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其毒性表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其毒性表

表6-12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基础知识精讲】 1.CO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点燃 2CO2 (2)还原性CuO+CO△ Cu+CO2(可还原Fe、Cu等的氧化物) (3)毒性:是一种对空气产生污染的物质,因此实验中多余的CO要进行处理,不能随意放入空气中. 3.产生CO的主要反应 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 CO2+C 高 2CO 此外,一些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也会产生CO. 【重点难点解析】 例1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分析除杂质时要考虑:(1)保留何物质;(2)除去何物质(杂质);(3)方法要简单可行;(4)不能产新的杂质(必须产生新的杂质时,新杂质要更容易除去);(A)因为CO太少不能被点燃;(B)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相反可将CO2吸收;(D)不可能实现. 解答选(C) 例2煤炉很旺时,添加适量新煤后,炉温下降,其原因是什么?但过一会儿后,发现新炉上有蓝色火焰产生,炉温升高,这又是什么原因? 分析这实际上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氧气相互间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因为反应时有热量变化,所以产生了上述现象. 解答煤炉很旺时,碳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新煤后,一方面冷煤要吸收一 部分热量,而更主要的是CO2+ C高温 2CO,此反应吸收热量,所以炉温下降;又因为2 CO + O2点燃 2CO2,此反应放热且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炉温上升,新煤上可见蓝色火焰. 例3在密闭的容器中将5g木炭和8g氧气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二氧化碳;碳酸酐危规号:22019 不燃气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熔点(?):-56.6(527kPa) 沸点(?):-78.5(升华) 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3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 相对密度(水=1):1.56(-79?) 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爆炸上限%(V/V):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式: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急性毒性:LD:—;LC:— 5050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

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食入:—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稳定性及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避免接触条件:—燃烧(分解)产物:— 泄漏紧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不燃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PC-TWA(mg/m?):9000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眼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所决定,这是学习化学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性,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器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一套或视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较,每个分子中少了一个氧原子,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引出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煤炉上放一盆水能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教师出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图片,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CO+O2==CO2 教师强调:火焰蓝色,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要检验纯度。 学生讨论: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后产物比较和现象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教师强调: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有水,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学生叙述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由于氧化铜变成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之所以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正是由于有一氧化碳的缘故,所以,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所以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3、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并回答问题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因? 冬天生火炉,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同学们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同学们讨论,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列表,学生填写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 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考点二):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名称二氧化碳 分子式CO2危险货物编号22019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沸点(℃) -78.5(升华),相对密度(水=1) 1.56(-79℃),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熔点(℃)-56.6(527kPa),闪点(℃)无意义,蒸气密度(空气=1)1.53,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爆炸危险性爆炸极限无意义。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稳定性稳定。聚合危险性不存在。禁忌物无资料。燃烧(分解)产物无资料。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 2.2类不燃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5 包装类别Ⅲ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

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及健康危害职业接触限值:未制订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在生产中是否存在,目前无定论。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造成局部低温,可引起皮肤和眼腈严重的低温灼伤。 急救皮肤接触: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就医。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要在解冻后才可脱去。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注意:可发生酸中毒。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重点)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且H2CO3不稳定,常温或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H2O和CO2。因此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时,由于石蕊遇到生成的碳酸而变红;加热时,由于碳酸的分解,红色试液又恢复紫色。化学方程式如下:CO2+ H2O === H2CO3H2CO3 === CO2+ H2O (3)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溶液反应(比如,氢氧化钙溶液,这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 CO2+ Ca(OH)2 ==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 1.反应原理: ⑴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固液不加热型) ⑵制取原理: 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不能用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CO2不纯。 ②不能用硫酸。虽然硫酸也能跟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2SO4+CaCO3 === CaSO4+H2O+CO2↑;但由于产物硫酸钙微溶于水,形成的沉淀会附着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时,一般都选用稀盐酸。 ③不用粉末状碳酸钙或碳酸钠固体,虽然Na2CO3+2HCl ==== 2NaCl+H2O+CO2↑,但此反应激烈,不便于控制。 2.实验装置: 任何实验装置的设计都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时所需的条件、反应过程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方法探究】⑴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⑵反应器内的导管稍露出胶塞即可,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⑶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以便于排净空气。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

