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与汉族的一些区别

合集下载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1、分布地区不同,满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北方地区为主,汉人除中国两岸三地外,在国外也有较多分布。

2、姓氏不同,汉人的姓氏较短,而满人的姓氏较长。

3、民族不同,汉人是汉族,而满人是满族。

4、信仰不同,满人信仰萨满教与佛教。

汉人崇拜儒教与道教。

满族简介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至2021年,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

知识点·满族|教你如何鉴别满族人,涨姿势了!

知识点·满族|教你如何鉴别满族人,涨姿势了!

知识点·满族|教你如何鉴别满族⼈,涨姿势了!⼀,“旗⼈”特征与“民⼈”的区别这⾥说的“旗⼈”,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和清代⼊旗的锡伯“旗⼈”。

区别的办法有15种,并且只要有15种之⼀种,即可认定为“旗⼈”。

1,最准确的办法是查询谱书,清代中叶,直⾄民国年间,满族修谱,续谱的习俗⼀直沿袭不断;⼀部谱书就是⼀部家族简史。

查阅谱书,⾃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有些家族的谱书已经遗失,不得不求助于以下办法:2,听其对⽗母的称谓:满族对⽗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

“额娘”,民间称“玛玛”。

“讷讷”汉族称⽗母为“爹”。

“娘”。

或“爸”。

“妈”新中国成⽴后出⽣的满族⼈。

也有称“爸”,“妈”的。

但是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民间绝对没有。

3,问其祖籍:凡满族⼈皆称祖籍在长⽩⼭。

因为长⽩⼭是满族的发祥地。

包括蒙古“旗⼈”,锡伯“旗⼈”也如此回答。

凡汉族皆称祖籍⼭东,河北。

因为当今东北的汉⼈,其祖先⼤多是从关内迁移⽽来的。

4问其旗籍:⼋旗是满族⼈的兵民合⼀的社会组织,每⼀个满族⼈都编⼊⼋旗组织之中。

因此,⾄今许多满族⼈(包括汉军旗⼈),都回答⾃⼰的旗籍。

未⼊旗的汉⼈,没有旗籍。

5问其祖先姓⽒:满族虽然都以冠以汉字姓,但是⼤多数不忘祖先姓⽒。

或者靠 ⼝传,或者写于谱书。

如关姓为⽠尔佳⽒,唐姓为他塔拉⽒,赫姓为赫舍⾥⽒;傅姓为富塔喇⽒;曹姓为索绰罗⽒;蔡姓为萨嘛喇⽒;杨姓为易穆查⽒;齐姓为喜塔喇⽒;⽯姓为⽯马拉⽒,⾦,肇,洪为爱新觉罗⽒;那姓为那拉⽒。

等等。

⽽汉族姓皆为百家姓。

(满族有姓赵的,汉族也有姓赵的。

但是满族姓赵的有⽼姓为伊尔根觉罗的,也有⽼姓为爱新觉罗的,汉族姓赵的则没有满族⽼姓。

满族有姓王或者姓汪的,汉族也有,但是满族有⽼姓为完颜⽒,汉族则没有满族⽼姓。

6问其祖先名字:满族从其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直到⼥真,⼀直相沿;⽆论官⽅⽂书或者民间称谓,都有只称名⽽概不道姓的习俗。

所以满族⼈很重视祖先的名字,或者写在谱书⾥或者记在脑海⾥,并且代代郑重相传。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什么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因形状酷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名箭袖。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希望你喜欢。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服饰一般在衣袖上绣的花最多。

满族服饰的主要图案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

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满族服饰的分类旗装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

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女式旗装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

女式旗装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

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女旗装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汉文字互译

满汉文字互译

满汉文字互译一、前言满汉文字互译是指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互相翻译,可以追溯到满清时期。

满语是满族人民的母语,而汉语是中原汉族人民的母语。

满汉文字互译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翻译方法、翻译实践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满汉文字互译的特点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2.1 满清时期的满汉文字互译满清时期是满汉文字互译得盛行之时。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建立了满清王朝,并统一了中国大陆。

