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合集下载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保护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品德、才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的定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侮辱、诽谤的权利。

2.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2)法人的名称、标志、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3)公民、法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权利。

3. 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2)诽谤: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3)侵犯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违法行为等,损害他人名誉。

4. 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偿损失;④赔礼道歉。

(2)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三、名誉权的保护措施1. 公民自我保护(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名誉权的法律规定;(2)遇到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参与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社会舆论监督(1)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2)社会各界要关注名誉权保护,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3. 法律援助(1)为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名誉权;(2)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文旨在阐述我国关于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名誉权的概念与特征1. 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名誉权的享有主体为公民和法人,享有客体为名誉。

2. 名誉权的特征(1)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

名誉权与公民、法人的尊严、荣誉和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名誉权具有绝对性。

名誉权不受他人意志的制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3)名誉权具有相对性。

名誉权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即权利人有权保护自己的名誉,但不得滥用权利侵犯他人的名誉。

(4)名誉权具有财产性。

名誉权与公民、法人的财产利益密切相关,侵犯名誉权往往给权利人带来经济损失。

三、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动作等形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侮辱,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分为口头侮辱、书面侮辱、肢体侮辱等。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是指捏造事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分为口头诽谤、书面诽谤、网络诽谤等。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行为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或个人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法律追究的行为。

4. 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除上述行为外,还包括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散布他人隐私、公开他人名誉受损的录音、录像等。

四、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

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

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名誉造成的损害。

(3)赔礼道歉。

名誉权的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对其名誉进行保护的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一)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我国《民法典》的规定1.《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2.《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3.《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1.《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侵害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1.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

2.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名誉权案件的管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三、名誉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一)停止侵害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行为。

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不得继续实施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二)消除影响侵权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

消除影响的方式包括公开道歉、消除侵权内容、删除侵权信息等。

(三)恢复名誉侵权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

恢复名誉的方式包括公开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负面影响等。

名誉权案件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及法律地位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其个人品德、才干、信誉、荣誉等社会评价的保护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法人享有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

在我国《民法典》中,名誉权被规定为公民、法人的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和荣誉的保护。

二、名誉权案件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案件的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

”这是名誉权案件的法律依据。

2. 名誉权案件的管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名誉权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3. 名誉权案件的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在名誉权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侵害了其名誉权,包括以下证据:(1)被告的侮辱、诽谤行为具有公开性、恶意性、诽谤性,使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2)被告的侮辱、诽谤行为与原告的名誉受损有因果关系;(3)原告因名誉受损遭受的精神损害、经济损失等。

4. 名誉权案件的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1)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原告的名誉受损程度,法院可以判决被告支付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金;(2)经济损失:原告因名誉受损遭受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名誉权评估费用等,法院可以根据证据判决被告赔偿;(3)赔礼道歉:法院可以判决被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原告名誉。

5. 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6. 名誉权案件的调解与和解在名誉权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纠纷。

法院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调解和和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名誉所享有的保护权利。

名誉权侵权是指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从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确定被告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三、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

3.其他侵权行为除侮辱、诽谤行为外,以下行为也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1)侵犯他人隐私权,泄露他人隐私,使他人名誉受损;(2)捏造事实,散布他人虚假信息,使他人名誉受损;(3)恶意中伤他人,捏造他人违法犯罪事实,使他人名誉受损。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消除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行政责任侵权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侵权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名誉权纠纷适用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纠纷适用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及法律意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具有法律保护的意义。

我国《民法典》第1010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二、名誉权纠纷的法律适用1. 名誉权纠纷的法律依据名誉权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1)我国《民法典》第1010条关于名誉权的规定;(2)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3)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

2. 名誉权纠纷的适用法律原则在名誉权纠纷的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法律原则:(1)合法性原则: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依法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2)公平原则: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应当公平、公正地处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3)诚信原则: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应当坚持诚信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名誉权纠纷的适用法律程序名誉权纠纷的适用法律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起诉:受害方认为其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受理:人民法院对起诉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3)审理:人民法院对受理的名誉权纠纷案件进行审理,依法作出判决;(4)执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执行判决。

4. 名誉权纠纷的适用法律证据在名誉权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应当提供以下证据:(1)证明侵权行为存在的证据,如侵权人的言论、文章、图片等;(2)证明侵权行为对受害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证据,如受害人的社会评价下降、精神痛苦等;(3)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

