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泉

合集下载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多篇)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多篇)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多篇) 第一篇:202*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2*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央视202*年2月10日播出的202*感动中国颁奖结束后,及时为大家整理的文字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编者感言:今晚在电视机前看cctv(感动中国)节目,里面的人物感动了我,他们的生命热忱让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却不平凡的事迹。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

1、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进事迹】(1926.3.12-)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先进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平凡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

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秀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

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洁净做人”作为座右铭。

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

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

他非常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旧在教学第一线。

一家人都住在平凡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洁。

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亮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篇2)在许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夫工眼里,“陈老师”犹如什么都不怕。

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学问分子气息。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10篇)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10篇)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10篇)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篇1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

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

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 时代楷模\ 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

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

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

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

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

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篇2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7篇)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7篇)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7篇)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

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

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

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

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2)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两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论文的高潮是第二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3)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

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

感动中国沈克泉、沈昌健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沈克泉、沈昌健事迹介绍

”,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本文由作者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出处。
涨人气/
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 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 当地部
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 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 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பைடு நூலகம்眼观察,凭记录总
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 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
感动中国沈克泉、沈昌健事迹介绍 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
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 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 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
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 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
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 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 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
,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 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 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
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 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

2014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2014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2014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1、黄旭华【简历】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获奖名片】誓言无声【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简历】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获奖名片】崇仁厚德【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央视2014年2月10日播出的2013感动中国颁奖结束后,及时为大家整理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编者感言:今晚在电视机前看CCTV (感动中国)节目,里面的人物感动了我,他们的生命热忱让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却不平凡的事迹。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

1、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进事迹】(1926.3.12-)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范文写作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先进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之父【事迹简介】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评价】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事迹

方俊明
56岁,原武昌车辆厂车工。1985年8月26日 因救小男孩恶作剧“落水”导致中枢神经 受挫瘫痪。妻子照顾他半年后,离他而去。 家中老母亲一直照顾他,生活艰难。2013 年10月31日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 称号。2013年,“恶作剧”男孩28年后致 歉。
龚全珍
1923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考 入西北大学教育系,后经人介绍与甘祖昌 认识并结婚。1957年随甘将军回到江西省 莲花县做乡村教师。关心社区和谐发展, 帮助身边困难群体,关心下一代成长。
刘盛兰
1922年出生,1996年开始拾荒。20年没尝 过肉味,没添过新衣,“吝啬”得连一个 馒头都舍不得买。在贫苦交加的18年里, 总共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100多个学生。
陈俊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 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 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 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 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长眠于此,以及 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 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 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 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 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 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 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 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 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 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 牺牲的战友们了!"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

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6篇中国正能量人物典型事迹(篇1)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

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2021年中考作文热点素材:沈克泉沈昌健

2021年中考作文热点素材:沈克泉沈昌健

2021年中考作文热点素材:沈克泉沈昌健沈克泉和沈昌健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父子组合,也是中考作文热点素材之一。

沈克泉是著名的中国疫苗研究专家,是我国第一位从头到尾自主研发成功一类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疫苗之父”。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疫苗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对我国的疫苗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新冠疫情期间,沈克泉也积极参与抗疫,为控制疫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的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

沈克泉和沈昌健的故事彰显了科学精神的伟大和科学家的责任。

他们不仅是我国疫苗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社会上的良师益友,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在中考作文中探讨和思考,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意义。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含颁奖词、推选理由、人物事迹、人物事迹概括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含颁奖词、推选理由、人物事迹、人物事迹概括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含颁奖词、推选理由、人物事迹、人物事迹概括感动中国20__十大人物“感动中国20__十大人物”的分别是:黄旭华、胡佩兰、方俊明、沈克泉沈昌健父子、龚全珍、刘盛兰、段爱平、格桑德吉、陈俊贵、姚厚芝。

特别奖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_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2023“感动中国”最新一期节目观后感

2023“感动中国”最新一期节目观后感

2023“感动中国”最新一期节目观后感2023“感动中国”最新一期节目观后感【篇1】听着周围低低的抽泣声,我知道每个人都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

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五年跑着走的生活,五年紧锣密鼓的生活。

陈斌强,这个男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反哺,诠释了感动。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子女的孝心。