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定,满族统治者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意识地推行满汉文字互译。

满汉文字互译在政治方面的应用较为突出。

满语和汉语在满清官员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语是满族贵族的语言,因此在朝廷中,满族官员主要使用满语。

而汉语则是汉族百姓的语言,因此在满族官员与汉族百姓的交流中,汉语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满汉文字互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满汉文字互译可以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经济方面,满汉文字互译可以促进满汉双方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的繁荣。

2.2 满汉文字互译的现状随着时代的演变,满汉文字互译的现状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满汉文字互译在满清时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满汉文字互译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满汉文字互译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得到了保留和继承。

在满族文化的传承中,满汉文字互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人民通过满汉文字互译将满语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传承给后代,保持着满族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在学术研究领域,满汉文字互译也得到了关注。

学者们通过研究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关系,探索满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汉满双方的文化遗产。

三、翻译方法满汉文字互译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

3.1 直译直译是指将满语直接翻译为汉语,或将汉语直接翻译为满语,不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直译常用来翻译词语和短语,特别适用于需要保持语言原貌的情况。

从小脚指甲可判知满族或汉族

从小脚指甲可判知满族或汉族

从小脚指甲可判知满族或汉族
满族和汉族从文字、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上是很难区别的。

不过从小脚指甲上还可以分辨出是满族还是汉族。

满族人的小脚指甲虽然比其他四个脚指甲小一点,但和其他四个脚指甲同样是完整的。

汉族人的小脚指甲和其他四个脚指甲不一样,是有缺陷的。

有的小脚指甲是“瞎”的,有的在中间有下陷或上凸的一道裂纹。

这是与汉族妇女过去曾缠过足的遗传有关。

满汉混婚的第二代的小脚指甲也是完整的。

满族人的小脚指甲虽然比其他四个脚指甲小一点,但和其他四个脚指甲同样是完整的。

汉族人的小脚指甲和其他四个脚指甲不一样,是有缺陷的。

有的小脚指甲是“瞎”的,有的在中间有下陷或上凸。

满族故事系列(精选5篇)

满族故事系列(精选5篇)

满族故事系列(精选5篇)第一篇:满族故事系列满族说部经典故事汇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渊源。

本套丛书收录的24个满族故事,是从满族各氏族故事中精选的,是满族历史文化的写照。

故事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和代表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华四射的珍珠。

本套丛书用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彩泥人物、道具,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故事内容,展现了故事的精髓,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本系列满族民间故事集收选了包括人物传奇(8篇)、神话传说(6篇)、民间故事(10篇)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满族说部的概貌。

人物传奇篇,选择了一些在满族发展历史上做出贡献或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如随阔、大将军萨布素、清代著名作家文康……将他们的精彩故事艺术再现,表现出满族人民智慧勇敢的魅力。

神话传说篇,是一些地名和景物的传说以优美的故事重现,让人们触摸到灵动、鲜活的满族文明。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了解冰灯的来历、二龙泉、饮马池等在满族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景物的来历。

民间故事篇,选取了10篇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反映出满族人民谦虚淳朴、勇敢善良的优良品质。

例如《吐元宝的泥人》,讲述善良的弟弟偶遇一位老人,宁可自己挨饿,把饼送给老人,得到老人送的神奇小泥人。

哥哥模仿弟弟的做法,却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一无所获。

这则小故事给人们讲述了深刻的大道理,引起人们的深思,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人物传奇类1.有志向的随阔故事梗概:随阔很淘气,父亲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家门。

随阔就在树林里捏出各种泥人和小房子,搞起了自己的创作模型,他希望创造出像海龙王住的那种只有一根横梁的房子。

可是父亲知道了,很不理解,就把所有的泥人和泥房子踩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泥人。

但是,随阔继续和泥人、海东青(鹰的一种)为伴,更加努力地盖房子,最终搭起了女真族第一座有火炕的房子。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汉族旗人,一个特殊的群体