三、名誉权纠纷的赔偿范围1. 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的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1)受害人的精神痛苦;(2)受害人的社会评价下降;(3)受害人的其他精神损害。

名誉权侵权认定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侵权认定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人格权之一,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权侵权是指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名誉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第102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文将从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出发,对名誉权侵权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法律依据1.《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基本法律依据。

其中,第1025条规定了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明确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我国关于侵权责任的基本法律,其中第2条规定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

名誉权侵权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当符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名誉权侵权认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明确了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和举证责任。

三、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构成要件1.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1025条的规定,侮辱、诽谤是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方式。

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等形式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侵权行为对被侵权人名誉造成的实际损害。

损害事实包括名誉损失、精神痛苦等。

3.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应当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过错过错是指侵权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四、名誉权侵权认定的证据要求1.被侵权人的名誉受损被侵权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名誉受到侵害,如相关新闻报道、网络评论等。

2.侵权行为的实施被侵权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侵权行为的实施,如侮辱、诽谤的具体内容、传播范围等。

名誉权受侵害的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受侵害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评价、声誉享有的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受侵害不仅会对个人或法人的精神造成损害,还会对其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国法律对名誉权受侵害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受侵害的表现形式、名誉权受侵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名誉权的概念1. 名誉权的定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评价、声誉享有的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与公民、法人的尊严、荣誉、信誉等密切相关。

2. 名誉权的特征(1)名誉权是一种人身权利,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继承等属性。

(2)名誉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3)名誉权具有公示性,即社会公众对公民、法人的名誉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三、名誉权受侵害的表现形式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是指以暴力、言辞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是指捏造事实,故意传播有关他人名誉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

3. 知情不举行为知情不举行为是指明知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而不采取措施制止或举报的行为。

4. 恶意毁损行为恶意毁损行为是指故意破坏他人名誉,使其遭受名誉损失的行为。

四、名誉权受侵害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因侵害他人名誉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向被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被侵权人的名誉损失。

(4)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因名誉权受侵害所遭受的损失。

2. 行政责任对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侵害名誉权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名誉侵权民法典法律规定(3篇)

名誉侵权民法典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侵权概述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民事主体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所给予的综合评价。

名誉侵权,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第1025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文将重点探讨名誉侵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根据《民法典》第1025条的规定,名誉侵权构成要件如下:1. 侵权行为的客观存在。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了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3. 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侵权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第1025条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4. 侵权行为具有过错。

过错是指侵权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具有故意或过失。

三、名誉侵权的行为方式1. 侮辱。

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诽谤。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3. 其他侵权行为。

如恶意诽谤他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侮辱他人隐私等。

四、名誉侵权责任的承担1. 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根据《民法典》第1028条的规定,名誉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行为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行为人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因其侵权行为给他人名誉造成的负面影响。

(3)赔礼道歉:侵权行为人应当向被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被侵权人的精神痛苦。

(4)赔偿损失: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2. 赔偿损失的范围。

根据《民法典》第1031条的规定,名誉侵权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1)被侵权人的物质损失:包括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2)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精神痛苦所导致的生理、心理损害等。

3. 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第130条的规定,名誉侵权诉讼时效为三年,自被侵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名誉权相关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其人格尊严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名誉权的法律特征1.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人格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与其人身、人格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2. 名誉权具有专属性。

名誉权属于个人或组织,他人不得侵犯。

名誉权的专属性体现在,只有名誉权主体才能享有和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3. 名誉权具有相对性。

名誉权是相对他人的行为而存在的,他人的侵权行为会导致名誉权的损害。

4. 名誉权具有时效性。

名誉权的保护期限为一定期间,超过保护期限,名誉权不再受到法律保护。

三、名誉权的法律保护1. 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此外,《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名誉权进行了规定。

2. 名誉权的保护方式(1)民事保护: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行政保护:对于轻微的名誉权侵害,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3)刑事保护:对于严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 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羞辱等行为,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2. 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诽谤,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告陷害,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4. 其他侵权行为:除上述行为外,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公开侮辱、诽谤他人等,也属于名誉权侵权行为。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小编希望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在法律中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 是人格的重要内容, 并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从而有效维护自己利益。