母亲的一次外出未归,让他得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的一句要和儿子在一起,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

翻出了箱底的布带,他紧紧将母亲绑在身边,骑着摩托,经过30公里的山路,去上班。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渐渐不记得他是谁,不再开口说话,无法自己吃饭,甚至不能自己大小便;仿佛一个沉浸在回忆世界里的老小孩,那天真的笑,灿烂的让人泪流不止。

可是五年,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他说:也许她不记得他是谁,可是她知道这个人对她好,这就够了。

是怎么样的信念,支撑他风雨无阻地走过了那么多日夜;是怎样的决心,能让他始终不放弃他的老母亲啊!他的孝心,该是天下父母的宽慰。

其实,哪一位母亲,不值得我们如此这般对待?曾经她也用布带背着你辛劳,撑起一个家;曾经她也为你照顾你起居,为你做最好的避风港。

她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最温暖、最无私的爱。

从我们在子宫里悄悄成长开始,直至她的生命结束;她的爱,至死方休。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

他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

等你长大成人,她等了二十年;你还要他们等到什么时候,才明白“孝”?他们等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金钱支持,更多的是你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个呼唤。

也许回一趟家,比什么都好;别让她空坐在门口,看着空空的庭院的回忆你的儿时。

多关心她,多爱她一点,别等到来不及时你才明白你对她是那么的残忍。

小时候,妈妈用曾经用布带背着你;长大了,你用它背着妈妈。

有一天,也许有一天母亲会老,变得孩子般纯真,但是爱不会变。

我相信每一对母子身上都有这条布带:它是深深的母爱,它是爱的反哺,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处的触动。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黄旭华:誓言无声主要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辞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2.刘盛兰:崇仁厚德主要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

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4]3.陈俊贵:心比金坚主要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颁奖辞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 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感动中国2014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4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2014颁奖典礼于2014年2月10日晚上落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经常能成为当年各种考试的热点材料。

而且,10位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美的颁奖词也是不可多得的作文素材。

为此,高分网中考频道整理“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供初三学生参考学习!1.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进事迹】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先进事迹】20日上午,在烟台福盛敬老院,招远义工联王少平会长和刘盛兰侄子刘建喜以及来自烟台、招远的20多个义工将代表刘盛兰老人领的“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奖杯、奖状、奖牌交给了刘老。

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

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
湖南省澧县国家油菜示范园负责人李远华来信报喜:“沈油杂202新品种,试验5亩,亩产225公斤,与2010—2011年度全国参试的35个杂交油菜比较,具有以下优势:茎秆粗,分支多,抗性好,荚长角密,籽多饱满,抗倒伏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今年测产预计亩产达到25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可排到全国前三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贵州的这次巧遇,让这一家人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专家们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且品种达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转优趋势明显。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这一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采访归来,那一块与众不同的油菜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梦境中。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个分枝上都挂着标记。这是杨桥村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级杂交油菜科研基地。
沈克泉是沈昌健的父亲。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克泉沈克泉,男,临澧柏枝乡杨桥村的普通农民,当地农民说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在农科站技术人员的鼓励下重新获得信心,2004年育出双低超级杂交油菜新品种“友谊三号”,沈克泉的《一种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也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

2014年2月10日,沈克泉及其儿子沈昌健荣获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常德市临澧县澧柏枝乡杨桥村1人物经历沈克泉1939年出生,8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

13岁时,因为家里穷他退学回家。

因为勤劳,15岁那年沈克泉被大队推荐到供销系统工作,次年在湖北学习养蜂技术。

1978年5月,他在贵州山区发现3株奇特的野油菜,花期比家油菜迟,生长结构特别好。

沈克泉把它们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通过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里和乡亲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从1979年到1980年,沈克泉连续两年利用本地油菜与花粉,对野油菜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但是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当地农民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当他陷入困惑之际,农科站专业技术人员鼓励他选择与野油菜相包容的好品种杂交,把它改造成全不育杂交亲本材料,一定会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沈克泉重新树立了信心。

2人物事迹当时土地使用权属于生产队,开荒试种被人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荒地被没收,他多次遭到批斗。

直到1982年实行年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他才拥有了试验基地;技术上的难题也时常让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沈感到头疼。