汉族旗人,一个特殊的群体

汉族旗人,一个特殊的群体汉族旗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满清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来,“旗人”就成了满人的代名词,满人统一被编在八旗里,清兵入关后,这种制度依然没有改变,旗人另立户籍,与普通汉人分开管理,旗民只受各旗旗主管辖,地方官员一般不能对他们发号施令。

旗人主要以给朝廷当兵为职业,一人当兵,其俸禄可以养活全家,入伍后,升职也很快,所以在大清军队(八旗军和绿营军)里,军官多为旗籍人员(八旗军的官兵皆为旗人,绿营军虽然也有不少汉族军官,但是在汉人庞大的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还是较少的,相反,旗人却以很少的人口总数,占据了绿营军很多军官职位)。

旗人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一般可以低分录取。

以此,足见在清代时,旗人简直是国家的特等公民,尽享国家优惠,地位远在汉人之上。

用现在的话讲,他们都是高富帅,其他人则是屌丝。

不过,大家也许不知道,旗人并不都是满人,还有一些蒙古人,甚至还有汉人,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汉八旗军”。

汉八旗军是在满清入关前,由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原因是满人男丁不够,为补充兵源,皇太极将辽东一带的汉人编为八旗,为其征战。

汉八旗军的军旗区分跟满八旗一样,也是“正黄,正蓝,正红,正白,镶黄,镶蓝,镶红,镶白”。

不过,当时,汉八旗军的旗主却多为满人。

另外,在满人八旗里,也有不少旗籍汉人,这些旗籍汉人主要是在入关前,在战争中被掳掠的辽东百姓,旗主将这些被掳汉人分配给各级军官或有战功的士兵当奴仆,也就是包衣。

当年曹雪芹的先祖就是被满八旗军掳掠,后成为了多尔衮旗下的包衣。

汉八旗军也好,汉人包衣也好,他们都跟满洲旗人一样,另立户籍,不与普通汉人同户籍,也都只受各自的旗主管理,连他们的家眷子女也如此。

其后代一般也在旗籍。

旗籍汉人由于长期接受满族的生活方式(强制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的被满族同化了,饮食,服饰等都近似于真正的满人了,旗籍汉族妇女也穿旗袍,并且不裹脚,这跟普通汉族妇女有着明显的不同。

满族人和汉族人区别

满族人和汉族人区别

满族人和汉族人区别
满族人和汉族人主要的区别在民族、肤色体型、性格和意识上、五官、姓氏、语言、服装方面都各不相同
1.民族不同:满族人的民族是满,汉族人的民族是汉
2.肤色体型不同:满族人皮肤白,身高及块头比汉族人大。

3.性格意识不同:满族人性格倔强,在世界观、价值观及为人处世上与汉族人都不一样。

4.五官不同:满族人眼裂较小,发色较浅。

5.姓氏不同:满族人的姓氏会比较长,汉族人的姓氏多为一个字或两个字,长度比较短。

6.语言不同:汉族人的语言是汉语,满族人的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系。

7.服装不同:满族的经典服饰是旗袍。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满族服装介绍

满族服装介绍

满族服饰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B添加义项所属类别 :生活日用品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上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

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

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

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满族服饰批准时间2007年非遗级别省级遗产编号Ⅹ-54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非遗传承人张滢、刘淑芬、陈玉秋、明松峰目录1平民服饰2贵族服饰3服饰组成4服饰分类5色彩与图案6服饰特点7服饰历史8手工技艺编辑本段平民服饰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男子旗装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

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

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1]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女子旗装棉麻衣料制成。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约92%。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2. 壮族:壮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曾经建立了清朝,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5.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6. 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7.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9. 韩族:韩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最北部民族之一。

10.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11. 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2. 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3.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4. 黎族: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15. 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16. 傣族: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方面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中国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展开全文“满洲、蒙古、汉军俱隶八旗。

每旗自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逮领催、闲散之人,体统则尊卑相承,形势则臂指相使。

