课题,探索和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开发新的中医药产品,并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转化和推广。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经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炼和验证中医药经验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中药资源的现代化研究: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植、提取、加工等关键环节,提高中药品质和药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3.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研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医诊疗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整合。

4.中医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通过研发新的中医药制剂和治疗方法,改善传统中药的制剂工艺和规范,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效果。

三、申报要求1.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研究背景和经验,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2.项目具体研究方案应明确、可行,并具备创新性和实用性。

3.项目研究团队应由相关专家和学者组成,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和设备。

4.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计划研究经费一般在200-500万元左右。

5.项目申报需提交详细的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研究团队构成、研究方法、经费预算等相关文件。

四、申报流程1.项目的申报时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份,具体申报时间以相关部门的通知为准。

2.项目申报需通过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系统进行在线填报和提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二批)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二批)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二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3.02.27
•【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13]26号
•【施行日期】2013.02.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
格项目(第二批)名单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3〕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专家于2012年11-12月对7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进行了复审验收,对48个重点专病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专病转重点专科评审验收。

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等76个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了复审验收(名单见附件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青盲病等47个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项目通过了重点专病转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名单见附件2),现予公布。

请各重点专科项目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
科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完成重点专科建设各项任务,确保重点专科建设取得实效。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复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二批)名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项目转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名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年2月 27日附件1
附件2
注:△含2个通过验收合格保留专病的项目。

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

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

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现就2015年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安排如下:一、评估范围2009年一2011年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的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见附件1)。

二、评估组织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委托,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工作由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组织实施,由教指委委员或相关专家组成评议专家组开展相关工作。

三、评估内容专项评估主要是检查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队伍结构、导师水平)、人才培养(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学术训练或实践教学、学位授予)和质量保证(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学风建设)等。

具体评估指标与自我评分表详见附件2。

四、评估程序与方式1 .教指委研究制订专项评估工作方案,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由学位办转发各参评单位。

2 .学位授予单位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评估准备,撰写评估材料。

3 .教指委组织专家通讯评阅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的有关材料,依据评估指标对授权单位办学情况提出评价意见。

4 .根据通讯评价结果,上报至国务院学位办后确定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的授权点,教指委组织委员进行实地考察。

5 .召开教指委会议,在听取通讯评审及实地考察意见的基础上,由各位委员对学位授权点独立提出评议意见,评议意见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6 .教指委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专家表决结果,对学位授权点提出处理意见,并于2015年11月30日前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五、评估指标体系《中医专业学位专项评估体系指标(自我评分表)》(详见附件2)0六、评估安排2015年1月一9月:学位授予单位按要求撰写和提交评估材料,完成各项评估准备工作;附件2、3于2015年9月30日之前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布。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07.13•【字号】•【施行日期】2018.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管理,进一步提升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我局于2018年5月对已到期的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现将结题验收结果公布如下:一、验收范围与数量2015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其他未按期结题验收项目等共计102个。

二、验收方式及结果此次结题验收采用现场评审答辩方式。

验收结果:共有98个项目合格(附件1),4个项目不合格(附件2),并从合格项目中遴选出示范项目11项(附件3)。

三、工作要求1、请各单位按照《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通过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定期检查等措施,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保证科研质量,我局将不定期进行抽查和现场督导。

2、示范项目负责人应做好研究经验总结,具备成果转化能力及市场化价值的,可参加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成果和特色技术产业化项目征集,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3、结题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在接到通知起6个月内,经整改或完善有关材料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各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对不合格项目的管理,督促项目组按照评审意见完善项目实施。