甲烷理化特性表项目内容 标识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危险货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74-82-8UN编号197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燃烧热(kJ/mol)889.5 沸点(℃)-161.5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临界温度(℃) -82.6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临界压力(MPa) 4.59 燃烧爆炸危险性 火灾危险 类别 甲类 稳定性 闪点(℃)-188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 条件 爆炸下限 (V/%) 5.3燃烧(分解) 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 15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与储存运输 包装标志 包装类 别 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 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 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 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 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接触极限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IN: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 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各种理化特性表

苯硫磺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甲醛二氧化碳东泰(丁醇苯酚氯化亚砜) 氢氧化钾磷酸乙炔 苯 标识 中文名:苯;安息油 英文名:Benzene 分子式:C6H6 分子量:78.11 CAS号:71-43-2 RTECS号:CYl400000 UN编号:1114 危险货物编号:32050 IMDG规则页码:318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冰点为6℃。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熔点:5.5 沸点:80.1 相对密度(水=1):0.88 相对密度(空气=1): 2.77 饱和蒸汽压(kPa):13.33/26.1℃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289.5 临界压力(MPa):4.92 燃烧热(kj/mol):3264.4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11 自燃温度(℃):560℃ 爆炸下限(V%):1.2 爆炸上限(V%):8.0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 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 方,遇吹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如果该物质或其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 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 容器。若冷却水流不起作用(排放音量、音调升高,罐体变色或有任何变 形的迹象),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 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 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 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 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 曝晒。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ERG指南:130 ERG指南分类:易燃液体(非极性/不溶于水/有毒)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中国MAC:40mg/m3[皮] 苏联MAC:5mg/m3[皮] 美国TWA:OSHA lppm,3.2mg/m3;ACGIH 10ppm,32mg/m3 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属中等毒类 LD50:3306mg/kg(大鼠经口);48mg/kg(小鼠经皮) LC50:10000ppm 7小时(大鼠吸入) IARC评价:致癌物;1组;人类证据充分;动物证据充分 IDLH:500ppm;潜在人类致癌物 嗅阈:8.65ppm OSHA:表Z—1空气污染物 OSHA:表Z—2空气污染物 OSHA特别管理的物质:(29CFR 1910.1001~1048)(液态的或气态的) 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 可引起白血病。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重者 出现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可 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慢性中毒:病人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损害及月经障碍。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1ARC)已确认为致癌物。 健康危害(蓝色): 2 易燃性(红色): 3 反应活性(黄色): 0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相对分子质量是44。二氧化碳的沸点低(-78.5 ℃),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1.977g/cm3,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0 ℃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密度为1 500 kg/m3,是一种低温致冷剂。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2.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CO2+H2O C6H12O6+O2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有糖类、氨基酸(无蛋白质)和脂肪。 3.向澄清的石灰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会 Ca(OH)2+CO2===CaCO3↓+H2O 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浑浊会渐渐消失又变成了澄清溶液[CaCO3+CO2+H20===Ca (HCO3)2],该溶液受热或减压就又会分解出二氧化碳,同时得到白色的碳酸钙沉淀Ca(HCO3)2===CaCO3↓+CO2↑+H2O。 在自然界中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泉水流过石灰岩(主要成分是CaCO3)时也进行着上述变化。自然界中的溶洞和钟乳石、石笋就是通过上述变化,日积月累形成的自然景观。 4.二氧化碳会使烧碱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如果二氧化碳过量: Na2CO3+CO2+H2O===2NaHCO3 即:NaOH+CO2===NaHCO3 5.C O2为酸性氧化物,易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 CO2+Na2O===Na2CO3 6.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更不能供给呼吸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值(0.03%)时,能使呼吸加深加快;如含量为1%时,能使正常人呼吸量增加25%;含量为3%时,使呼吸量增加2倍。但当含量为25%时,则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引起酸中毒。 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枯井前,一定要做灯火实验。 7.二氧化碳也可以帮助某些物质燃烧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 (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 (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减小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 (2)培养学生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2.教学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 (2)连接好的还原性装置、硬质玻璃管、单孔塞、酒精灯、贮气瓶、铁架台、烧杯、试管、火柴 (3) 实物投影仪 (4)药品;氧化铜、澄清石灰水、草酸、浓硫酸、新鲜鸡血(先加入抗凝血剂) 2.学具准备: 硬质玻璃管、铁架台、酒精灯(两个)、广口瓶、单孔橡皮塞(两个)、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气球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具体实施:将抽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紫色石蕊试液的广口瓶和放有高矮蜡烛的烧杯。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比具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 CO想不想知道该气体有哪些性质? 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氧气、乙炔、一氧化碳等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氧;氧气oxygen 危规号:22001(压缩);22002(液化)分子式:O2分子量:32.00 UN号:1072(压缩);1073(液化)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CAS号:7782-44-7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 熔点/℃:-218.8 临界温度/℃:-118.95 相对密度(水=1):1.14(-183℃)沸点/℃:-183.1 临界压力/MPa:5.08 相对密度(空气=1):1.43 最小引燃能量/mJ:饱和蒸汽压/kPa:506.62(-164℃)燃烧热/(kJ·mol-1):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闪点/℃:无资料聚合危害:不聚合 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极限/%:无资料稳定性:稳定 爆炸物质级别、组别: 禁配物: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碱土金属等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毒性侵入途径:吸入毒性:急性毒性: 对人体危害氧压的高低不同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同。肺型:见于在氧分压100~200 kPa条件下,时间超过6~12h。开始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型:见于氧分压超过300 kPa 连续2~3h时,先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眼型: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 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皮肤接触液态氧可引起冻伤。 急救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防护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 泄漏处理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储运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不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搬运时轻装轻卸。 标中文名:乙炔;电石气英文名:acetylene;ethyne 危规号:21024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 ② )A. 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作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注意:CO和H2一样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前必须验纯。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方法与H2一样)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C + H2O高温 H2 + CO )B. 还原性:应用于冶炼金属 CO + CuO △ Cu + CO2(现象:黑色粉末变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Fe2O3 + 3CO 高温2Fe + 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 ① 实验操作顺序: 1)通入一氧化碳; 2)点燃酒精灯; 3)氧化铜还原; 4)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 5)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6)让还原出来的铜完全冷却。 ② 但需对尾气处理,方法是将CO点燃转变CO2(或收集起来)。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 除杂:CO [CO2] 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CO2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 + CuO △ Cu + CO2 CaO [CaCO3] 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 高温 CaO + CO2 CuO [C] 在氧气流中加热。 * 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环氧树脂理化性质表