”旗人隶属于八旗,他们“隐然以一旗为一省,一参领为一府,一佐领为一县矣”。

清政府以八旗组织为界构筑起“旗民分治”的社会控制与管理方式,旗人与民人保持着居则分城,官则分缺,业则例有分限,刑则固有等差的社会界限。

在八旗内部,满洲统治者在满、汉关系问题上持有的暧昧态度与调整措施,很难使旗人之外的广大“民人”分清八旗内各部分人的身份。

加之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以是否具有旗籍为依据,故八旗内部的各种身份差异就更容易被“旗人-民人”这一对立社会范畴所掩盖。

通过梳理八旗汉军与满洲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差异,我们发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不过是“首崇满洲”这一满洲本位政策使然。

一汉军是八旗中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清朝入关前,汉军完成了八旗建制。

如后人指出的,“我国龙兴河漠,基王业于辽阳,其时部落之故人为满洲,汉人先附者为汉军。

汉军云者,以别于汉人未附者也”。

汉军在汉人归附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在清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旗人身份。

但在八旗组织中,八旗满洲始终是清朝统治者依恃的核心力量。

“前清开国时,汉军旗与满洲八旗界限甚严,饮食坐卧俱不得同在一处,出军,则备充前敌,驻扎,则别为一营,官级只能就汉军中升擢,不能与满蒙八旗相掺”。

国初规定:“满洲、蒙古壮丁,每二名披甲一副。

汉军壮丁,每五名披甲一副。

”不仅汉军旗人披甲的机会少于满、蒙兵丁,而且在八旗编制方面,前锋营、健锐营、内外火器营等重要部门,都由满洲、蒙古组成,而无汉军名额;较为次要的藤牌营、(长)枪营都由汉军组成,而无满洲、蒙古。

清朝兴起及入关初期,满洲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 “汉人有所顾忌而不敢尽忠于朝廷,满人又有所凭藉而无以取信于天下矣”。

而汉军旗人以其特殊的身份在满洲和汉人集团之间保持了某种利害上的平衡。

满族民居与汉族民居院落空间布局之比较

满族民居与汉族民居院落空间布局之比较

研究探讨 Research318满族民居与汉族民居院落空间布局之比较柳红明于静(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8)11-0318-01摘要:满族民居与汉族民居经过长时间的杂居,形成了既有自己独特风格又有不同之处的建筑形式。

本文从满族民居和汉族民居院落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对院落空间各部分的异同进行比较,以便于更加了解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不同。

东北地区气候特征明显,少数民族人口较多。

因此,各民族民居建筑形态各异。

在几大民族杂居的大背景下,一个文化强势的民族影响或者主导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交融现象明显。

大多数少数民族民居存在着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建造同种形态民居的现象,还有的是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拥有不同民居的复杂现象。

在对单一民族民居进行研究调查时,不能忽略其他少数民族与其文化交融对民居造成的影响。

汉族自清期时期入关以来,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域性、气候性也适应了许多。

汉族民居院落空间延续了平原地区的建造特色,四合院式院落经过长时间的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对当地气候的适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满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早期居住在山里,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与各民族杂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合院形式。

1 相同之处汉族与满族院落形态布局基本一致,都是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四面围以围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建筑理念。

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以南北向为轴线的方式控制院落空间对称,严格遵照中轴线对称的原则。

院落以正房、厢房为其基本形态,院落内部较为宽敞,一因东北地区的冬季严寒,要注重防寒,保证充足日照,因此,正房和厢房间距离较大,不会相互遮挡光照。

二是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建造院墙时可以多占一些土地,汉族人把土地视为财物,因此院落布局总体较满族人复杂。

2 不同之处汉族民居和满族民居因文化的差异,宗教背景的差异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风格特点和生活习俗。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人相貌的特点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现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他们也保持着地域上的独特作风。

满族人的相貌也反映出他们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介绍满族人的外貌特征。

一般来说,满族人以黑发、瘦高、高鼻、淡白、极大的眼睛等特点具有一致性。

他们的头发普遍厚重浓密,额头较宽,头骨较高,眼睛圆而宽大,而眉毛普遍细长。

另外,满族人的鼻梁通常高而长,下巴较尖,脸型通常较圆。

他们的皮肤普遍白皙清澈,整体看起来比较有神韵。

此外,满族人还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即天气变冷了他们的面色会变得红润,而且皮肤非常的耐寒。