附件:1.2018年北京中医药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合格项目名单2.2018年北京中医药科技项目结题验收不合格项目名单3.2018年北京中医药科技项目结题验收示范项目名单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8年7月1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中医药大学
组11:3.1.2 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李隆云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2
王峥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3
杨秀伟
北京大学
4
张友明
山东大学
5
陈家春
华中科技大学
6
陈随清
河南中医药大学
7
刘塔斯
湖南中医药大学
组12:4.1.1 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序号
专家姓名
1
杨大坚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2
贺学礼
河北大学
3
唐志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刘菊妍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5
朱盛山
广东药科大学
6
吴和珍
湖北中医药大学
7
赖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8
康廷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9
刘建华
山东省科学院
10
肖志强
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
所在单位
组13:4.1.2 中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及示范研发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丁建宝
宁夏五行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
4
秦少容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5
赵应征
温州医科大学
6
高建青
浙江大学
7
史国富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
组15:4.3.2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曹晖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孔令东
南京大学
3
高文远
天津大学
4
崔秀明
昆明理工大学
5
易进海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6
杨苏蓓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2
陈荣
福建师范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李绍滋
厦门大学
5
梁安辉
广东工业大学
6
吕雄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7
李佃贵
河北省中医院
组18:4.5.2 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罗锦兴
中山大学
2
7
李文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8
梁慧
湖南省肿瘤医院
9
马丽俐
浙江省中医院
10
何军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11
张帆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2
金红
湖南师范大学
13
孙万森
西安交通大学
14
曹文富
重庆医科大学
15
姚成芳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6
李东
北京大学
17
谭正怀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组8:2.3.1 针对中医药潜在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新治法、新方药的探索性研究
2018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预评审专家信息
组1:1.1.1 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
序号
1 2 3 4 5 6 7
专家姓名
方邦江 麻春杰 吴以岭 杨秋莉 周丰丰 马红珍
毛兵
所在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浙江省中医院 四川大学
2
傅超美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张铁军
天津药物研究院
4
孙冬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5
王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6
石晓峰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7
张丽军
陕西中药研究所
组14:4.2.1 中药剂型设计与辅料筛选评价技术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楼一层
武汉理工大学
2
邢建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
3
汤立达
12
阮诗玮
福建中医药大学
13
高怀林
河北以岭医院
14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5
吕志平
南方医科大学
组7:2.2.1 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王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3
蔡鸿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邓悦
长春中医药大学
5
周兆山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6
陈莉明
天津医科大学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张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
贾立群
中日友好医院
3
王新昌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
范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5
王昌俊
广东省人民医院
6
杨倩
河北省中医院
7
秦绍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8
李泽庚
安徽中医药大学
9
杨国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组6:2.1.1 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7
刘旭海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组16:4.3.4 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李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
王英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3
邱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陈道峰
复旦大学
5
姜志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6
周欣
贵州师范大学
7
秦雪梅
山西大学
组17:4.5.1 智能化脉诊仪设备研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
董昌虎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4
项颗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15
张守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
16
王宇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
17
马建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组9:2.4.1 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
曹晓岚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
唐明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徐云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
刘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3
张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4
杨利平
广东海赛特医药器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5
苏友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6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7
万海同
浙江中医药大学
8
应栩华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9
王松坡
上海交通大学
10
刘春甫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11
张翠
哈尔滨商业大学
12
魏睦新
4
胡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
5
蔡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6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7
章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组10:3.1.1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张永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
张立群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3
南极星
延边大学
4
林瑞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5
蔡少青
北京大学
6
王有为
武汉大学
7
吴锦忠
7
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
组4:1.4.1 经络学说关键问题的创新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周建伟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2
汪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
3
倪光夏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4
陈秀华
广东省中医院
5
朱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6
庞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
孙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组5:1.5.1 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
呼永河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3
郭伟星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4
张洪春
中日友好医院
5
马武开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6
周小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
7
高彦彬
首都医科大学
组19:4.6.1 老年与慢性病中医康复设备研发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徐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
张启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
3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莫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
11
易京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12
刘延庆
扬州大学
13
马世平
中国药科大学
组3:1.3.1 中药配伍复方治疗理论研究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罗伟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