请继续往下阅读。

1、侵权形式(一)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 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 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 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造成一定影响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 给法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 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 也可以是过失,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 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 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 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 新闻单位擅自发表,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 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2、名誉权法律条款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与意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所享有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具有独立的人格属性,是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名誉权受到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的严格保护。

名誉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尊严的体现,维护名誉权有助于保障其尊严和地位。

其次,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

再次,名誉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二、名誉权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名誉权法律保护的具体内容1.名誉权保护的对象名誉权保护的对象包括公民和法人。

公民的名誉权保护范围较广,包括个人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

法人的名誉权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信誉、品牌等方面。

2.名誉权侵害的表现形式名誉权侵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侮辱: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如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等。

(2)诽谤:捏造事实,公然散布他人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

(3)诬告陷害: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名誉赔偿金的法律规定(3篇)

名誉赔偿金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赔偿金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名誉受到侵害而要求侵权人给予的赔偿。

在我国,名誉赔偿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名誉赔偿金的法律规定,包括名誉赔偿金的定义、适用范围、赔偿标准、赔偿程序等。

二、名誉赔偿金的定义名誉赔偿金,是指侵权人因侵害他人名誉权而依法应当向受害人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名誉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名誉权益的补偿,旨在消除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精神损害,恢复受害人的名誉。

三、名誉赔偿金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以下情况可以适用名誉赔偿金:1. 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2. 散布他人隐私,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3. 窃取、泄露他人隐私,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4. 其他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四、名誉赔偿金的赔偿标准1. 赔偿数额:名誉赔偿金的数额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影响以及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赔偿数额一般应足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2. 赔偿方式:名誉赔偿金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期支付。

3. 赔偿范围:名誉赔偿金包括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和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名誉赔偿金的赔偿程序1. 提起诉讼:受害人认为其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举证责任:受害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侵权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其行为不构成侵权。

3. 法院审理: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确定是否构成侵权以及赔偿数额。

4. 裁决执行:人民法院作出赔偿裁决后,侵权人应依法履行赔偿义务。

受害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名誉赔偿金的特殊规定1.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名誉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名誉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 因特殊原因,受害人未能及时提出赔偿请求的,可以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

3. 名誉赔偿金的赔偿请求,不得与其他民事赔偿请求合并提出。

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3篇)

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个人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

个人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规定的角度,对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个人名誉权的法律地位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三、个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范围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是指以口头、书面、电子信息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嘲讽、辱骂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中伤,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行为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

4. 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恶意歪曲他人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等。

四、个人名誉权的法律救济途径1. 自行维权受害人可以通过与侵权人协商、调解等方式,自行解决名誉权纠纷。

2. 请求民事赔偿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请求刑事追究对于严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对侵权人进行刑事追究。

五、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侮辱、诽谤行为,侵权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等。

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关于这个问题店铺⼩编为你整理了⼀下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如果你想知道关于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这个问题,请跟着⼩编⼀起往看吧,马上为你解答,跟上店铺⼩编的步伐⼀起往下看看吧。

名誉权法律规定有哪些《民法典》第⼀千零⼆⼗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不得以侮辱、诽谤等⽅式侵害他⼈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等的社会评价。

第⼀千零⼆⼗五条【名誉权的限制】⾏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为,影响他⼈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侮辱性⾔辞等贬损他⼈名誉。

第⼀千零⼆⼗六条【合理核实义务的认定因素】认定⾏为⼈是否尽到前条第⼆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内容来源的可信度;(⼆)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了必要的调查;(三)内容的时限性;(四)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五)受害⼈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六)核实能⼒和核实成本。

第⼀千零⼆⼗七条【作品侵害名誉权】⾏为⼈发表的⽂学、艺术作品以真⼈真事或者特定⼈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名誉权的,受害⼈有权依法请求该⾏为⼈承担民事责任。

⾏为⼈发表的⽂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千零⼆⼗⼋条【媒体报道内容失实侵害名誉权的补救】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名誉侵权的形式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种⽅式:侮辱,诽谤,泄露他⼈隐私等。

侮辱:是指⽤语⾔(包括书⾯和⼝头)或⾏动,公然损害他⼈⼈格、毁坏他⼈名誉的⾏为。

如⽤⼤字报、⼩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使他⼈的⼼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名誉的⾏为。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名誉享有的一种法律保护。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人格权益之一。