这种能力是满族人古老文化的体现,也说明他们的体质很强壮、充满活力。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他们的外貌特征也显示出这一点。

很多历史上的满族人有着不同的外貌,有的面孔横框,有的面孔圆圆的,有的宽大,有的纤细,但整体上他们都具有满族特有的特征,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这种外貌特征也被认为是满族人可贵的文化记忆。

最后,满族人的外表特征实际上是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民族外表特征这方面,满族人的外表特征是相当独特的,他们的姿态和神态也是由此而来。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满族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他们在外貌方面也具有
一致性,包括黑发、瘦高、高鼻、淡白等特点,他们有一种“炎日血性”的特点。

他们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的外表特征也是这一身份的一部分。

满族人的相貌是一个有关他们文化记忆的可贵的部分。

中华各民族简介——满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满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满族满族概况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

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

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人口:满族现有人口982.12万人。

分布: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经济:满族祖先一直生活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以狩猎为主,并有渔业、采药业。

长白山是满族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崇奉的神山。

山中有茂密的森林,植物品种繁多,动物资源丰富,三江平原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河汊交错。

满族祖先以狩猎为主,并有渔业、采药业。

他们有崇尚骁勇,善骑射的传统,也流传下有关长白山挖人参的故事。

满族风俗图腾:信仰: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

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

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

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

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礼仪: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禁忌: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满族人对汉族的评价

满族人对汉族的评价

满族人对汉族的评价其实,从康熙到乾隆,这些精明的满族皇帝也一直留心观察着汉人的种种表现,留下了许多关于满汉对比的颇有意思、有时是颇为精彩的点评。

当然,作为征服者,他们的眼光夹带着种种偏见,语气中充满轻蔑和歧视。

三代皇帝在总结满洲人的优点时,都要提到“笃实”“质朴”。

他们说“满洲本性朴实”,“惟我满洲本习纯一,笃实忠孝”,“不好货财,虽极贫困窘迫,不行无耻卑鄙之事。

”但说起对汉人的印象总是“心机太深”“人心不古”。

康熙皇帝晚年对诸皇子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难治。

”康熙总结他和汉人打交道时的感觉说:“大约观汉人虽似易,而知之却甚难。

凡其所言,必计及日后,易于变更。

”就是说,汉人看起来很好交往,但知心很难。

他们一言一行,往往背后隐藏着深远的算计,常常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叫人难以捉摸。

康熙常批评汉人为人行事缺乏原则,唯以取巧为能:“副都御史许三礼向朕举荐熊赐履。

当熊赐履被批评时,那些汉官也纷纷说他的坏话。

而今见朕要起用他,又纷纷来说他的好话……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在谈到汉地社会不安不好时,康熙也归因于汉人道德沦陷。

他说“汉人胆大,无所不为”。

他把蒙古人的“忠厚”与汉人的“浇漓”进行对比说:“蒙古终年无杀伤人命之事,即此可见风俗醇厚。

中国各省,人命案件不止千百,固缘人多,亦习尚浇漓使然也。

”确实,终满清一朝,因为蒙古的“淳朴”与满族相类,王朝的统治者对蒙古人的信任好感超过其他民族。

雍正皇帝在历代满族皇帝中精明强干、伶牙俐齿首屈一指,然而却对汉人的精明同样退避三舍。

他说汉官们笔头太厉害,“一字一言,皆怀诡谲”。

在阅读他们的奏折时,他总是分外小心,力求读出字缝中的内容,以免“被人耻笑了去”。

他对汉大臣坦率地说:“向来尔等之春秋,朕所深畏,一字一意,朕不能忽也。

”与康熙帝泛泛批评汉人“习尚浇漓”不同,雍正帝对汉人的评判更有针对性和政治实用性,所以,他对汉人的恶感主要集中在“巧宦”“乡愿”,即太会做官,太会做人。

清朝多民族的共和与冲突

清朝多民族的共和与冲突

清朝多民族的共和与冲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清朝的统治下,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国家之中。