他四处托人买书,白天搞完生产,晚上挑灯学习专业知识,刻苦自学了《植物遗传育种学》、《杂交油菜育种与利用》、《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新技术》等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专著。

他还10多次到农业部、华中农大、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向专家请教;沈克泉搞科研,碰到的最大困难上资金短缺。

没有先进的设备,所有科研经费全靠自筹。

30年来,他投入油菜科研的资金累计达到40多万元,至今仍负债10多万元。

沈油杂202为了还债,迫使儿子卖掉了全家赖以谋生的客运中巴车。

走进沈克泉家中,最值钱的是一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就是凭着这股“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傻劲,沈克泉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支持,坚持不懈搞攻关,先后完成了贵阳市野A野生杂交油菜改造,把它从半不育改造成全不育杂交油菜新材料,通过多代杂交走完了不育系到时保持系再到恢复第优选过程,终于在2004年育出双低超级杂交油菜新品种“沈油杂202”号,比其它杂交油菜每亩增产50斤左右。

一般杂交油菜每亩需密植8000--12000株,这种油菜每亩只需种植1000--2000株,大大节省了人力,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沈克泉的《一种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7年3月27日,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举行。

在聚集了700多位国际顶级油菜专家的大会开幕式现场,来了位不速之客--68岁的湖南临澧老农沈克泉,大把的白胡子和身旁的两株巨型油菜特别引人注目。

老沈的油菜从根部发出十几个分枝,两个人合围都合不拢,高1.8米高。

种植这种油菜一般亩产为250公斤,最高达到330公斤,比一般的油菜要高出25公斤左右。

年近七旬的沈克泉始终充满了激情,他将下一个科研目标定为培育高产、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种,作为选育工业用油油菜的种质资源,以填补世界石油资源的不足。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3荣誉记录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选理由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

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1]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或者卖水果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观察橐驼种的树,又或者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戒示。

3创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4]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5] 黄金大米,又名“金色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胡萝卜素转化酶系统转入到大米胚乳中可获得外表为金黄色的转基因大米,被称为“黄金大米”,英文为Golden Rice。

富含胡萝卜素,富含维生素A ,由美国先正达公司研发。

其不同于正常大米的主要功能为帮助人体增加维生素A吸收。

因为色泽发黄,该大米品种被称为“黄金大米”。

质疑者认为黄金大米可能会严重威胁到环境和粮食安全,它也并不能解决造成维生素A缺乏症的根本原因——贫困和缺乏多样化的饮食。

[1]2013年11月5日,国际研究机构和菲律宾政府官员表示供上市销售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可能数年内获准在菲律宾生产。

[2]中国“黄金大米”事件事件起始黄金大米最早进入中国公众视野是在2012年8月,当时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曝光称2008年一个美国机构曾在湖南衡阳“用中国儿童的身体测试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引发公众关注。

[3] 2012年8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美国一科研机构发布了其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结果。

该项研究旨在检验美国先正达公司研制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对补充人体维生素A的作用。

这项研究共选取了72名6到8岁的健康儿童,受试儿童全部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学生。

研究者令其中24名儿童在21天的时间里每日午餐进食60克黄金大米,并对其体内维生素A含量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黄金大米与维生素A胶囊效果相当。

对此,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强烈谴责。

中国并不需要转基因大米,完全可以利用成熟的现有办法解决维生素A缺乏问题。

由于受试儿童在研究开始前并无维生素A缺乏状况,该实验对于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的说服力还有待观察。

转基因食品对于人的健康具有潜在的风险,一个美国机构用中国儿童的身体测试转基因大米,我们对这样的实验得以进行感到愤慨和不可思议。

针对2012年8月1日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论文《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涉及的有关问题,卫生部要求中国疾控中心立即开展调查。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专门工作组全面调查事情真相,还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审查委员会,认真核查相关科研档案,并与论文涉及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收集有关资料,对论文中提及的一些主要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逐一核查。

官方释疑中国疾控中心2012年9月10日公布的调查进展称,论文责任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博士在我国的主要合作者——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荫士安研究员,即论文第三作者,在接受调查时前后说法不一致。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已停止其工作,责令其接受调查;经审查科研档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和其他直属单位均没有批准和参与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