表- 环氧树脂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中文名:环氧树脂危险货物编号:32061 英文名:Epoxy resin UN编号:1866 分子式:/ 分子量:/ CAS号:67763-03-5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 根据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其物态可从无臭、无味、黄色透明液体 至固态。 熔点(℃)145~155相对密度(水=1) / 沸点(℃)/ 饱和蒸气压(kPa)/ 溶解性溶于丙酮、乙二醇、甲苯。 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LD50:11400mg/kg(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 制备和使用环氧树脂的工人,可有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眼灼痛、眼睑水 肿、上呼吸道刺激、皮肤病症等。本品的主要危害为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其 表现形式为瘙痒性红斑、丘疹、疱疹、湿疹性皮炎等。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18℃≤闪点<23℃爆炸上限%(v%):/ 自燃温度(℃) 490(粉云)爆炸下限%(v%):12 危险特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粉体与空气可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建规火险分级甲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急救措施①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②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③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④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若是液体,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类似物质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若是固体,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注意事项①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②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氢气鉴别比较-一氧化碳 的收集方法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概述: 一氧化碳(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 1.250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气混合爆炸极 限为12.5%~74%。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 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 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 ?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2)可燃性 ?(3)还原性 ?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作燃料(利用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热量) ?(2)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通常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3Fe + 4CO2 (3)毒性: CO极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CO有剧毒,人在CO的体积分数达到0.02%的空气中持续停留2—3h即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我们使用煤、燃气热水器时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 用途: 用作燃料,冶炼金属。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较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

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危害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危害-防一氧化碳中毒顺口溜-一氧化 碳和氢气的比较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概述: 一氧化碳(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 1.250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气混合爆炸极 限为12.5%~74%。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3Fe + 4CO2 (3)毒性: CO极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CO有剧毒,人在CO的体积分数达到0.02%的空气中持续停留2—3h即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我们使用煤、燃气热水器时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 用途: 用作燃料,冶炼金属。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较 2CO+O22CO2有可燃性 2H2+O22H2O CO+CuO Cu+CO2有还原性 H2+CuO Cu+H2O

? H2、CO、C的比较 C+O2CO2; 2CO+O22CO2 2H2+O22H2O 2C+O22C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