这种多民族的共和与冲突在清朝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多民族的共和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多民族的共和。

首先,清朝政府实行了“满汉融合”的政策,将满族与汉族进行融合,使得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其次,清朝政府还采取了容纳其他民族的政策,允许其他民族在清朝的统治下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习俗。

这种多民族的共和使得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和稳定。

二、多民族的冲突然而,清朝的多民族共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清朝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首先,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

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实行了一系列的歧视政策,导致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激化。

其次,清朝政府对其他民族的统治也存在问题,一些民族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他们与清朝政府之间的冲突。

此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多民族的和谐尽管清朝的多民族共和存在冲突,但在一些时期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和谐的局面。

在清朝的统治下,一些地方的民族关系相对较好,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局面。

此外,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多民族的和谐,比如设立了一些官员来负责处理民族事务,以及实行了一些宽容政策。

总结起来,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共和与冲突在清朝的历史中并存。

尽管存在冲突,但在一些时期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和谐的局面。

清朝的多民族共和与冲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在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多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

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

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族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与汉族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阿城市满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他们虽然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长期杂居生活在一起,也有的本来是满族人,但是由于历史的其他种种原因却申报了汉族族籍,可是他们的长辈或本人在许多方面的还保留着满族人的民族特征,下面就满族与汉族十几个方面区别看看满族的民族特征。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

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

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

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

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

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

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

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

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

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

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

凡汉族皆称祖籍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因为当东北汉族,其祖先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闯关东迁移而来的。

四、问其旗籍便知是“旗”、还是“民”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

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

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

“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问其祖先姓氏便能认定是满是汉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

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

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

关即瓜尔佳氏。

马即马佳氏。

索即索绰络氏。

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

富即富察氏。

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

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

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

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

舒姓即舒穆禄氏。

祖姓即萨克达氏。

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

南姓即纳拉氏。

董即董鄂氏。

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

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

何即赫居里氏。

纪即锡玛喇氏。

唐即他塔拉氏。

汪或王即完颜氏。

杜即都善氏。

苏即苏尔佳复氏。

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

张即张佳氏。

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

曹即索绰罗氏。

杨即易穆查氏。

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

伊即衣察氏等。

汉族所姓均为百家姓,而没有满族复音老姓。

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满汉各不相同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

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问其祖先业绩,满汉回答各异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

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

汉族并非八旗,也无此种历史。

八、问其祖先迁移史,满汉也不一样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汉族祖辈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一担挑(子女及全部家挡)”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

九、问其祖先传说,满汉回答不一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汉族则把这些传说和口碑文学看作是满族的故事。

十、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

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

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

十一、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

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

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

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

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

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在为不敬。

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边说话。

汉族人家没有以上那些忌禁。

十二、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实际上是嗯呐的嗯的变音,发音时,舌尖舔上牙里根,嘴唇微张,然后鼻子发出:“嗯”音形成的音,这个音后加呐。

到目前为止,这个字从的有字典上都查不到,也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

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

”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

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

管抹布叫“搌布”。

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

管打猎称“打围”。

管大衣叫“大氅”。

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 san),管打扮称“扎咕”。

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

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

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

管蜻蜓叫“玛螂”。

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

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

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

十三、看其平时饮食习惯满汉也有好多不同东北的满族人与汉族人,在饮食习惯上融合较大,但也有好多差别。

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

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

用好菜好酒待客。

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

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

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

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

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

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

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

用“腊八粥”供于果树。

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

满族人家都渍酸菜。

汉族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及待客和满族是不一样的。

十四、对环境的要求满族人和其它民族也有些不同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

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

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

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锃明瓦亮。

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

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

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

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

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

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

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

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

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

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

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满族人的礼节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

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

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

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肃立请安,特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骂或训诉。

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

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

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

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

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

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

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

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