在我国,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本文将详细阐述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名誉权的定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一种法律保护。

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

名誉权具有以下特点:1.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与人格尊严紧密相连。

2. 名誉权是法律赋予公民或法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3. 名誉权具有不可转让性,不能与他人分享。

4. 名誉权具有不可分割性,与人格尊严不可分割。

三、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必须满足以下构成要件:1. 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2. 行为人的行为指向特定的公民或法人。

3. 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公开性,使他人得知。

4. 行为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损害。

5.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四、侵犯名誉权的法律后果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将承担以下法律后果:1. 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

2. 公开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3. 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侵权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4. 行政责任:侵权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五、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侵犯个人名誉的法律规定(3篇)

侵犯个人名誉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良好声誉、尊严和自由的重要保障。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文将从侵犯个人名誉的法律规定、具体案例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侵犯个人名誉的法律规定1. 《民法典》相关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刑法》相关规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二)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三)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具体案例1. 案例一:某甲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诽谤某乙,造成某乙名誉受损,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

2. 案例二:某丙在公共场所侮辱某丁,导致某丁精神受到严重刺激,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

3. 案例三:某乙在朋友圈发布某甲的隐私照片,造成某甲名誉受损,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

四、法律救济途径1. 起诉侵权人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 投诉举报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侵权行为,请求依法处理。

3. 请求调解受害人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相关组织进行调解,解决名誉侵权纠纷。

五、结语侵犯个人名誉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

名誉权案件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以下是对名誉权案件相关法律规定的详细阐述。

一、名誉权的定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其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的核心在于保护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尊严,防止他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损害其名誉。

二、名誉权案件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名誉权案件的管辖名誉权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被告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也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五、名誉权案件的证据规则1. 原告提供证据: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名誉权受到侵害,包括侵权行为的事实、损害事实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被告提供证据:被告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否认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

3. 举证责任倒置:在名誉权案件中,被告主张其行为属于《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六、名誉权案件的判决1. 侵权成立: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侵权行为成立的,应当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侵犯名誉人格法律规定(3篇)

侵犯名誉人格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和人格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我国《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对公民的名誉和人格权给予了充分的保护。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侵犯名誉人格的现象日益严重,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将围绕侵犯名誉人格法律规定,从法律规定、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规定1.《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方式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

”3.《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至第八条规定了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民事权利的侵权责任。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明确了名誉权案件的适用范围、诉讼主体、侵权行为认定、赔偿标准等。

三、侵权行为1.侮辱、诽谤侮辱、诽谤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侵犯隐私权侵犯隐私权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披露他人不愿公开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3.侵犯肖像权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4.侵犯荣誉权侵犯荣誉权是指侵犯他人荣誉、职称、职务等荣誉性权利的行为。

四、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立即停止侵害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采取适当方式消除对受害人的名誉损害。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百四十七条等规定,侵犯名誉人格的行为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对于侵犯名誉人格的行为,有关部门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五、案例分析1.案例一:甲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诽谤乙,造成乙名誉受损。

败坏名声法律规定(3篇)

败坏名声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名誉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个人在社会上享有的良好声誉。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恶意攻击他人,败坏他人名声,给他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物质损害。

为了维护公民的名誉权,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对败坏名声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关于败坏名声的法律规定。

二、败坏名声的法律定义败坏名声,是指通过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诽谤、侮辱等手段,损害他人名誉,使他人遭受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对其个人品德、才能、信誉等方面的评价。

败坏名声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三、败坏名声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恢复被侵害人的名誉。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向被侵害人赔礼道歉,消除对被侵害人名誉权的侵害。

(4)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害人因此遭受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四、败坏名声的法律救济途径1.协商解决当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先与侵权人进行协商,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请求民事调解当协商不成时,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3.提起民事诉讼当协商和调解均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名誉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它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有人对你造成诽谤,或是损害你的名誉的,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那么,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今天律伴网小编就这一问题,整理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名誉权
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

人格权的一种。

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二、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民法通则》
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毁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2)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赔偿责任。

(3)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的,侵权人除依法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外,其非法所得可予以收缴。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以上就是律伴网小编就“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的问题为您总结的相关知识。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主要有《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如有疑问,欢迎到律伴网进行律师咨询。

文章来源:律伴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